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和趨勢
一、現代科學技術呈現出的主要特點
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緊密相聯,突飛猛進的發展正在導致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的激烈變革。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已顯示出與以往任何歷史時期不同的新的特點。
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的主要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所產生的影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同時,現代科學技術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 簡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趨勢
1)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和急劇變革。一是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指數增長趨勢,科學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二是面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轉折點,以軟體開發和大規模產業化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紀元。(2)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體。現代的技術發明越來越依靠科學,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已密不可分。(3)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4)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以及當代科學技術國際化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
3. 現代科學技術是如何發展的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20世紀的科學技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本身發生了一系列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性變革。20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促成了整個人類科學觀念的根本性變化,帶動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等學科的發展。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又帶來一系列技術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人類逐步從工業文明進入科學技術文明的新時代。新技術革命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變革,孕育了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世界觀,使人類社會向更高境界發展。歷史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現代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
物理學革命20世紀的科學技術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繼承和發展,其間的所有重大發明都不是以經驗為基礎,而是由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而引起的。20世紀初,在物理學領域掀起了一場偉大的革命,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則是這場革命中最偉大的理論成果。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揭示了空間和時間的辯證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時空概念的理論認識,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理解。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年)是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出生於德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5年,發表了題為《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其核心是論證了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從而確定了嶄新的、相對概念的時空觀。牛頓力學只能解釋低速運動狀態下的物質,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既能解釋低速運動狀態下的物質,也能解釋在光速或接近光速運動狀態下的物質。相對論精確地揭示了空間和時間本質上的統一性,以及空間、時間與物體運動之間的聯系。他還根據狹義相對論原理推導出能量與質量轉換關系的公式,即能量等於質量和光速平方的乘積(E=me2)。1915年,他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揭示了四維時空同物質的統一關系,指出空間、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結構和性質取決於物質的分布。廣義相對論實質上是一種引力理論,它在更深一層意義上否定了牛頓的時空觀。
普朗克的量子論指出,物體在發射輻射和吸收輻射時,能量並不是無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單位是「量子」,物體能量的輻射和吸收都是量子化的。在普朗克之後,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學最終建立。量子力學的建立大大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學科的發展,標志著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實現了由客觀世界向微觀世界的飛躍。
馬克思·普朗克(1858—1947年)是德國物理學家。1900年末,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宣讀了題為《關於正常光譜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論》的論文,標志著量子論的誕生。1905年,愛因斯坦發展了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的概念,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揭示了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的辯證關系。在他們的基礎上,經過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丹麥物理學家玻爾、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等人的努力,量子力學最終建立。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確立是物理學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學革命為先導,帶動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等學科的理論也都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這為20世紀中後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新浪潮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胚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技術革命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內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都遠遠超過前兩次技術革命。
物理學革命的迅速發展,特別是原子物理、核物理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為人類發展原子能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實施了製造原子武器的「曼哈頓工程」,並於1945年7月16日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標志著人類利用原子能時代的開始。過去,人類只是直接或間接使用天然能源,而原子能是人工能源,是原子核發生裂變時釋放出來的能量,它比化學能大幾百萬倍,具有許多優越性,是人類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一次革命。
