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行書哪個技術含量高

行書哪個技術含量高

發布時間:2024-12-20 09:00:50

㈠ 書法技法

筆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筆法包括執筆方法和用筆方法,狹義的筆法僅指用筆的方法。此指狹義。筆法包含筆的運行軌跡、運行速度、筆毫與表現載體的接觸部位、筆鋒所處的位置、筆的豎立程度和筆的轉動狀態等。
一、筆的運行軌跡
筆的運行軌跡,指毛筆在書法表現載體(紙、絹、竹、木等)上運動、行進的路線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跡。筆的運行軌跡因書體而異,因風格而異。
正書(含篆、隸、楷)講究逆鋒起筆、回鋒收筆。所謂「逆入平出」、「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就是對筆的運行軌跡的基本要求。在起筆和收筆的過程中,筆鋒往往兩次經過同一個點。行筆過程中,筆畫圓轉處,筆按弧線行進;筆畫平直處,筆按直線運動。
行、草書由於運筆較快,筆意連貫,正書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一筆之中,筆鋒很少兩次經過同一點(交叉除外)。同時,行、草書變化豐富,直線條相對較少,筆多按曲線運動,連綿前行。
從書法的風格來說,方峻、內扌厭
的、其轉折處(指橫折)先提筆上靠,再按筆向內而下,筆意內斂,筆畫稍有重合。而圓潤外拓者,轉折處則直接向右下按筆,圓轉下行,筆意向外拓展。
二、筆的運行速度
筆的運行速度,指筆運行的疾澀、快慢。疾,快的意思。但「疾」並非一味的快速,仍須起伏行筆,急遽有力。澀,慢的意思,即行筆要留得住,但又並非停滯不前。字的點畫不同,行筆速度亦各異,故有「疾」、「澀」之分。清劉熙載《藝概·書概》雲:「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清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指法名目》雲:「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
一般而言,寫正書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靈動,寫行草書則要快些,但又要有正書的穩重。
筆運行的速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具體情形時緩時急,交替前行。
三、筆與表現載體的接觸部位
筆與表現載體的接觸部位,即筆毫與表現載體接觸的最高部位。
我們可以將筆毫先分為三個部分,接近筆管的三分之一稱為筆根,接近筆尖的三分之一稱為筆鋒,中間的三分之一稱為筆腹。筆根以下的部分(即筆腹、筆鋒)又可分為三個部分。如此,則筆毫自下而上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筆尖至九分之二處為一分筆,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處為二分筆,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處為三分筆,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為筆根。
一般而言,用一分筆,線條輕盈、靈動;用二分筆,線條勁健、潤澤;用三分筆,線條渾厚、沉穩;用筆根,線條蒼邁、野逸。在實際書寫過程中,筆毫與表現載體的接觸往往在多個部位之間相互轉換,以豐富線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質量。這種轉換是通過提按來實現的。提筆淺行,則筆畫輕細;按筆深進,則線條粗重。
四、筆鋒在筆畫中所處的位置
根據筆鋒在筆畫中所處位置的不同,用筆方法有中鋒、側鋒、偏鋒之分。
中鋒,亦稱正鋒,指運筆作書時筆鋒處於點畫中間。為使點畫圓潤,歷來書家多主張「筆筆中鋒」。因筆鋒在點畫中間運行時,墨汁順筆尖流注而下,均勻滲開,達於四面,點畫也就無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左重右輕、左輕右重等缺點。故「中鋒」乃書法之根本筆法。「錐畫沙」、「印印泥」即中鋒之喻。清王澍《論書剩語》雲:「中鋒者,謂運鋒在筆畫之中,平側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繩。如此則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施無不當矣。」
偏鋒,即運筆時將筆之鋒尖偏在點畫之一面。寫出的點畫往往有輕重不勻,一邊光一邊毛等弊病。一般書家以偏鋒為敗筆。
