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技術路線和主要創新點
選擇研究程度較低的三清山,從地球系統科學和殼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解密花崗岩「黑匣子」所儲存的地球演化信息,揭示「電子探針」所探視的深部過程和低溫年代學所揭示的山體隆升剝蝕規律,探討三清山花崗岩的地質地貌特點和形成機制。按照「研究區地質背景分析→野外考察和系統采樣→科學測試分析→室內總結研究區地質特徵→構建三清山成岩成山成景模式」的總體技術路線開展研究工作。
本專著的主要創新點有:
(1)地質遺跡的系統調查分類。結合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需要,系統調查了三清山地區具有重要科普意義和研究價值的重大地質事件的遺跡,並首次對地質遺跡進行了明確分類,這將為地質遺跡資料庫的建立提供支持,為地學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2)將花崗岩地貌研究與花崗岩岩石學、地球化學研究相結合。通過野外觀察、系統采樣、岩石手標本描述,顯微鏡鑒定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分析了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之間的關聯,並與毗鄰的黃山山體進行對比,找到判斷三清山花崗岩形成構造環境的完整證據鏈。
(3)通過裂變徑跡年代學首次進行了三清山隆升剝蝕的定量研究。磷灰石的裂變徑跡年代學定量反演了新構造運動期間三清山在獨特的「隆上隆」構造背景下快速隆升的特點。分析表明,裂變徑跡數據對三清山、黃山的地貌發育不同階段和三清山所處的獨特「隆上隆」構造環境有重要約束意義。
(4)建立三清山成岩→成山→成景模式和花崗岩地貌分類方案。在世界范圍內的花崗岩地貌景觀進行對比的基礎上,按經典代表性模式建立了代表不同氣候區的八種類型。研究表明,三清山尖峰陡坡式花崗岩地貌的形成是多因素耦合的結果,並構建了「三清山式」成岩→成山→成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