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咨詢的八大技術
心理咨詢的八大技術
心理咨詢的八大技術,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 心理學可以讓我們理解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可以更好地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調節。那麼心理咨詢的八大技術有哪些呢?
一、貫注
貫注(attending)是心理咨詢的首要條件之一。它要求心理咨詢員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全神貫注地聆聽當事人講話,認真觀察其細微的情緒與本能的變化,並做出積極的回應。
它還要求心理咨詢員運用其言語與體語來表現對當事人主述內容的關注與理解,以使當事人感到他講的每一句話,表露的每一情感都受到了心理咨詢員的充分重視。由此,貫注是尊重的體現,也是同感的基石。
在貫注當中,心理咨詢員要隨著當事人的主述做出一系列言語與體語的表示。其中言語的表示通常包括"嗯、噢、是的、我明白了"等伴語。
而體語表示則通常包括點頭、注視、面部表情的變化,適宜的坐姿及一定的沉默等。這些言語與體語的表示應隨著當事人主訴的喜、怒、哀、樂的變化而變化,藉以加深當事人對心理咨詢員的信任,並強化其繼續講話的慾念。在這層意義上講,貫注是使當事人打開""的開關。
美國心理咨詢學家基伯森(Gibson,1993)曾言:好的貫注表現了一個人對另一個的全神貫注(focusedintensity),而差的貫注則表現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心不在焉(detachedpassivity)。所以,貫注表現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心理咨詢關系的確立及其功能。
二、傾聽
傾聽(listening)是貫注的關鍵,也是心理咨詢的核心。基伯森(Gibson,1993)言:學會傾聽是心理咨詢的先決條件。心理咨詢條件下的傾聽不同於一般社交談話中的聆聽,它要求心理咨詢員認真地聽對方講話,認同其內心體驗,接受其思維方式,以求設身處地之功。
由此,它不可以像在日常談話中那樣可以隨意插嘴講話或任加是非評論乃至爭辯。與此相反,它要求心理咨詢員在聽對方講話過程中,盡量克制自己插嘴講話的慾念,不以個人的價值觀念來評價當事人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問題),並以貫注的積極表示來表現心理咨詢員對當事人內心體驗的認同。
因此,傾聽是尊重與接納的化身。在實踐中,傾聽意味著學會沉默,學會貫注,學會設身處地地去體驗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並做出富於同感的反應。
同時,傾聽不是要心理咨詢員放棄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觀,而是要讓他學會兼容並蓄,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並學會在不放棄個人的信念與價值觀的條件下,接受他人的信念與價值觀,以能夠更好地體驗其感受,把握其思路,做出由衷的同感反應。
所以,傾聽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活動,而是主動的、積極的活動,它使人學會用心去聽人講話。可以說,整個心理咨詢的學習過程也是傾聽的學習過程。
三、沉默
心理咨詢既是聽與說的藝術,也是沉默的藝術。沉默可以是尊重與接納的表示,也可以是自我反省的需要。由此,沉默的意義在於給當事人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來反省,思考其個人成長的過程。
前面提到,心理咨詢不同於一般的社交談話,它需要心理咨詢員表現出大量的貫注與傾聽,並少做邏輯分析、少說教別人,而是多認同他人的觀念,多體驗其感受。
換言之,它要求心理咨詢員首先置身於當事人的境地當中,然後再幫助他認清其成長中的障礙,尋求自救良方。凡此種種都要求心理咨詢員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多聽寡言,學會以沉默來傳達對當事人的貫注和尊重,藉以強化他自我剖白的願望。
所以,在心理咨詢中,沉默一般具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暗示功能,一個是同感功能。前者通常表現為對當事人的講話及其停頓不做言語回應,以暗示對方繼續講話;後者則通常在當事人講述精神創傷事件或做深入的自我剖白時,以沉默來確保其自我宣洩與反省的時間與空間,並表現心理咨詢員對當事人此時此刻心情的由衷理解。
沉默的運用通常需要體語的積極輔助。具體地說,在運用沉默時,心理咨詢員通常需要以點頭、注視表情變化及諸如嗯、噢等語言助詞來表現對當事人內心體驗的同感。
