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如何重塑農業技術

如何重塑農業技術

發布時間:2024-10-16 14:07:29

『壹』 創新推動傳統「三農」向「新三農」轉型

創新推動傳統「三農」向「新三農」轉型

構建新型「三農」關系

(一)構建現代農業供求關系

第一明確農業產業供求關系的本質是市場。堅持市場導向,以市場為基礎。

第二,把握需求主導。建立需求主導供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為需求服務的農業產業發展方式。

第三,把握發展態勢。通過創造需求大於供給的發展態勢,來構建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實現需求的升級與變化推動供給的發展與升級的發展態勢。

第四,把握發展路徑。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農業,經由確定服務對象、分析對象需求、把握需求發展態勢來組織產品的供給,在供給滿足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尋找實現滿足、引領與創造需求的路徑來發展現代農業。第五,把握未來發展。未來,隨著網路化與智能化的發展,產業的供求主體,其角色不斷位移,功能相互融合,互為價值對象的新型的供求關系正在形成。在智能化時代,主體功能相互融合正在成為重塑產業供求關系的推動力量,需求主體參與製造,供給主體參與消費正在推動供求主體角色及其功能的不斷創新與變化,推動農業供求關系的新變化。

(二)提升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一,農業產業功能及其創新。一方面,農業向社會提供優質而充足的農產品,另一方面,通過傳統農業功能化創新,與其他資源相融合,實現農業新型產業資源化創新,創制新型農業產業,為社會提供新型多元化農業產品與服務的供給。

第二,保有生物多樣性與發揮生態優化功能。農業是活體性的產業,是宏觀生態系統的基礎。推動農業微生態系統與宏觀生態系統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構築穩定的全社會的立體生態體系。

第三,發揮中華文明傳承與創新功能。中華文明的主體是農耕文明,農業是農耕文明及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農業文化的傳承功能,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來實現:文化表現、文化產業價值、傳承農村文化。

第四,創造宏觀需求市場。農業的基礎性功能還表現在農業的發展對其他產業形成的需求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與升級。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的科技應用市場,農業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生產資料市場,農業現代化形成的農業機械裝備市場,以及農民的生活資料市場,農村發展的綜合性的市場變化,推動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

(三)構建區域發展新關系

第一,推動城鄉一體,實現城鄉互動。城鄉一體,關鍵是要做到三位一體。一是區域化。強化城鎮與鄉村發展對一個區域發展共同的支撐作用。二是產業布局,功能協調。在一個區域裡面,不同的區域依據區域發展的總體要求,實現各自明確的功能定位與產業布局,共同支撐共有的區域發展。三是在一個區域裡面,社會經濟發展的要素按功能需要,實現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在體制機制、產業經營要素的支撐方面,享有共同的平台服務。

第二,推動村鎮一體,實現村鎮互動。特色小鎮帶動與引領村莊發展,形成「特色小鎮帶特色村莊」的農村發展新格局是新型村鎮關系的重要表現。新型村鎮一體關系的建立,關鍵是要發揮特色小鎮的龍頭作用,強化小鎮在鄉村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與鄉村產業發展相結合,創新小鎮區域性市場服務功能,發揮小鎮配置鄉村民眾生活與教育資源的作用。實現小鎮產業發展與鄉村民眾生產與生活的一體化。

第三,推動村村一體,實現村村互動。一是要推動特色村莊形成區域中心。以特色村莊為基礎,帶動周邊人群聚集,形成產業、文化、社區治理相互融合的區域綜合體。二是推進區域共同治理。以特色村莊為中心,在村民管理、社區治理及產業發展等方面實現一體化。三是創建綜合服務體。通過原有村莊服務產業功能的再造,創建對外提供多元化綜合服務的產業,形成新型的鄉村綜合服務體。

創新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准確理解傳統農業、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是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未來農業的發展目標是現代農業,未來農業發展的形態是農業現代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來實現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創建現代農業產業是傳統農業升級的目標,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傳統農業轉型的方向。

農業的創新,要立足全產業鏈,以轉型為手段,實現整體創新升級。首先,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傳統的生產導向型農業發展方式向市場導向的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創建市場化的農業產業。第二,推動融合發展。一是要角色融合。由產業主體角色相對分割,主體功能與價值收益也相對分離,向全產業鏈角色融合發展,推動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三位一體化。二是推動市場融合。實現傳統的銷地市場向銷地與產地一體化市場轉型。三是推動科技與服務支撐融合。實現科技推廣向農業支撐與服務體系產業化創新轉型。第三,推進農業產業的縣域發展模式向優勢產業區域發展模式轉型,保有地方特色,構建發展優勢。第四,由勞動力支撐為主體的農業發展,向以智能裝備支撐農業發展的現代農業轉型。第五,創新集群式發展。

