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源有哪些大學
河源的大學有: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河源理工學校、河源市廣播電視大學、河源市衛生學校、河源市技工學校、河源市博愛學校。
一、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是廣東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學院前身是始建於1930年的龍川縣立鄉村師范,1935年3月經廣東省教育廳同意,學校易名為廣東省立老隆師范學校;「文革」期間學校停止招生,1973年學校恢復招生;1976年9月,學校恢復廣東老隆師范學校校名;2001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老隆師范學校升格為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二、河源理工學校
河源理工學校是河源市人民政府2008年投資4.5億元,採用新建河源理工學校與河源市工業學校遷址新建項目合二為一的方式,按國家級示範性中職學校標准規劃和建設的全日制三年制中職(中專)學校,是我市唯一一所理工類省級重點中專學校。
隸屬於河源市教育局管理,其招生和畢業生就業納入全省統一管理。
學校位於河源市東環路東江教育基地,校園內綠樹滴翠,芳草如茵,建築依山傍水,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景色怡人,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學校佔地面積40萬㎡,建築總面積13.55萬㎡。
三、河源市廣播電視大學
河源開放大學(原名河源市廣播電視大學),成立於1989年,位於河源大道南朱門亭18號,是一所高等學歷教育大學,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為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實用人才。在校教職工132人,學生5000多人。
四、河源市衛生學校
河源市衛生學校創辦於1943年,是一所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由河源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普通中等衛生職業學校。
學校坐落於粵東北部風景秀麗的東江河畔、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的交匯點——龍川縣城,高速公路直通廣州、深圳、梅州等地,交通非常便利。2005年8月遷入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龍川校區辦學,於2006年通過「廣東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評估。
五、河源市技工學校
河源市技工學校,現名:河源技師學院(河源市高級技工學校),創辦於1988年,2005年遷入新校區辦學,位於河源市東環路大學城片區。
河源市技工學校,現名:河源技師學院(河源市高級技工學校),創辦於1988年,2005年遷入新校區辦學。學院開設數控加工技術、模具製造、汽車檢測與維修等22個專業,全日制在校生7140人,教職工415人,佔地面積21.9萬平方米。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網路—河源理工學校
網路—河源市廣播電視大學
網路—河源市衛生學校
網路—河源市技工學校
❷ 河源市龍川縣有多少所高中
有四所高中。
一、龍川縣第一中學
龍川縣第一中學是廣東省最早備案的公立中學之一,也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分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於龍川老隆鎮東風路,是川中的老校區。
學校創建於1913年,前身是龍川縣立中學;1929年學校更名為「龍川縣立第一中學」;1954年,高中部遷到赤嶺背,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為佗城中學,一中新設初中部。
二、龍川縣實驗中學
龍川縣實驗中學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創辦於1993年9月,2005年9月正式成為我縣第二所高級中學。
三、龍川縣田家炳中學
龍川縣田家炳中學的前身為龍川縣新城中學,創建於1996年,創建之初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2000年被評為河源市一級學校,2009年9月撤並初中部後正式成為龍川縣第三所高級中學。因辦學佳績突出,2014年2月順利通過廣東省一級學校的評估和驗收。
四、龍川縣隆師中學
是2013年1月經龍川縣委、縣人民政府同意新設立的一所按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標准規劃建設的學校。學校位於龍川縣老隆鎮隆師路42號,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
校舍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校園綠化率達100%,校園環境幽雅、書香隱蘊,實行全寄宿、半封閉式管理,在校生人數將達4000人。
(2)龍川縣職業技術學院有多少學生擴展閱讀:
中學教育
民國2年(1913)秋,在縣城西門考棚(今縣機電廠)創設縣立中學一所,學制4年,春季始業,招生2班、100人,教職工10餘人,課程設置有修身、國文、英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學經濟、樂歌、圖畫、手工、體操。
民國15年冬,由縣立第二高級小學(在通衢景韓書院)改辦縣立第二中學。不久車田紳民先後集資創辦始雲中學和可能中學,因經費困難,辦兩年停業。
民國18年,中學實施「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春季為秋季始業。同年,第四區區立中學與縣立第二中學合並,仍稱縣立第二中學,以鐵場街原區立中學與縣立第二中學合並,仍稱縣立第二中學,以鐵場街原區立中學為校舍。
翌年縣城中學撤銷附高中師范班,新設高中班,易校名為龍川縣立第一中學。
民國28年,設在通衢的一中分校,改辦縣立第三初級中學(後改名金安中學)。
從民國29年起,全縣陸續辦起縣立第四初級中學、縣立第五初級中學、私立赤光初級中學和私立景韓初級中學。至民國37年秋,在全縣3所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中,有14個高中班、462人,37個初中班、1672人,教職工169人。
1949年5月龍川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接管全縣中學,私立中學經費由地方自籌,政府補助。當年冬在校學生2790人(其中高中200人),教職工259人。按「維持現狀,逐步改造」的教育方針,課程增設馬列主義哲學,改國文為語文,廢除公民、童軍、軍訓課。
1953年廢止春季招生。1956年9月,龍川一中佗城分校改設佗城初級中學。撤銷金安中學分校,恢復通衢初級中學。豐稔、永新、登雲、龍母、黎咀、壯士(麻布崗)、上坪7所完小附設初中班。
1957年裁豐稔和登雲小學初中班,永新小學初中班改辦鶴市華僑初級中學。
1958年「大躍進」期間貫徹執行「兩條腿走路」的教育方針,全縣新辦6所民辦中學,龍母、黎咀、麻布崗(原壯士)、上坪4所附設初中班的小學改辦完全中學。
同時,貫徹執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把勞動當作教學科目,學校辦工廠、農場,走出校門參加工農業生產,學生全期上課時間不足一半。
1960年至1962年,國民經濟困難,對17所民辦中學採取關、並措施,只留老隆中學繼辦。全日制完中則撤並班額,壓縮下放一批教學人員。
1963年貫徹部頒《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教學秩序恢復正常,深入開展學雷鋒,形成較好的校風,促進了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學校「停課鬧革命」,師生全國「大串聯」。
1967年「復課鬧革命」,寫大字報,當年停止招生。
1968年工人、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領導「鬥批改」,大搞「開門辦學」,組織學生學軍、學農、學工,實行校隊掛鉤,廠校合一,取消升學考試制度,改用推薦辦法招生。
1969年實行學制改革,初、高中學制各縮短為2年。
1971年提倡「山溝辦學」、「茅寮學校」,龍川一中及佗城、赤光、上坪等中學均設分校,辦教學「實驗」基地,每學期輪流組織師生到分校一個月,或辦蔗園,或學水稻田間耕作技術,或學開拖拉機、修理農機,或搞土雜肥慪制,制沼氣。
1977年恢復畢業與升學文化考試制度,文化知識課被提到首要位置,開始注重基礎知識教學。
1978年以後,恢復中學「三三」學制,撤銷各中學分校及小學附設初中班,逐步調整中學布局。
至1985年,全縣設完全中學8所(縣一中、老隆、金安、佗城、鐵場、車田、赤光、麻布崗)、84個班、4110人;初級中學27所、516班、2.10萬人,共有教職員工18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