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技術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正如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術」呢?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
人們一般總是把科學與技術聯系在一起,這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科學是一種精神活動現象,屬於意識形式范疇,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理性認識;技術是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工藝和能力等的總和,是物化的科學。長期以來,科學和技術的革命總是平行地分別發生的。從19世紀開始,特別是在當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已經一體化。「科學技術革命」反映的正是這一嶄新的社會現象。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禍害。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
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一種社會活動,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迅巧模影響著人類社會。
首先,了解一下科學技術的概念。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科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性或精神性活動,屬於意識形式范疇;技術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活動,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技巧等。總之,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辯證學告訴我們,事務都具有兩面性。無例外地,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即積極地推動作用和消極地抑製作用。
馬克思曾概括: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我們論古談今,可以發現其引起的社會巨大進步。
一、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
其一,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寬槐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其二,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畝緩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
的生產資料等。
其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是現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次技術革命告訴我們科學技術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例如: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
三、科學技術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更為方便、快捷的處理、存儲和傳遞信息的手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給予人們日益增多的閑暇時間,即人們能夠更多地從事各項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消極後果。
例如:科技發展使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霸權主義者利用現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國,造成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計算機的發明便利了我們信息的交流,卻也使得無數青少年陷入非法網路的泥沼無法自拔;農業中濫用農葯、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愛因斯坦曾分析指出:為其在人的理智發展中所取得的進步而自豪。當然,我們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為我們的上帝;它固然有強有力的身軀,但卻沒有人性。 只有對科學技術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說來,通過科學技術發展經濟與環境能源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發展經濟可以為保護環境提供物質保障,但若一味的發展經濟,而不注意保護環境,又會破壞環境,反而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技術是歷史上對社會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進步的力量,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作用更為重要,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生產力對社會的作用要通過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通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來展開的。生產力的作用與社會制度以及人的價值觀念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在堅持先進生產力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必須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堅持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科學的發展要與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環境的發展統一起來,只有在科學技術、社會、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統中,我們才能全面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科學悲觀主義和科學樂觀主義的共同問題,就是只見物不見人。馬克思主義要求又見物又見人,並要由人來控制物的發展,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受到人的控制。
一、科學和科學技術革命
1、科學、技術
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它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各個領域或各個方面的整體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是關於事物運動規律的知識。 從研究對象、內容和認識職能看,科學一般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其中每一個領域又有許多分支學科,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科學體系。作為上述每一個獨立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 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的各個領域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界各個領域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
