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p2p技術,p2p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p2p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伺服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路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伺服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後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體的確採用了客戶機/伺服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伺服器。但是,對於伺服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伺服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伺服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伺服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事實上,網路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Q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並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於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徵的缺乏可能正為什麼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並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下面試圖用三句話來揭示P2P的影響:
對等聯網:是只讀的網路的終結(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對等聯網:使你重新參與互聯網(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對等聯網:使網路遠離電視(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個新思想,從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個最初創建互聯網的最基本的思想。我們不妨花時間作一點回顧。
一、橫空出世---P2P 身為何物?
互聯網能夠發展至今,根本原因在於其布建的任何一根血脈都是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設置的。而現在能夠引起互聯網震動的,無非也只有交流方式的變革本身。 如今,在基於網路的各種技術充斥於我們周圍之時,恐怕只有很少人不知道P2P的概念了,即便您沒有深入探究,但您每日在互聯網間進行的活動幾乎沒有不沾P2P技術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你使用QQ盡情聊天之時,實際上就享受著P2P技術給你帶來的快感與興奮。P2P技術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關於P2P技術的兩種解釋或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一種解釋是,P2P即peer-to-peer。而peer在英語里是「(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的意思。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我甚至覺得解釋成為person-to-person更好一些。反正交流也都是人的交流。
而另一種解釋是,P2P就是一種思想,有著改變整個互聯網基礎的潛能的思想。客觀講,單從技術角度而言,P2P並未激發出任何重大的創新,而更多的是改變了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理解與認識。正是由於這個原因,IBM早就宣稱P2P不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和經濟現象。
不管是技術還是思想,P2P是直接將人們聯系了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流。它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更容易、更直接,真正地消除中間環節。這聽起來彷彿全新的概念,但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每天見面,或者通過電話直接交流都是P2P最直接的例子。而這個時候你有沒有從電話的發展的歷史中隱約感覺到,P2P必將在互聯網時代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因為他可以改變現在的Internet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讓我們的語言影像以最直接的方式傳遞到對方身邊。它最符合互聯網路設計者的初衷,給了人們一個完全自主的超級網路資源庫。現在在業界,比較認同的P2P計算應用系統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類:
1.信息、服務的共享與管理
2.協作
3.構建充當基層架構的互聯系統
二、生機勃勃--窺探P2P的發展歷程
如果說涉及此種特點便稱之為信息技術中的P2P的誕生,那麼它的歷史這可就遠了。P2P 本身的基本技術的存在時間和我們曾經熟悉的USENET、FidoNet 這兩種非常成功的分布式對等網路技術幾乎是一同的,甚至更長些。翻翻資料就可以知道,USENET 產生於 1979 年,FidoNet創建1984年,它們都是一個分散、分布的信息交換系統。在最初的 P2P 應用出現時,許多使用該技術的人們甚至不會使用計算機。然而正是這種孕育著思想的網路技術為P2P的出現搭建了溫床。
P2P正式步入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7年7月,那幾乎就是互聯網在中國起步的階段。在一段介紹此時P2P技術的時間表中這樣寫著:「Hotline Communications is founded, giving consumers software that lets them offer files for download from their own computers.」(1997年7月,Hotline Communications公司成立,並且研製了一種可以使其用戶從別人電腦中直接下載東西的軟體)
或許有人還記得,早在1998年,美國東北波士頓大學的一年級新生、18歲的肖恩?范寧為了能夠解決他的室友的一個問題——如何在網上找到音樂而編寫的一個簡單的程序,這個程序能夠搜索音樂文件並提供檢索,把所有的音樂文件地址存放在一個集中的伺服器中,這樣使用者就能夠方便地過濾上百的地址而找到自己需要的MP3文件。到了1999年,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叫做Napster的程序成為了人們爭相轉告的「殺手程序」——它令無數散布在互聯網上的音樂愛好者美夢成真,無數人在一夜之內開始使用Napster。在最高峰時Napster網路有8000萬的注冊用戶,這是一個讓其他所有網路望塵莫及的數字。這大概可以作為P2P軟體成功進入人們生活的一個標志。
時間表中這樣記錄著這一段歷史:
January 1999:
Shawn Fanning, 18, creates the Napster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while a freshman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1999年1月,18歲的美國東北波士頓大學的一年級新生肖恩?范寧開始了Napster程序的服務)
May 1999:
Napster Inc. is founded.
(1999年5月,Napster公司宣告成立)
之所以我們注重開端,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同意義上的起始,也正是從這天起,P2P開始了它曲折但極富生命力的發展。
到了2000年,P2P技術的發展就得使用月甚至日來記載了。直到現在使用P2P技術的軟體比比皆是,人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P2P作為高科技發展載體的快樂。平常我們使用的QQ 、MSN就不提了,其他軟體更是鋪天蓋地,讓人目不暇接。簡單羅列一下,以饗讀者。
軟體名稱 簡介
eMule eMule 是以 eDonkey2000 網路為基礎的新型 P2P 文件分享工具。
OPENEXT 一款P2P軟體。通過它,Internet用戶之間可以直接建立點對點的連接。
迅雷Thunder 「光速般」的智能下載軟體——迅雷(thunder2.2.0)。迅雷它擁有比目前用戶常用的下載軟體快7—10倍的下載速度。
易載ezpeer 易載ezPeer簡體中文版,免費注冊使用!ezPeer 是一個革命性的P2P(點對點)文件共享軟體。
Kuro M3 Kuro-全球第一款全中文界面的火爆MP3超強抓歌軟體!
酷狗(KuGoo) 「KuGoo」是酷狗的簡稱,是基於中文平台專業的P2P音樂及文件傳輸軟體。通過KuGoo,用戶可以方便、快捷、安全地實現國內最大的音樂搜索查找。
APIA APIA 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 P2P 網路系統,如同目前熟知的 eDonkey、Gnutella 與 Kazaa 等軟體。
iMesh 能夠讓你設定分享文件的類型,音樂、影片或其他文件;也能夠讓你搜尋並且下載你想要的文件。
BearShare BearShare 是一個非常好的文件分享軟體,它讓你、你的朋友、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文件。
三、珠聯璧合---P2P和BT
說到P2P,就不能不提BT,這個被人戲稱為「變態」的詞幾乎在大多數人感覺中與P2P成了對等的一組概念,而它也將P2P技術發展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實際上BitTorrent(中文全稱比特流,簡稱BT)原先是指是一個多點下載的P2P軟體。它不象FTP那樣只有一個發送源,BT有多個發送點,當你在下載時,同時也在上傳,使大家都處在同步傳送的狀態。應該說,BT是當今P2P最為成功的一個應用。
如果解釋一下的話,BT首先在上傳者端把一個文件分成了多個部分,客戶端甲在伺服器隨機下載了第N部分,客戶端乙在伺服器隨機下載了第M部分。這樣甲的BT就會根據情況到乙的電腦上去拿乙已經下載好的第M部分,乙的BT就會根據情況去到甲的電腦上去拿甲已經下載好的第N部分。
有一句話可以作為BT最為形象的解釋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而最初聽到此概念時,有人對我說,別用BT,會壞你的硬碟的!大概指的就是前一句。現在看來,沒有貢獻怎麼會有獲取?這大概最可以概括BT下載傳輸的精髓。工具軟體BTJoy,將這一技術以軟體的形式完美起來,這個誕生僅有一年的軟體已經迅速熱遍了整個網路——對於BT下載的愛好者來說,120G的硬碟都可以被迅速塞滿!我的同學在不長的時間里竟然用他的刻錄機完成了一百來部的電視劇的保存,拿他的話來說,可以開一個小店面了!