側鋒,指運筆時筆鋒所處的位置在中鋒與偏鋒之間的一種用筆方法。側鋒用筆是中鋒用筆的必要補充。在以中鋒為主的前提下,適當運用側鋒,可使點畫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變化。正如古人所說的「正以取勁,側以取妍。」「正以主骨,側以取態。」我們在王羲之、蘇軾、米芾等書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見到側鋒筆法的運用。
五、筆的豎立程度
根據筆與書法表現載體的平面是否垂直和筆的傾斜方向與運行軌跡的關系,筆的豎立程度可分為垂直(基本垂直)、與運行軌跡基本一致的傾斜和與運行軌跡不一致的傾斜三種情形。
垂直,指筆與表現載體的平面呈基本垂直狀態。這是中鋒用筆時筆的基本狀態。明趙宦光《寒山帚談·用材》雲:「正鋒全在握管,握管直則求其鋒側不可得也。握管袤則求其鋒正不可得也。」
與運行軌跡基本一致的傾斜,指筆的傾斜方向與筆欲往或既過的方向基本一致。有筆毫在後、筆桿在前(可稱為「拖」)及筆毫在前、筆管在後(可稱為「推」)兩種情況。當代書家雷志雄作篆書多用「拖」法,而何應輝作書則常用「推」法。
與運行軌跡不一致的傾斜,指筆管偏出點畫之一側的傾斜,通常的情況是筆尖在點畫一側,而筆管則倒向另一側。側鋒用筆多用此法。若筆管過於傾斜,筆腹著紙橫行,則為偏鋒。偏鋒不可用,用則扁薄。
六、筆的轉動狀態
根據筆在運行過程中是否轉動,用筆方法分轉筆和不轉筆兩種。轉筆,指運筆時執筆之手指與筆管的接觸部位不斷發生變化,捻動筆管,令筆管轉動的用筆方法。不轉筆,其意相反。
轉筆是筆法的重點,也是書法之「法」的重要方面,中鋒行筆的基本條件。因為只有轉筆才能「令筆鋒常在畫中行」。「擔夫與公主爭道」、「鵝劃水」就是古人對轉筆的生動比喻。「道」、「鵝」即筆桿,「擔夫與公主」、「鵝掌」即筆桿兩側之手指,「爭」、「劃」即是兩側手指的來回捻轉。
轉筆的方向應視筆的運行軌跡而定。如相向之兩豎,行筆時左豎左轉,右豎右轉。而相背之兩豎,其轉筆之方向則相反,左豎右轉,右豎左轉。橫畫則視其俯仰,折畫則視其外拓內扌厭來確定筆轉動的方向。反過來說,則不同的轉筆方向決定筆畫的運行軌跡和書法風格。
關於轉筆,當代著名女書法家孫曉雲在其著作《書法有法》中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
「執筆」松緊談
關於執筆的松緊,有很多的討論,有說東、有說西,對於初學者來說,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就這個問題,我們常見的有以下三種論述:
一、執筆以緊為好。
執筆」松緊自古早有定論,就是一直沿用唐代著名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他的書論著作《書斷》中論述的,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書法的過程。相傳王獻之小的時候,有一天正在練字,他的父親王羲之悄悄地來到他的身後,突然抽他的毛筆,竟然沒有抽掉,於是,後來的人們多依據他來說明執筆以緊為好。
二、執筆以不松不緊為好。

在現代有人對上述理論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這是一種誤傳?理由是:執筆緊不能靈活運筆,使點畫受到制約;而執筆松會失去對筆的控制,使點畫難以成形。因此,就提出執筆緊則穩健,執筆松則靈活,故而提出以不松不緊為宜,書寫時既穩健,又能揮灑自如。
三、執筆無定法。
執筆無定法是:蘇軾先生提出的「執筆無定法」的理論。意思是想怎麼執筆就怎麼執筆,沒有框框的約定,一切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做,想松則松、想緊則緊,想正則正、想奇則奇。一句話,想怎麼執就怎麼執。故我們看到有很多書法家都有不同的執筆方法。
對於以上的種種論述,那種是對的呢?這對初學者來說,是很迷茫的。怎樣執筆才是正確的呢?初學者應該朝哪個方向走?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執筆以緊為好」
緊與松是相對的,是一對對比關系,不緊就松。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執筆要緊,並悄悄地來到正在練字的王獻之身後,突然抽他的毛筆,驗證王獻之執筆是否緊。從而說明了初學書法要「執筆以緊為好」。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認為是沒有錯的。通過實踐驗證,執筆要緊有三點好處:
(一)、利於穩定
(二)、利於發力
(三)、利於控制
這對初學者把握字型、培養習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執筆以不松不緊為好」
執筆不松不緊是一個「中庸」的、聰明的理論。此理論一出,即否定了「執筆以緊為好」的理論,認為執筆緊是懵人的,執筆以不松不緊才是最好的。可不松不緊怎麼界定?這不好說,也難以說清楚。說此法「靈活」、「不僵硬」,是執筆的上乘。我想說的是:
(一)、不松、不緊的執筆法,是一個聰明的執筆法。搞篆刻的人說:「執刀如執筆。」照此理論執刀應是「不松、不緊」,如果這樣還能發力、刻字嗎?
