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鑼鼓經鑼鼓經的產生
鑼鼓經,其實是一種口頭傳唱的鑼鼓樂譜,它源自對各種打擊樂器的組合與節奏編排。這些組合形成了獨特的鑼鼓點,即鑼鼓經的組成部分。簡稱鑼經,它在戲曲藝術的訓練和表演中佔有核心地位,是戲曲演員和樂隊樂師必備的技能。
對於樂隊樂師來說,熟悉鑼經是學習打擊樂器演奏技術的基礎。只有通過熟記各種鑼經,他們才能掌握樂器的演奏技巧,准確把握音樂中的板眼節奏。而在實際演出中,鑼經的節奏指導對於音樂的精準執行至關重要。
同樣,演員在表演中也依賴鑼鼓經來控制動作的節奏。戲曲中的身段動作和台步都與鑼鼓點緊密結合,不熟悉鑼經,就難以准確掌握動作的節奏,特別是對於復雜或驚險的表演,節奏的准確性更是至關重要,節奏不穩定可能導致表演失誤。唱念部分同樣如此,只有熟知鑼經,才能把握正確的速度、節奏和力度。
為了便於演奏者和演員理解和記憶,每種鑼鼓打法都有特定的名稱,如「四擊頭」、「慢長錘」、「急急風」等。而且,每個鑼鼓經都有其獨特的念法和記譜方式,如「台」代表小鑼,「匡」代表大鑼,「七」代表鐃鈸,比如「慢長錘」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這種系統的命名和記譜方式,不僅實用,也富有韻律和趣味性。
所謂「鑼鼓經」是指京劇打擊樂各種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稱,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閑、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鑼鼓經實際上是以口頭背誦的鑼鼓譜。將各種打擊樂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並通過各種不同的節奏*形態演奏出來,就形成一套套的鑼鼓點*。將各種鑼鼓點按其實際音響與節奏口頭背誦,則稱為鑼鼓經。簡稱鑼經。鑼鼓經在戲曲的訓練與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戲曲藝人必須熟悉掌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