四、風生水起---P2P是盜版者最好的溫床?
在我們盡在說P2P的好時,也不得不想到,就如同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任何新事物的發展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來看下面的日程表:
1999 年 5 月,由范寧和帕克共同創辦的文件共享社區網站—Napster正式成立,他們面臨的麻煩就由此而起。
12 月 7 日,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代表環宇音樂、索尼音樂、華納音樂、百代唱片、BMG等七大唱片公司以違反版權保護法為由把Napster公司推向法庭。他們稱Napster向網民提供MP3文件共享軟體侵犯了音樂版權,要求法院關閉該公司並賠償損失1億美元。
2000 年 4 月 13 日,重金屬樂隊Metallica起訴 Napster,稱其侵犯了自己的版權,並涉嫌詐騙。
6 月 12 日,美國唱片協會(RIAA)和美國音樂出版協會(NMPA)向加利福尼亞州北地區聯邦地方法院起訴Napster公司,請求法院禁止在社會上流通Napster公司的MP3文件交換軟體「Napster」。
7 月 11 日,參議院就圍繞Napster展開的訴訟召開聽證會,無果而終。一些議員敦促國會立法,以澄清Napster公司是否違反了知識產權法;而支持Napster一方的人卻認為國會不應該現在介入雙方的爭端,以免影響新技術的發展。
7 月 26 日,Patel同意美國RIAA的要求,作出初步判決,命令Napster立即停止服務。
2001 年 2 月 12 日,美國第九巡迴上訴庭作出決定,Napster必須終止其免費互聯網服務,並不再向音樂迷提供共享版權保護音樂的服務。
3 月 6 日,美國地區法官Marilyn Hall Patel做出判決, 責令Napster在五個工作日內刪除所有存在爭議的歌曲。
……
就在今天,就在此時,爭議仍然不絕於耳。國外有關於P2P技術的糾紛一發而不可收拾,這種全新的極富生命力的傳輸方式從一誕生就和音樂,和版權聯系在一起。為什麼會引起音樂製作商們這么大恐慌?顯然是其前所未有的傳輸速度挑起了他們的不安。在他們極力攔截還沒有來得及開始的時候,一首歌曲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傳遍了整個互聯網,而更加確切的說應該是全球,這顯然是傳統的盜版方式所不能比擬的。
五、風景這邊獨好—P2P在中國
同樣,在傳統的方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出版商們便只有從源頭上遏制了。不知道國外關於此的爭鬧還會繼續多久,然而在中國卻又是另一種風景。眾所周知,現階段中國的版權保護制度和國外還有實質上的差距,這實際上使P2P技術的運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可以規避版權問題的困擾。按照國內我們的理解,P2P軟體提供的只是一個資源共享平台,並不需要對其中傳播的內容負主要責任,只要適當地監督引導當然可以大膽運作。從這方面來說,國內的P2P軟體廠商處境要比國外的同行幸福很多,路已經有前人開好,又不必像國外的先行者如Napster一樣面臨官司的壓力。而我們面對現狀,一個形象的比喻是:你願意揮汗如雨在天橋淘碟,還是願意輕松候意在家享受寬頻視頻下載? 網路傳輸這種傳播方式遲早有一天會取代傳統的以磁帶、光碟為載體的影視音樂發行渠道,從而成為人們獲取影音資源的主要渠道,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看看國外已經進行了多少年的爭端,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在中國這樣一個走進任何一家音像店,你都可以用低廉的價格獲取幾乎與正版沒有任何區別的音像製品的情況下,利用新技術的無窮魅力與優勢建立一個全新的發行渠道,打破以往那種發行模式才有可能避免切膚之痛。或許,國內的P2P行業有可能比國外的同行更有優勢率先實現成熟的商業模式。
❷ 什麼是p2p技術,與BT技術的區別是什麼
P2P = Peer to Peer即點對點。在網上,一台電腦就可以稱為一個「點」。以前下載都是FTP或HTTP的。也就是用戶都從伺服器上下載,當然受伺服器帶寬以及處理能力的影響。現在BT下載則不僅僅依靠伺服器了。甚至伺服器上只保存種子文件就可以了。用戶要從其他的用戶中下載數據。好像一張錯綜復雜的網,也就是現在流行的分布式計算,把伺服器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又充分利用了網路中其他用戶的資源。好!
BT也就是一個用來下載的軟體
❸ P2P是一個什麼樣的技術
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伺服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路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伺服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後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體的確採用了客戶機/伺服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伺服器。但是,對於伺服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伺服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伺服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伺服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事實上,網路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並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於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徵的缺乏可能正為什麼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並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❹ P2P技術到底是什麼通俗點的解釋!