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或各個方面為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或各方面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而思維科學則是以人類思維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尤其是 20世紀中期以來,相繼出現了一些邊緣科學,綜合科學,橫斷科學等。
科學具有意識功能。
科學活動本質上是社會的協作過程,體現著社會的一般勞動。
科學活動的突出特點在於它的創造性,不斷創新是科學活動的生命力之所在。
技術是人們為了特定的目的,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實踐中所創造的勞動手段、工藝方法以及運用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識、技能的總和。與科學相區別,技術不僅僅是知識形態的東西,而且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表現為生產工具、儀器、工藝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生產能力等。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作用於勞動對象,是直接的生產力。 2、科學技術革命
科學革命是指科學概念、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發生了質變,是傳統知識、理論和方法發生了重大危機,是一系列新發現導致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建立。技術革命則意味著勞動工具、生產工藝、管理技巧發生了質變,是人們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現代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是電子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的技術群落:原子能技術、光導纖維技術、宇宙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生物工程技術、人工智慧等等。而這一切又是與現代科技革命密切結合、合二為一的。因此,人們稱之為科學技術革命。
現代科技革命同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較,顯示出以下基本特點: 第一,現代科技革命是以多種技術組成的技術群出現的。
第二,現代科技革命加強了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發展的趨勢。 第三,現代科技革命的實質是智能革命。
二、科學 技術革命推動社會發展的機制
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的。
1、科技革命推動勞動方式的變革
科技革命對勞動方式的影響,是通過生產力的發展來實現的。 首先,現代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科技革命導致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 2、科技革命推動了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
首先,現代科技革命推動了生活方式的變革。
其次,科技革命推動人們思維方式的變革。技術革命就是這樣通過變革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而形成的一股合力,有力地改造著社會活動主體——人,從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其中勞動方式的變革具有決定的意義。 3、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問題及應對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種種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科技的價值和倫理問題最為突出。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用機器運轉全面取代人的軀體活動,用電腦代替人腦工作,用各種人造物取代自然物,人類不斷用「技術物」來超越自身,使人類從勞動的「苦役」中解放出來。然而這種「技術化生存」在減輕人的負重之時也導致了人對技術和技術物的依賴,這種依賴性將無情地而又必然地上升為技術對人的控制,而人類受控的直接結果將是人類自由度的劇減。當現代生物技術能夠讓人類完全可以創造生命時,它也把人類進化推向騷亂的邊緣。可見,現代科學技術的危機,實質上是價值危機、倫理危機。因此,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必須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約。
第一,做好科技評估工作。 第二,建立道德約束體系。
第三,大力發展人文科學。總之,科學技術對人類產生的後果是雙重的,它讓人類控制自然
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奴役和束縛。所以,必須將科技的物質奇跡與人的精神需求融合起來,重新建構起科技發展與人類發展的生態平衡。充分發揚人文科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批判功能,引導和制約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使其從「離人的發展」轉向「為人的發展」。
三、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辯證關系
科技革命是現時代的世界性潮流。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關系已成為現時代的重大理論課題。其原因不僅在於這個問題本身就具有的綜合性,而且還在於這個問題客觀上所具有的迫切性。
1、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聯系
科技革命是對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總稱。它是指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飛躍,它表現為科學觀念的變革,科學基礎理論的突破,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新技術的開發及應用。而社會革命是指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革命階級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動階段的政治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從而解放生產力的社會變革。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是社會發展中質的飛躍,是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手段和環節。
把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這兩個不同性質的過程聯系起來的條件來自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社會革命所必需的物質前提。 從現時代看,科學技術主要有四種社會功能:
一是認識功能,即科學技術是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它不僅推動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而且往往是人們思想解放的先導。
二是生產功能,即科學技術不僅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而且還是第一生產力,從根本上改變著生產工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三是經濟功能,即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勞動力結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四是政治功能,即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技革命以生產關系為中介,要求改變上層建築以至整個社會制度。其中,生產功能對社會革命起決定性的作用。因為,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社會變化,首先是從生產過程開始的。