(二)、唐代大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張懷瓘,他為何要騙天下?使傳說中的「抽筆」誤導、害了那麼多人?他不會不懂書法吧!或者說張懷瓘先生是否也是用這種執筆不成?要是這樣的話,張懷瓘的書法也可斷定是緊執筆寫成的。
(三)、執緊筆就不能寫字了嗎?就寫不好字了嗎?我看不見得。例如:斷臂者用固定的金屬手臂把毛筆固定在金屬手上,能松嗎?不照樣寫出一手漂亮的書法來。另外,我看過孫伯翔先生寫字,可毫不誇張地說,孫先生寫字是很費力的,為寫一個鉤,用全身之力而送之,口含一口氣,再與鉤同時而出,只聽「噗」一聲,唾液滿紙。
不松、不緊的執筆法對初學者來說,是不可取的,此時的「靈活」、而缺乏控制,如同滑梯一瞬間而下,無法停止;此時的「不僵硬」、寫出的書法而形如棉花,軟無筋骨。
三、「執筆無定法」
執筆無定法,這與字外功夫、法無定法,是一回事,它是對在書法上有一定的造詣來說的人來說的,決不是初學者參考的標准。學習書法一定要對自己所在的位置要看清楚,是初學階段,還是有了很深厚的功底。對初學者來說,執筆無定法,只能有所了解,不能作為執筆的理論依據。如:清代何紹基的回腕法,寫出別致的何體;現代王鏞先生用小筆寫大字,用筆跟處書寫,表現出民間書寫的風采等等,只有別致的用筆才能寫出別致的書法,這也是一種創造。初學者切不可盲目地去學,那是書家自己的積累而形成的獨特的書寫方法和技巧,千萬不可照般,也不可評論:如果說這就是執筆的「標准」;或者說書家「執筆不對」等結論性的論斷。對於這個「標准」是書家自己的「標准」,並非是大家的「標准」;再說「執筆不對」,並不是書家不會傳統的執筆,而是在傳統的執筆上有所發展,形成書家的執筆方法,用此方法表現書家的思想、追求,是個性的體現。初學者只可欣賞,不可亂用。待有了一定的造詣的時候,再去嘗試也不為晚。
總之,「執筆」的松與緊,不能一概而論,根據多年的書法教學經驗,我認為對初學書法者來說,執筆宜緊不宜松。執筆緊容易找到筆「發力」的感覺,這如同初學走路的兒童,腿都是軟的,走幾步便撲到媽媽的懷里。初學者對筆的控制力很差,不會用筆,寫出的字缺乏力感,沒有筋骨,和初學走路的小孩兒一樣,寫出的線條往往也是「軟」。只有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的人,自然就達到「執筆無定法」的境界,書寫時也不知道是緊是松!