你在下載別人資源的同時也為別人提供資源。既是在下載一個電影或者游戲資源,你將會加入到一個和你下載相同內容的「網路里」按照進度的不同,下載得快的會為下載得慢的提供資源(把自己已下載的上傳給比自己慢的)。我們往往覺得p2p下載很影響網路質量,那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我們的上行帶寬比我們的下行帶寬少很多很多,所以,當你上傳數據給網路上其他計算機時,你的上行帶寬基本上已經完全佔用了,所以其他應用要等待帶寬,所以會覺得上網很慢或者很卡。這是我個人的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❺ 什麼是p2p技術下載
以下是網路資料:
點對點技術 點對點技術(peer-to-peer, 簡稱P2P)又稱對等互聯網路技術,是一種網路新技術,依賴網路中參與者的計算能力和帶寬,而不是把依賴都聚集在較少的幾台伺服器上。P2P網路通常用於通過Ad Hoc連接來連接節點。這類網路可以用於多種用途,各種檔案分享軟體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P2P技術也被使用在類似VoIP等實時媒體業務的數據通信中。
純點對點網路沒有客戶端或伺服器的概念,只有平等的同級節點,同時對網路上的其它節點充當客戶端和伺服器。這種網路設計模型不同於客戶端-伺服器模型,在客戶端-伺服器模型中通信通常來往於一個中央伺服器。
有些網路(如Napster, OpenNAP, 或IRC @find)的一些功能(比如搜索)使用客戶端-伺服器結構,而使用P2P結構來實現另外一些功能。類似Gnutella 或Freenet的網路則使用純P2P結構來實現全部的任務。
歷史
P2P 架構體現了一個互連網技術的關鍵概念,這一概念被描述在1969年4月7日第一份RFC文檔「RFC1,主機軟體」中。而最近,在不用中心索引伺服器結構實現多媒體文件交換的背景下,這個概念已經變的非常普遍了。
純P2P:
節點同時作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
沒有中心伺服器。
沒有中心路由器。
雜P2P:
有一個中心伺服器保存節點的信息並對請求這些信息的要求做出響應。
節點負責發布這些信息(因為中心伺服器並不保存文件),讓中心伺服器知道它們想共享什麼文件,讓需要它的節點下載其可共享的資源。
路由終端使用地址,通過被一組索引引用來取得絕對地址。
混合P2P:
同時含有純P2P和雜P2P的特點。
P2P網路的優勢
P2P網路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所有的客戶端都能提供資源,包括帶寬,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因此,當有節點加入且對系統請求增多,整個系統的容量也增大。這是具有一組固定伺服器的C/S結構不能實現的,這種結構中客戶端的增加意味著所有用戶更慢的數據傳輸。
P2P網路的分布特性通過在多節點上復制數據,也增加了防故障的健壯性,並且在純P2P網路中,節點不需要依靠一個中心索引伺服器來發現數據。在後一種情況下,系統也不會出現單點崩潰。
當用P2P來描述Napster 網路時,對等協議被認為是重要的,但是,實際中,Napster 網路取得的成就是對等節點(就象網路的末枝)聯合一個中心索引來實現。這可以使它能快速並且高效的定位可用的內容。對等協議只是一種通用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
應用
點對點技術有許多應用。共享包含各種格式音頻,視頻,數據等的文件是非常普遍的,實時數據(如IP電話通信)也可以使用P2P技術來傳送。
有些網路和通信渠道,象Napster,OpenNAP,和IRC @find,一方面使用了C/S結構來處理一些任務(如搜索功能),另一方面又同時使用P2P結構來處理其他任務。而有些網路,如Gnutella 和 Freenet ,使用P2P結構來處理所有的任務,有時被認為是真正的P2P網路。盡管Gnutella 也使用了目錄伺服器來方便節點得到其它節點的網路地址。
學術性P2P網路
最近,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開發者,聯合了麻省理工學院開放知識行動,西蒙弗雷澤大學的研究人員,還有第二代互連網P2P工作組,正在開發一個P2P網路的學術性應用。這個項目稱為LionShare,基於第二代網路技術,更詳細地說是Gnutella模型。這個網路的主要目的是讓眾多不同學術機構的用戶能夠共享學術材料。LionShare網路使用雜P2P網路類型,混合了Gnutella分散的P2P網路和傳統的C/S網路。這個程序的用戶能夠上傳文件到一個伺服器上,不管用戶是否在線,都能夠持續的共享。這個網路也允許在比正常小得多的共享社區中使用。
這個網路與當前正在使用的其他P2P網路的主要不同是LionShare網路不允許匿名用戶。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版權材料在網路上共享,這同時也避免了法律糾紛。另一個不同是對不同組有選擇性的共享個別的文件。用戶能個別選擇哪些用戶可以接收這一個文件或者這一組文件。
學術社區需要這種技術,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多媒體文件應用在課堂上。越來越多的的教授使用多媒體文件,象音頻文件,視頻文件和幻燈片。把這些文件傳給學生是件困難的任務,而這如果用LionShare這類網路則容易的多。
法律方面
在美國法律中,「Betamax判決」的判例堅持復制「技術」不是本質非法的,如果它們有實質性非侵權用途。這個網際網路廣泛使用之前的決定被應用於大部分的數據網路,包括P2P網路,因為已得到認可的文件的傳播也是可以的。這些非侵犯的使用包括發放開放源代碼軟體,公共領域文件和不在版權范圍之內的作品。其他司法部門也可用類似的方式看待這個情況。
實際上,大多數在P2P網路上共享的文件是版權流行音樂和電影,包括各種格式(MP3,MPEG,RM 等)。在多數司法范圍中,共享這些復本是非法的。這讓很多觀察者,包括多數的媒體公司和一些P2P的倡導者,批評這種網路已經對現有的發行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試圖測量實際金錢損失的研究多少有些意義不明。雖然紙面上這些網路的存在而導致的大量損失,而實際上自從這些網路建成以來,實際的收入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不管這種威脅是否存在,美國唱片協會和美國電影協會正花費大量的錢來試著游說立法者來建立新的法律。一些版權擁有者也向公司出錢希望幫助在法律上挑戰從事非法共享他們材料的用戶。
盡管有Betamax判決,P2P網路已經成為那些藝術家和版權許可組織的代表攻擊的靶子。這裡麵包括美國唱片協會和美國電影協會等行業組織。Napster 服務由於美國唱片協會的投訴而被迫關閉。在這個案例中,Napster故意地買賣這些並沒有從版權所有者那得到許可發行的音像文件。
隨著媒體公司打擊版權侵犯的行為擴大,這些網路也迅速不斷地作了調整,讓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法律上都難於撤除。這導致真正犯法的用戶成為目標,因為雖然潛在的技術是合法的,但是用侵犯版權的方式來傳播的個人對它的濫用很明顯是非法的。
匿名P2P網路允許發布材料,無論合法不合法,在各種司法范圍內都很少或不承擔法律責任。很多人表示這將導致更多的非法材料更容易傳播,甚至(有些人指出)促進恐怖主義,要求在這些領域對其進行規范。而其他人則反對說,非法使用的潛在能力不能阻止這種技術作為合法目的的使用,無罪推定必須得以應用,象其他非P2P技術的匿名服務,如電子郵件,同樣有著相似的能力。
安全方面
許多P2P網路一直受到懷有各種目的的人的持續攻擊。例子包括:
中毒攻擊(提供內容與描述不同的文件)
拒絕服務攻擊(使網路運行非常慢甚至完全崩潰)
背叛攻擊(用戶或軟體使用網路卻沒有貢獻出自己的資源)
在數據中插入病毒(如,下載或傳遞的文件可能被感染了病毒或木馬)
P2P軟體本身的木馬(如,軟體可能含有間諜軟體)
過濾(網路運營商可能會試圖禁止傳遞來自P2P網路上的數據)
身份攻擊(如,跟蹤網路上用戶並且折磨或合法地攻擊他們)
垃圾信息(如在網路上發送未請求的信息--不一定是拒絕服務攻擊)
如果精心設計P2P網路,使用加密技術,大部分的攻擊都可以避免或控制,P2P網路安全事實上與拜占庭將軍問題有密切聯系。然而,當很多的節點試著破壞它時,幾乎任何網路也都會失效,而且許多協議會因用戶少而表現得很失敗。
計算技術展望
技術上,一個純P2P應用必須貫徹只有對等協議,沒有伺服器和客戶端的概念。但這樣的純P2P應用和網路是很少的,大部分稱為P2P的網路和應用實際上包含了或者依賴一些非對等單元,如DNS。同時,真正的應用也使用了多個協議,使節點可以同時或分時做客戶端,伺服器,和對等節點。完全分散的對等網路已經使用了很多年了,象Usenet(1979年)和FidoNet(1984年)這兩個例子。
很多P2P系統使用更強的對等點(稱為超級對等點)作為伺服器,那些客戶節點以星狀方式連接到一個超級對等點上。