總之,沉默的意義在於交流同感與尊重。適時的沉默可令人感到親切、善解人意,而失時的沉默可令人感到冷漠無情。沉默表達的得體與否取決於心理咨詢員對當事人內心體驗的同感功夫。
四、宣洩
宣洩(catharsis)指當事人將淤積已久的情緒煩惱與精神苦惱傾放給心理咨詢員的過程。它是一種發泄痛苦的方式,可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精神解脫,使人感到由衷的舒暢。由此,它可使當事人擺脫其惡劣心境,尋找其病結,並強化其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
在心理咨詢中,宣洩是使當事人自我認識與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它需要心理咨詢員以貫注、傾聽、沉默等手段來促進、強化當事人的情緒宣洩過程,以增進心理咨詢員對當事人的同感及後者對前者的信任,並建立起有效的情合(rapport)。
由此,宣洩不僅可以使當事人傾吐內心的精神壓抑與困惑,還可以使心理咨詢員深入了解當事人面臨困難與挫折的滋生條件與過程。在這層意義上講,宣洩是心理咨詢的必經階段。沒有宣洩的產生就不可能有深入的自我剖白。宣洩是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的催化劑。
總之,作為一種心理咨詢技能,宣洩的意義在於強化當事人自我剖白的意願,增進心理咨詢員與當事人的情合,並為進一步的自我探討奠定基礎。
五、探討
探討(exploration)指心理咨詢員幫助當事人積極認識、思考其成長中的挫折與障礙的過程。它是心理咨詢的重要環節。事實上,心理咨詢的過程也是探討的過程。其意義在於"幫助當事人在解決困難當中認清個人的願望及克服困難的方法"。所以,探討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心理咨詢的目的在於助人自助,所以探討的目的也在於助人自省自明。具體地說,它要求心理咨詢員在幫助當事人認識與思考其當前困難、挫折與自我成長的關系時,多提問題,少加評論;
多做啟發;少做說教;多鼓勵對方講話,少講個人意見。換言之,探討是一個以討論為基礎,以啟發為目標的積極的思想過程。它旨在幫助當事人從不同角度思考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及其解救方法。
由此,它切忌心理咨詢員在運用探討技巧當中,主觀武斷,教訓他人,迫使當事人接受自己的邏輯分析與價值觀。那樣易使當事人對心理咨詢員產生依賴與怨恨,而無法從其生活困難與挫折的認識與解救中成長起來。
總之,探討的藝術在於啟發當事人獨立思考。其中心理咨詢員不求說教他人,但這不意味著心理咨詢員在探討當中要採取被動、消極姿勢,完全認同當事人所講的每一句話。
與此相反,心理咨詢員要學會以提問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以討論來加深當事人對面臨困難與自我成長之間的辯證關系的認識,終而啟發當事人開闊視野,加強自信,發展自我。
六、質問
質問(confrontation)指心理咨詢員對當事人的認知方式與思維方法提出挑戰與異議的過程。其目的在於推動當事人重新審視其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克服其認知方式中的某些片面性與主觀性,以進一步認識自我,開發自我。伊根認為:質問已日益成為心理咨詢的核心部分,它促使當事人發現其言行中的種種自我挫敗表現,並努力加以克服。
在實踐中,心理咨詢員常通過提問、反問與深入的討論來質問當事人思維方法中那些自我偏向、自我誇張與自我挫敗的傾向。由此,質問的意義不在於否定對方、貶低對方;而在於開啟對方、激勵對方。
在這當中,人們應該注意到:質問要以尊重為前提,以同感為基礎,它力圖給人以態度誠懇、言之由衷的感覺,而不是態度生硬,強詞奪理的感覺。所以,質問的藝術在於使當事人超越心理咨詢員的提問,自發地認識到其認知與思維方法中的偏差,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
質問是心理咨詢的重要手段,它旨在推動當事人重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並要力戒主觀武斷、強加於人的'傾向。美國心理學家克特勒提出:心理咨詢員在提出質問性的問題時,應該首先問自己你這樣做是出於關心對方或是出於想懲罰或壓制對方。因此,質問力求問而不審、制而不壓,以推動當事人的自我審視與自我悅納。
七、行為操縱
行為操縱(behavioralmodification)指心理咨詢員對當事人自我發展與自我向善的努力與否所予以的獎勵與懲罰措施。其目的在於幫助當事人消除其成長中的不良意向與不妥行為,學習與模仿有助於個人成長的行為,藉以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具體地說,心理咨詢員要善於發現當事人在認識與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與挫折當中所表現出的自我發展與自強自立的意向與努力,並予以適時的鼓勵與支持,以幫助當事人不斷成長。由此,行為操縱的意義在於強化當事人自我向善的努力。