毛筆書法用筆方法談:
「用筆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書法「用筆」的真諦。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還得從這個「易」字開始。「易」在《易經》中的解釋有三種:簡易、不易和變易。「用筆千古不易」也要從這三方面來理解。在用筆的過程中,不同的學書階段對「用筆千古不易」有不同的體會、有不同的解釋。對初學著來說,是「不易」的,不知從何入手,怎麼起筆、行筆和收筆,感覺太難了;對有一定造詣的人來說,是「不易」的,從生到熟,怎樣形成自己獨特的用筆,感覺太難了;對有成就的書家來說,也是「不易」,通過幾十年的苦苦追求,冷暖有誰知,感覺太難了,真是不容易!對「簡易」、「變易」也同樣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此看來,這六個字就有9種不同的解釋、9種不同的感受,再加上不同的人、不同的組合,那麼,不同的理解、感受就更多了。這體現出「易」的偉大,「易」的深奧。正是這些「偉大」、「深奧」給書法家們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和無限的創造機會,同時也說明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也是書法藝術之所以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根本所在。正是這種原因,我們有必要弄清「用筆」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為了解它、認識它、並最終掌握它,奠定了基礎。
一、「用筆」的過程
「用筆」的過程,是書寫人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經歷開始、發展、高峰、結束四個階段,這是誰都要面對的問題。至於在這個過程中能走多遠,達到什麼樣的高度,進入什麼樣的境界?都是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沿著自己的道路向前走去。
「用筆」的過程,是技術完善的過程。逐步使「用筆」達到嫻熟的程度,創造出獨特的「用筆」方法。在這個「用筆」的過程中,要知道「用筆」的高度在什麼地方,有目標地去攀登。
「用筆」的過程,就是書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管什麼字體,無非都是在起筆、行筆、收筆這三個階段中進行重復運動;任何書法作品都是從起筆開始,經過行筆,到收筆結束。看似簡單,其實變化無窮,簡單中透出深奧,可以說是「千張作品始於筆下」。如同人行走,靠兩條腿能登上世界最高峰,能潛入世界最深谷;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之說。這與用筆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用筆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怎麼起筆、行筆、收筆,要學會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接、筆畫的運動等技術,不斷地錘煉,做到嫻熟,能夠隨心所欲地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的程度,這是每位學書者所追求的。
「用筆」的過程,包含有寫實的「用筆」、寫意的「用筆」、兼工帶寫的「用筆」。不同的「用筆」,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追求,如:篆書、隸書、楷書多寫實、草書多寫意;行書多兼工帶寫;具體地說而在寫實里也有寫意、也有兼工帶寫之分。例:篆書、隸書、楷書里有寫意、兼工帶寫;草書里有寫實、兼工帶寫;行書里有寫實、寫意之分。下邊簡單介紹其特點:
(一).寫實的「用筆」。嚴格遵守筆畫、結構的造型,要達到添之一點兒太多,去之一點兒不足的完美的形態,表現出不越雷池半步的嚴謹態度。用筆要穩、准、勁,准確、到位、剛柔相濟。整體要表現出一個「純」字,常常以精湛的技術去吸引人、以「純」、「靜」、「雅」的作品去感染人。此乃功夫也。
(二).寫意的「用筆」。注重表現筆畫、結構的自然之形態,不斤斤計較,表現出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在用筆上,筆畫、結構的造型表現出隨意、灑脫的意境。其作品要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藝術感染力,用白話講就是有「味道」。常常以多變的線條、誇張的結構去吸引人,以「趣」、「味」、「新」的作品去感染人。此乃意趣也。
