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腰部CT檢查都有哪些內容
一、普通檢查 CT掃描無任何外加因素進行多層面軸狀位的連續掃描稱普通掃描或稱平掃。做腰椎常規掃描取仰卧位,同時為減少因腰椎正常的生理前突所造成的偽影,採用雙膝屈曲位和墊高雙腿。先攝正位或側位像定位(一般採用側位定位法),以便確定掃描部位及主機架的最佳傾角。根據臨床和病理情況不同,腰椎常用的掃描方法有三種: (1)連續掃描: 取5mm層厚,Smm層距,主機架呈垂直位置,掃描觀察區。該方法主要用於要檢查部位的骨及軟組織結構。特別對骨結構異常如椎管狹窄、小關節病變、椎弓崩裂、腫瘤、炎症、結核等。 (2)椎間盤掃描: 取4-5mm層厚,4-5mm層距。主機架平面與椎間盤平面平行。每個椎間盤掃3-5層,其中上下兩層位於椎間隙上下骨質內。一般掃描L3,4,L4,5和L5S1椎間隙。根據需要可加掃L1,2和L2,3椎間隙。觀察椎間盤、小關節、黃韌帶、神經根、側隱窩等,此為椎間盤病變的常規檢查方法。 (3)薄層掃描: 層厚為2mm,間隔2mm。主機架平面與椎間盤平面平行。當椎間隙變窄或需精確掃描時採用此法。 (4)窗技術: 對脊柱應分別觀察骨和軟組織結構,一般觀察骨,窗寬為1000H,窗位為150H;而觀察軟組織及椎間盤,窗寬為350H,窗位為50H。 二、增強掃描 靜脈注射造影劑後,進行掃描的方法稱增強掃描或稱強化掃描。血供豐富的組織明顯,椎間盤組織無明顯變化。脊髓與脊柱病變增強掃描效果不如顱腦系統顯著。 三、CT腰椎三維重建 CT只能對腰椎進行橫斷位掃描,其圖像也僅是前後左右的二維圖像,重建可顯示矢狀位、軸狀位和冠狀位三維圖像。採用薄層掃描,范圍從上一椎體椎弓根下緣到下一椎體椎弓根上緣,必要時增加掃描層面。掃描線盡量與椎間隙平行。掃描後採用脊柱三維重建軟體進行處理顯像。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術是診斷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可靠方法。 四、椎管造影 CT掃描在蛛網膜下隙內注入含碘的水溶性造影劑後,再行脊柱CT掃描的方法,常用的造影劑有Omnipaque、Isovisi等。多用於脊髓病變或椎管內病變。造影劑的濃度一般為200-300mg/ml,劑量為10-15ml。讓病人平卧4-6小時,使造影劑在椎管內很好地彌散。CTM的優點在於造影劑可彌散均勻填滿蛛網膜下隙,清晰勾畫出脊髓、脊神經及終絲的形態,以便測量脊髓的大小、蛛網膜下隙的寬窄等。注人造影劑後,不可立即進行CT掃描,此時造影劑一方面濃度太高,神經根等組織不易顯示,另一方面彌散不均,可能出現偽像,影響診斷。 五、椎間盤造影 CT掃描是在椎問盤內注人造影劑後.再作CT掃描的方法,用於診斷椎間盤病變。一般採用非離子性含碘造影劑,每個椎間盤注入1.5-3.Oml,1-3小時後掃描。目前隨著MRI技術的發展,其對一般椎間盤突出的診斷價值已經降低,但它對椎間孔和孔外型椎間盤突出以及椎間盤源性下腰痛有極其重要的診斷價值。 總之,在CT的連續掃描中,還是有很多的結構需要得到足夠的關注的,CT增強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祝您身體健康!
② 什麼是螺旋CT多平面重組技術
多平面重建(MPR)
醫學圖庫
MPR是從原始的橫軸點陣圖象經後處理獲得人體組織器官任意的冠狀、矢狀、橫軸、和斜面的二維圖象處理方法,與MR圖象十分相近,顯示全身各個系統器官的形態學改變,尤其在判斷顱底、頸部、肺門、縱隔、腹部、盆腔及大血管等解剖結構和器處理官的病變性質、侵及范圍、毗鄰關系有著明顯優勢
③ 常用CT影像後處理(三維重建)的方法是
基於CPU的光線投射,基於GPU的三維紋理體繪制
④ CT圖像重建主要有哪些步驟
請說得具體點,是掃描過程中將掃描到的信息重建成斷層圖像還是工作站將現有的斷層圖像重建成三維圖像?