雖然行為操縱以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為基礎,但較之行為矯正法,它更強調正強化在個人良好行為的模仿與塑造中的作用,而不鼓勵負強化的運用,也可以避免在心理咨詢中明確地表達個人的觀念,犯主觀武斷,強加於人之嫌。
換言之,在心理咨詢條件下的行為操縱,以正面鼓勵與正強化為基礎,對當事人的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與自我發展的努力予以及時的肯定,以增強當事人的自信心。
例如,當一個心理咨詢員幫助當事人認識與克除其行為中的自我挫折意向時,他應及時注意與肯定當事人力圖突破自我束縛,認同自強人物的種種意念與努力,使當事人掙脫自卑自憐的控制,重拾自信心。
由此,心理咨詢員在有意無意中成為當事人自我發展與自我成長的最好的理解者與支持者。另一方面,心理咨詢員的正面鼓勵他人會強化當事人對自己的尊重與信任。
八、自我披露
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指心理咨詢員通過與當事人分享其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經歷來推動當事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努力。伊根認為,心理咨詢員在當事人面前有效地披露其個人生活的有關經歷、行為與情感已成為心理咨詢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心理咨詢員在運用貫注、傾聽、沉默、探討等技巧中所表達的言語、眼神、面部表情、體態等都是自我披露的間接表示。在這層意義上,自我披露可傳達心理咨詢員的關切,縮短心理咨詢員與當事人在情感上的距離,增強兩者的情合。
此外,伊根還認為,自我披露一般具有兩個功能:一是模仿功能,一是挑戰功能。其前者的意義在於通過與當事人分享個人成長中的奮斗與成功經歷來激勵當事人積極地面對人生中的挑戰,更好地成長;
其後者的意義在於推動當事人更具體地探討其生活中所遇困惑與挫折的特性,更切實地尋求其自救良方並挖掘個人的潛力。由此,自我披露也是接納與真誠一致的表現形式。
但自我披露不宜過分使用,那樣不但會混淆心理咨詢的核心與目標,也會使當事人對心理咨詢員產生不必要的錯覺與誤會。事實上,自我披露是心理咨詢界最富爭議的一項技巧,其爭論的焦點在於心理咨詢員自我披露到底會在當事人心目中樹立什麼形象。
有一派意見認為這樣做會縮短心理咨詢員與當事人的心理距離,樹立可親近的形象;另一派意見則認為這樣做會使心理咨詢員對當事人的成長產生偏見,使當事人對心理咨詢員的作用產生疑惑。
總之,心理咨詢界目前對自我披露尚缺乏共識,因此心理咨詢員在其運用中要格外小心,注意不要過分宣揚自我,忽視當事人當前困惑與挫折的特殊性,並避免將心理咨詢員的自我成長當作心理咨詢的中心議題。
心理咨詢技術包括哪些
1.共情,也叫作共管或者同感,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情緒與感情,換句話說也就是換位思考,這是心理咨詢最基礎的一項技術,也是能力的體現。
2.傾聽。對於心理咨詢師來說,傾聽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技巧,有助於更好的宣洩對方的不良情緒,可以平穩情緒,在心理上獲得更好地緩解。
3.提問。來訪者通常都要進行心理方面的咨詢,做好日常提問也是非常重要的。
4.表達咨詢活動。這裡面的表達包含兩層意思,首先為來訪者的表達,同時還包括咨詢者的表達。
5.解釋。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心理醫生往往依靠個人經驗以及相關知識,對來訪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有助於打消內心的各種疑慮,幫助來訪者走出困境。
心理學基礎知識:
一,心理學概述。心理學的研究內容: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心理現象的內容和規律的內容。
心理學的主要流派: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最重要)、詹姆斯的機能主義心理學、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學、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西蒙等的認知心理學以及神經心理學的各種研究與發展。
二,感知與注意。感覺的概念、種類(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知覺的概念和種類(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錯覺),知覺的基本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恆常性),知覺的組織原則(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
