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鉗工,車工,木工的工藝,什麼是通用技術
車工、鉗工屬機械類,木工分建築、傢具等。通用技術是指國家准進入的常用職業(工種)最基本的常用技術,有初級、中級、等。
『貳』 1什麼是技術什麼是通用技術通用技術學什麼
1、什麼是技術
技術就是一門專業,比如: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這就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軟體;
2、什麼是通用技術
通用技術就是一般大家常用的技術,經常用的,實用的,例如辦公軟體,這是大家常用的,只要是用電腦都基本必用這個軟體。
3、通用技術學什麼?
看你選擇方向,通用技術分很多種,只要是能夠在社會力足的都可以統稱為通用技術,、給你舉幾個類子:比如:你可以學電腦技術,可以學烹飪,可以學汽修,也可學美蓉等,只要你覺得實用,他就是你的通用技術了。
希望你能夠用上,想學什麼之前也可以到網上問問,也可以咨詢一下專業學校或專業人員。這樣會更有利你學習。
『叄』 單招通用技術考什麼
一些日常電器,電路、機械、工具的使用及常識性原理。
通用技術,指的是一些日常電器,電路、機械、工具的使用及常識性原理。另外還有思想政治,人文地理,邏輯推理等知識點考核。很多題目不難,但是需要你的知識面很廣才行。
單獨招生是教育部為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選拔錄取機制。
『肆』 通用技術是什麼
通用技術(簡稱GT)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並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廣大同學的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科書《技術與設計》是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編寫的。
◆◆通用技術課程,現在學校幾乎全部由 教育技術 專業 學生 代課!
因為教育技術就是除掌握 信息技術 外的綜合交叉邊緣學科 通用技術教育既區別於專攻一技之長的職業技術教育,也區別於強調勞動的德育功能加上技能培訓的傳統的勞技課程。它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它的內容需要現代化,需要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技術教育接軌。《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造、高度綜合、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
『伍』 什麼是通用技術
普通高中技術領域課程標准
前 言
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新技術,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一方面,技術在科學知識實現其經濟與社會價值過程中的轉化作用、在國民經濟增長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中的推動作用、在增進人們的溝通與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另一方面,技術發展中所產生的負面問題也日益凸現。實踐證明:一個高速發展、高度繁榮的國家,不僅應有先進的科學,而且應有與科學發展相匹配、相協調的技術。因此,在普通高中設立技術學習領域,既是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深入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階段的技術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信息的交流與處理、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技術課程不僅注重學生對符合時代需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的學習,而且注重學生對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的領悟與運用,注重學生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與理解,注重學生技術學習中的探究、試驗與創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共通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應對未來挑戰、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課程性質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基礎教育課程,是國家規定的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國普通高中課程結構中,技術是一個基礎的學習領域。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
技術課程立足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於「做中學」和「學中做」。技術課程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製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
2.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
技術課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它強調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聯系與綜合運用。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綜合運用已有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社會、藝術等學科的知識,還要融合經濟、法律、倫理、心理、環保、審美等方面的意識。學生的技術學習活動不僅是已有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
3.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注重創造的課程
技術的本質在於創造,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創造為核心的課程。它通過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通過技術的設計、製作和評價,通過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應用及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學生展示創造力提供廣闊的舞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4.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
技術是人類文化財富的一種積累形式。任何技術在凝結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徵。技術課程不僅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力量吸引學生的參與,而且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道德責任打動學生的心靈。
二、課程價值
技術學習領域設有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個科目。信息技術是目前發展迅捷、應用廣泛、體現時代發展特徵的技術。這里,通用技術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並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學生發展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就具體技術而言,通用技術具有相對性。技術課程具有以下獨特的價值:
l.引導學生融入技術世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通過技術學習,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感受到信息時代技術發展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變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術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生產、了解職業,了解它們與技術的聯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術,以更為負責、更有遠見、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術;可以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態度利用所學技術更為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對未來社會的主動適應性。
2.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一項項設計任務的完成,通過一個個技術問題的探究,激發創造的慾望,享受創造的樂趣,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想像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能力,形成積極、果敢、合作、進取等品質。
3.強化學生的手腦並用,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技術課程強調心智技能與動作技能的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動手做」,學生的技術設計與製作能力、技術試驗與技術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將得到增強。
4.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學生交流和表達的能力
無論是信息技術,還是更為寬泛的通用技術,都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注重意念的表達與傳遞。信息技術更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課程載體,它可以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學生對大眾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貫穿於技術活動中的設計與製作、交流與評價也充分體現了這一價值。
5.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
技術課程的學習方式是豐富多樣的,有個人的獨立操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學習、體驗學習、設計學習、網路學習等等。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也是學生的學習工具。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於其他科目內容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信息技術
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 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養。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以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為基礎,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使高中學生發展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公民。
(二) 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為契機,充分調動家庭、學校、社區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資源,為高中學生提供必備的軟硬體條件和積極健康的信息內容,營造良好的信息氛圍;既關注當前的學習,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為學生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
(三) 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關注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在達到「課程標准」的前提下,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四)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強調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
(五) 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鼓勵高中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實際,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課程設計思路
(一) 課程設計思路與模塊結構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體現如下三個特點:第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第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課程內容;第三,有利於所有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術基礎」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後續選修模塊的前提。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並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建議該模塊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
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選修1:演算法與程序設計」「選修2: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3:網路技術應用」「選修4:數據管理技術」和「選修5:人工智慧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台。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在選修部分的五個模塊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作為計算機應用的技術基礎設置的;「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是作為一般信息技術應用設置的;「人工智慧初步」是作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專題設置的。為增強課程選擇的自由度,五個選修模塊並行設計,相對獨立。各選修模塊的開設條件有所不同,各學校至少應開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路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中的兩個,也要制定規劃,逐步克服經費、師資、場地、設備等因素的制約,開出包括「人工智慧初步」在內的所有選修模塊,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建議將選修模塊安排在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或以後開設。其中「演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與數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相銜接,應在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或以後開設。