二戰後,美蘇大力發展核武器,展開校競爭,相繼研製出氫彈、中子彈等核武器,核戰爭陰雲始終籠罩著世界。因此,和平利用原子能更為人們所關注。從五十年代開始一些國家建立了實驗性核電站,六十年代進入實用階段,但發展較慢,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進入飛速發展時期。目前,核能作為一種強大的新能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長。
據日本原子能產業會議提供的資料(新華社2000年6月3日電),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有核電站422座(其中,美國104座,法國55座,日本52座,德國19座,俄國26座,英國35座);總裝機容量35849萬千瓦(其中,美國10162萬,法國5979萬,日本4508萬,德國2221萬,俄國2126萬,英國1417萬),在建核電站46座,總裝機容量3807萬千瓦。
核電站在正常運轉時相當安全,但萬一出現事故,危害極其嚴重。1986年4月26日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4號機組爆炸,造成了嚴重的核污染。至1992年,有7000多人死於這次事故的核污染。
原子能除和平利用於核電站外,現已滲透到工業、農業、科學、醫學等各個領域。
航天技術是一項研究和實現如何進入太空和利用太空的綜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體現。1957年10月,蘇聯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開創了人類向空間進軍的新時期。1969年7月美國飛船「阿波羅11號」首次把人安全送上月球,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了人類的腳印。1997年7月美國發射的「火星探路者」宇宙飛船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並向地球發回了大量照片和數據,為在21世紀實施的載人火星探測計劃奠定了基礎。20世紀末由美國牽頭,匯聚16國聯合科技力量建造的國際空間站也已初具規模。目前,航天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科學研究的許多方面,對科學技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軍事上的需要,美國人在機械的電磁計算工具的技術基礎上,於1946年製造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2年匈牙利裔美國人馮·諾伊曼為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研製成「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以後電子計算機逐步投入市場,進入了生產建設、交通運輸、醫學衛生、科研。社會、家庭等各個領域,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電子計算機從誕生到現在已發展到第五代,它的體積越來越小,而功效越來越大。一般的電子計算機,每秒可進行10萬次運算,速度高的可達十幾億次,幾十億次,甚至幾百億次運算。1997年5月,美國研製的「深藍」計算機戰勝了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標志著計算機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取得了重大成果。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8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8~1964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2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始於70年代初第五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智能計算機)始於80年代初電子計算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它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信息技術發生了質的飛躍,促成了信息與物質、能量共同構成現代社會的三大資源。
激光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能的光源,亮度勝過太陽光200億倍,單色性、方向性強,聚能性能出色。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梅曼製成了第一台激光器——紅寶石固體激光器,並迅速應用於工農業生產,進行激光加工、激光育種、激光殺蟲、激光醫療、激光測量、激光全息照像和激光通訊等,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新科技革命還造成了材料業的巨大變革,具有優異特徵、特殊功能的新型合成材料層出不窮,其中合成化學材料、半導體材料、超導材料等發展迅速,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合成化學材料產量猛增。目前人們正在研製超高溫、超高壓、超高強度、高溫信息傳輸、高溫超導等特殊性能材料,這些材料可望在21世紀投放市場。
生物工程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四個部分,基因工程是其中的核心技術。1953年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標志著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分子生物學通過對生物體的主要物質,如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規律的研究,來探討生命現象及其本質。六十年代,科學家將構成DNA的64個遺傳密碼的含義全部破譯,編制了遺傳密碼表,敲開了生命科學的大門,帶動了生物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目前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1997年2月,英國《自然》雜志報道了英國科學家維爾穆特博士首次運用克隆技術培育出綿羊「多莉」。許多科學家認為克隆技術是生物工程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並預言2l世紀將是生物世紀,生物技術有可能成為下次技術革命的核心技術。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影響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強大武器,在歷史上始終是一種起推動作用的進步革命力量。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往,人們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強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次科技革命還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並使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第三次技術革命加快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力水平。
4.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有哪些特點
現代科研組織是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把人力、資金和設備科學地結合在一起,建立的科學研究的最佳結構.現代科研組織結構,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新型的科研組織結構和科研手段、科技信息的公用化.新型科研組織的結構包括:跨學科綜合研究組織結構、矩陣式組織結構、彈性組織結構.
跨學科綜合研究組織結構,是針對綜合性的科技領域、工程技術項目或長期的跨學科的研究任務,把有關的專業人員集中起來,建立綜合性的研究中心,技術開發中心,研究院、所或研究室.這種組織形式有利於促進各學科之間的交流、滲透、移植,形成新的觀點、方法與技術,開拓新的技術領域.
矩陣式組織結構,是在傳統的科研組織形式上發展起來的.傳統的科研組織有兩種形式,即按學科和專業組織科研機構,以及按產品和任務建立科研機構.矩陣式組織結構打破了傳統的限制,將按學科專業與按產品任務的建製作綜合考慮,採用縱向與橫向相結合的辦法,處理專業與任務之間的關系.在科研機構內,根據學科和專業建立研究室(組),以利於積累專業資料,培養專業人才;在承擔綜合性任務和研製產品時,把不同專業的人員重新組合,形成專題協作組.縱向是專業研究和職能部門的指揮線,橫向是項目研究的指揮線,縱橫交叉形成矩陣.這種形式能較好地適應綜合性的課題任務,有利於出成果、出人才.