⑤ 多層螺旋ct的後處理技術有哪些
一、窗口技術; 二、興趣區的測量和確定; 三、圖像重建技術:多平面重建,模擬內窺鏡技術,模擬內窺鏡技術,模擬內窺鏡技術; 四、CT血管造影重建 ; 五、C T腦血流灌注成像
⑥ 地球物理計算機層析成像(CT)技術
地球物理CT的發展主要受醫學CT的影響。80年代CT技術已在地球物理學研究中得到了實際的應用。我國的地學CT起步稍晚一些,但目前已接近先進國家的水平。在地學CT中,一般通過在鑽孔-鑽孔、地面-鑽孔和井下坑道間發射和接收地震波、聲波或電磁波,並將在相應位置上接收到的有關地球物理場的信號經CT處理後得到最終勘測區的圖像。與醫學CT比較,地球物理CT的目標和參數比較復雜,是一項計算高度密集性的技術。層析成像處理中必須考慮到射線的彎曲,並且還須考慮到發射器和接收器位置難於隨意設置的限制。在地學應用的初期,主要用ART(代數重建技術)和SIRT(同步迭代重建技術)的計算方法。近年來,由於專門用於地球物理CT的資料採集儀器和計算技術的發展,CT技術在水、工、環地質方面的應用范圍已得到了擴展,在礦區采礦工作面超前探測、岩溶、斷裂帶等的調查中發揮了有益的作用。以下簡單介紹幾種目前應用的CT方法。
一、井間地震走時層析成像
根據惠更斯原理和網路理論的最小走時射線追蹤為基礎的走時層析成像的正演理論及演算法,能模擬任意復雜介質射線,保證陰影區也有射線通過。該方法計算速度快,收斂穩定,解析度高,是目前用於射線追蹤的最先進演算法。可以利用兩種方法來實現惠更斯原理的射線追蹤,一是基於網路理論的最短途徑演算法,另一種是基於動力學的波陣面演算法。這兩種演算法都能模擬直達波、折射波、反射波、散射波和繞射波,而且一次計算即可得到一個共激發點記錄的全部走時,計算效果很好。其中以網路理論為基礎的尋求最短路徑的方法是目前追蹤不均勻介質中真實射線的較好方法,適用於層析成像問題中的大量高精度射線的追蹤計算。朱介壽等提供的廣東某地高層建築場地的地震走時層析成像資料中,查明了場地的基岩起伏及埋深、10m內溶洞的分布及埋深。
二、利用折射和繞射波作淺層地質層析成像
CT處理專家一致強調精確估計初始模型的重要性。為此,Belfer等將相關反演(初步估算)和層析重建(最後估算)結合起來,試圖用於提高初始模型的精度。但後來發現這些計算過於依賴覆蓋模型,並且對延伸問題不利。為此他們利用了以相關反演層析成像和異質同形成像的綜合方法。該方法可同時利用折射波和繞射波反演。反演中利用折射波走時可以建立低頻速度-深度模型。通過對共炮點記錄進行線性時間校正,可以得出折射迭加剖面,從該剖面中可取得視截距時間作為初始數據。根據相關反演所得的模型,利用SIRT進行折射層析;利用繞射時距曲線,用異質同形成像以獲得關於淺層的連續信息。該新曲線的參數是入射角以及與繞射波有關的波前曲率半徑。利用該綜合方法,可以提高識別淺層局部目標的可靠性。為驗證該方法的實用性,在赫魯莎倫附近選擇一個巷道作為實驗探測目標。利用記錄資料繪制了初步的速度-深度模型,並將該模型的數據資料用於相關反演。經層析重建處理,得到了包括巷道位置在內的低速異常的影像。在取得的異質同形影像中,可以看到與繞射波有關的尖峰,探測到的分布在巷道邊緣的波至也和隧道位置相一致。
三、礦山工作面電磁波高精度CT及其應用
CT技術中,圖像重建十分重要,它的數學計算主要包括變換法和代數迭代法。目前地學界以代數迭代法為主作圖像重建。代數重建法是依據射線原理,首先對成像條件提出一個初始模型,然後把模型網格化,計算出投影函數的觀測值與理論值的殘差量。然後將每條射線的殘差量以它穿過每一網格的路徑長度為權分攤到網格中去。經反復修改模型和反復迭代,直到滿足方程收斂條件為止。工作面電磁波透視法採用偶極子天線發射,若在多個發射點上對場強分別作多重觀測,便可形成相應的矩陣方程。然後利用SIRT演算法計算該矩陣方程,就可以反演各像元的吸收系數值,從而實現工作面成像區內吸收系數反演成像。利用反演計算的成果,可以繪製成像區的吸收系數等直線圖和色譜圖。該成像技術在國內某礦一條長650m工作面上,作了CT探測,發現異常14個,解譯斷層12條。工作面電磁波衰減系數CT色譜圖上顯示中間區段內斷層的切割關系以及最大落差位置,修正了原來的推斷。該探測的主要成果已被回採工作證實。
⑦ CT三維重建
核磁共振是可以做三維重建的,而且相對於CT的效果要好,因為核磁的精度高一些,掃描間距也可以設置得小一些。對於軟組織來說,核磁和CT都是可以的。至於三維重建的問題,你要找認識的醫生,否則這是非標准測量,一般的醫院醫生未必會同意的。拿到掃描的核磁或者CT圖片,利用MIMICS軟體可以進行三維重建。
恰好我的專業是生物力學,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