在1990年代末期,為了促進對等網路應用的發展,SUN公司增加了一些類到java技術中,讓開發者能開發分散的實時聊天的applet和應用,這是在即時通信流行之前。這個工作現在有JXTA工程來繼續實現。
P2P系統和應用已經吸引了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大量關注,一些卓越的研究計劃包括Chord計劃, ARPANET, the PAST storage utility, P-Grid(一個自發組織的新興覆蓋性網路),和CoopNet內容分發系統。
國內外現狀
國外的P2P研究現狀
國外開展P2P研究的學術團體主要包括P2P工作組(P2PWG) 、全球網格論壇(Global Grid Forum ,GGF) 。P2P工作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加速P2P計算基礎設施的建立和相應的標准化工作。P2PWG成立之後,對P2P計算中的術語進行了統一,也形成相關的草案,但是在標准化工作方面工作進展緩慢。目前P2PWG已經和GGF合並,由該論壇管理P2P計算相關的工作。GGF負責網格計算和P2P計算等相關的標准化工作。
從國外公司對P2P計算的支持力度來看,Microsoft公司、Sun公司和Intel公司投入較大。Microsoft公司成立了Pastry項目組,主要負責P2P計算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目前Microsoft公司已經發布了基於Pastry的軟體包SimPastry/ VisPastry。Rice大學也在Pastry的基礎之上發布了FreePastry軟體包。
在2000年8月,Intel公司宣布成立P2P工作組,正式開展P2P的研究。工作組成立以後,積極與應用開發商合作,開發P2P應用平台。2002年Intel發布了. Net基礎架構之上的Accelerator Kit (P2P加速工具包) 和P2P安全API軟體包,從而使得微軟. NET開發人員能夠迅速地建立P2P安全Web應用程序。
Sun公司以Java技術為背景,開展了JXTA項目。JXTA是基於Java的開源P2P平台,任何個人和組織均可以加入該項目。因此,該項目不僅吸引了大批P2P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而且已經發布了基於JXTA的即時聊天軟體包。JXTA定義了一組核心業務:認證、資源發現和管理。在安全方面,JXTA加入了加密軟體包,允許使用該加密包進行數據加密,從而保證消息的隱私、可認證性和完整性。在JXTA核心之上,還定義了包括內容管理、信息搜索以及服務管理在內的各種其它可選JXTA服務。在核心服務和可選服務基礎上,用戶可以開發各種JXTA平台上的P2P應用。
國內的P2P研究現狀
• 北京大學—Maze
Maze 是北京大學網路實驗室開發的一個中心控制與對等連接相融合的對等計算文件共享系統,在結構上類似Napster,對等計算搜索方法類似於Gnutella。網路上的一台計算機,不論是在內網還是外網,可以通過安裝運行Maze的客戶端軟體自由加入和退出Maze系統。每個節點可以將自己的一個或多個目錄下的文件共享給系統的其他成員,也可以分享其他成員的資源。Maze支持基於關鍵字的資源檢索,也可以通過好友關系直接獲得。
• 清華大學—Granary
Granary是清華大學自主開發的對等計算存儲服務系統。它以對象格式存儲數據。另外,Granary設計了專門的結點信息收集演算法PeerWindow的結構化覆蓋網路路由協議Tourist。
• 華中科技大學—AnySee
AnySee是華中科大設計研發的視頻直播系統。它採用了一對多的服務模式,支持部分NAT和防火牆的穿越,提高了視頻直播系統的可擴展性;同時,它利用近播原則、分域調度的思想,使用Landmark路標演算法直接建樹的方式構建應用層上的組播樹,克服了ESM等一對多模式系統由聯接圖的構造和維護帶來的負載影響。
更詳細介紹見〔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 Page 38-51 鄭緯民等 對等計算研究概論〕
企業研發產品
• 廣州數聯軟體技術有限公司-Poco
POCO 是中國最大的 P2P用戶分享平台 , 是有安全、流量控制力的,無中心伺服器的第三代 P2P 資源交換平台 , 也是世界范圍內少有的盈利的 P2P 平台。目前已經形成了 2600 萬海量用戶,平均在線 58.5 萬,在線峰值突破 71 萬,並且全部是寬頻用戶的用戶群。 成為中國地區第一的 P2P 分享平台。[a]
• 深圳市點石軟體有限公司-OP
OP-又稱為Openext Media Desktop,一個網路娛樂內容平台,Napster的後繼者,它可以最直接的方式找到您想要的音樂、影視、軟體、游戲、圖片、書籍以及各種文檔,隨時在線共享文件容量數以億計「十萬影視、百萬音樂、千萬圖片」。OP整合了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Media Player、RealOne Player和ACDSee ,是國內的網路娛樂內容平台。[a]
• 基於P2P的在線電視直播-PPLive
PPLive是一款用於互聯網上大規模視頻直播的共享軟體。它使用網狀模型,有效解決了當前網路視頻點播服務的帶寬和負載有限 問題,實現用戶越多,播放越流暢的特性,整 體服務質量大大提高!(2005年的超級女聲決賽期間,這款軟體非常的火爆,同時通過它看湖南衛視的有上萬觀眾)
❻ P2P技術的工作原理和概念是什麼
p2p的概念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伺服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路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伺服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後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體的確採用了客戶機/伺服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伺服器。但是,對於伺服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伺服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伺服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伺服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當然但是過去的5年裡,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從表面上遠離了P2P,互聯網上絕大部分的節點也不能和其他節點直接地交流。Napster正是喚醒了深藏在互聯網背後的對等聯網。Napster的文件共享功能在區域網中共享目錄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Napster的成功促使人們認識到把這種「對等聯網」拓展到整個互聯網范圍的可能性。當然,在許多人的眼中,Napster並不是純粹的P2P,它仍然需要一個處於中心協調機制。
事實上,網路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OIC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並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於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徵的缺乏可能正 是為什麼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並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可以歸入P2P是拍賣網站譬如eBay,人們在總結eBay的模式的時候用了C2C,是不是和P2P有一點類似?eBay就是一個將人們聯系的和交易物品的社區,用戶可以方便的搜索其他用戶叫賣的商品。eBay提供了一些使得交易得以順利進行的服務,但是交易是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的。如果將「交易」的概念推廣,C2C就是P2P的一個特例,這里人們互相交換的是商品。
但如果仔細深究的話,Napster和即時訊息在賦予用戶之間直接交流的能力、eBay使用戶可以直接交易的同時,卻破壞了伺服器端的那種自互聯網出現之初就存在的對等聯網思想,因為它們都需要有一個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而不是分布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對等聯網的許多伺服器。這也正是諸如Gnutella和Freenet不斷的宣稱它們創造了「純粹」的P2P,完全沒有中心伺服器的P2P服務。
❼ 什麼是P2P技術
你好!
