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到6世紀初,養蠶術已經從中國內地傳入中亞地區,有哪些掌握養蠶術
到6世紀初,養蠶術已經從中國內地傳入中亞地區,木鹿綠洲,粟特,和田等國家掌握養蠶術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的國家。關於養蠶的起源,古史中有伏羲「化蠶」,嫘祖「教民育蠶」的傳說。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先民已經開始養蠶。
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絲織物殘片,從纖維來看,其單繭絲截面積為36-38平方微米,截面呈三角形,是典型的桑蠶絲,其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500年左右。
此外,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距今約4000年)出土的絹片、絲線和絲帶,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距今約6000年-5600年)出土的半顆蠶繭,都為養蠶起源的時間和地點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周代,養蠶已有專用蠶室。公元3世紀後期,出現了小蠶恆溫飼養,說明當時對於蠶的生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直到元代,《士農必用》中才對蠶生長的各階段所需溫度有詳細說明。晉代對於蠶的微粒子病和軟化病已有所認識,時稱「黑瘦」和「偽蠶」。
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人們還從種繭的選擇和鹽腌貯藏方面來防治蠶病。宋元時期,對於蠶病的防治更進一步,貯繭方法除鹽漬之外,復又出現日曬和籠蒸。與此同時,作為防治蠶病主要手段的浴蠶方法也得以改進。
早期浴蠶主要在川中進行,宋代出現了硃砂溫水浴法,元代出現天浴,利用低溫選優汰劣。明代有天露、石灰水、鹽水浴種等方法,並採用雜交方法培育嘉種,以提高蠶的防病能力,這是養蠶技術上的一大創造。
中國養蠶技術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世界蠶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公元前11世紀,養蠶技術傳入朝鮮,隨後傳入日本。秦漢以後,中國的養蠶技術沿絲綢之路傳入中亞、南亞及西亞地區。公元6世紀中葉,拜占庭帝國通過印度僧侶從中國私運蠶種至該國,是為西方有蠶業之始。
(1)養蠶技術是如何被別人拿走的擴展閱讀
在傳統養蠶技術的基礎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時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廣東、貴州等地,都有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地方蠶品種,其中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採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
將「出口乾」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喂蠶,絲光白而韌。採摘秋桑葉曬干,研為細末,留存燥處,在養蠶時遇雨葉濕,可以這種葉末摻人,有灼濕、易飽、省葉之效。這些都是代用飼料添食的好辦法。
1898年杭州創辦蠶學館.學習國外育蠶經驗和理論,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選育成青柱、新圓、諸桂、轟青等一批新品種,並用轟青與諸桂雜交,育成中國最早的改良品種青桂,在當時佔有很大比重。嗣後各省紛紛興辦蠶校和蠶桑試驗場,盛極一時。
廣東蠶種有二化及多化.連平地區每年可養七八造,順德可養六造,以繭色可分金、銀兩種,銀種宜用於夏秋蠶。江南蠶種稱為大造,蠶體與繭型較常種為大。四川和山東採用一化性黃繭品種,在中國也佔一定比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養蠶
『貳』 的絲綢技術是怎樣傳入西方
中國的養蠶技術傳到了西方,大約在4世紀時傳到了中亞、西亞6世紀傳到了東羅馬人建立的拜占庭帝國,關於養蠶技術西傳的經過歷來說法不一。
傳說一:當時有個國家叫做瞿薩旦那國,這個國家的國王要求和當時中國的一個國家通婚。在結婚的當晚使臣就對公主說,請她設法帶些桑種和蠶種來,這樣你在婆家也會受到好的待遇。公主本就是一個婦人,哪裡懂得那麼多政治,覺得不就是帶個東西也沒啥大不了。這位公主將蠶卵藏匿於頭飾,桑種混入隨身攜帶的草葯中,又將幾位女繅絲工化裝成自己的侍女,成功地將桑蠶養殖和絲綢生產技術帶入了這個瞿薩旦那國。當時,對西域有著強大控制力的唐帝國尚未誕生,而掌握著中亞和西域地區控制權的是強大的薩珊波斯帝國。因此,波斯也很快就獲得了這項技術,這真是讓人覺得往昔,一個女人毀了祖先千百年嚴防死守。
傳說二:傳說在拜占庭和波斯互毆的時候,絲綢輸入銳減,價格飛漲。這時候來了倆印度和尚,自稱會製作絲綢,要求見皇帝。皇帝大喜,見了兩個印度和尚。兩個和尚自稱在賽林達(中亞、新疆某地)雲游之時,學會了這個手藝,然後給講述了從蠶寶寶到絲綢製作的全部流程。皇帝大喜,說你們能帶來蠶寶寶,重賞。於是倆和尚回去,終於又雲游回來,帶來了蠶寶寶,從此希臘人會製作絲綢了。
『叄』 種桑養蠶的技術是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對不對