現代科研組織的彈性結構,是為了學科發展的需要和完成不同性質的任務,更充分地發揮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對人員、設備、資金、組織形式等,適時進行調整和組合,為科技人員的合理流動和學術交流創造了條件,以求得科研工作的最大效益.
5.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六個趨勢:
1. 屏幕化的世界:
無所不在的屏幕必將深刻改變人、文化和商業。屏幕這個介質和交互窗口帶來的影響還遠未被釋放出來。
2. 進一步的自然人機交互:
觸摸、語音、體感等依舊是自然人機交互的初步階段。後面還會有很多驚奇的應用等著我們,比如你看屏幕的時候屏幕其實也可以看你,了解你的狀態,不斷優化學習,提供更符合你的服務。而這是科技作為一種生命體必然進化出來的用來消弱與人類「排斥反應」的能力。
3. 分享的大潮:
實際上,人們有機會就會願意分享更多。現在的技術和應用還遠遠沒有給人們提供足夠的機會,還有 10 倍於今天的分享大潮沒有被釋放出來。
4. 大數據流:
永不間斷的,無窮無盡的、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數據將「漂浮」在我們身邊。他們的融合與交匯講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狀態。
5. 訪問權而不是擁有權:
擁有的客體從實物變成信息後,擁有的概念也就改變了。音樂不再需要買CD,圖書不再需要實體郵寄,存儲空間也不再需要買硬碟來擴展。數字化讓訪問權替代了擁有權的概念。
6. 價值轉移:
過去產品通過海量復制然後銷售復製品收獲價值的方式會改變。價值將不在於復製品本身,而在於對用戶價值的滿足。比如手機不要錢但流量要錢,價值不在於創造了實物價值,而在於創造了「溝通」這個用戶價值。
6. 科技的發展趨勢
一、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猛,學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創新不斷涌現,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的周期日益縮短。總的來看,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和趨勢。1.前沿科技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的態勢 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信息科技、納米科技、新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等為核心的高科技群體,成為當今前沿科技領域的代表,這些領域的進展直接反映了科技發展的新態勢。在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經全部繪制完成,人類「生命天書」得以破解;抗逆、抗病高產作物不斷培育成功;科學家們直接提取人體皮膚細胞製成誘導多功能幹細胞,這項技術除其在幹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的應用價值外,也是人類在揭示生物發育與疾病機制研究方法學上的突破。在信息技術領域,超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大大提高,2007年6月IBM公司推出的「藍色基因/P」能夠以每秒1千萬億次的運算速度連續運行。英特爾公司成功開發出基於45納米技術的試產樣品晶元「Penryn」,對整個半導體集成電路製造業意義深遠。在納米技術領域,納米發電機已經研製成功,在生物醫學、軍事、無線通信和無線感測方面都將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2007年5月,中美科學家合作,首次制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24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意義和應用價值。在能源和環保科技領域,二氧化碳的捕獲與封存技術受到普遍重視,有望大規模替代石油的第二代生物液體燃料呈現多元化發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正在積極實施,預計2070年前後受控核聚變發電將廣泛造福於人類。2.科學交叉與技術融合不斷催生新的學科和技術領域 納米材料技術、納米電子技術、納米生物技術、納米測量學等都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生物材料、生物晶元、納米機器人、信息材料等融合技術也已經向人們展示出其巨大的應用潛力。未來的重大科技創新將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叉領域,各類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也將更加頻繁,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將會產生新的技術系統變革、重大學科突破以及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及產業革命。3.發展「低碳經濟」成為科技創新的新熱點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凸現,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本特徵的低碳經濟概念開始風行,帶動相關領域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發達國家大力推進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戰略行動,並已經開始從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技術政策及貿易政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大調整。在2007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上,歐盟提出必須在2050年之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一半。美國開展了「氫燃料計劃」、「先進能源計劃」、「未來發電計劃」、「陽光美國計劃」等重要計劃。德國聯邦教研部在2007年6月投資6000萬歐元啟動「有機太陽能光伏電池研發計劃」,其戰略夥伴企業將投入3億歐元進行相關研發。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07年11月公布了《冷卻地球——能源創新技術計劃》框架方案,提出要對有助於大幅消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技術給予重點支持。4.