信息技術的部分相關內容安排在「通用技術」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II」中設置有「控制與設計」主題,在選修部分設置有「電子控制技術」和「簡易機器人製作」兩個模塊。
針對確能代表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但對條件要求較高,不宜在國家課程中硬性規定的內容,允許自行開發相應的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學校還要善於發現確有信息技術天賦和特長的學生,並給予專門的培養。
應維持學生較長的信息技術學習歷程,以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如果學生僅修4個學分,建議分布在兩個學年裡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完成必修模塊,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完成一個選修模塊。
信息技術課程各模塊之間的關系結構如下圖:
(二)關於學業的認定
修滿4學分是取得高中畢業資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學分,選修2學分。建議有興趣、有潛能的高中學生再加修若干學分,為今後發展創造條件。
(三)標准體例說明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撰寫,採用「內容標准」「例子」「活動建議」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內容標準是主體,例子是對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活動建議是對教學活動方式的建議和引導。
內容標準的撰寫,首先堅持靈活性,既給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給教材編寫、教學活動和工具的選用等留有多樣化的發揮空間;其次注重時效性,以保證在本標准實施期間對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持續的指導意義。
例子是對內容標準的提示,是對內容標準的進一步解釋和具體說明,考慮到課程標准靈活性與時效性的要求,有些內容標準的描述比較概括,所以通過例子對其進行提示和解釋。但例子僅僅是提示,不是內容標準的具體規定。另外,例子中內容的時效性往往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長期生效。
活動建議用於啟發和引導教學活動的實施。
(四)學習目標要求與行為動詞
為幫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標准中使用的行為動詞及對應的學習目標和掌握水平:
各水平的要求 內容標准中使用的行為動詞
知識性目標 低
高 了解水平
再認或回憶事實性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列舉屬於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徵等 描述、列舉、列出、了解、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釋、比較、檢索、知道、識別、理解、調查
遷移應用水平
歸納、總結規律和原理;將學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間的合理聯系等 分析、設計、制訂、評價、探討、總結、研究、選用、選擇、學會、畫出、適應、自學、發現、歸納、確定、判斷
技能性目標 低
高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範和他人指導下完成操作 嘗試、模仿、訪問、解剖、使用、運行、演示、調試
獨立操作水平
獨立完成操作;在評價和鑒別基礎上的調整與改進;與已有技能建立聯系等 獲取、加工、管理、表達、發布、交流、運用、使用、製作、操作、搭建、安裝、開發、實現
熟練操作水平
根據需要評價、選擇並熟練操作技術和工具 熟練操作、熟練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規范地使用、創作
情感性目標 低
高 經歷(感受)水平
從事並經歷一項活動的全過程,獲得感性認識 親歷、體驗、感受、交流、討論、觀察、(實地)考察、參觀
反應(認同)水平
在經歷基礎上獲得並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的反應等 關注、借鑒、欣賞
領悟(內化)水平
建立穩定的態度、一貫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價值觀等 形成、養成、確立、樹立、構建、增強、提升、保持
三、課程目標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了解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2. 能熟練地使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
(二) 過程與方法
3.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解決的問題,能通過問題分析確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
5. 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採集、存儲和管理。
6. 能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方式呈現信息、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
7. 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通過有計劃的、合理的信息加工進行創造性探索或解決實際問題,如輔助其他學科學習、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對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能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9. 體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10. 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
11. 能理解並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負責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
上述三個層面的目標相互滲透、有機聯系,共同構成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同層面信息素養的綜合提升和協調發展,不能人為地割裂三者之間的關系或通過相互孤立的活動分別培養。
四、內容標准
必修課程部分:
信息技術基礎
「信息技術基礎」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本模塊是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塊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為必修模塊。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夠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信息技術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解決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明確社會成員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本模塊的教學要強調在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上信息素養的提升;要面向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信息素養。
本模塊由4個主題組成,結構如下:
(一)信息獲取
1.內容標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徵,列舉信息技術的應用實例,了解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例 烽火台、信函、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網路代表著信息傳播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