P2p技術簡介
一 什麼是p2p
P2P即Peer to Peer,稱為對等連接或對等網路,P2P技術主要指由硬體形成連接後的信息控制技術,其代表形式是軟體。P2P起源於最初的聯網通信方式,如在建築物內PC通過區域網互聯,不同建築物間通過Modem遠程撥號互聯。其中建立在TCP/IP協議之上的通信模式構成了今日互聯網的基礎,所以從基礎技術角度看,P2P不是新技術,而是新的應用技術模式。
二 技術簡介
1.關鍵技術
P2p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環境的新的應用型技術,主要為軟體技術。
(1) 對於互聯網上眾多計算機,P2P應用比其他應用要更多考慮那些低端PC的互聯,它們不具備伺服器那樣強的聯網能力,同時對於以往的P2P應用技術,現在的硬體環境已經更為復雜,這樣在通信基礎方面,P2P必須提供在現有硬體邏輯和底層通信協議上的端到端定位(定址)和握手技術,建立穩定的連接。涉及的技術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牆。
(2) 在應用層面上,如果兩個Peer分別代表兩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們已經通過互聯網建立連接,那麼一方的信息就必須為另一方所識別,所以當前互聯網上關於數據描述和交換的協議,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個完善的P2P軟體所要考慮的。
(3) 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術是必須要考慮的。
(4) 其他需考慮的有如何設置中心伺服器,如何控制網路規模等。
2. P2P技術與現有互聯網技術比較
目前互聯網主要技術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聯網上設置擁有強大處理能力和大帶寬的高性能計算機,配合高檔的伺服器軟體,再將大量的數據集中存放在上面,並且要安裝多樣化的服務軟體,在集中處理數據的同時可以對互聯網上其他PC進行服務,提供或接收數據,提供處理能力及其他應用。對於一台與伺服器聯機並接受服務的PC機來說,這台PC機就是客戶機,其性能可以相對弱小。而P2P技術的特徵之一就是弱化了伺服器的作用,甚至取消伺服器,任意兩台PC互為伺服器,同時又是客戶機,即對等。
3. p2p技術嚴格的說是一種網格
網格的定義:網格是在網路之上運行的軟體基礎設施,是連接集成不同硬體系統、軟體系統、應用系統的紐帶和粘合劑。
4. P2P技術特性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現取決於用戶的要求,網路應用由使用者自由驅動。
(2) 信息在網路設備間直接流動,高速及時,降低中轉服務成本。
(3) 構成網路設備互動的基礎和應用。
(4) 在使網路信息分散化的同時,相同特性的P2P設備可以構成存在於互聯網這張大網中的子網,使信息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
三 技術應用
p2p技術目前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及時通信: ICQ 、OICQ及IP電話技術
2.文件和其他內容共享——BT技術
現在人們已經很熟悉用BT下載資源,BT的全名,叫做BitTorren,中文譯作/比特湍流,有許多網友直取諧音,戲稱之為/變態,如抽掉貶義的色彩倒是十分形象,因為它的確是一種不同於互聯網常態的資源交流機制。作為一種革新性下載工具,BT吸納了P2P的技術優勢,簡單而有效地實現了下載壓力的分擔。BT首先在上傳者端把一個文件分成了Z個部分,甲在伺服器隨機下載了第N各部分,乙在伺服器隨機下載了第M個部分,這樣甲的BT就會根據情況到乙的電腦上去拿乙已經下載好的M部分,乙的BT就會根據情況去到甲的電腦上去拿甲已經下載好的N部分,這樣就不但減輕了伺服器端得負荷,也加快了用戶方(甲乙)的下載速度,效率也提高了,更同樣減少了地域之間的限制"比如說丙要連到伺服器去下載的話可能才幾K,但是要是到甲和乙的電腦上去拿就快得多了。所以說用的人越多,下載的人越多,大家也就越快,BT的優越性就在這里。而且,在你下載的同時,你也在上傳(別人從你的電腦上拿那個文件的某個部分),所以說在享受別人提供的下載的同時,你也在貢獻。
3.搜索引擎——基於p22的適應性信息檢索系統的設計
本文提出的基於p2p的適應性信息檢索系統的網路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系統由若干個自治的結點組成,它們按照網路架構組成一個信息檢索網路,每一個結點都是對等的。每一個結點都由一個客戶端代理和一個伺服器端代理組成。用戶通過客戶端代理提交提問,對於每個提問,客戶端代理可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元搜索、爬行器和轉交給伺服器端代理等三種方式的任意組合進行檢索處理,對於三種方式返回的結果文擋,客戶端代理經過合並過濾之後呈現給用戶。用戶在瀏覽結果時,通過將文檔標記為感興趣或不感興趣的方式,向客戶端代理提交相關反饋。利用這些反饋,客戶端代理可以建立一個用戶模型,該用戶模型一方面將用於今後的結果過濾,另一方面也將用於修改用戶的原始提問,以便今後進行進一步的檢索處理。與此同時,伺服器端代理負責結點之間的通訊,它可以在接收用戶模型和相關文擋的基礎上,進行用戶聚類,並在聚類的基礎上,在具有相同或相似興趣的用戶之間實現合作式推薦和轉發檢索請求,單個結點的內部結構設計如圖2所示。
4.協同工作——p2p技術對e-learning應用模式的影響
基於 P2P 思想的知識交流型學習:
P2P是一種技術,但它更是一種思想,是有著會改變整個互聯網現狀潛能的思想。它將人們直接聯系起來,讓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直接的交互,從而使得網路溝通變得更為容易、資源共享更為直接,因而它在加強網路人際交流、文件交換和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隨著 P2P 技術的興起,基於P2P思想的知識交流也開始在網路上出現。如 LearningIDEAS公司提供的可以即時捕獲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知識交換方案,就包含了一套獨特的匹配和轉發系統,它能夠讓外在的知識隨信息交流實時傳遞。LearningIDEAS的技術與企業呼叫中心的路由系統非常相似,它允許基於知識技能的路由和匹配,在發生現實需求和特定問題時可以讓一個用戶與另一個相關的用戶聯系起來。與傳統 e-Learning系統相比,基於P2P思想的知識交流方案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無需創建專門化的學習環境,也無需正式安排教學活動,就可以在學習者和他人之間提供知識分享的通道。
目前主流的e-Learning系統如Ellumniate、Centra、WebEx等也提供一些同步學習和協作解決方案(如虛擬「在線會議室」等),它們雖然可以允許學習者進行非正式的學習交流和直接溝通,但這類學習活動一般都需要在主題、時間和交流人員等方面制訂明確的計劃和安排。基於P2P的知識交流方案卻不同。當一位用戶或學員遇到某方面困難時,他在LearningIDEAS系統中把自己的問題表述出來,系統就可以立刻幫助他轉接到某個具有此類問題解決經驗的同事或學員用戶那裡。就像和身邊的人隨意詢問交流一樣,這種虛擬的即時溝通方式能夠更快捷地解決用戶所遭遇的現實問題,並消除了通過正式教學系統進行學習的時空障礙。
