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遙感技術基本原理
任何物體都具有獨特的光譜特性,表現為對不同光譜的吸收、反射與輻射性能各異。在相同光譜區域內,各類物體展現出的特性存在顯著差異,同一物體在不同時間與地點的光譜反應也因太陽照射角度的改變而各不相同。基於這一原理,遙感技術得以通過對物體的判斷與分析,實現了對地球表面與大氣環境的非接觸式觀測。
遙感技術通常採用三種光譜波段進行探測,即綠光、紅光與紅外光。綠光段的應用主要集中於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特性的探測,為地質勘查與環境監測提供了重要依據。紅光段則專注於植物生長、變化以及水體污染的監測,為農業管理和水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數據。紅外光段的應用范圍廣泛,包括對土地資源、礦產勘查與環境評估的支持,其非破壞性的特性使得遙感技術在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
此外,遙感技術還利用微波段來探測氣象雲層與海洋生物的活動。微波具有穿透雲層的能力,使得在惡劣天氣條件下進行氣象監測成為可能。同時,通過監測海洋表面的微波反射,遙感技術能夠追蹤海洋生物如魚群的分布與遷移,對漁業資源管理與海洋生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遙感技術通過利用物體對不同波段光譜的反應特性,實現了對地球表面與大氣環境的全面、高效觀測。其應用范圍廣泛,涵蓋地質勘查、農業管理、資源評估、環境保護、氣象監測以及海洋生物研究等領域,為人類探索與利用地球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與支撐。
這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感測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信息,進行收集、處理,並最後成像,從而對地面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 目前利用人造衛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圖像資料。利用遙感技術,可以高速度、高質量地測繪地圖。
②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遙感技術
根據電磁波輻射(發射、吸收、反射)的理論,應用各種光學、電子學探測器對遠距離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綜合技術。航空攝影地質是最早的一種遙感地質方法,至今仍然是遙感地質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60年代以來,在運載工具、感測器及圖像處理、解釋方法上都有了迅速發展。除可見光波段攝影黑白像片和彩色像片外,還發展了紅外線,多波段、雷達、激光等技術。利用地物反射人工發射的電磁波進行遙感的稱為主動遙感;利用地物反射太陽輻射的或由地物自身發射的電磁波進行遙感的稱為被動遙感。遙感技術可以提供有關地貌、岩性、地層、褶皺、斷層、構造、岩漿岩以及隱伏構造和深部構造的資料。紅外遙感技術在水文地質勘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遙感技術不僅能克服地面點、線調查的局限性及視野的阻隔,使人們能從整體上宏觀地進行地質研究,而且還能提供各種電磁波的地質信息,其中微波能穿透植被和第四紀地層,提供一定深度范圍的地質信息。此外,還可以對一個地區反復成像,以取得最新的精確的地質動態資料。
③ 遙感探測儀原理
遙感探測儀的工作原理基於電磁輻射在不同波段下被地球表面物體反射的特性。當飛機或衛星發射特定頻率的電磁波時,這些波會照射到地面上的各種物體上,這些物體根據自身的材質和入射能量的屬性,反射出不同的電磁波。比如,一個物體的反射特性不僅取決於其表面材質,還受到入射角度、光強度以及波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因此,在遙感技術中,地面物體反射的電磁能量具有獨特性,這在探測與識別不同地物時至關重要。任何能夠捕捉這些反射電磁輻射的裝置都被視為感測器,而搭載這些感測器的飛行器則被稱為平台。常見的感測器包括相機和掃描儀,而平台則可以是衛星或飛機。
例如,當衛星攜帶特定類型的感測器在太空中運行時,它能夠檢測並記錄地面上不同區域反射的電磁波特性。這些特性隨後被轉換成圖像或數據,幫助科學家和工程師了解地表的狀況。這種技術在環境監測、土地利用分析、災害評估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遙感探測儀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對地球表面的全面監控和深入研究。其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從高空或太空中獲取信息,而無需直接接觸地面物體,從而大大提高了數據獲取的效率和准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