(2)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及其實際意義;學會根據問題確定信息需求和信息來源,並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
(3)掌握網路信息檢索的幾種主要策略與技巧,能夠合法地獲取網上信息。
(4)掌握信息價值判斷的基本方法,學會鑒別與評價信息。
2.活動建議
信息技術使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比如在網際網路上,天氣信息可以隨著氣象台的預報同步更新,但並不是所有做天氣預報的網站都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試就這個專題展開調查,了解相關網站上的天氣預報情況,就其更新速度、准確性(與實際情況相比較)等指標進行統計和分析,尋找更新最及時和最可信賴的天氣預報網站。
(二)信息加工與表達
1.內容標准
(1)能夠根據任務需求,熟練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等工具軟體加工信息,表達意圖;選擇恰當的工具軟體處理多媒體信息,呈現主題,表達創意。
例 可使用多媒體素材加工軟體、多媒體著作軟體、網頁製作軟體等處理多媒體信息。
(2)合乎規范地使用網路等媒介發布信息、表達思想。
(3)初步掌握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幾種基本方法,認識其工作過程與基本特徵。
(4)通過部分智能信息處理工具軟體的使用,體驗其基本工作過程,了解其實際應用價值。
例1 模式識別類:光學字元識別(OCR)、手寫漢字輸入、語音漢字輸入等。
例2 自然語言識別類:自然語言對話與機器翻譯等。
2.活動建議
(1)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除可使用文字處理、圖表處理或加工軟體進行信息處理以外,直接使用計算機程序解決實際問題也是一個基本方法。教師可以演示並解剖一段實用的計算機程序實例,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讓學生使用一種高級語言編程工具解決一個簡單問題。
(2)使用雙向翻譯軟體,先將一段英文短文翻譯成中文,然後將該中文內容再次翻譯成英文,考察機器翻譯的准確性,討論機器翻譯的優缺點。
(3)訪問一個自然語言處理網站如:http://www-ai.ijs.si/eliza/eliza.html或http://alice.sunlitsurf.com/live.html,用自然語言與其中的機器人對話,通過尋找其「談話」的破綻,討論當前使用計算機理解自然語言的局限性。
(三)信息資源管理
1.內容標准
(1)通過實際操作或實地考察,了解當前常見的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與方法,描述各種方法的特點,分析其合理性。
例1 個人藏書、圖書館藏書、音像資料、網際網路信息等都是信息資源,都需要管理。
例2 實施教學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等。
(2)通過使用常見的資料庫應用系統,感受利用資料庫存儲、管理大量數據並實現高效檢索方面的優勢。
(3)通過對簡單資料庫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資料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與方法。
2.活動建議
(1)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一個與課程學習有關的專題,分組討論建立資料庫的方法,設計建立資料庫的方案。可根據實際情況,適度參加學校教學資源庫建設。
(2)訪問某個在線資料庫,譬如「科學資料庫」(http://www.sdb.ac.cn/),就某一個主題進行查詢,如「眼睛與視力」,並對查詢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就資料的准確性、豐富性、權威性等進行討論。
(四)信息技術與社會
1.內容標准
(1)探討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個人生活與學習的影響。
例1 利用網際網路等多種信息渠道進行調查,制定蔬菜新品種引進計劃。
例2 E-mail方便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但垃圾郵件又給人們帶來困擾。
(2)能利用現代信息交流渠道廣泛地開展合作,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
(3)增強自覺遵守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意識,負責任地參與信息實踐。
(4)在使用網際網路的過程中,認識網路使用規范和有關倫理道德的基本內涵;能夠識別並抵制不良信息;樹立網路交流中的安全意識。
(5)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學會病毒防範、信息保護的基本方法;了解計算機犯罪的危害性,養成安全的信息活動習慣。
(6)了解信息技術可能帶來的不利於身心健康的因素,養成健康使用信息技術的習慣。
例1 青少年長期沉溺於網路容易誘發實際生活中的社交恐懼症。
例2 長時間凝視監視器屏幕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影響健康。
2.活動建議
(1)假定學校要為學生開設網上討論區,需要制訂一份守則規范大家的行為。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展開調研並撰寫這個守則。
(2)有一幅著名漫畫,題目為「在網際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又有人撰文說「別以為你是一條隱藏很深的狗」。組織學生討論:網路中的匿名化活動帶來哪些新的倫理問題。
(3)從傳播結構上看,電話是點對點的信息傳播網,廣播電視是點對面的信息傳播網,計算機網路是點/面對點/面的信息傳播網。結合具體實例,討論信息傳播結構的不同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陸』 通用技術的說明
(一)本模塊的教育價值
「技術與設計1」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學的課程內容,也是高中通用技術學習的導入模塊。它和「技術與設計2」共同為後續的選修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並為高中畢業生規定了必須達到的最低技術素養水平。
(二)本模塊內容設定的意義
「技術與設計2」包括4個主題:「技術及其性質」、「設計過程」、「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
1、技術及其性質
本主題強調的是學生對技術應該具備的基本認識,讓學生從整體上知道什麼是技術以及與技術相關的各種問題。
2、設計過程
本主題中的設計以產品設計為依託,從問題的發現開始,經過設計方案的制定、原型與模型的製作、方案的優化,直到最終方案的確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
本部分將設計過程大致分成了5個階段:a、發現與明確問題;b、制定設計方案;c、模型或原型製作;d、方案優化;e、產品的使用說明。這是一個普遍的過程,但不是一個規定的程序,在實踐的設計過程中,這種次序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產生反復。
3、設計的交流、
本主題強調:
(1)在設計過程中和設計完成後,能用恰當的方式與他人交流設計想法和成果,並能在交流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2)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應用,能識讀一般的機械加工圖、線路圖、效果圖等常見的技術圖樣,能繪制草圖和簡單的三視圖。
4、設計的評價
本主題強調:
(1)能根據設計過程中每一階段的要求進行評價,樹立質量管理意識。
(2)能根據需要進行簡單的技術試驗,並進行評價,寫出試驗報告。
(3)能根據設計要求對設計過程和最終產品進行多方面的評價,並寫出設計總結報告
(4)能對他人的、現有的技術產品做出自己的評價,並寫出比較全面的評價報告。
通過設計的交流與評價的學習,學生應該能:
(1)學會設計的多種表達方式,特別是技術語言的應用。
(2)學會對自己、他人、或現有的技術產品與技術過程的評價方法,提高選擇與決策能力,培養質量意識與精益求精、不斷改進的意識。
5.教材特點分析
本教材根據《課標》要求,將《技術與設計1》的4個主題:技術及其性質、設計過程、設計的交流、設計的評價,融會貫通進行整合,編排成5章。
《技術與設計1》