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聯系還取決於社會革命本身的特徵。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必然受到社會條件,尤其是社會經濟條件、政治制度的制約。同時,社會革命又需要一定的物質前提,而現代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必須是建立在科技革命的基礎之上。
在今天,科技革命本身已經納入到了社會革命的總過程之中。科技革命是整個社會革命的起點,社會革命是科技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最終結果。具體表現:
第一,科技革命不僅是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是改造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對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革命)往往具有先導作用。
第二,科學技術革命性的發展深深地植根於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之中。 縱觀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雖然先後發生的次序不同,也表現了現代社會運動形式的多樣性。但是無論在那一種社會發展格局下,科技革命都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物質前提的有機組成部分。
㈡ 團隊技術分享方面的一些經驗和思考
之前一直也在不斷的思考,如何才能在組織內部,打造好一個良好的技術分享平台或者機制,怎麼樣才算是一個良好的技術分享機制,做的話,應該如何去做等等,這些問題也是在不斷摸索和實踐中得一逐步解決。
「 最近大半年的時間身上多了一個角色:技術運營,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好這個角色。以下是運營內部一個技術分享平台時候的一些總結和收獲。」
作為公司內部技術分享平台 Techtalk 主要運營負責人,我主要負責 Techtalk 活動運營工作,為運營效果負責。從接手 Techtalk 運營至今已將近大半年的時間,這大半年我們從 Techtalk 的活動效果和運營效率上做了很多優化。
目前 Techtalk 處於穩定運營狀態:兩周組織一期 Techtalk ,相比最初 Techtalk 的運營效率和活動效果上提升好幾倍。這篇文章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運營過程中的五個關鍵提效階段。
迭代1:做個 MVP,先把活動跑起來。
—
在剛開始組織 Techtalk 的時候,因為沒有任何的經驗,我們第1個版本的目標就是把活動先跑起來。我們的組織流程也非常的簡單:找講師、做宣傳海報、釘釘群內宣傳活動、收集報名信息、定個會議室現場分享+軟研直播。
就在我們組織了兩期的 Techtalk 活動之後,發現了巨大的問題:組織活動的效率太低了,平均組織一次活動的籌備時間要接近兩周。這些時間大多浪費在一些重復性的工作上,例如海報的設計、物料的籌備、技術講師的溝通和進度管理等。因為每一期技術講師的不同,導致我們溝通的過程又要重新再來一遍,但其實溝通的內容都是相似的。
就這樣從第二個版本迭代演進 - 建立標準的活動 SOP。
迭代2:建立 SOP 提高活動組織效率。
—
具體說來,我們將整個活動組織中各個環節都標准化,創建了標準的操作知道手冊,一方面是避免組織活動過程中犯一些低級錯誤(例如現場話筒電池沒電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讓一些重復的性的工作能夠無腦進行,並且提前做好准備。(例如講師介紹的格式、主題宣傳的格式、會議室預定等工作)。除了建立 SOP 之外,我們同時將一些耗時的設計工作進行模板化,建立了我們的海報設計的模板。將海報製作的時間從 0.5 天降低到了 0.5 小時。
同時為了解決人力資源的問題、活動有效宣傳的問題,我們引入了技術合夥人的機制。讓技術講師團隊內的技術合夥人一起幫忙宣傳、以及做一些活動前中後的組織中段工作。
在這個階段我們主要關注的是活動組織效率。同一時期我們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講師的內容質量和演講質量如何保證?在 Techtalk 中途有幾期現場效果不盡人意。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技術講師沒有做好准備,同時活動現場的組織上也比較單調,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第3個迭代 - 建立講師品控機制。
迭代3:建立技術講師的品控機制,提高活動質量。
—
首先我們邀請了培訓部的同學來協助進行演講質量和內容的把握。同時我們還製作了統一的技術講師PPT模板,將整個演講內容的結構要點,都體現在了PPT模板中。另外我們還出品了一份技術講師的培訓文檔,幫助技術講師提高自己的演講質量。除此之外最有效的保障措施就是:綵排!我們會為每一次技術老師都安排至少一次綵排,以便於他現場能夠有好的呈現效果。
為了讓技術講師心甘情願的配合我們交付一次高質量課程,我們還需要解決的是技術講師的動力問題。做一次技術分享對他個人來說有哪些好處。具體說來,我們為每一期的技術講師都准備了一份賣基譽禮物,同時每一次的技術分享之後,我們都會把現場的精彩圖集、活動數據反饋給老師。同時還會為每一位技術講師積分,助力他們成為公司王牌講師。
除了講師的鋒埋現場發揮之外,我們發現一個主持人的現場場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為了增加與聽眾之間的互動,我們在開場的設計上和以及QA問答環節的設計上做了一些優化。開場前我們增加了暖場的音樂,設計了為公眾號引流的抽獎環節、在最後的QA問答環節,通過主持人帶著大家一起做回顧的方式,加深大家對內容的理解度。
解決了演講質量問題和現場活動氛圍的問題後,我們遇到另一個問題:如何驗證活動的效果?怎麼評判活動的好壞?如果持續改進?
迭代4:引入完善的反饋機制,持續改進。
—
評價一場培訓活動的好壞,業內通用的評價模型叫做柯氏四級。四個級別分別是:主觀上感性的評價、內容的掌握程度(通常是考試)、行為是否改變、績效是夠改變。基於柯氏四級和我們的活動的目標,我們最終的活動反饋機制設定為:製作問卷(基於柯氏四級)收集聽眾的反饋,同時關注線下收集技術講師的反饋建議。
在持續運營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發現 techtalk 有一個重要問題一直沒解決:用戶量一直起不來,如果組織的活動沒有用戶,准備得在完善也是百搭。我們圍繞這一專題邀請了一些用戶進行共創,目的是挖掘出還有哪些優化空間。
迭代5:提升活動的參與度,提升用戶體驗。
—
為了解決活動參與用戶數不足的問題,我們邀請了一些 Techtalk 的用戶開了一場專場的共創會。通過梳理用戶的提煉流程以及滿意程度,梳理出了以下幾個要點的優化建議:
以上就是我們在 Techtalk 的活動運營上過程中的一些關鍵階段。當然還有很多小的優化就不一一贅述了。
聊完了 Techtalk 的故事,回過頭來說說我們在運營 Techtalk 時候的一些思考,這些思考可能針對大多數的產品和項目也有有借鑒意義。
1、 正確看待 SOP ,它是一把雙刃劍。
建立 SOP 的確能幫我們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犯錯,但是也可能阻礙我們持續改善,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因為有了 SOP 之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 Follow 現有流程。更好的方法應該是不斷挑戰現有的 SOP,發現更好的工作方法。
2、 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不斷迭代,持續優化。
在你不熟悉的領域和環境,很難一次性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需要不斷的優化自己的解決方案、小步快走。
3 、學會對結果負責,而不僅僅是按照要求做完事情。
按照要求做完一件事情往往是最簡單的,當你對結果負責的時候能體現你更多的價值。而且你會發現有很多優化的空間,然後不斷促使你學習、思考、踏入新的領域。
4、突破自己的邊界,成為一專多能的 T 型人才。
達成目標往往需要的復合能力,不要排斥學習新東西。例如我在組織 Techtalk 的過程中學會了海報設計、培訓輔導、文案優化、活動支持等,這些都是我們原本不會的東西。
以上就是我們在運營 Techtalk 時候的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今日互動:你有哪些運營的小竅門,歡迎留言分享。