民生科技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環境、健康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促使各國將科技發展目標與改善人民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歐盟研究開發第七框架計劃中確定的十大優先主題中,直接與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有關的有三個主題:一是健康,二是食品、農業和生物技術,三是環境。其中健康領域的撥款額為60.5億歐元,僅次於信息通信技術。目前,為滿足人們生活需求而發明的技術已經極大地造福於人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交往、娛樂、消費等生活方式,全球上網人數已達7.72億;基因技術和醫葯生物技術正在使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網路游戲、動畫漫畫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5.科技在應對非傳統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近年來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信息犯罪、能源短缺、環境惡化,及突發性大面積自然災害等一系列非軍事性災難,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提出了新挑戰。傳統的國家安全概念已從一般意義上的國防軍事安全上升為更廣泛的「總體安全」。公共安全事件接踵而至,對科技提出了重大戰略需求。美國總統科技政策辦公室2005年4月公布的《科技是國土安全的基礎》報告稱,幾年來,聯邦政府與學術界、企業界以及國立實驗室共同努力,利用最優秀的人才和技術來降低美國的脆弱性,對國土安全方面的科技投入已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影響。6.加速實施「三深」戰略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戰略選擇 「深空」戰略——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印度等國都在實施一系列探測月球、火星等天體的深空探測計劃。2007年10月24日,中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升空,並完成了航天員出艙行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深空探測的長遠目標是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有人的前哨站,以便盡可能地了解其資源狀況並加以利用,並作為對太陽系進一步探索的基地。開發月球氦-3作為核聚變反應堆燃料等設想,已引起了世界廣泛的關注。「深海」戰略——在歷時近10年的國際深海大洋鑽探計劃中,科學家用實踐證明了在30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生存的生物,它們的存在對現有生物基礎理論提出了新的問題,也為海洋能源的應用提供了更多的預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兩極地區正在發生重大的地貌變化。用最先進的海洋技術手段,開採油氣礦產資源,獲取深海底地質、地貌、資源基礎數據等工作正在進行。「深藍」戰略(信息安全)——高性能計算機已經從軍事領域進入涉及天文計算、建立大氣模型、基因科學、油氣勘察、智能製造等領域,帶動了空間技術、空氣動力學、大范圍氣象預報及石油地質勘探等產業技術領域的變革。電子標簽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產過程監控、交通運輸、物流控制、國際貿易、安全識別、身份識別及物品防偽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二、對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新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力量,我們對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的突破有潛力帶動新一輪產業革命 自20世紀以來,導致人類經濟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新興產業,都與科學技術的重要突破緊密相關。量子理論的誕生,促進了集成電路和激光器的發展;相對論及原子核裂變原理的問世,導致核技術的形成,帶動了原子能的應用;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奠定了全新的生物工程技術的基石。每一個原始創新都催生了新的產業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生物技術為例,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經全部繪制完成,隨之而來的是一個以功能基因組為基礎,規模龐大的新健康產業的崛起。目前全球生物技術產業銷售額每5年翻一番,年增長率達25%~30%。有專家預言,生物技術(BT)即將取代信息技術(IT),成為「對全社會最為重要並可能改變未來工業和經濟格局的技術」。從我們國家的情況來看,「十五」初期,我國對生物技術研究發展作出重點部署,獲得了基因工程葯物、疫苗、診斷試劑等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開創了基因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4600億元。我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成功研製轉基因抗蟲棉的國家,轉基因抗蟲棉已佔棉花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在創新葯物研製方面,我國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種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療葯物重組腺病毒P53注射液,並率先實現產業化。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等新型疫苗的研製成功為動物重大疫病防控提供了有效支撐。2.新技術推動產品更新周期縮短,造就新的追趕和超越機會 電話走進50%的美國家庭用了長達60年的時間,而互聯網進入50%的美國家庭只用了5年時間。進入21世紀,隨著技術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前沿技術創新與高端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在很多高技術領域,基礎研究與產業化之間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人類基因組、超導、納米等許多成果尚處於實驗室階段時就已經申請了專利,並很快應用在市場上。