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選擇,整合,維持,調節);
注意的種類(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的區別);
注意的品質:注意的范圍、注意的穩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轉移。
三,記憶。記憶的概念和類型;記憶的基本過程:識記、保持和回憶;記憶的主要類型;記憶階段分類;記憶表象的概念和特點(直觀形象性、形象概括性、 模糊片斷性、 個別差異性);記憶系統(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遺忘的概念:記憶的內容不能回憶或再認,或錯誤的回憶或再認。
遺忘的種類: 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主動遺忘與被動遺忘。
遺忘的規律:遺忘曲線進程不均勻,先快後慢(艾賓浩斯)。
提高記憶的方法,良好記憶品質的特點(敏感性、持久性、准確性、准備性)。
四,思維。思維的概念和類型(直覺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特點(間接性、概括性);思維的過程和基本形式。
問題解決思路: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
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發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相結合-直覺思維能力-創造性人格
五,技能。技能的概念和特點、技能的種類,智力技能的培養要求。
六,能力。能力的概念和類型;能力與知識、技能的聯系與區別;能力的分類(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實際能力與潛在能力)。智力的概念和影響因素,能力的個體差異和團體差異。
七,動機。需要與動機概念和種類,馬斯洛需求層次,動機的功能(啟動、維持、導向);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的激發。
八,情緒。情緒的基本概念、分類、性質,情緒與認知的聯系和區別,如何調節壓力、情緒與健康。
九,人格。人格的基本概念和特點(獨特性、穩定性、整合性、功能性),人格結構(氣質、性格),人格的形成。
十,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心理健康的標准;如何促進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聯系與區別;心理咨詢的原則、步驟和形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交友、戀愛、學習考試方面的心理疏導。
B. 心理咨詢的一般過程及在每個過程應注意的問題及應用的技術
心理咨詢的一般過程
心理咨詢的步驟一般分為開始階段、指導與幫助階段、鞏固與結束階段。
一、開始階段
開始階段是心理咨詢的第一步,是整個心理咨詢的基礎。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美國咨詢心理學家沃爾斯(J.W.Worth)指出,不好的開頭會阻礙有效的相互影響。的確,如果開頭實在不佳,也就意味著咨詢雙方關系的終結。一個成熟的咨詢者;總是非常重視心理咨詢的開始階段,機智慎重地完成這個階段的工作。
開始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有三項,即建立咨詢關系、掌握來訪者的資料及進行分析、評估。
1. 建立咨詢關系
咨詢師與來訪者必須建立起信任、真誠、接納的咨詢關系。這是心理咨詢的起點和基礎,、這種關系有助於咨詢師真實了解來訪者的情況,准確確定咨詢目標並有效達到目標;對學生而言,基於這種積極的關系,才會與咨詢師積極合作,對心理咨詢抱有熱情和信心,從而有助於提高咨詢效果。此外,這種積極的關系也給來訪者提供了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範例,使其能在咨詢環境之外加以運用,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能否建立起積極的咨詢關系,咨詢師擔負著重要責任。
在初次會談時,咨詢師要向來尋求指導和幫助的來訪者進行簡明扼要的自我介紹。在簡短的自我介紹後,可以允許有短暫的沉默,主要目的在於給來訪來訪者一個整理思緒的機會,使他能完整地表達自己想說的話。
在初次會談時,咨詢師可以就咨詢的性質、限度、角色、目標以及特殊關系等向對方作出解釋。解釋的內容包括時間的限制、會談的次數、保密性、正常的期望等。對這些問題的說明,可以減少對方的困惑,消除因此而引發的焦慮,也使對方不致對咨詢產生不當或過高的期望。在初次會談中,有必要澄清保密性的問題:對咨詢過程中必要的記錄給予說明,對所談內容和隱私權的保密與尊重作出肯定性承諾,以此消除來訪者的戒備心理。
