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科學技術異化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成為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全球性現象,它強烈地增進著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然而,在幫助人類獲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種種科技的異化現象也隨之凸顯。科學技術是否需要倫理禁區?人類在從事科學技術活動中應遵守怎樣的道德底線?又該如何控制和評價科技實踐和科學後果?諸如此類的問題已構成當代科技高速發展時代的人文主題。從人的全面發展看科技的倫理禁區旨在克服科技異化,實現科學技術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目的。
科學技術的倫理本性
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理性形式,技術則是科學知識向實踐轉化的各種方法和技能,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人正是通過科技創造了自然中不存在的諸多事物,形成了日益龐大的人工自然,並以科技直接地改造自然,創造了燦爛的工業文明——這種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的創造物。因此,科學技術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形式蘊涵著屬於人性的倫理本性。從而決定了科技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同時也在追求著人類自身的進步與發展,科學技術不僅要力求還原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據發現的客觀規律去實現人的意志,把自然對象從「自在存在」改變成為符合人的需要的「屬人存在」,從而實現人的自由發展。
不難發現,科學技術作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人類所創造的產物,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強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著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向演化,最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科學技術的倫理異化
然而,隨著科技的產生、發展及其正面效應實現的同時,科學技術出現了有悖人類發展科學技術的目的,導致科技異化的產生,從而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所謂科學技術的倫理異化反映的是作為主體的人與其活動產物的科技之間的異化關系,主要是指:作為人的創造物,科技日益成為超出人類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壓抑、奴役和統治人與社會的異己力量,從而導致了對人的自由和個性的扼殺,導致了人的精神的空虛和人格的分裂,失去了生存意義上的終極關懷,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而成為被迫適應科技社會要求的工具。
例如,網路化雖然縮短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帶來了全新的生存理念,卻使人們在心理上彼此疏離;科技理性的膨脹導致人文失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機;克隆、基因等新技術的成功使人們對生命雖然有了新的認知,但是人類的倫理道德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等等。
然而,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實踐手段,具有工具性與價值中立性。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導致的科技異化其實並非科學技術本身缺乏人性,其重要的根源在於科技與倫理的疏離、理性與價值的分裂,即在科技發展中缺乏對人文精神的發掘和倫理價值的重視。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完全取決於人自己,而不是工具。」
科學技術倫理禁區的價值目的
科技的倫理異化本質上是人類價值觀念的危機,是由於人類在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信仰缺位所導致。特別是在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人們為了滿足自身日益膨脹的征服慾望,就不可避免地會向人們所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環境大肆攫取,在改造自然中喪失人性。如果人與人的關系利益化、金錢化,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就會盛行,就會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異化。與此相反,堅持科技倫理禁區中的道德底線,用倫理道德給予其價值疏導,人們就能更合理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其合乎人性,科技異化及其負面效應也就會降低到最低程度。
因此,人們在從事科學技術創造過程中,應更關注內在的人性自覺,使人們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會,看待人類自己,更科學地揭示客觀自然規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正如愛因斯坦說,「如果你們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於人類,那麼,我們只懂得應用科技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
可見,科技倫理禁區在本質上是實現人性基本價值的手段,所要解決的正是人類在科學技術活動中對自身行為選擇的問題,以使人類在科學技術活動中由對客體的征服開始回歸到對主體——人自身——的關懷。這種關懷不再是人的某種理性精神的膨脹與泛濫,而是真切地回歸到人自身,回歸到人的現實世界與價值世界,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