生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的突破,將新葯研製到產業化應用的周期從24年縮短到8年。生物晶元技術的出現,可實現對生命體中的基因、蛋白、細胞和組織進行准確、快速和大信息量的分析檢測,大大縮短了新葯研製周期和疾病檢測周期。3.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將顛覆性地替代舊產業,摧毀舊的經濟科技優勢,形成所謂「翻盤效應」 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具有在原理、技術、方法等方面實現重大變革的突破性特徵,能夠廣泛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形態重大變革。重大的原始創新往往會摧毀現有產業體系,轉換競爭優勢,孕育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培育出新的產業群與經濟增長點。以數碼相機為例。德國愛克發曾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彩色膠卷的企業之一,佔有世界彩色膠卷市場約10%的份額。隨著數碼相機生產製造技術的日趨成熟,數碼相機已經開始搶占、蠶食傳統相機的市場。昔日影像巨頭在數碼技術沖擊下,膠卷銷量嚴重下滑,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4.市場價值觀念的變化,產生新的市場需求,造就新的產業市場需求的變化是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動力之一,市場的更新和變化引導著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以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為例,改革開放之初,國內還談不上有汽車消費的市場,我們在引進資金、引進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先進的管理,引進了市場的理念,並且為我國汽車產業追趕世界發展的潮流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市場消費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市場細分的特徵十分明顯。當外資企業提供給市場的產品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就為國內汽車企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一些立足於自主創新的汽車企業也就應運而生了。當前我國汽車工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隨著高速發展的汽車市場而來的能源緊缺和大氣環境污染。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空氣污染中汽車尾氣的「貢獻量」已經超過了60%。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新一輪競爭中,日本已經成為現今混合動力技術的領頭羊。而賓士、通用等著力於更長遠的燃料電池汽車,近20年來孜孜不倦地投入重金開發,已經進入小批量示範運營。在我國汽車產量即將達到1000萬輛規模的前夕,我國汽車企業應該居安思危,迎頭趕上
7. 如何認識當代科技發展的總體趨勢
一、科學技術的加速化、集成化與整體化
(一)加速化表現為:科學知識與科技成果在高速倍增; 科學技術的物化周期在縮短;科學技術的物化形態——產品和設備的更新周期在縮短;科技隊伍在急劇增長;科研經費在急劇增長。
(二)學科領域的集成化: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現了把眾多相關學科集中於一個研究領域,形成新的科學技術群的特徵和趨勢,科學研究和科研管理都體現了集成化的特點。
(三)現代科技的整體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呈現出既分化又綜合、以綜合為主的新的特徵和趨勢。主要體現在:各類新興學科不斷涌現; 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的相互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導致眾多跨學科領域的誕生。
二、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一體化
從現代科技同外界環境的聯系來看,它已成為整個社會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社會化的發展趨勢。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研究規模日益擴大;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日益復雜;科學技術同社會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日益顯著。
三、科技革命成為當代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並最突出地表現為信息化、生態化、全球化三大趨向。
當代科技革命是以信息科技革命為先導,以新材料科技為基礎,以新能源科技為動力,以海洋科技為內拓,以空間科技為外延,以生命科技為跨世紀戰略重點的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偉大革命。
在這場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進入了工業化社會的高級發展階段——信息化時代。信息化以知識為內涵,又成為知識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的創造性多樣化應用的基礎。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推動了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變革。
四、科技創新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涌現
科技創新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涌現,促進了科技創新的國家化與全球化。促使科技創新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基本戰略選擇。面對21世紀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空前活躍、飛速發展的態勢,世界許多國家紛紛調整科技戰略和發展政策,把提升科技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推動21世紀國家發展的首要目標,不斷完善和加強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
