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企業如何創新技術管理
技術創新是一項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收益高的活動。然而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一般具有規模小、缺人才的特點,沒有多少資金可用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創新上。另一方面對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一旦失敗,就會大傷元氣,甚至還會破產關門,那麼,中小企業應該如何開展技術創新呢?
模仿創新模式 模仿創新是一種風險較低的活動,但是模仿創新並不完全是照搬照抄別人的技術,同樣要投入一定的研究發展辦量,是一種漸進的創新行為。應該注意的是,所模仿的對象不但要有技術上的先進性,同時還要有經濟上的合理性,能為企業帶來較多的利潤。
合作創新模式 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適於搞合作研究,這種模式可以減少投資,降低風險,實行內險共擔、利益共享。可以在政府宏觀調控下,以項目和課題為紐帶,把產業相關度較高的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組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技術創新聯合體,實行縱向或橫向的技術協作。
「借腦」創新模式 中小企業,嚴重存在著人才匱乏,實用技術、專利技術及高新技術少等問題。因此,採用借腦創新模式也是一種選擇。一方面,要以高薪聘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大的廠礦企業的離退休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組成技術開發小組,就某個項目或課題進行技術開發與創新。另一方面,可以委託大專院校、科研單位進行某項技術的開發創新。以合同形式明確規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要實現的目標,這兩種形式,無論採用哪一種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B. 成功的企業是如何突破核心技術的
核心技術分為技術核心和設計核心:術核心是在基礎理論基礎上在確定技術路線情況下支撐產品實現的技術選擇中的關鍵部分,完成這條思路的技術和工藝就是核心技術。核心技術開發投入大、周期長、代價高。具有不可復制性,是企業基於對產業、市場和用戶的深刻洞察,以及環境長期孕育形成的,有獨特的市場價值,能夠解決重大的市場問題。
陳湛勻從案例中指出:夜光達作為新材料行業的科技型企業,專注於反光材料的研究,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始終保持極大的投入,公司每年至少投入收入的7%用於研發,每年至少新增40個技術項目立項研究。
陳湛勻教授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夜光達的技術突破:
夜光達作為新材料行業的科技型企業,專注於反光材料的研究,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始終保持極大的投入,公司每年至少投入收入的7%用於研發,每年至少新增40個技術項目立項研究。從世界反光材料行業來看,第一代反光材料技術為玻璃微珠技術,第二代反光材料技術為微棱鏡技術,第三代反光材料技術為全棱鏡技術。夜光達一一實現了對著三代技術的攻克,打破了跨國公司在高端反光材料領域的壟斷。
對於第二代反光材料技術---微棱鏡技術,微棱鏡反光材料包含精密切割、電化學、激光焊接、光固化、薄膜深加工等技術門檻,夜光達花了6年時間在微棱鏡的研發上大量投入,突破了30多道工藝瓶頸,解決上百個技術細節問題,首次實現微棱鏡反光材料的量產,2014年到2017年這三年間,夜光達微棱鏡反光材產品達到100多種,打破了當時只有3M等跨國企業在反光材料領域長期壟斷的局。目前夜光達已經能完成每年近1億元份額的微棱鏡反光材料市場國產化。
對於第三代反光材料技術---全棱鏡技術,2016年,加拿大國家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中生教授加盟夜光達,與集美大學合作研發團隊共同攻克全棱鏡產品技術。全棱鏡技術此前只有美國3M公司掌握,2018 年5月,夜光達成功生產出全棱鏡,首次在反光材技術上持平美國3M公司。目前新的全棱鏡產品已在試驗階段,目標直指全面替代出口。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教授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並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與英美法徳加拿大等國家名校進行學術交流,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陳湛勻教授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陳湛勻教授長期專注於地產金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成長,對這些領域保持高度前瞻性,具有豐富的實際經營經驗。他擅長實用解決具體方案,將廣泛的商業知識和特定行業的深入了解相結合,致力於運用金融專業技術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競爭優勢、贏利能力,放大企業價值並創造價值,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C. 如何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要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深化改革,關鍵是政府要以企業為主體,採取企業友好型的創新政策,引導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社會的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