對來訪者要熱情有禮、耐心慎重,裝束整潔得體,行為舉止落落大方。初次會談,來訪者往往比較緊張、局促,因此咨詢師的態度會對其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熱情友好的態度給人以親切感,可有效拉近雙方的距離,特別是他們在受心理困擾時,熱情友好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一種安慰,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焦慮水平。
要建立並保持積極的咨詢關系,還需要咨詢師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如五條件的積極尊重、准確的共情和真誠。
2.掌握來訪者的資料
收集與來訪者有關的各種資料,通過會談、觀察、傾聽、心理測驗等方式,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心理問題。
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班級、家庭及社會生活背景、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學習生活近況及有無心理咨詢經驗等。通過對基本情況的了解,掌握其過去、現在等各方面的活動及生活方式。對來訪者基本情況的掌握,有助於對其主要心理問題的把握。
認識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是確定心理咨詢目標的基礎。這一般比收集基本情況要復雜得多,因為來訪者一般心存顧慮,往往不願直截了當地把面臨的心理問題如實暴露出來,或是他們自己也弄不清問題的實質,只是感覺到困擾,希望改變現狀。需要了解的心理問題涉及多方面,咨詢師要通過收集有關資料弄清心理問題的性質、持續時間及產生原因。
3.進行分析、診斷
在收集資料的同時,分析、診斷就已相伴出現;分析、診斷是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心理問題的實質、程度及原因,並對其作出正確的評估。分析、診斷包括下列內容。
(1)確定心理問題的類型及性質,決定咨詢的適應性。咨詢師首先要確定心理問題的性質,是屬於學習問題,還是人際關系問題,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問題;是屬於發展性問題、適應性問題,還是障礙性問題。考慮心理咨詢的適應性對於心理咨詢的實施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有些問題不屬於一般心理咨詢能解決的,如屬於器質性疾病,應及時介紹到醫院就診;如屬於精神疾病,應及時轉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如屬於障礙性心理問題,也可介紹到綜合醫院開設的心理咨詢門診接受心理治療。
(2)分析心理問題的程度,以區別對待;心理咨詢的對象有的存在適應性問題,有的存在發展性問題。雖然這兩類來訪者的心理狀態都正常,但仍然有程度上的差別。:前者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出現了心理上的不適應,可以通過個別咨詢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指導;而後者可能並未對自身的心理問題產生自覺的意識,因此,可以通過心理咨詢講座、課程等方式,予以指導與訓練,強化其心理品質。
(3)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原因是診斷來訪者心理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造成來訪者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從兩個不同側面人手,即一般原因分析和深層原因分析。一般原因分析就是針對心理問題形成的生物學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進行全方位的搜索。深層原因分析是對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心理原因進行剖析。不同的心理咨詢理論和方法,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並發現心理問題的根源。如精神分析理論重視從無意識的矛盾沖突、幼年生活經歷中尋找根源;行為主義理論重視對行為的分析,發現原因;認知理論認為不良情緒、反應是認知錯誤造成,來訪者的非理性認知是其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有各種需要,而造成心理失調的原因是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從而自我意識發生扭曲,內在潛能不能發揮出來。如果能夠把握住心理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將為心理問題的解決奠定最重要的基礎。