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包括「技術源於人類的需求和願望」、「技術的發明與革新」、「技術需要綜合知識」、「技術應用的兩面性」、「知識產權及其保護」五節內容。
第二章 步入設計殿堂。包括「揭開設計的面紗」、「設計的基本原則」、「設計與技術的關系」三節內容。
第三章 體驗設計實踐。包括「設計課題的確定」、「設計方案的制定」、「設計的表達與交流」三節內容。
第四章 展現設計成果。包括「材料」「工具與設備常識」、「工藝常識」、「原型與模型的製作」四節內容。
第五章 再創設計新意。包括「怎樣實現創新設計」、「認識技術測試」、「評價、優化設計」、「撰寫產品使用說明書」四節內容。
二。通用技術與勞動技術課的區別
勞技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著重教會學生某一基本技能,如維修摩托車、木匠等
通用技術教育既區別於專攻一技之長的職業技術教育,也區別於強調勞動的德育功能加上技能培訓的傳統的勞技課程。它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它的內容需要現代化,需要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技術教育接軌。《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注重創造、高度綜合、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
三、為什麼要學《通用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日益成為我們生活中幾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客觀存在,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技術素養是當代青少年的基本素養,通用技術課程是普通高中學生人人必須修學的課程。
國際形勢與我國現狀
1)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技術教育是未來社會成員基本素養的教育,是開發人們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199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發表的《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報告,報告確立了面向未來的終身教育的宗旨是「四種基本學習」,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學會做事」、發展實踐能力決不只是熟某些操作技能,學會某些重復不便的實踐方法;在未來工業條件下,「學會做事」意味著要從「資格概念」轉向「能力概念」。
2)其他國家在較早的時間里已經開設了技術的課程,例如:德國中學勞動技術的設置有四大類:技術、經濟、家政和職業;1989年4月,澳大利亞教育理事會提出了澳大利亞教育的十大目標中涉及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就有四個;美國各州的課程標准中,都設計了具體的、不同類型的綜合實踐性活動的課程,主要有技術與設計學習;英國開設設計技術課,要求學生動手與動腦;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提出了「技術立國」的口號,又將其發展為「科技創新立國」的口號,在高中把家政基礎、家政綜合、生活技術等課程德學習計入學分;加拿大把基本技術、生活技能和家庭經濟作為高中的必修課程,還設立了選修課程。
《通用技術》與能力的培養
四、怎樣學《通用技術》
(一)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特點
1. 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
通用技術立足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於「做中學」和「學中做」。它以學生的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製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
2. 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
通用技術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它強調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聯系和綜合運用。學習中,學生不僅要綜合運用已有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社會、藝術等學科的知識,還要融合經濟、法律、倫理、心理、環保、審美等方面的意識。學生的技術學習活動不僅是已有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
3. 一門注重創造的課程
技術的本質在於創造,通用技術是一門以創造為核心的課程。它通過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通過技術的設計、製作和評價,通過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應用及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學生展示創造力提供廣闊的舞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4.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
技術是人類文化財富的一種積累形式。任何技術在凝結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體現科學性的同時,都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體現著一定的人文特徵。通用技術不僅要用技術內在的神秘感、創造性和獨特的力量來吸引學生的參與,還要用技術所蘊藏的藝術感、文化性、以及道德責任來打動學生的心靈。
(二)課程結構及學分設置
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1》(2學分)
《技術與設計2》(2學分)
選修模塊:電子控制技術(2學分)
建築及其設計(2學分)
簡易機器人製作(2學分)
現代農業技術(2學分)
家政與生活技術(2學分)
服裝及其設計(2學分)
汽車駕駛與保養(2學分)
選修課程模塊建議:
修完必修的2個模塊並獲得4個學分,作為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就業或升學的需要修學選修模塊。建義具有工科、農科取向的學生在獲得必修的4個學分之後至少再選修4個學分,即共獲得8個學分。
(三)學分怎樣評價
過程性評價:參與程度、操作、考勤、討論、辯論、作業、作品(設計與操作)、考試等
終結性評價:作品設計、操作實踐、考試;(學校實施通用技術的學分認定方案);
參與程度、考勤20% 作業20% 作品20%考試 40%
(四)這門課怎麼學?
學會讀目錄和緒論
目錄----總攬本書全局,了解本書整體結構和內容;
緒論----可以知道本書的主要精神、思想、方法等;
學習方法:1.運用好教課書;2.採取多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網路學習等等;3.積極思考,爭取多動手。
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方向,做好心理准備。通過提出問題、任務驅動、案例學習、交流、技術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對生活、學習和社會中的事例進行分析和歸納,使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由此產生對通用技術課程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五.通用技術涉及以下幾方面:
技術與設計1
技術與設計2
電子控制技術
簡易機器人製作
汽車駕駛與保養
服裝及其設計
家政與生活技術
建築及其設計
現代農業技術
六.通用技術老師職位要求:
1、能勝任物理教學和物理實驗員工作
2、能勝任通用技術課教學
3、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4、熟練操作車床、鑽床等機械和工具
5、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6、自己曾有創造發明經驗,並擁有專利號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