種桑養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古往今來都是農民獲得經濟收入的一個來源,由於我國養蠶業非常發達,產業結構完善,形成了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促使了我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如今伴隨東桑西移戰略提出,結合種桑養蠶投資小、產出多、周期短、效益高的特點,在推行桑蠶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並結合高效種桑養蠶技術為農民提出一條增收的途徑,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桑蠶產業的發展前景
1.國內外市場需求增大
從國際市場來看,我國作為傳統的種桑養蠶之都,其蠶絲及絲綢加工產品深受世界各國青睞,對蠶絲的消費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蠶絲產品銷往140個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中以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為主要的貿易對象。2008金融危機之後,隨著經濟的復甦,導致近年我國的蠶絲對外出口穩中求升,國際市場的巨大需求和對我國蠶絲的青睞給我國的桑蠶產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從國內市場來看,前些年蠶絲作為高檔消費在我國的市場消費份額很小,人均絲綢消費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家紡產品的質量需要也在提高,蠶絲作為家紡的高檔消費也在走入平常百姓人家,當我國潛在的巨大市場被挖掘,將給整個蠶絲行業帶來巨大的商機,推動整個行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2.生產區域繼續向西部集中帶來的發展機遇
雖然國際和國內市場對蠶絲的需求正在增大,但是由於種桑養蠶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並且要佔用很大的土地面積,東部作為我國傳統的種桑養蠶區域由於土地資源日趨緊缺和當地人們從事其它行業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導致種桑養蠶失去優勢。種桑養蠶的整個趨勢開始逐步向人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低和土地資源相對充足的西部地區轉移,比如貴州、廣西、陝西等地方出產的蠶絲占的比例在逐年增高。同時國家根據實際情況也在對桑蠶產業實行「東桑西移」戰略調整,加大對西部進行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植,都給當地桑蠶產業帶來發展機遇。
3.蠶桑資源多元開發和應用拓寬了市場用途
過去蠶絲只是用於紡織行業,近年來隨著對蠶絲的多角度的研究和開發,已經形成了對蠶絲資源多元的開發和應用拓寬了市場用途。比如開發出桑蠶產業在醫葯新素材、新資源食品、飼料行業、新型保鮮劑和污水凈化劑、高檔化妝品和文化生態等新的用途和新的功能,達到對整個產業鏈的深度加工和綜合應用。新技術的應用拓寬了桑蠶行業的應用領域和應用需求,必將推動整個行業獲取新的發展機遇,也給各地的桑蠶養殖產業帶來可以預見的商業前景。
二、高效種桑養蠶技術
面對種桑養蠶的良好市場前景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有必要對過去傳統的種桑養蠶技術進行改造,從種桑、養蠶等環節著手,研發高效種桑養蠶技術,滿足市場對種桑養蠶的需求,同時實現農戶的增產增收。
1.引進優良桑苗和加強林間管理實現高效利用
桑苗是種桑養蠶獲得良好發展的基礎,苗木質量的好壞是直接影響新桑園能否高產的關鍵。良好的苗木在抗病性、抗逆行和高產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引入優良桑苗對蠶絲增產,節省人力、物力方面有積極意義。優質桑苗在小規模園區進行推廣可以採用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比如通過扦插、嫁接、壓條等措施能很快實現苗木的規模化移栽種植,達到高效種桑養蠶。但是如果優質桑苗太少或種植規模太大也可以採用有性生殖,通過播撒桑樹種子實現快速高效的種桑養蠶。在林間管理上也要改變過去靠天收的生產模式,應加強林間管理引入科學化的林間管理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合理規劃桑園的布局,便於後期的維護和人工作業,按照規定進行合理的施肥,促使苗木的快速生長,並定期進行修枝對危害桑樹生長的病蟲害應採用多種途徑防止危害的發生和蔓延。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應用,能保障桑樹的健康、快速增長,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實現高效種桑。
2.引入優良桑蠶品種並進行科學管理