在推進農業整體的創新過程中,還要結合當代農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突出創新重點環節,實現重點突破。首先,突出資源創新。重點是種質資源,產業多功能性開發與資源轉換,配置新的產業資源,按照市場要求進行資源化配置與創新等方面。其次,強化智能化物聯創新。以農業裝備的信息化、工藝流程的信息化為基礎,推進農業與社會生活的互通互聯,為市場需求提供有效服務。第三,創意引領與推動產業融合。創意產業是滿足人們需求內容、需求方式、需求形態向多元化轉型發展的主要形式。

推動縣域經濟區域化發展

縣域與區域發展模式的最大不同,在於各自發展的基礎與運行的機制不同。縣域發展常常是傳統的生產導向的單一產業發展模式。區域發展是市場配置資源,市場主導,行政輔助,產業呈集群化發展。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加快推進縣域發展向區域化發展轉型。

區域化要從以下方面來把握。首先,特色鮮明。一個區域的現代農業在資源、產品形態、產業功能、運營模式等方面,有別於其他區域的農業產業,有鮮明的產業特色。其次,具有相對優勢。如高端化、精品化的產品是否擁有,區域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是否健全,產業與政策服務體系是否優化,區域產業集散功能是否具備。這些元素是決定一個區域現代農業優勢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集群化發展。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柱,形成多元化產品集群、企業集群、品牌集群,核心產業與外延產業創新相結合,傳統產業、優勢產業與新興產業多元產業相互融合的發展態勢。

壯大新型職業農民大軍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源於新型職業農民,也就是新型的產業農民。只有依靠廣大的產業農民,讓他們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潮中受益,才會順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何造就宏大的新型產業農民

首先,推動傳統農民向產業農民轉型。傳統的農民是社會型農民,是「小農」為主體的生產方式與宗族為紐帶的社群生活相結合形成的相對牢固而封閉的農民社會群體。社會農民向產業農民的轉型,必須以農民自由流動為前提,實現勞動的要素化與資本化。重點是,加快推進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的落實,促進傳統農民離土不離鄉到離土離鄉。加快推進農村產權資本化進程,促進農民收益來源結構多元化,實現傳統的勞動農民向股權、租賃、轉讓等「業主農民」轉型。

其次,培育與組織新型產業農民。

一是跳出農民的社會性,打破農民的農村居住屬性,賦予現代農民的產業屬性。農民就是從事現代農業的產業工人。

二是跳出單一農業生產環節,以農業全產業鏈經營的產業群體為主體,重新定義全產業鏈產業農民。

三是跳出傳統種養型農業,以農業融合發展與新型農業產業創新為主體,培育與組織現代產業農民。

農業產業大軍的不斷壯大,需要相應的政策配套。農業政策創設的立足點應該重點放在以下方面:首先,以提高傳統農民的產業化水平為目標,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其次,以農業資源多元化、農村生態文化資源的產業化為基礎,創制新型產業,以多元化新型產業的創建引導大眾從事新型農業,以農村多元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農民隊伍壯大。第三,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提升農業產業比較效益,引導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引導、促進產業大軍進軍農業。第四,有關部門應該加快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與推動「雙創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傳統農民、青年學生、退伍軍人、社會人員利用農村資源,創新創業,為廣大農村注入新鮮血液。

此外,如何創建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現代鄉村、如何推動農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如何實施農業全球化發展等也是創新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進一步探討的重要課題。

『貳』 需要構建新農業未來的五大場景

需要構建新農業未來的五大場景

新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如果說傳統農業是「戰天斗地」,靠天吃飯;那麼新農業則是「人定勝天」,要擺脫自然規律對農業的束縛。新農業發展呈現出五大方向,拓展出的場景非常有趣。

一是技術再造,

通過技術的力量,讓農業變得更加高效。比如分子育種,智能溫室,植保無人機,土壤修復,無土栽培……

二是功能延展,

農業不只是種植養殖,農業還有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如何挖掘農業的這些功能?