二、指導與幫助階段
經過開始階段,心理咨詢進入了解決問題階段,即指導與幫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完成的任務有三項:制訂咨詢目標,選擇咨詢方案,實施指導與幫助。
1.制訂咨詢目標
心理咨詢的目標,就是心理咨詢所追求的結果與所要達到的目的,咨詢目標的確立,在咨詢過程中有重要的價值。首先,它使咨詢雙方都清楚地意識到努力的方向,從而不僅能詳細制訂實施方案,而且可以在實施過程中根據目標對實施方案進行必要的調整。
其次,它有助於咨詢雙方的積極合作。有了明確的目標,使來訪者看到了希望,增強了咨詢信心與動力。由於方向明確,來訪者成為咨詢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使咨詢雙方能積極合作,協調一致。
再次,它使心理咨詢的評估成為可能。通過咨詢目標,來訪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變化,從而認識到心理咨詢在自我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咨詢雙方也可以藉此評價咨詢方案的適用性及確定心理咨詢的進展程度。為保證心理咨詢的順利進行,制訂咨詢目標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1)必須由咨詢雙方共同制訂目標。咨詢目標的制訂,必須要咨詢師和來訪者共同配合、互相交流並最終達成一致。這樣的咨詢目標才比較客觀、真實,才能使雙方共同努力去實現目標。共同制訂咨詢目標,首先要求咨詢雙方在心理問題的把握和原因分析上取得一致意見,為此咨詢師要鼓勵並引導來訪者全面、深入地傾述和反映,同時咨詢師也必須將自己的認識、看法、結論反饋給來訪者。其次,咨詢師要引導和鼓勵來訪者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要求,坦誠提出對咨詢目標的看法。若雙方意見有分歧,應認真分析,是表述上的不同還是內容上的差異,是掌握材料不夠還是看問題角度不同,是不是局部目標與整體目標上的差異等,在此基礎上逐步達成一致。
(2)保證心理咨詢目標的針對性。咨詢目標的針對性,即解決心理問題而不是其他問題。在學校心理咨詢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屬於心理方面的問題,如學生經濟上發生困難、考試不及格等。這些問題雖然使來訪者感到不安,但心理咨詢的目標只能是幫助來訪者調整認知和心態而不是直接解決這些問題本身。
(3)中間目標與終極目標相統一。中間目標是心理咨詢過程中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而終極目標則是實現人的心理健康、潛能的充分發掘和人格的完善。中間目標是向終極目標發展的步驟。確定心理咨詢的目標,應強調中間目標與終極目標的辯證統一,即咨詢雙方不僅要解決來訪者當前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更應該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充分發掘潛能、促進人格發展著眼,把終極目標融於中間目標,以終極目標引導中間目標,通過中間目標的實現達到終極目標的完成。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要實現兩種目標的統一,咨詢雙方不僅要發現具體的心理問題及引發原因,還要就此發掘其人格特點、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不足;不僅使來訪者在具體問題上掌握心理調節的技能與方法,而且能使這些技能遷移到類似的情境中去。
(4)心理咨詢目標必須具體、可行。來訪者的表述有時比較具體、明確,如考試焦慮、失眠問題等,但有時比較籠統、抽象,如希望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善於交往等。這樣的目標因大而空泛,既難以操作、落實,又無從對咨詢效果進行評估,因此,心理咨詢很難進行。這就需要咨詢雙方經過商討,共同將抽象的目標具體化,模糊的目標清晰化。總之,咨詢目標必須具有可行性。
2.選擇咨詢方案
選擇咨詢方案,包括咨詢方法的選定以及為實施這些方法而制定的具體計劃。解決來訪者心理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許多咨詢方法可供利用,如「支持與安慰」「內省與領悟」「訓練與學習」「疏導與宣洩」「暗示」等。每種咨詢方法對解決心理問題均有一定的針對性,並有其相應的實施過程。選擇咨詢方案,首先要根據心理咨詢的目標,選取相應的咨詢方法,然後按其實施過程的要求制定具體操作計劃。選擇咨詢方案應明確下列內容:(1)所採取咨詢方法的目標;(2)該方法的實施要求,即該做什麼,如何去做,以及不做什麼;(3)該方法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的;(4)告訴來訪者必須對心理咨詢的過程抱有足夠的耐心,這些方法不可能立即產生奇跡,所有的改變都是循序漸進的。