㈢ 保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的產生不是自發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產生的可能,如果沒有從外界獲得所需的信息、物質等要素,則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科技成果轉化保障機制的有效建立,能夠為其提供一個適宜的外部環境,但由於涉及的條件和因素很多,該保障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觀調控、激勵和保障機制
要提高技術市場對技術交易雙方的吸引力,必須有政府的推動與資助、信貸與稅收的激勵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發達國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技術市場提供必要的法律環境和條件。二是通過經濟手段為技術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經濟手段促進成果轉化是政府宏觀調節機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經濟發達國家採用的經濟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資助與補助、政府采購、政府合同、稅收優惠與抵免、信貸優惠及保持較高的研究與開發投入等。政府的資助與補助對技術創新及轉移具有起動作用,如法國的科研成果推廣署就是專門代表政府做這個工作的。政府采購作為鼓勵技術創新與開發的政策手段,在美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國政府每年從預算中拿出數百億至上千億美元采購新產品,許多沒有形成大規模市場的新產品的第一個買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及政府與大學、政府與工業界的合作項目都是採用合同的形式實施的。政府的稅收與信貸扶持是進一步刺激企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三是通過完善的技術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制度在技術市場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調控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國外技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科技人才流動機制
人才流動擴散機制是指科技成果轉化必須通過有關人員特別是作為知識和技術載體的科技人員的流動來實現。我們知道,信息的傳播形式與渠道對信息的傳播非常重要,因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簡單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因此說,人才從大學、科研院所到企業的流動使科技成果轉化變得更快、更靈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學經常舉辦學術沙龍,以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1996年,日本通過了《教育公務員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進人員間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養與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積極鼓勵大學通過各類培訓為企業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倡導企業為大學提供實踐和鍛煉場所,鼓勵大學教師「內地留學」以及學生「工廠體驗」(趙京波,2012)。日本還打破傳統教育體制,從民間企業招聘教師,民間企業也派遣技術人員到大學進修或聘任大學教師進行講學和指導,雙方互通有無,加強彼此間的學習和交流。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如:美國的許多高校明確規定,在不影響學校自身教學任務的情況下,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到企業兼職。英國政府及高校也總是鼓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甚至一些高校規定院系負責人必須到企業去兼職才有條件回學校繼續任教。在德國,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學校與企業雙方採取雙向流動的形式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政府為支持這種形式給予了必要的資助。而我國台灣工業研究院則是通過控制離職率來調節人才的流動(萬金榮,2006)。
(三)建立迅捷廣泛的技術市場信息網絡
技術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能把知識創造的源頭與進行產業化的公司或企業聯系起來,使他們互相作用,相互連接。發達國家為了提高技術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讓技術需求方或潛在的技術需求方盡快了解到他們能夠獲得技術的渠道和想要的技術,都會積極建立完善的、有效連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這也是其技術市場充滿活力、成交規模大的有力保證。如日本技術交易所賴以服務的基礎便是技術交易信息網路和強大的資料庫,其聯網和資料庫相當廣泛。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籌資800億美元建成了一個覆蓋全國50多個州的信息網路,供企業查詢信息。德國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的資料庫系統,使之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信息平台的作用(楊萍,張源,2010)。此外,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建有強大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促進了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和企業的技術交易與交換(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機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前提。關於如何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受到了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從戰略層面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實現政策法律與成果轉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1.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
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可以分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關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與稅收相關的法律制度,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護和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等(圖4-2)。
圖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規
