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雜交水稻運用什麼技術
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是2011年由袁隆平院士領銜開始啟動研究的,所用到的技術工具是遺傳工程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分子生物技術。分子生物技術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可以把DNA的序列進行隨意組合,從而讓植物呈現出母體的優點。
所謂雜交水稻,是由兩個具有不同遺傳特性的水稻品種或類型,一個作母本,一個作父本,經有性雜交以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雜合體。這種雜種的第一代,在生產優勢、適應性及經濟性等方面勝過母本和父本,這種現象稱為雜交優勢。
雜交水稻不僅在生產上為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開辟了新途徑,而且在學術上為自花授粉作物闖出了利用雜種優勢的新路子,大大豐富了農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與實踐,成為人類水稻種植史上一次重大的飛躍。
Ⅱ 雜交水稻的原理是什麼,袁隆平用什麼方法增加了糧食的產量
雜交水稻的原理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袁隆平就是用雜交水稻將產量大大提高而大大增加了糧食的產量。要進行兩個不同稻種雜交,先要把一個品種的雄蕊進行人工去雄或殺死,然後將另一品種的雄蕊花粉授給去雄的品種,這樣才不會出現去雄品種自花授粉的假雜交水稻。隨著雜交水稻的應用推廣,使單位面積產量得到提高並減少用種量;雜交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就是省去傳統的水稻栽培育秧過程,把經過浸種、催芽的稻種直接播到大田中,加以管理,使之成秧、分櫱一直到成熟的一種簡化栽培方法。
19世紀,奧地利科學家孟德爾通過著名的「豌豆雜交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遺傳因子的分離規律及遺傳因子的自由組合規律。而雜交就是指通過兩種遺傳性不同的品種,獲得雙親基因重新組合、同時優良性狀互補的方法,雜交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被稱為「雜種優勢」。水稻花在綠色的穎殼中包裹著雄花和雌花,正常情況下,它們是一起生長的。在開花結果的時候,雌花只能接受它自身的雄花授粉,如果要與其他品種進行雜交的話,就必須要趕在雄花性成熟之前將其去掉,防止自交。這時剩下的雌花可以作為母本,並與其他的父本進行雜交,進而產生雜交種。但人工去雄的效率是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應用需求的,正是袁隆平院士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通報》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當時他提出了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來完成雜交制種,可以免去了人工去雄的過程。抱著這個想法的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並於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並以這株野生稻作為基礎材料,成功的發展起了雜交水稻技術。在這一過程中還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如果要利用「雜種優勢」的話,雜交種必須每年進行雜交制種,但是這個雄性不育系是沒有繁殖能力的,所以不育系要繁殖後代,就需要藉助於其他材料。所以科學家還要給它匹配一個「堂兄弟」,藉助「堂兄弟」的花粉來完成授粉過程,這樣才能保證雄性不育系有後代,也就是「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正是這種方法,讓糧食的畝產量發生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