基於P2P技術的非正式知識交換方案,真正的價值是它使得學習和交流能夠在網上隨時發生,並能融入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流程當中。這種隨機、自由、及時的知識交流方案不僅使學習交互可以發生在每位網路用戶身邊,而且非正式知識交流的學習過程也能夠被記錄存檔。當人們加入P2P網路的時候,所有用戶都擁有了平等的機會,都可以容易地在網路上自由溝通思想,隨時交流學習,並進而從與對方的交流和溝通中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P2P擺脫了中間服務的羈絆,它重新將人們通過網路直接聯系起來,使人際間的知識交流更為迅速和便捷,從而提高了人們解決學習問題和處理社會事務的效率。
四 p2p技術的不足及目前的解決途徑
管理問題和安全問題是p2p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在p2p技術結構中,中心節點的意義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去中心化的特點將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網路傳播結構的扁平化特點也會進一步凸顯。這樣的傳播結構,使網路信息傳播的管理與控制更為復雜與困難。從管理的層面看,p2p技術最主要的挑戰體現在兩方面:對不良內容的傳播控制更為復雜;版權管理更為困難。
在國外,p2p在版權管理方面帶來的問題引起了更大的關注,據報道,美國國會知識產權辦公室目前已草擬新版法案,力圖禁止這類p2p軟體的應用;英國更是早在2003年10月就通過了立法決定執行頗有爭議的歐洲版權法令,這個立法從理論上明確了,使用類似的p2p服務將可能構成犯罪。
目前的解決方法:利用JXTA技術(juxtapose 並行技術)。
JXTA技術提供了建立P2P網路應用的核心技術,旨在為P2P應用建立一個通用的開發平台。JX2TA技術主要包括一個獨立於編程語言系統平台和網路平台的協議集,這個協議集說明了P2P應用的最基本的需求。可以說,JXTA是位於操作系統或虛擬機之上的P2P網路服務或應用之下的一個P2P堆棧,它提供了P2P應用所需的核心功能。 但是也有人對此持批評態度,例如,方興東認為:p2p的交流如果是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如果沒有任何商業行為在內,那麼就不應該用知識產權來限制。
當然,技術肯定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相關法律手段的加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法律的制定應該著眼於未來而不是眼前,著眼於社會全局利益而不是個別利益。
五 前景展望
從p2p技術的發展軌跡來看,它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一致的,那就是從技術導向逐漸轉向市場導向,從專屬用戶逐漸轉向普通用戶這也意味著,這些技術的影響力將從純技術層面轉向經濟、文化與社會層面。
p2p技術既然可以為個人對個人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提供方便,自然也能為媒體對媒體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提供可能。P2p技術也可能成為媒體間的交流與合作的新平台,也可能加速媒體形態的演化。對於媒體機構來說,現在能感覺的似乎更多的是潛在的威脅,因為它們在傳統媒體以及網路媒體中的中心特權地位會受到挑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媒體機構把自己視作一個普通的信息產品的生產者,也許就能從2技術中找到新的希望。
作為一種越來越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技術,p2p對於未來的網路傳播特性的影響,雖然還一時難以做出全面描述,但是影響正在開始而且會繼續,這正像技術一樣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網路作大眾媒體的屬性。
參考文獻:
1.P2P技術與網路傳播的未來 彭蘭 第7卷 第1期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
2.基於P2P的適應性信息檢索系統的設計 江 淇
3.技術思想對 E-Learning 應用模式的影響 李芃
4. 淺談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網格技術 王東 管江紅
5. 信息技術一種全新的P2P網路解決方案——JXTA技術 王旭輝 鄭雪峰 姚宣霞
6. P2P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陳 姝 方濱興 周勇林
7.P2P技術的應用及其研究現狀 趙 恆 陳 傑
❽ 什麼叫P2P網路技術
p2p P2P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伺服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路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伺服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後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體的確採用了客戶機/伺服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伺服器。但是,對於伺服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伺服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伺服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伺服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事實上,網路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Q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並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於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徵的缺乏可能正為什麼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並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下面試圖用三句話來揭示P2P的影響: 對等聯網:是只讀的網路的終結(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對等聯網:使你重新參與互聯網(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對等聯網:使網路遠離電視(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個新思想,從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個最初創建互聯網的最基本的思想。