1、農業+旅遊。以休閑農業園為主要載體,發展農業休閑、觀光、旅遊。比如北京的天葡庄園,圍繞葡萄產業,延伸出了葡萄科普體驗、葡萄酒庄、葡萄加工體驗、葡萄品牌展示、葡萄特色餐飲等業態。休閑農業的主題化已成為大勢所趨。除了品類主題,一些新的主題也開始誕生

比如田園攝影農場,就是圍繞田園攝影,採用「田園場景+服裝道具+專業攝影」的方式,吸引愛美人士前來打卡拍照,引領了一種新的時尚。成都凡朴農場就是典型代表。

2、農業+教育。以自然教育、農業研學為主要形態。「雙減」政策之下,農場戶外教育將迎來春天。

3、農業+文化。依託鄉村特色資源,打造主題文化農庄或村莊。這裡面,鄉村文化的挖掘是難點。可以圍繞文化建築、文化景觀、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來挖掘。

三是模式創新,

「互聯網+農業」再造供應鏈。隨著農業產業互聯網的興起,農業產業的供應鏈正在得到改造,變得更加高效。包括:側重於產業鏈前端的「+互聯網」,為農業生產企業提供服務,解決標准化種養、農資供應、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等難題;側重於產業鏈後端「互聯網+」,為終端企業和消費者服務,提供食材采購、共享購物體驗、健康農產品等。

產業鏈前端的「+互聯網」更多地集中在標准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如養豬、養雞、養魚。產業鏈後端的「互聯網+」更多地是滿足優質食材供應和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

四是場景重塑,

生產、消費升級創造更多可能,新的物種、新的場景也不斷呈現。如直播電商、雲農場、互聯網養雞、VR農場體驗、沉浸式鄉村旅遊等。舉兩個例子。

1、農業+元宇宙:當前沿技術與農業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元宇宙是當前很火的一個話題,它在農業領域也有機會。具體體現為VR、AR技術在農業生產、交易、消費環節中的應用。比如在農業生產環節,有虛擬植物、模擬害蟲、農場養殖;在交易環節,VR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消費者更好地了解農產品源頭的信息;在農業體驗環節,相關休閑體驗項目可以激發遊客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沉浸式鄉村旅遊:消費者為體驗場景而買單。沉浸式體驗作為一種重體驗、重參與的營銷手段,在文旅行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一新的玩法,也正在逐漸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滲透。比如沉浸式展覽、沉浸式餐廳、沉浸式演藝、沉浸式住宿等。

五是品牌賦能,

強勢品牌提升農業附加值。在農業產業的微笑曲線中,農業生產是附加值最低的一個環節,要提高附加值,要麼向前端延伸,走專業化、科技化之路;要麼向後端延伸,走產業化、品牌化之路。

就農產品品牌打造而言,一個關鍵點是,農產品不只有功能價值,還有情感價值。像梅子夢工廠,就為青梅酒講了許多動聽的故事;掌生穀粒,是在做有溫度的大米,販賣健康生活方式。

『叄』 互聯網十農業是什麼意思

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
互聯網農業這樣的發展方式能夠使互聯網重塑農產品流通模式,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新發展。
優勢:
1、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實現精準農業,降低單位成本,提高單位產量
2、互聯網技術推動農場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工廠化的流程式運作,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更有助於先進模式的推廣復制
3、「互聯網加農業」不僅能夠催生巨大數據搜集、信息平台建設等技術服務需求,同時也生產打開了更大的農資產品銷售空間。

閱讀全文

與如何重塑農業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計數器為什麼加一 瀏覽:174
北京證券交易所什麼時候可以買賣 瀏覽:785
市場信息中心怎麼樣 瀏覽:3
痛風水產品有哪些 瀏覽:201
保險代理人面試怎麼自我介紹 瀏覽:615
浪琴潛水仿表批發市場多少錢一個 瀏覽:920
犯人為什麼沒有戶口信息 瀏覽:524
配種技術有哪些 瀏覽:481
羅技滑鼠怎麼編輯程序 瀏覽:827
如何將機器數據傳到手機上 瀏覽:479
個人信息卡如何辦理 瀏覽:550
哪些技術可以實現負載均衡 瀏覽:942
經常維護備份信息的目的是什麼 瀏覽:339
led代理是什麼 瀏覽:466
畜產品成本怎麼算 瀏覽:793
怎麼取消跟蹤程序 瀏覽:499
未約定驗收期的怎麼確定產品質量 瀏覽:684
大寶產品怎麼樣 瀏覽:644
有合並的單元格怎麼讓數據更直觀 瀏覽:203
應用化工技術是干什麼的工作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