1)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對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成果轉化的方向和重點、保障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現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門立法,多是原則性規定。如:美國的《拜杜法案》(1980年)進行了以促進政府資助所產生發明的利用,鼓勵小企業最大限度地參與政府資助的研發活動,促進政府部門、商業主體與非營利組織(主要指大學)之間的協作為目的的一系列對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李恆,2009),該法案使每年數以萬計的發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達70%(張玲,賈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1980年)及隨後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強了聯邦政府及研究機構對技術轉讓的責任,去除制約技術轉讓的不合理障礙,加速了聯邦資助技術成果的轉移。《技術創新法》(1980年)要求聯邦實驗室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探索與政府、公司、企業的技術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頒布了《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法》,以加強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加強研究交流活動,促進新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國政府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發表的《科技白皮書》、《技術展望計劃》,韓國1997年制定的《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法國1999年制定的《技術創新與科學研究法》,德國的《科學技術法》等都可以視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它們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2)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更是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作為本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日、歐各國紛紛出台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與政府研究機構或大學進行聯合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李恆,2009)。美國制定的《拜杜法案》專門調整政府資助中小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過程中所產生發明的權利和義務(萬金榮,2006)。德國政府在1978年制定針對資金短缺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業得到政府的科技資助。2000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歐洲小企業憲章》,將重視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推進了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的跨國結合(李恆,2009)。美國的《小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法》(1982),《小企業技術轉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業創業活動促進法》(1995);韓國和中國台灣在20世紀90年代頒布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法律也對中小企業在結合研究中的技術發明權做了特殊保護條款,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向深度與廣度的發展。
3)稅收法律制度。稅收政策作為激勵產學研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國家都有所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美國政府先後出台了《減稅法》(1992年)以及《新稅法》(1998年),給予中小企業創新開發以較大的減稅空間和機會,調動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學研究及試驗開發稅收優惠計劃,根據企業的規模對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投資給以稅收減免,規模越小,獲得的優惠就越大(萬金榮,2006)。然而,從國際實踐來看,大多數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措施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稅制安排,更多的是體現在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的各種計劃和制度中,方式比較靈活。
4)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紮根於市場經濟,以科技成果的產權明確界定和有效保護為主要特徵,為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法律環境,是科技成果轉化順利進行的保障。美國《專利法》規定對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1994年以前為17年)(銀純泉,2003)。《國家技術轉移與升級法》(1996年)保證了參與共同合作研發公司的知識產權利益,提高了團隊研究人員及發明人的獎勵,對促進技術創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趙德鑄,2010)。日本於1999年頒布《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修改了大學發明專利權的歸屬原則,規定了專利年費和專利申請手續費的減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識產權基本法》和《知識產權高等法院設置法》使日本成為全球迄今知識產權戰略最為系統化和制度化的國家,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轉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美、日、法、韓、印等十幾個國家提出並實施「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促進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法律制度。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的法律是指以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為根本目標的技術創新法、技術轉移法等立法或與產學研結合創新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國外關於該類型的法律較為豐富,推動了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發展。如: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技術轉移法》,授權聯邦各機構與公司、大學和非營利機構達成對各方都有利的合作開發研究協議,為聯邦實驗室和私營部門間的合夥關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韓國頒布實施了《協同開發促進法》,大力支持「產、學、研」合作開發(萬金榮,2006)。1998年,日本通過了《研究交流促進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進大學科研成果產業化和產學官合作的專門規定,從政策上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產學研合作」。《研究交流促進法》(1986年)、《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1999年)也出現了專門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條款。此外,眾多發達國家還推出了一系列計劃來強化產學研協作,諸如:芬蘭的「國家技術計劃(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術升級扶持企業增長計劃(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營運與技術路線圖計劃(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麥的「創新共同體協議(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國的小企業技術轉移研究計劃(STTR)等(張嵎喆,蔣雲飛,2010)。