3.實施指導與幫助
實施指導與幫助,不同的咨詢方法有不同的要求與做法。可靈活運用鼓勵、指導與解釋,對來訪者的積極方面給予真誠的表揚、鼓勵和支持,增強來訪者的自信,促進其積極行為的增長;可以直接指導來訪者做某件事、說某些話,或以某種方式行動;可以通過解釋,使來訪者從一個全新、全面的角度面對自己的問題,重新認識自己及周圍的環境,從而提高認識能力,促進其人格的完善和問題的解決。
三、鞏固和結束階段
經過前兩階段咨詢雙方的共同努力,基本達到既定的咨詢目標後,即進人心理咨詢的鞏固與結束階段。這一階段心理咨詢的工作主要是鞏固效果和追蹤調查。
1.鞏固效果
鞏固已取得的咨詢效果,是結束咨詢之前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具體工作有以下幾項。
(1)咨詢師應向來訪者指出其已經取得的成績與進步,說明已基本達到既定的咨詢目標。咨詢師和來訪者對此應達成共識。來訪者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對他不僅是巨大的鼓舞,也是一種暗示,即預示著心理咨詢的過程即將結束,使來訪者對此做好心理准備。為此,咨詢師應耐心、具體地分析來訪者所取得的成績,指導來訪者真正認識到自已的進步。
(2)咨詢師應和來訪者一同就其心理問題和咨詢過程進行回顧總結。重新審視來訪者心理問題的前因後果,以及據此確定的咨詢目標、咨詢方法、咨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進展等,對前兩個階段進行總結。這有助於幫助來訪者加深對自己。問題的認識,總結咨詢經驗,了解努力的方向,獲得有益的啟示。這種總結本身就具有鞏固、優化咨詢效果的意義。總結最好是通過咨詢師的啟發由來訪者作出。
(3)指導來訪者鞏固已有的進步,將獲得的經驗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並逐步穩定、內化為來訪者的觀念、行為方式和能力,使之能獨立有效地適應環境。應指出從學習「經驗」到運用「經驗」尚有一段距離。通常來訪者在咨詢師的指導下,在特定條件下能表現其習得的經驗,但當其獨立面對實際生活環境時,又顯得難以應付。這既有經驗掌握尚未牢固的原因,也有其自信心不足的心理因素。能否順利完成這一過渡,是能否實現「結束」咨詢的前提條件。
2.追蹤調查
為了了解來訪者能否運用獲得的經驗適應環境,進而最終了解整個咨詢過程是否成功,咨詢師必須對來訪者進行追蹤調查。追蹤調查應在咨詢基本結束後的數月至一年間進行。時間過短,調查結果的真實性難以保證;時間太長,亦不能及時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同時也增加了調查工作的難度。在心理咨詢中,追蹤調查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
(1)填寫信息反饋表。信息反饋表一般是由心理咨詢機構統一印製,咨詢師應囑咐來訪者定期填寫並反饋給咨詢師。
(2)約請來訪者定期前來面談。咨詢師與來訪者面談是直接了解咨詢效果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獲得的信息量大,容易深入,也便於咨詢師及時察覺問題,並適時予以進一步指導。
(3)訪問他人。向了解來訪者學習、生活等情況的人,如父母、同學、關系密切的朋友等了解來訪者現在的適應狀況。這種做法一般比較客觀。如果能將這種方式所獲得的信息與其他方式反饋的信息綜合起來考察,得出的結論將更全面、真實。運用這種方法時,必須注意維護來訪者的利益,保護其自尊和隱私,注意保密原則,因此,有時需要以間接、委婉的方式進行。
經過追蹤調查,可能會有幾種不同的結果:一是咨詢效果顯著,即來訪者的問題已經解決,此時可結束心理咨詢過程;二是咨詢有效果,但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三是咨詢效果不大,問題基本沒有解決。若是後兩種情況,則應繼續咨詢過程。咨詢結束的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仍需掌握一定的結束咨詢過程的技巧。在整個咨詢過程即將結束之前;應讓來訪者明白咨詢關系即將終止,從而使其對結束有心理准備,對結束後的生活有一定的心理准備。為此,必須向來訪者說明其心理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通過咨詢來訪者已獲得了經驗,增長了能力,已經能夠應付生活環境,繼續保持咨詢關系將不利於其成長。同時,如有必要,心理咨詢機構還會再次給予關心和幫助。向來訪者說明結束咨詢時,應盡可能以交談的方式進行,暗示來訪者結束咨詢是件自然、平常的事情。
逐漸結束的方式也常被運用。逐漸結束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拉長兩次會談的時間,如果原來是每周會談一次,到咨詢末期改為兩周甚至一月一次;二是減少每次會談的時間,即由原來每次會談一小時縮短為每次半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