(一)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基礎的技術創新計劃管理體制。改變技術創新計劃項目由大學、科研機構申報,政府部門審批,先科研後轉化的落後模式;以企業用戶有效需求為基礎,採取政企合作的創新機制,或公私合作(PPP)創新機制,發揮政府與企業兩個積極性。項目來源於企業用戶的有效需求,由企業用戶提出;由政府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公開招標或邀標;決標成功後立項,政府與企業根據項目合同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共同完成國家也即企業的具體創新目標。
1.在技術創新類計劃項目中實施。除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外,在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等各類技術創新計劃中,如果項目數額較大,均應採取政企合作模式。
2.探索多種政企合作創新形式。對於競爭前技術(戰略前沿技術)創新項目,政府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建立夥伴關系;對於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項目,企業之間先建立夥伴關系,政府與企業夥伴合作;對於技術轉移項目,中小企業先與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夥伴關系,政府與轉移夥伴合作。
3.在改革基礎較好的地區先行先試。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一些省市,在公共設施建設中已經大量採用政企合作模式,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技術創新項目也成功應用了這種模式。
(二)實施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公共采購政策。摒棄政府采購與自主創新脫鉤和簡單認定創新產品的做法,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創新政府采購政策工具,大力實施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公共采購政策,為技術創新培育領先市場。
1.創新訂制采購。國際上稱為「遠期約定采購」。這種采購多用於公共項目領域。其方法是:政府采購部門向社會發布對創新產品的需求,包括技術規格、產品性能、采購價格和采購規模等,此時創新產品並不存在;企業響應後,政府與企業溝通協商,在企業提交的創新解決方案基礎上招標或邀標;決標立項後,政企雙方簽訂創新采購合同;當創新產品生產出來並滿足采購合同要求時,政府部門按約定的價格和規模采購創新產品。
2.創新期貨采購。國際上稱為「商業化前采購」。這種采購大多用於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領域。其方法是:政府徵集產品處於商業化適宜階段的項目,然後對該項目進行評估排序,內容包括項目的創新水平、中小企業運行的水平和營銷計劃等;之後是項目供需匹配,選擇排名靠前的創新項目,政府與項目方共同尋找有采購需求的政府部門;最後是實施采購,供需匹配成功後,簽訂采購合同,按合同約定提供產品和付款。
這里所說的適宜階段,是商業化前的「最後一公里」階段,其特點是樣機通過基本測試,產品原型通過檢驗。
3.創新合作采購。國際上稱為「催化式采購」。這種采購一般針對新興技術領域,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公共目標高度重合。創新合作采購由政府啟動、資助,並與企業、個人等私人消費者共同采購,所采購的創新產品由私人消費者使用;政府並不使用,或使用量很小。
4.創新認證采購。國際上稱「標簽采購」。政府根據節能、環保、健康、安全等先進標准,組織第三方認證機構對創新產品進行認證,凡經過認證的產品,加以標識,進入創新產品的「籃子」,然後投放私人或公共消費市場,由消費者自主選擇。
5.創新服務采購。上述四種采購不僅可以用於創新產品,還可以用於創新服務或系統,但專門用於創新服務采購的政策工具,是創新券。創新券是政府免費向中小企業發放,專門用於購買科技機構創新服務的權益憑證。其使用方法是,企業按合同獲得創新服務後,向提供創新服務的科技機構支付創新券,科技機構持創新券到政府財政部門兌現。
(三)優先發展科技創新服務業。創新服務業是通過市場機制為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創新服務的產業,包括研發設計服務業、技術轉移服務業、技術改造服務業、知識服務業、科技金融服務業五種類型。
轉變政府職能,退一步、推一把。凡是通過社會能夠提供的創新服務交由社會提供;凡是通過市場能夠提供的創新服務交由市場提供。
1.支持創新服務業市場化。把市場化的創新服務從公共服務中剝離出來,政府只提供科技公共服務;政府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務應盡可能向創新服務業企業購買;政府、企業合作運營公共服務平台,服務儀器、設備、設施盡可能建在從事創新服務的企業。
2.促進創新服務業做大做強。引導創新服務業兼並重組,培育一批名牌創新服務企業。鼓勵這些企業開展連鎖經營,特別是面向創新資源缺乏的企業和地區開展連鎖經營。鼓勵企業等創新主體購買創新服務,創新服務支出按一定比例視同研發費用實行加計扣除。
3.引導創新服務業優化結構。當前要特別鼓勵設計、研發、知識服務、科技金融類服務企業的發展;鼓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開展智能化服務;加快制定行業服務標准、管理規范,建立專業職稱、服務資質認證制度。
4.鼓勵創辦各類創新服務企業。鼓勵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外資和科研單位興辦創新服務企業;鼓勵國際知名創新服務企業在我國開展業務或創辦企業。
D. 淺析企業如何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