2.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
1)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稅收措施。各國的稅收優惠一般以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費用扣除、稅轉貸等間接優惠的形式為主,同時輔之以減免稅等直接優惠。美國稅法規定,企業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研究,根據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費用的65%可從所得稅中抵免,同時對新產品的中間試驗產品給予免稅優惠政策。1982年頒布的《小企業發展法》,維持了美國將近20年的低所得稅。在風險投資方面,美國採取對風險投資額的60%免除征稅,其餘的40%減半徵收所得稅的措施(李恆,2009)。柯林頓政府上台以來進一步強化了稅收減免政策,如宣布研究開發的稅收減免政策永久化,企業主持的學術研究再附加25%的稅收減免優惠,對新研究開發財團頭兩年再減稅10%等(李恆,2009)。德國政府在風險投資政策環境改善方面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銀行共同承擔風險,以低息貸款等方式來改善風險投資的政策環境。法國政府推行了科研稅收信貸制度以促進技術創新,即企業第一年用於研究與開發支出的50%可以免稅,以後每年增加投資的50%可享受免稅。英國政府於1981年制定了「貸款投資擔保計劃」,規定私人銀行機構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貸款總金額的80%由政府擔保(李恆,2009)。俄羅斯聯邦的《企業財產稅法》和《稅務法典》的相關規定中,也對科研機構、企業和組織進行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及從事與科研活動有關的商品、勞動、服務給予了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對技術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政府采購是各國政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優先購買本國高科技成果的「優購」、「首購」政策。二是對技術落後、低附加值政府采購產品的「限購」政策。三是政府對尚待研究開發產品的「訂購」政策。美國是最早採用政府采購政策的國家之一,與政府采購相關聯的法律、法案多達 4000多個(李恆,2009)。2004年補充後的《聯邦政府采購法》和1933年美國出台的《購買美國產品法》對本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高份額政府采購政策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以集成電路為例,1960年集成電路產品問世之初,100%由聯邦政府購買。英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購總量在1000億英鎊左右。為了加強對高科技產業及戰略性產業的扶持,英國政府要求政府部門、政府實驗室、國有公司在計算機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購上,必須從本國公司購買,使政府采購成為政府實現科技、經濟與社會目標的一種公共財政支出手段,為培育英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恆,2009)。
3)保護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政策。很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如韓國政府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在激勵競爭中的重要性,於2004年3月宣布,將原屬商業、工業與能源部的韓國知識產權局轉屬於科技部,並對知識產權局的職能進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進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體系。日本2002年7月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明確提出「知識產權立國」的目標。2003年2月,由政府內閣首相親自掛帥的知識產權戰略部成立,之後又相繼出台了若干個「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於此,一個由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應用、發展多媒體素材產業、人才培養和提高國民意識等五大部分組成,包括270項具體措施的完善的知識產權整體戰略體系正式形成(李恆,2009)。
為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各國政府大都採取了下放政府資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權的措施。美國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發達國家下放知識產權歸屬權這一措施開始實施的標志。日本也有類似於美國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頒布的《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規定,受國家和特殊法人之委託研究開發所得的成果及知識產權可歸屬與受託人。2002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大綱》規定取消上述條款中關於特殊情況的規定,將該條款適用於所有委託研究開發的預算項目。英國為推進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加速轉移和開發以形成生產力,把過去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所得知識產權一般歸國家所有,改為歸項目研究機構所有。歐盟主要通過諸如《公共研究機構專利和許可》等研究報告來修訂受資助研究成果的歸屬與使用的規則,推動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向執行機構轉變。
㈣ 何為技術創新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應建立怎樣的激勵機制
轉載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激勵機制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中最活躍的生力軍,但由於體制、規模、資源獲取、政策支持和生存環境等問題的困擾,其技術創新和跨越的後天動力不足。因此,中小企業應建立恰當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加速技術創新步伐,以提升競爭力。盡管影響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關鍵在於中小企業本身。本文通過對激勵主客體的分析,探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的構建,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議。 1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的涵義 中小企業一般是指從業人員較少、總資產較小、銷售額較小的企業。根據原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統計局四部門於2003年2月聯合發布的《關於印發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的通知》(國經貿中小企[2003J143號)的標准,資產總額在4億元以下,銷售額在3億元以下(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為1.5億元以下),職工人數在2000人以下(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3OOO人以下。