五、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徵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
當今世界是激烈競爭的時代,政治競爭、軍事競爭、經濟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等充斥全球。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經濟競爭逐漸成為世界競爭的核心內容,而其實質則是科技競爭,並突出表現為以自主創新為主要特徵的科技競爭日趨激烈。
原始創新成為科技競爭的制高點,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從整體趨勢來看,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競爭呈現五極態勢,即美、日、歐、俄和發展中國家各為一極,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競爭。
但在世界科技競爭的格局中,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科技發展領域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8. 現代高科技發展到什麼地步
發展到了中上游地步。現代高科技目前以信息技術為主流發展道路,有許多延申的技術。
1.20世紀40年代以來,許多新興技術,如激光技術、超導技術、基因重組技術等,都是現代科學的直接產物。新技術越多,包含的科學知識就越多。高新技術是科學知識密集型技術。如今,在科學上還不清楚,但在技術上幾乎不可能實現。即使是具有悠久歷史和長期經驗的技術,如農業生產技術、建築技術等,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
2.自然科學作為人類對自然事物的理性認識,已廣泛滲透到技術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技術發展的關鍵,使技術真正成為科學技術。 現代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僅限於宏觀領域,還深入微觀領域,延伸到宏觀領域。在這些領域探索物質運動規律,必須依靠強大的技術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實驗儀器和一整套的技術裝備。
3.事實上,沒有微波技術,就沒有射電望遠鏡,就沒有現代天文學,就沒有超3低溫超高壓技術,就沒有超導微理論;沒有 X 射線衍射,就不會有現代遺傳學。 科學、技術和生產日益融合為一個統一的系統。科技的科學化和技術的科學化極大地加強了當代科學技術在物質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當代自然科學不再是生產促進的結果。它遵循生產實踐,按照生產、技術、科學的順序發展。
4.相反,它走在生產的前面,開辟了各種可能的途徑,為生產的發展准備了各種前提條件,形成了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秩序。同時,從獲得基礎科學知識開始,通過技術的實現,再應用於生產並獲得經濟效益,整個過程的周期也大大縮短,使科學技術迅速成為直接的生產力力量。因此,在現代生產的發展中,科學生產的科技發展趨勢逐漸形成了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統一體系。科技在生產中的高度滲透和作用,使科技成為真正的直接生產力。
9. 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大致有哪幾個方面
如下:
1、信息技術對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設計技術不斷現代化。
3、成形及改進製造技術向精密、精確、少能耗、無污染方向發展。
4、加工製造技術向著超精密、超高速和微小化的方向發展。
5、專業、學科間的界限逐漸淡化、消失。
6、綠色製造將成為21世紀製造業的重要特徵。
7、虛擬現實技術在製造業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
8、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與工藝技術緊密結合,先進製造生產模式獲得不斷發展。
10. 現在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
20世紀40年代以來出現的許多新興技術,如激光技術、超導技術、基因重組技術等,都是現代科學的直接產物。越是新技術,包含的科學知識越多,高技術就是科學知識密集型的技術。當今,在科學上尚未搞清楚,而要想在技術上得以實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歷史悠久、長期靠經驗發展起來的技術,如農業生產技術、建築技術等,也同樣不能脫離科學理論的指導。自然科學作為人類對自然界事物的理性認識.已經廣泛滲透到技術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技術發展的關鍵,使技術真正成了科學的技術。
現代科學的研究對象,已不僅僅限於宏觀領域,而且還深入到微觀領域、擴展到宏觀領域。要探索這些領域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必然要藉助於強大的技術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實驗儀器和整套的技術裝備。事實上,沒有微波技術,就沒有射電望遠鏡,也就沒有現代天文學,沒有超低溫和超高壓技術,也就沒有超導微觀理論;沒有x光衍射技術,也就沒有現代遺傳學。
科學、技術、生產日益結合為統一體系 科學技術化與技術科學化,使當代科學技術在物質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強,已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當代自然科學已不再是作為生產推動的結果,跟在生產實踐的後面,按照生產一技術一科學的順序發展,而是走在生產的前面,為生產的發展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准備各種前提條件,形成了科學一技術一生產的發展順序。同時,從獲得基礎科學知識開始,經過在技術亡的實現,然後在生產上得到應用,並收到經濟效益這一全過程的周期也大大縮短,使科學技術迅速成為直接生產力。因此,在現代生產發展中,科學生產的科學技術化的發展趨勢,逐步形成科學、技術、生產的統一體系。科學技術對生產的高度滲透和作用,已使科學技術成為現實的直接生產力.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