(一)、選准技術與產品的跨越領域,構建國際化技術創新模式。一方面,抓住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規模日益增大的有利時機,通過合資經營、戰略聯盟等形式引進高新技術,推動產品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以增強造血機能為出發點,採用跨國經營等方式,建立海外技術研發機構,與國外強勢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開發關系,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更高層次上吸引高新技術資源,掌握更多的新技術、新成果,獲得產品和市場的長期競爭優勢。 (二)、圍繞主業及主導產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高標準的企業技術中心,引進高精尖人才,配備強大的研發隊伍,完善激勵機制,加強產、學、研的聯合,壯大自主創新能力,搶占技術制高點,使企業技術中心成為增強競爭實力最主要、最直接的技術源泉。 (三)、拓寬技術創新渠道,建立開放式技術引進與整合機制,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開發、信息共享、共建技術中心及人員交流等,有效地整合社會技術資源,提高技術轉換水平與速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E. 如何才能實現企業高新技術轉化
好的企業構思的重要性有哪些?
答復:以簡單的論述這個問題?
(1)、以企業的戰略思想為目標,以優先轉變企業轉型升級為指導意義,以優先考慮企業經營發展為目的,以積極構建企業的雙創優質效益,以緊緊築牢企業的『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根基,為企業管理人才層級奠定夯實的物質基礎。
(2)、以統籌管理企業戰略化合理布局,以深化和務實業務戰略夥伴關系,以深度謀劃市場營銷佔有率份額的達成,為樹立市場化經營規模,以執行標准化流程體系,構建未來市場營銷區域化合作的雙創業績平台。
(3)、以轉變企業傳統經營模式與現代經營理念為方式,以加強企業員工的考核與培訓工作,以增強企業團隊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以定期開展企業黨建活動與企業人才晉升機制相結合,以完善人才激勵和約束薪酬制度的建立,以全面培養企業綜合素質的全能型人才。
(4)、以培育企業戰略核心競爭力,以打造企業產品的高端化市場品牌,以孵化企業產業園區建設,以技術工程研發團隊為主力,以實現智能製造向智能創造的轉變,以精益求精的技術潛力優勢,以傾力打造市場產品的公信力與知名度,以實現企業科技產品的驅動力,以創造企業謀求市場機遇的發展新變革。
謝謝!
F. 企業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
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從構建全要數數字來實現。
在傳統作業方式下,製造型企業往往設定相對應保養的周期,並且輔助對應的組織保障,擬定明確的SOP進行監督和推進;在設備出現明顯生產質量故障、產品質量不良的時候進行保養。但在數據驅動下,這些作業方式將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企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可對設備產生的數據進行更為及時准確地觀察;把生產過程中的電信號轉變為數字信號;實時觀察非電器化前置因素;依據設備運作狀況實時分析判斷所需保養程度,主動產生保養行為。
總而言之,當我們能夠更好、更及時、更准確地獲取數據時,就有機會更好地應用數據去改變整個行為。
企業進行全要素數字化的過程,則是將物理世界中所有有價值的業務行為包括數據,映射到虛擬數字世界中,從而通過數據偵測及有效運算,基於持續積累應用的價值知識圖譜去預測後續事項,並且根據該預測重新驅動企業組織行為。因此,一個完整的、全要素的數字化企業則會用數據驅動其結構、技術的延展和發生。
在數據驅動企業運行和業務轉型的模式之下,每一個作業流程產生的數據都會啟動下一步任務,進而派發給相關的人和組織。在數字化企業中,人機協同將不再是單向的輸入和輸出,而是互動。而企業內部各個平台信息的交互,不管是部門與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還是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交互,將變得敏捷和迅速,大幅縮小時差和信息不對稱,數據透明度得到有效保障。
G. 如何做好製造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呢
按照企業發展的時間軸來看,其企業的技術創新可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企業自主研發技術(主要為2010以後成立的企業),或者企業從外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開發,二次創新(主要為1990-2010成立的企業),正確把握技術開發,工程化,商業化以及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整個過程。這個時候知識產權體系剛開始搭建,一方面保護企業的技術成果,一方面為企業後續的政策申請,上市等提供資金支持,無形資產支持;
2. 第二階段,提高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和壁壘,同時面向市場,結合實際開展技術、工藝改造或者新的技術創新,同時可發開一些通用型技術,縱深化產品的應用領域。同時,正確把握技術開發,工程化,商業化以及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整個過程。
3. 第三階段,技術中心的建設,擁有自己的技術中心,增強技術儲備,可以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力,在企業中加快建立技術開發中心,組織重點產品的研製開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結合,培育和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前景的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