住宿餐飲業800人以下,零售業500人以下,批發業200人以下)的企業為中小企業。 關於技術創新,有多種提法,參見閻軍印的綜述(閻軍印等,2002)。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發[1999]14號)中,對技術創新作了如下的解釋:「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可見技術創新既是一個技術范疇的概念,更是一個經濟范疇的概念,是一個從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到首次商業化應用的系統工程,強調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是企業內從事技術創新的人員。檢驗創新成功與否的最終標準是創新所實現的經濟效益。 激勵,「指的是激發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使其發揮內在潛力,為實現所追求目標而努力的過程。」(孫彤,1990)筆者認為,激勵既有激發、鼓勵之意,也有約束之意,也就是說,激勵包括激發與約束兩種相互對立統一的涵義。獎勵和懲罰是兩種最基本的激勵措施,對激勵技術創新人員積極從事創新活動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根據激勵和機制的內含,我們可以概括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是指中小企業激勵主體(企業所有者和{或}企業管理者)與激勵客體(企業技術創新人員)通過激勵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就是中小企業的所有者和(或)管理者為了激勵其技術創新人員進行技術創新而確立並執行的一種制度安排。 2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的激勵主客體分析 2.1 激勵主體分析 激勵是激勵主體與激勵客體二者之間互動的過程。從廣義上說,激勵主體是企業,從狹義上說是企業的所有者和(或)管理者。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企業的管理者具有激勵主體與激勵客體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激勵制度的設計者(或參與者),另一方面他們也可能是技術創新人員,因而也是激勵客體,這就為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增加了復雜性,因為這里存在著所有者和管理者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代理成本問題。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統一 的情況下,激勵主體對技術創新本身和技術創新人才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以及激勵主體的素質對激勵方式的選擇影響很大。據統計,中小企業70% 以上是私人企業(王珏,2004),80%是家族企業(茅理翔,2004),可見,我國的中小企業中民營家族企業佔大多數,民營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大多是統一的。企業主往往是自己創業,因此,其激勵主體往往仍然具有雙重性的特點。這種雙重身份的特徵,與前面所說的雙重身份不同,不僅沒有代理成本問題,而且由於企業主在一線打拚,對技術創新的激勵問題感受更深。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科技人員少、資金不足、以產品模仿創新為主,以及間斷性與非系統性等特點。由於資金匱乏,急功近利,在進行高風險技術創新時缺乏技術創新的長期戰略指導,企業往往一旦產品模仿成功,能夠順利生產出產品,就停止模仿創新,轉而加速生產,至於如何重新設計工藝路線,如何改進產品,已是次要問題,甚至已不是企業該做的事了。這種模仿使得中小企業無法擺脫被動局面,嚴重製約企業的發展壯大。在構建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時,必須能夠使得企業密切關注市場動向,持續改進產品,同時也重視工藝方面的創新。企業所有者和(或)管理者必須意識到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制定技術創新的戰略,努力培育核心競爭力。激勵機制必須能吸引並留住人才,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全局服務。 2.2 激勵客體分析 激勵客體即激勵的對象,是激勵信息的接受者。技術創新是一個非常復雜,充滿風險的系統工程。技術創新活動在企業內往往以研發項目的形式開展。美國的一家咨詢公司在對很多研究開發部門的研究後指擊,要順利完成一個研發項目,需要六種人:創新思想家、技術看門人、市場看門人、項目擁護人、項目管理者和協調者(R.G.Rhoades,E.Robertsand A.Fusfield,1978)。創新思想傢具有專業特長,擅長解決問題,富有個性,是發明家,但創新思想的提出往往並不是某個人的事,而是小組共同努力的結果;技術看門人時刻關注企業外的技術發展動向,及時為研發部門提供信息;市場看門人的作用與技術看門人相似,但其提供的信息是市場信息、營銷信息;項目擁護人為研發小組提供信譽保證,解決各種困難,此人聲望高,是真正的企業家;項目管理者管理項目的日常事務;項目協調者為項目開發提供指導和信息,激勵項目成員努力工作,幫助項目研發小組解決各種困難,是項目的「保護者」,一般來自企業的領導層。這六種關鍵角色的相對重要性會隨著項目的進展有所變化,有些角色只在創新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比較重要。倘若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的某個階段缺乏重要角色,將會嚴重影響創新的成功率。在中小企業里,創業初期企業主往往既是項目擁護人, 又是項目協調者和管理者,同時還是技術人員。因而,企業應當盡快走出個別領導人統管一切的「能人階段」,使企業高層決策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企業戰略決策中來,才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壯大。 在構建激勵機制時必須全面考慮這六種關鍵角色的激勵問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奧爾德弗的ERG理論和麥克萊蘭的需要理論(羅賓斯,2005)為我們提供了一般情況下員工的需要模式,但由於激勵客體在年齡、經歷、心理能力、人格特質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每個激勵客體都不盡相同。技術創新的關鍵人員往往是企業各部門的骨幹。調查表明,這些人員相對普通員工而言,在受到信賴、擁有足夠的工作獨立性、得到感興趣的工作、得到理解與正當的評價等方面的需求往往更加強烈(姜彥福等,1999)。不同的企業應當根據自身技術創新的戰略和實施情況,在認真調查了解本企業技術創新關鍵人員的需要狀況的基礎上,要確定對其激勵的具體目標、手段和機制。這里有個激勵相容的問題,激勵時必須努力實現兩點:一是為創新人員提供對其而言是最大的效用滿足感;二是以較小的成本取得盡可能大的激勵效果。 3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分析 對創新員工的激勵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企業外部因素和企業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不在本論題的討論范圍。內部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產權制度、組織制度、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四個因素。這四個因素共同影響著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也反作用於此四個因素;產權制度制約著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企業文化與組織制度、管理制度是相互影響的。下面分別就這四個因素展開討論。 3.1 構建明晰的產權 企業的產權制度決定創新成果所有權歸屬和誰是風險承擔者,是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基石。