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汽車以市場換技術,其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利益格局異化,地域各個擊破——汽車工業的市場換技術
中國汽車行業的市場換技術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最初的願望和高鐵同樣美好。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研發,最終完成市場換技術的偉業。
但是,這個美好的願望在執行中完全走了樣。因為中外合資,企業利潤是分紅的。對中方來說,引進後自主研發費時費力。拿來散件直接組裝賣車立竿見影。中方的自主研發意願就不足。
而對外方來說,他們要的是中國市場,技術能不給就不給。當年政策的制定者顯然考慮不足。結果就是汽車行業市場換技術的首家企業北汽並沒有按照計劃開發出自主車型,甚至技術中心在合資10年後才建立。
組裝廠逃避關稅,賣車中外分紅,自主研發消化吸收無人過問——成為汽車工業合資的主要方式。
更糟的還在後面,因為汽車行業不像鐵路那樣擁有來自國家層面的推動力,各個合資汽車廠與地方政府是有利益交集的。在哪裡建廠,哪裡就有稅收有就業。實際上成了外資汽車廠壟斷技術,各地政府去競爭給政策。誰要的技術越少,給的市場越多,就在誰那裡投資建廠。
這種模式和高鐵截然相反,結果就是幾十年下來,各地都建立了合資汽車廠,但拿到技術的寥寥無幾。
而合資模式培養了中方利益集團。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中方利益集團利益是一致的。當合資汽車遇到真正的自主企業來競爭,中方利益集團和地方政府反而保護是外資的利益。因為保護外資的利益,就是保護自己的利益。這種格局是當年提出市場換技術的人所始料不及的。
這種格局下,大眾的一個螺栓都要送到沃爾夫斯堡去認證,本田的核心技術根本就不對合資方中方人員開放。你還不敢去反抗,否則就不給你好車型,轉而去另外一地的合資廠商(很多外資在中國都有不止一家合作廠商)。中國汽車企業被外資企業「二桃殺三士」。
市場換技術的核心問題
汽車工業和高鐵都是技術含量高、難度大的現代工業,涉及的門類極多,有各種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壁壘,後發國家想靠自由競爭趕超基本不可能。
一些行業無須國家層面插手——餐飲業蘭州拉麵可以和肯德基比數量,手機行業小米可以在中國國內的銷量上超過蘋果。而在難度大、投資高的行業,讓民間投資去和國際巨頭自由競爭,無疑等於讓義和團大師兄去沖擊M1A2坦克。只有靠國家力量才能推動這些行業,而市場換技術是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