4. 第四階段,布局一些高新技術,開始技術商業化,新一輪技術創新,同時結合資本的力量將高新技術進行落地轉化產生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
「技術創新——技術優勢——核心競爭力——布局新一輪技術創新」的螺旋式提升,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成長、壯大,最終實現企業良性、健康地持續發展。
而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開始涉及技術創新領域遇到的問題不一,如何解決企業創新發展過程中的遇到的不同問題,並且通過市場化的運營讓整個技術創新體系有一個良好的經濟循環,搭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完整生態,一直是困擾科技服務業的一個最大難題,各個單位,企業也在不斷地摸索、探究新方法和新模式,並且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鑒的成果。
企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時面對技術創新問題的狀態,如下表所示:
不同企業的類型企業技術需求
H. 高新技術企業如何提高科技轉化能力
高新技術企業評審中,企業創新能力評價中總分100分, 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占據了30分,對於高新技術企業是否通過認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麼企業如何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呢?
1、扭轉觀點,正確對待創新,給予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足夠的重視
企業對科技活動的投入不低,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但也應當認識到,技術創新可以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先機,進而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技術創新能力成為產業競爭力的核心,企業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在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技術更具競爭力。企業領導在科技成果上應該制定「使用一批,儲存一批,研發一批」的長遠發展戰略。
2、以企業需求為主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手共推科技成果轉化
科研院所作為高新技術成果研發的重要基地之一, 相當多的科研人員僅注重學術研究,不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發展過程,大多熱衷於發表論文、申報專利、科技獎勵等,不懂也不關心高新技術成果、專利技術能否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甚至出現名不符實、根本不能實際應用的「垃圾」專利,或知識產權狀態與高新技術成果核心技術之間並無直接關聯,或僅停留在實驗室研究或體現在文字上。因此,企業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需求定製;嘗試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結成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提高高校與研發機構的積極性;
3、提高企業內部組織機構
企業組織機制是成果轉化的重要環節和基礎,從成果轉化企業組織機制來看,需要以下部門做好配合;
(1)技術部
技術研發部門應通過市場需求導向,建立起生產依靠科技進步、 科技發展促進生產的相互協調機制,把應用轉化成果作為立項或實施的重要依據,及時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轉化成果;
(2)財務部
財務部門應多方位、多層次地開辟各種資金渠道,逐年增加對研發的投入,為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的資金環境;
(3)人事部
人事部門應該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科技人員,為科技成果轉化儲備人才,企業要深化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改革,讓有創新精神、管理能力的科技人才能夠有用武之地,進而發揮其應有的帶頭作用。
(4)生產部
生產部門應積極主動地採用新技術、新成果、利用新技術形成的新工藝、新方法等,根據生產需要積極應用先進、適用的高新技術成果,以推動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5)營銷部
營銷部門應積極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市場銷售,提高市場佔有率,為消費者、細分市場和目標市場客戶提供高附加值的成果轉化產品,積極回籠資金,進一步運用於企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擴大再生產,形成產業規模等等。
4、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提前規劃很重要!
除此之外,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難點與重點,也是失分的重災區,很多企業最後只差幾分而與高新技術企業失之交臂,就是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出了問題。因此企業對於科技成果轉化上,需要提前做好准備與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