(三).兼工帶寫的「用筆」。兼工帶寫是寫實與寫意的結合。其表現是:既含蓄又灑脫,既穩重又大方。
二、「用筆」的方法
「用筆」的方法包涵很多方面:要學會「寫兩頭、帶中間」;要學會兩種用筆,即中鋒用筆、側鋒用筆;要學會兩種起筆,既楷書起筆、篆隸起筆;要學會不同書體的用筆,既篆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行草的用筆。
(一).兩種用筆:任何字體都存在兩種用筆,中鋒和側鋒。如二王的書法,是中鋒用筆的代表,側鋒用筆,是很難表現出二王的風采;金農的隸書,是側鋒用筆的代表,中鋒用筆,同樣表現不出金農的味道。因此,學慣用筆、研究用筆,是學習書法的關鍵和捷徑。古人有學書「用筆為上」的說法,說明了用筆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學書的捷徑中的捷徑。用筆就如同行走,會走了,想到那裡去就可以到那裡去,就可以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否則只是一句空話。
1.中鋒用筆:應該理解為使筆垂直於紙面,這樣,可以很自如地向任何一個方向運動,也就是所謂的「八面出鋒」的用筆方法。怎麼才能做到「八面出鋒」呢?這首先要求筆一定要拿直,只有筆直才可以向「八面」(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任何一個方向進行)運動。二要學會用筆鋒。筆鋒是什麼?筆鋒就是筆毫最有彈性的地方,在筆毫的尖部三分之一處。這樣運動最靈活,寫出的線條也最有彈性。當一個線條、一個字寫完時,毛筆又恢復初始之狀態,揮灑自如。這如同行走時大腿帶動小腿自由向前擺動,左右交替進行,顯得輕松自如。如果身體往下蹲,腿成彎曲的狀態,行走時就顯得費勁、吃力且不好看。這和中鋒用筆是同一道理,但特殊的用筆就另當別論了。
2.側鋒用筆:顧名思義,筆鋒是側著的,也就是說筆不垂直於紙面。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掌握側鋒用筆是很必要的。此向技術是在「中鋒用筆」中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在掌握好「中鋒用筆」後,再去學習、研究「側鋒用筆」,可以說「側鋒用筆」的技術更高一些、難度更大一些,運用的好,可以增姿添彩,用的不好敗筆一個,反而弄巧成拙。根據側鋒用筆的形態,可分為:(一).筆斜的用筆,筆桿向身體內側傾斜(寫橫畫);筆桿向右側傾斜(寫豎畫)。(二).「筆直的用筆」,筆用到筆肚或筆跟處,也是側鋒之態,古人稱之「刷筆」。
(二).兩種起筆:在「用筆」的起筆中,只有兩種起筆,一是楷書起筆法;二是篆隸起筆法。把楷書筆畫的起筆換成.篆隸的起筆,就變成篆隸書筆畫了。
1.楷書起筆法:其方法是將筆從左上往右下頓筆,少駐往右行筆。有的說了,不是說楷書還要藏鋒嗎?是啊,楷書的藏鋒是在中運動進行的,也就是說在空中就做好了,這樣做既增加了筆畫之間的聯系,又符合筆意。任何一個起筆都應看作一個筆畫結束的開始,它們之間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篆隸起筆法:其方法是:寫橫時,筆從右向左再到右轉一個圈,少駐往右行筆;寫豎時,筆從下向上運動旋轉再向下。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需要注意的是,篆隸的起筆,千萬不能有楷書的頓筆動作。
(三).不同書體的用筆: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用筆。從字體上講,有篆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行草的用筆。這些都要分別去掌握,達到一定程度後,要綜合訓練。因為,各種不同的「用筆」可以互補,對書法「用筆」的完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書體與書體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不是說隸書寫好了,楷書也就可寫好,或者說楷書寫好了,行草就能寫好。如蘿卜、白菜雖然都是蔬菜,但誰就是誰,吃到嘴裡各是各的味道。在書體中有篆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行草的用筆。不同的用筆,寫出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線條組成不同風格的漢字。從細的方面講,每個字帖都有其嚴格的用筆方法,如書譜有書譜的用筆方法,蘭亭有蘭亭的用筆方法,只有掌握了各自獨有的用筆方法,才能表現出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因此,我們要通過研究、實踐找出它們的用筆方法,這對學好書譜、蘭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他字帖也是如此。