產權清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我國中小企業大多屬於民營家族企業,企業往往屬於家族共有,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容易出現「兄弟分家」現象,嚴重削弱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技術創新充滿風險,由於成本高,短期內對企業的利潤影響很大,其帶來的效益往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只有產權清晰了,所有者關注的是資產的長期報酬,才能有效避免短期行為,才能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不絕的動力。 產權的確定使資產所有者與資產之間建立最直接的經濟關系,資產所有者也就成為資產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當事人。企業所有者應當明白技術創新的六種關鍵人員在企業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這六種人流失,將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甚至使其破產,因而必須想方設法吸引並留住這些創新人才。中小企業的資金一般相對匱乏,沒有能力以重金吸引人才。股權激勵是一個可供選擇的辦法。中小企業可以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在企業內部實施股份制度,吸引這六種關鍵人員人股。技術創新人員往往資本較少,可以考慮讓其掌握的知識、技能人股,以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 3.2 構建有效的組織制度 技術創新最終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制度來實現。企業是由一系列職能部門構成的經濟組織,企業組織結構必然影響著技術創新的效率與成敗。一方面,不同的組織結構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技術創新活動;另一方面,不同的技術創新活動要求不同的組織結構。技術創新活動涉及多個職能部門,要求信息溝通渠道暢通,要求各部門協調一致。不同的組織結構對技術創新活動各有利弊,在進行組織結構設計時應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機組織機構, 盡可能縮減組織層次,並適度分權。扁平化的組織,有利於技術創新的信息溝通;根據技術創新和創新人才的特點,進行適度的分權與授權,可以有效地調動技術創新人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從而縮短技術創新從提出到實施的周期,使企業更好地把握商機。 技術創新活動是團隊活動,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要求企業形成有效的創新團隊。企業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調集創新人才組成團隊。採取項目小組(或技術創新任務小組)的組織形式是組織技術創新的有效形式。由於中小企業研發能力和資金、人力資源的限制,在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時,必須從企業實際出發,集中精力攻克少數關鍵項目,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以致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為了使幾個項目並行不悖,充分發揮技術創新人員的作用,可以考慮設置矩陣組織結構。為了有效運行矩陣組織結構,企業應當明確相關人員的職責和許可權,以防止出現「政出多門」現象。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組織結構可以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企業應當設計適合本企業的組織結構,為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實施有效的管理制度 技術創新活動必須有良好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企業應該推行以績效為評判依據的多種分配製度,這樣做可以激勵包括技術創新人員在內的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必須注意,技術創新的效益實現需要較長的時間,對技術創新人員進行績效評價時,就必須根據項目進展情況進行評價。創新活動是團隊活動,對創新人員進行個人績效考核時,必須考慮團隊績效的因素。同時必須對創新關鍵人員個人能力予以充分的承認,並對他們的個人成就實行有差別的獎勵。可以考慮在保障其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在項目籌備時就確定項目成功後創新關鍵人員將獲得一定比例的項目分紅。如果技術創新獲得成功,並產生一個新的部門,可以讓創新關鍵人員在新的部門擔當重任,甚至佔有一定股份,這樣,技術創新活動便與他們的個人事業聯系更加緊密。對創新關鍵人員進行精神激勵時,應當運用好專業性獎勵,以使他們在相應的專業團隊中獲得足夠的地位和尊重。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創新關鍵人員也需要不斷地吸取新思想和新知識。企業可以考慮對創新關鍵人員進行培訓,這種培訓,既有利於提高其創新能力,又能取得事業激勵的效果。企業可以結合實際建立科學的培訓體系,如企業和員工共同承擔培養費用、制定相關合同以保證員工為企業服務等。 技術創新活動往往和企業現在的經營活動不完全一致,因此必須給予創新關鍵人員足夠的自主權,使他們能夠相對獨立地開展創新工作。創新活動充滿風險,其價值被發現往往需要跨越時期,因此。不應該急於求成,應允許創新活動的失敗,努力給予創新者足夠的支持。企業所有者和(或)管理者對創新人員的信任和大膽使用是一項重要的激勵因素,可以使他們理解到自身的價值和所處的重要地位,從而調動創新的積極性。 中小企業大多是民營家族企業,民營家族企業具有很多優勢,如機制靈活、委託代理成本較低、團隊力量比較強等,但家族控制的企業,往往排斥人才。人才引不進,引進了也留不住,技術創新就難於實現。既要保持家族企業優勢,又要避開其劣勢,必須淡化家族制,建立現代家族制管理制度。企業主應當多讓創新關鍵人員參與到企業的管理決策中來,尤其是在項目評估和技改規劃方面,充分發揮他們作為專業人士的智囊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參與」激勵,培養創新關鍵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和對企業的歸屬感。 激勵包含激發與約束兩種相互對立統一的含義。在構建管理制度時,合理有效的約束機制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約束決不是管死,而是對激發的行為加以規范,使其符合企業要求的方向。對技術創新人員的約束,主要是確立秩序、制定規劃,以使他們的創新活動能夠規范、有序地進行。 3.4 營造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思維模式,是企業的靈魂,對技術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具有自我凝聚、自我改造、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功能。 富有創新力的組織,通常具有某種共同的文化,如鼓勵試驗,贊賞失敗,不論成功與否都給予獎勵等。充滿創新精神的組織文化具有如下特徵:接受模稜兩可、容忍不切實際、外部控制少、接受風險、容忍沖突、注重結果甚於手段、強調開發系統(羅賓斯,2005)。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具有濃厚的「老闆文化」色彩,反映了關鍵領導者特定的價值觀念和領導風格。關鍵領導者必須當好企業文化建設推動者這一角色,從實踐中提煉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以身作則,並敢於擯棄舊文化,發展新文化,不斷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人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中小企業要想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就應當著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組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