選用優良的蠶品種,是獲得優質蠶絲的關鍵,優良的蠶品種應該具備抗病性強、蠶繭產量高、質量好、效益高的品質,現在較為優良的家蠶品種有很多比如浙蕾春曉、陝蠶四號。在對這些品種進行選擇時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與當地環境相適合的蠶種,利於蠶種的生長和產絲。在小蠶培養中為了提高效率可以採用小蠶共育方法,在培養過程中應設置好適宜的飼養環境、規范化的飼養手段比如要按照小蠶適熟葉的採摘標准進行飼喂。讓小蠶同步生長,通過同步生長讓它們基本處於相同的生長狀態,在管理上和抽絲等各環節都會節省人力物力,比如傳統養殖一期蠶需22~25天,現在只要16~18天,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同時產量也有明顯提高。大蠶養殖時可以採用蠶台育,為了節省人力可以根據大蠶需要面積大和通風要求,利用村邊林蔭,進行搭棚飼養。在大蠶養殖過程中應加強營養供應和病蟲害防治,控制大蠶病死率。採用省力化上簇控制熟蠶齊一的方法,比如網提適熟蠶上簇或者利用昆蟲激素控制方法,達到熟蠶整齊。比如當發現大蠶見熟時,適時添加蛻皮激素,通過激素的誘導能加快大蠶蛻皮並保障蛻皮的一致性,節約時間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3. 改變傳統養蠶觀念採用先進養蠶設備
改變落後的觀念,不斷創新是事業長青的基石;傳統的養蠶方法一個人一季只能養一張蠶;但現在運用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再輔以先進的養蠶設備,同樣一個人的產值將是傳統養蠶的十倍乃至幾十倍。在上述中通過科學的管理節省大量的時間,加上在這里所提到的先進設備再節省大量的人力,將會把桑蠶產業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結語
蠶桑養殖作為我國的一個傳統的農民增收行業,國際市場對蠶桑的需求在增多,我國的市場也在被開發及蠶桑養殖的多用途開發導致在新的時期蠶桑養殖存在巨大的發展前景。面對這種發展前景,我們必須對傳統的模式進行適當的改進,開發高效的養蠶技術,投入先進的養蠶設備,才能滿足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和利於農戶獲得更大的經濟收入。
『肆』 養蠶技術是如何傳到國外的
在歷史上外國商人來往於東西方之間販運中國生產的絲綢,逐漸形成了溝通歐亞大陸和"絲綢之路". 後來中國的養蠶技術傳到了西方,大約在4世紀時傳到了中亞、西亞.6世紀傳到了東羅馬人建立的拜占庭帝國.關於養蠶技術西傳的經過歷來說法不一. 古代中國的養蠶技術對外嚴格保密,因而其西傳過程也染上一些神秘色彩.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普洛科庇阿斯在《查士丁尼戰史》中記載,有幾個印度和尚在6世紀時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當時波斯商人以高價在那裡出售絲綢,居間牟取暴利.這些印度和尚向查士丁尼皇帝獻策,說他們有辦法讓拜占庭不再向波斯和其他國家購買絲綢.他們曾在一個叫賽林達(大約是新疆一帶)的地方住了很久,發現產絲的是一種蟲,絲從蟲的口中吐出. 要從該國帶走蟲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可能把蟲產的卵帶來孵化.查士丁尼答應事後重賞他們.後來印度和尚果然取來蟲卵,依法孵化,得到許多蟲,以桑葉喂養,於是拜占庭境內能養蠶繅絲.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則波斯人為查士丁尼取來蠶種的史料.7世紀時另一位拜占庭歷史學家梯俄方內斯記載,皇帝召見曾在中國住過的波斯人,他們答應為查士丁尼尋找蠶種.他們繞道南高加索地區去中國,過了兩年,大約在553或554年左右,帶著蠶種返回拜占庭.蠶種是藏在空心手杖中帶來的.在他們的指導下,拜占庭成功地養出了蠶,並結出了蠶繭.至此,拜占庭帝國首次使用在西方生長的蠶所吐的絲作為紡織絲綢的原料.在英國歷史學家吉本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也記述了與此相同的故事. 對這兩則蠶種西傳的史料,歷來都有學者表示懷疑.蠶卵放在空心手杖中藏一年多,這在養蠶技術上是說不通的.中國學者雷海宗從另一方面對這些史料持否定態度.他在《世界史上一些論斷和概念的商榷》一文中認為,"中國向來對養蠶法沒有保守過秘密,日本和所有遠東國家的養蠶技術,都傳自中國.至於拜占庭在6世紀中期如何由中國學得此術,在當時中國並未注意及此,也無人主動地向外傳播養蠶法.少數人編造這樣一個故事,一方面是故意地神秘其說,以便抬高蠶桑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賊喊捉賊,這是他們自己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無意反射,因為他們學得養蠶術後,立即定為國家的秘密,禁止外傳,以便拜占庭政府可以壟斷.歐洲的歷史學家不加思索地傳播了一千四百年." 與養蠶技術西傳有關的還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在今天新疆的和田(舊稱於闐)古代有一個叫瞿薩旦那的國家.該國向東國(中國)求取蠶種,但是東國國王秘而不賜,還嚴令邊關禁止蠶桑種子出口. 於是,瞿薩旦那王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以卑言厚禮向東國公主求婚,獲得了允准.迎娶公主時,瞿薩旦那王告訴迎娶公主的專使說,你告訴東國公主,我國沒有絲棉,她可以把蠶桑種子帶來,將來為自己做衣服.公主聽了專使的話,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蠶桑種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邊關,官員雖然仔細搜查,但始終不敢檢查公主的帽子.蠶桑種子就這樣到了瞿薩旦那,當地人開始養蠶.剛開始時,桑葉不夠,蠶還要吃些雜樹葉子,但不幾年就桑樹成林,蠶寶遍地.公主還刻石為制,嚴令保護蠶桑,不許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