1.篆隸的用筆:篆隸的用筆是平白直鋪式的用筆方法,在行筆的過程中不要求筆的起伏變化;寫出的線條像筋一樣,具有彈性。
2.楷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是高低起伏式的用筆方法,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求筆要有上下起伏、高低即抑揚頓挫的變化,起筆或是從上到下、或是從下到上進行運動。
3.行草的用筆:有拖帶式、跳躍式、苦藤式、絞筆式(纏繞式)、折筆式等的用筆方法。拖帶式、苦藤式、絞筆式(纏繞式)是筆畫與筆畫之間直接的聯系,跳躍式是筆畫與筆畫之間間接的聯系,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求筆上下跳躍、拖帶以提高書寫的速度。不同的筆法產生不同的效果,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這要在實踐中認真體會,反復錘煉才能得其真諦。
三、「用筆」的姿勢
「用筆」的姿勢,是根據字的大小、追求的效果不同而選擇的書寫姿勢。可分為:坐式的用筆姿勢和立式的用筆姿勢兩種。
一)座式的用筆:坐式的用筆是又分為枕腕式用筆、懸腕式用筆兩種。
二)立式的用筆:顧名思義就是站立式的「用筆」姿勢。
四、「用筆」的節奏
節奏就是快慢,沒有快慢就不成節奏。節奏是書法藝術的生命,就像音樂一樣,高低快慢產生了優美的旋律。在書法的用筆上,節奏是以慢、快、慢形式表現的。至於怎麼把握這個「度」,這就要看熟練程度了。
五、「用筆」的力度
筆畫怎樣才能表現出「力度」,這里有功夫,也有技巧。怎麼表現出這個「力度」呢?要研究筆毫在接觸紙的瞬間是怎麼表現的。從經典的作品中看到,行筆的瞬間應該是爽快的,沒有絲毫的猶豫。就如我們觀察到的流星、閃電,是那麼自然地在我們眼前經過,使我們看到了明亮、速度和穿透力。
六、「用筆」的位置
在宏觀上講,筆毫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用,這是全面的技術,這就是古人講的法無定法。一般而言,書法用筆的位置,可根據寫字的大小、個人的習慣不同而定,如寫小字,要寫實,要求筆畫精到、准確、美觀、漂亮,執筆較低;寫大字,要寫意,要求隨意、灑脫、粗曠、天然,執筆較高。
七、「用筆」的創造
所謂的創造就是在傳統的用筆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不要墨守成規。這里強調得更多的是新穎,視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擴大、豐富書法「用筆」的表現方法。如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李叔同用篆書筆畫寫楷書;何紹基、康有為用篆書筆畫寫行書;還有用人行書、草書的筆法寫篆書、隸書,使人耳目一新。總之,「用筆」的創造,就是想別人想不到的,做別人做不到的。
八、結尾
書法的「用筆」是很多的,千變萬化的,我們盡可能地多了解一些,找出適合自己的用筆方法,這是我們學慣用筆的目的。實際上「用筆」的過程是不斷完善、不斷形成習慣、不斷熟練的過程。什麼叫熟練呢?我們看看美國的NBA的球星,那嫻熟、流暢,變換莫測的運球、傳球、投籃,使人為之振奮、激動、驚嘆,出神入化的表演,使人賞心悅目,使我們感受出藝術的偉大。一句話,技術和功夫是練出來的,只靠說是說不出來的。

閱讀全文

與行書哪個技術含量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設計院的技術中心是做什麼的 瀏覽:508
linux下如何運行c程序 瀏覽:799
程序員被團隊排擠怎麼辦 瀏覽:133
手機qq收到信息為什麼不彈出來了 瀏覽:733
濱越什麼軟體可以看車信息 瀏覽:805
雅戈爾代理商怎麼樣 瀏覽:975
計算機應用技術是什麼系 瀏覽:491
產品經理怎麼控制情緒 瀏覽:662
硬碟報廢怎麼恢復數據 瀏覽:585
凱里最大的鳥市場在哪裡 瀏覽:767
歐元區怎麼交易 瀏覽:760
做微信小程序得多少錢 瀏覽:786
代理推廣員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995
發布租房信息哪個平台不用認證 瀏覽:334
產品的介紹有哪些方面 瀏覽:332
601838什麼時候上市交易 瀏覽:604
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序都有什麼圖標 瀏覽:372
電子產品干擾怎麼辦 瀏覽:103
在校證明在哪個微信小程序 瀏覽:391
蘋果手機數據線皮掉了怎麼辦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