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底有沒有必要去學習BIM
BIM是什麼?
自『BIM』這個概念誕生到現在,大部分建築圈內人對BIM這個概念,都多多少少有所了解。用網路上的解釋來講,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完備的信息模型』,而絕大多數使用過它的人更希望它被描述成是一種思維方式。BIM帶來的革新是在靈活運用三維數字技術的基礎上,貫穿了整個項目始終,將工程的所有數據,信息,資源都集成在一個模型中,極大方便了各參與方的工作。在設計與施工的配合上,BIM更是加強了兩者之間的協同性與一體化,省了錢又省了力。可以說是,你想要的質和速度都有。
就BIM而言,更謹慎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整個工程』而不是『整個項目』。因為『項目』往往只囊括了從設計院出圖到效果圖公司P圖。但在一個完整的建築工程中,這兩個環節只是起了個頭。『設計+施工+運維』才是整個工程的三個時期。這也體現了BIM涉及到的專業之多,和團隊協作對其的重要性。
BIM的出現,的確是繼CAD之後的又一次大變革。它給建築工程帶來了許多讓人眼前一亮的好處,所以全中國從南到北的設計院,地產,施工單位紛紛開始了『何樂而不為之』。那這么多年來,中國在BIM這條路上的走對了嗎?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點在於『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Information』,簡單來說就是搞信息化,建立一套信息化的解決方案,還得是關於建築行業的。而搞好信息化的大前提是完善的工業化和成熟的標准化。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歐美國家的BIM研究,他們做BIM項目的整個過程,就知道為什麼推廣和實踐起來容易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水平的工業化和標准化。比如在中國,一些建築材料出自一些小作坊小工廠,他們往往沒有統一的生產標准,生產流水線。所以這一個小點就說明了我們國家缺乏工廠化的大規模生產,繼而就不會有產品質量和性能的統一,也就沒有了標准化。這是件悲哀的事,但也無奈,礙於國情。所以首先我們國家就不具備走BIM路線的客觀物質條件。
在這條路上,政府的支持管理很重要。目前國內政府都強推BIM,然而絕大多數的業主又不懂BIM,只知道競爭對手用了BIM,我們也要用。為什麼要用,不知道。給我個三維模型看著炫就行了!結果設計和施工一看,業主是個傻子,就外包個模型應付。好吧業主一看,用了BIM也沒什麼用嘛。然後下次就不用了。BIM就變成了一次性的,或者再做也不加設計費。惡性循環。還有一些假冒偽劣的『專家』在其中作祟,他們也不懂BIM,也不了解項目的實際情況,抓住了大家都為了利益這點,勸說業主糊里糊塗地使用BIM。同樣的還有一些論壇和網站,肆意宣傳BIM將如何如何顛覆整個建築行業,未來前景有多麼多麼輝煌。加上遍地的培訓機構摻雜著很多不正規的民辦班。把大環境搞得烏煙瘴氣。
乙方在高漲的勢頭下,也興致高昂地培養BIM人才。但就目前看到乙方做的最多的就是翻模和翻模。懂技術的大神有,做BIM的大神也有,但是兩者都懂,熟悉各個應用階段的人才卻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各個階段的人才。所以人才儲備短缺,也是影響BIM發展的一個重要點。
除了上述幾個問題,還有國內軟體廠家互不相讓,不合作共贏的問題,等等。BIM目前在中國的發展路線,只能說是仍在前行,但磕磕絆絆。
一開始想到的是BIM與設計能力之間的關系。BIM雖然火爆,但它只是一個設計工具。你會發現無論在什麼時期,設計院里最吃香的永遠是那些資質老的人,他們的設計能力和經驗是分不開的。所以設計能力才是核心。BIM是打輔助的。
不同於CAD等軟體,BIM不止會提高你的畫圖效率,還會給你的設計帶來優化。以revit為主的一系列做BIM的主流軟體,帶給設計師很多擴展和優化的空間,強大的參數化可以讓你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設計。
目前各大設計院,地產公司的老闆,大部分都對BIM這個新興詞彙愛不釋手。所以你要問BIM有沒有前途和錢途?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有!它會提升你的價值,拉高你在行內的競爭力。但前提是在掌握了軟體能力的同時,提高專業知識以及管理水平,積累經驗。如果你覺得在這行的發展遙遙無期,BIM一定是可以拿來賭一把的利器,會縮短你熬到更高層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