我們不妨花時間作一點回顧。 一、橫空出世---P2P 身為何物? 互聯網能夠發展至今,根本原因在於其布建的任何一根血脈都是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設置的。而現在能夠引起互聯網震動的,無非也只有交流方式的變革本身。 如今,在基於網路的各種技術充斥於我們周圍之時,恐怕只有很少人不知道P2P的概念了,即便您沒有深入探究,但您每日在互聯網間進行的活動幾乎沒有不沾P2P技術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你使用QQ盡情聊天之時,實際上就享受著P2P技術給你帶來的快感與興奮。P2P技術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關於P2P技術的兩種解釋或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一種解釋是,P2P即peer-to-peer。而peer在英語里是「(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的意思。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我甚至覺得解釋成為person-to-person更好一些。反正交流也都是人的交流。 而另一種解釋是,P2P就是一種思想,有著改變整個互聯網基礎的潛能的思想。客觀講,單從技術角度而言,P2P並未激發出任何重大的創新,而更多的是改變了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理解與認識。正是由於這個原因,IBM早就宣稱P2P不是一個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和經濟現象。
❾ P2P是什麼技術
P2P即Peer to Peer,稱為對等連接或對等網路,P2P技術主要指由硬體形成連接後的信息控制技術,其代表形式是軟體。
技術背景
P2P起源於最初的聯網通信方式,如在建築物內PC通過區域網互聯,不同建築物間通過Modem遠程撥號互聯。其中建立在TCP/IP協議之上的通信模式構成了今日互聯網的基礎,所以從基礎技術角度看,P2P不是新技術,而是新的應用技術模式。
今天,P2P再一次被關注主要是由Napster以及ICQ類軟體的出現,雖然在Napster之前P2P方式的研究也從未停止。
現在互聯網是以S(Server)/ B(Browser)或S/C(Client)結構的應用模式為主的,這樣的應用必須在網路內設置一個伺服器,信息通過伺服器才可以傳遞。信息或是先集中上傳到伺服器保存,然後再分別下載(如網站),或是信息按伺服器上專有規則(軟體)處理後才可在網路上傳遞流動(如郵件)。
如今擁有Napster及ICQ類軟體的PC(或操作者)就可以選擇同樣擁有此類軟體的另一PC(或操作者)形成互聯(直接連接,不通過伺服器),雙方共享資源,協同完成某種行動。而擁有同一P2P軟體的設備和用戶,還可以形成一個為其自己所有的在互聯網上的P2P專用網。
現狀
1. 代表性研發產品和技術
(1) ICQ類的即時通信軟體。兩個或多個用戶互相使用文字、語音或文件進行交流,快速、直接,易於同非PC網路設備(如PDA、手機)通信,而且它不依賴設備即可辨別用戶。由於利用P2P技術可以弱化甚至擺脫對中央伺服器的依賴,這樣的通信更接近非互聯網通信模式。
(2) Farsite(Microsoft),Ocean Store類數據存儲軟體。用於在網路上將存儲對象分散化存放,而不像現在放於專用伺服器。這樣減輕了伺服器負擔,增加了數據的可靠性和傳輸速度。
(3) Napster類軟體。實現數據共享,使用者可以直接從任意一台安裝同類軟體的PC上下載及上載文件,而不是從伺服器。用戶可以檢索、復制共享的文件。軟體自動發現最新的文件列表,發布者無需擔心發布的問題。
(4) Infrasearch、Pointera類數據搜索及查詢軟體。用來在P2P網中完成信息檢索。一旦形成P2P專用網,其上的數據搜索與現在互聯網中數據存在中央伺服器的情況有所不同,必須要考慮動態地將當前P2P網路中各個Peer的內容進行收集,並且要有效地向用戶傳遞。 P2P網用戶中相當數量在聯網方式上不同,專線、撥號、寬頻、窄帶都會碰到; 聯網的時間可以一個是24小時在線,而另一個完全可能僅聯機幾十分鍾; 使用的操作系統也不一定相同。
(5) Netbatch(Intel)類協同計算軟體。可聯接近1萬台PC,利用它們的空閑時間進行協同計算,完成超計算量的工作(如空間探測,分子生物學計算,晶元設計)。
(6) Groove 類數據或行動協同軟體。它是基於P2P連接的軟體工具,可以建立一個安全的企業級協同工作平台(P2P網),提供供求信息鏈上的互動信息溝通,如貨品目錄、庫存及發貨清單,幫助使用者進行經銷渠道維護、客戶服務和支持。
(7) 游戲軟體。事實上許多網路游戲均是P2P方式的,尤其是那些雙人及多人對弈游戲。
2. 組織與標准
目前,正式的P2P組織尚未成立,2000年8月間成立的P2P工作組,成員包括Intel、IBM、HP等大企業,目標集中在P2P技術的標准、安全性及可靠性等等。但由於P2P技術本身發展迅速,P2P技術涵蓋的范圍尚未確定,目前尚未有統一的規范。
發展
1. 關鍵技術
P2P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環境的新的應用型技術,主要為軟體技術。
(1) 對於互聯網上眾多計算機,P2P應用比其他應用要更多考慮那些低端PC的互聯,它們不具備伺服器那樣強的聯網能力,同時對於以往的P2P應用技術,現在的硬體環境已經更為復雜,這樣在通信基礎方面,P2P必須提供在現有硬體邏輯和底層通信協議上的端到端定位(定址)和握手技術,建立穩定的連接。涉及的技術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牆。
(2) 在應用層面上,如果兩個Peer分別代表兩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們已經通過互聯網建立連接,那麼一方的信息就必須為另一方所識別,所以當前互聯網上關於數據描述和交換的協議,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個完善的P2P軟體所要考慮的。
(3) 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術是必須要考慮的。
(4) 其他需考慮的有如何設置中心伺服器,如何控制網路規模等。
2. P2P技術與現有互聯網技術比較
目前互聯網主要技術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聯網上設置擁有強大處理能力和大帶寬的高性能計算機,配合高檔的伺服器軟體,再將大量的數據集中存放在上面,並且要安裝多樣化的服務軟體,在集中處理數據的同時可以對互聯網上其他PC進行服務,提供或接收數據,提供處理能力及其他應用。對於一台與伺服器聯機並接受服務的PC機來說,這台PC機就是客戶機,其性能可以相對弱小。而P2P技術的特徵之一就是弱化了伺服器的作用,甚至取消伺服器,任意兩台PC互為伺服器,同時又是客戶機,即對等。右面是P2P與S/C方式的一些比較:
S/C方式造成互聯網路上的集中,無論信息資源還是成本資源均向同一方向集中,這樣的模式符合一對多、強對弱的社會關系形式,如政府對個人、對企業,大企業對小企業,學校對學生,企業對職工等等關系。所以S/C方式是符合市場需求的。P2P方式將導致信息數量、成本資源都向互聯網各點均勻分布,也就是所謂「邊緣化「的趨勢。此模式符合「一對一」的特點,以及彼此相當的社會關系形式,如個人對個人,規模相當的企業之間,等等,這也是符合市場需求的(如ICQ)。所以這兩種方式會共存,有關P2P即將替代S/C模式的說法是不成立的。P2P有其獨特的市場空間,是現有互聯網應用的補充,這一點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3. P2P技術特性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現取決於用戶的要求,網路應用由使用者自由驅動。
(2) 信息在網路設備間直接流動,高速及時,降低中轉服務成本。
(3) 構成網路設備互動的基礎和應用。
(4) 在使網路信息分散化的同時,相同特性的P2P設備可以構成存在於互聯網這張大網中的子網,使信息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
企業應用
應用P2P技術的互聯網產品正在迅速開辟出一塊新的互聯網應用市場,例如ICQ類的即時信息工具不僅創立了一個巨大市場,而且正在多方向地向外擴展,比如在移動通信市場,ICQ產品的多信息格式(文字、語言的支持)和即時性,可以為常規通信增加信息內容(文字、圖片)和通信對象(網上ICQ用戶)。
另一方面,ICQ的使用也會使部分用戶放棄Email,侵蝕Email市場。Napster類的文件共享型P2P產品開拓出網上文件傳播的新途徑,用戶不僅可以進行搜索和下載這樣的操作,同時也可以方便地將自己的文件提供給其他用戶,做到了基本的雙向交流。
由於P2P技術方案不同於S/C方式的特性,可以在許多方面彌補S/C方式的不足,P2P產品將建立互聯網上的一種新的應用模式,這時用戶不僅在PC裝有瀏覽器,而且還有數種P2P軟體來實現新的互聯網應用。
比如一個計算機配件經銷商可以通過Email或瀏覽器(如果對方也通過P2P技術發布信息,則也可以用P2P軟體)得到其上游廠家最新推出的產品信息及價格,研究了這些信息,並落實訂貨事宜之後,啟動P2P軟體,將新的產品及售價發布到重要客戶的P2P聯絡站上,其中一個未上網的用戶通過手機也知道了這消息。不久,經銷商將收到客戶的在線詢問,而經銷商在線回答問題的同時又將一個驅動程序傳給了這個客戶。這一切的操作均是通過互聯網,而對象是廠家人員或客戶,而非其網站或郵箱,這樣就真正利用互聯網做到了面對面的交流,更加接近現實社會的人際交流習慣。
1. 企業P2P互聯網應用的幾個側重
(1) 企業協同
企業協同包括兩大方面,一是企業內部的員工與員工、部門與部門、員工與部門之間的協同,無論部門及員工處在何種地理位置,只要擁有網路,雙方存在信息溝通的要求,就可以利用P2P軟體協調雙方的行為。信息的種類及行為目的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日程安排、通知發布、單據的審批、文件傳閱和分發、方案的評比(表決)、計劃協調等等這些可以通過電子文件表達的信息均可以通過軟體來表達,並以此將使用者聯系在一起。P2P應用更適用這當中更多需要用戶交互的部分,如計劃協調、日程安排等。二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行為協同,這種協同的互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要高於企業內部的協同。從簡單的會議日程安排、公文往來,到報價、詢價訂貨系統、訂單跟蹤、電子化交易。
(2) 企業門戶
新型企業門戶不再簡單地以一個網站來實現,它不但綜合了為企業內部員工或部門的服務,還可以為企業夥伴及用戶服務,同時也是企業管理者了解企業運行狀態,調控企業運行的管理工具。企業各個部分的運行情況均可以通過它傳遞給允許接觸到相關信息的使用者。管理者可以通過門戶掌握企業的動態,調控企業的運行,直達下級領導建立溝通。而企業內部的員工與企業外部的夥伴或客戶均可通過這一平台找到相關的人(工作人員),建立起這樣那樣的信息交流通道,實現不同的協作目標。這將綜合S/C技術和P2P技術,P2P部分將實現信息定向推送,實時溝通和數據互動。
(3) P2P群集和VPN
構建於互聯網之上的P2P應用不再簡單地限於兩個點,完全可以擴展到多點的群集,形成互聯網中的一個虛擬的子網,構成一個精簡的VPN。這樣一來,通過相對簡單的,僅僅是對P2P用戶端軟體的操作,用戶就可以主動地選擇不同的VPN並加入,同時也就使得了不同的VPN同時存在於互聯網之中。個性化、專業化同時又是開放(基於互聯網)的VPN的出現,使信息的集中和流動更接近現實社會的信息流動方式,更易於為人們所接受。比如喜愛音樂的人們建立了自己的音樂VPN,擅長編程的設計師可以建立自己的程序員VPN,而對於企業,行業化、渠道化的組織終於有了一個在互聯網上安家的便捷途徑。可以預計,行業化的目錄服務、信息服務將通過此方式迅速涌現,為企業電子商務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4) 人機遠程互動和機機互動
遠程監控和調試已經運用在許多工業場合,甚至也出現了一些通過網站方式運行的方案,但網站方式在速度和交互性方面的缺陷使得用戶無法接受。P2P方案為這方面的應用開辟了新的天地,利用它,一個鍋爐廠商可以通過互聯網幫助其客戶調控其鍋爐的運行狀態,而我們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用手機將家中的空調提前打開。
(5) 寬頻網及無線移動網應用
當帶寬達到數據流要求的容量,如實時音頻、實時視頻,人們期待已久的多種網路應用就會呈現在面前。而特別能滿足交互需要的P2P技術更有一塊施展的天地,電話會議、視頻會議、遠程教育、培訓、安裝調試等等都將為企業帶來P2P技術的新應用。實際上ICQ作為P2P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在手機簡訊上。
2. 企業P2P互聯網應用的市場特點
(1) 構成企業B2B電子商務內容的一部分。
(2) 促進建立新的互聯網數據交換標准和數據安全模式。
(3) 引起新一代互聯網的應用,可以建立起底層結構平台。
(4) 具有領域化的市場分割—與前一時期的互聯網熱有相同的出發點,將建立起相關行業的群落。
(5) 有較明確的贏利模式。由於P2P產品不再像S/C方式那樣客戶僅使用瀏覽器,而是使用特質的客戶端軟體,同時軟體的使用需廠家的直接支持,用戶對購買軟體或繳納使用費很容易理解。
(6) 向後產品和技術可以整合進入企業內部信息管理市場,向前可以進入企業外部電子商務市場。
3. 估計的產品形式
(1) 底層基礎開發平台及專項應用軟體。
(2) 軟體工程。為企業量身定做。
(3) 軟體服務。將軟體功能租給企業使用及信息服務。
參考資料:http://www.huihoo.com/p2p/p2p_2.html
❿ 名詞解釋:什麼是P2P技術
對等網路,即對等計算機網路,是一種在對等者(Peer)之間分配任務和工作負載的分布式應用架構[1],是對等計算模型在應用層形成的一種組網或網路形式。「Peer」在英語里有「對等者、夥伴、對端」的意義。因此,從字面上,P2P可以理解為對等計算或對等網路。國內一些媒體將P2P翻譯成「點對點」或者「端對端」,學術界則統一稱為對等網路(Peer-to-peer networking)或對等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其可以定義為:網路的參與者共享他們所擁有的一部分硬體資源(處理能力、存儲能力、網路連接能力、列印機等),這些共享資源通過網路提供服務和內容,能被其它對等節點(Peer)直接訪問而無需經過中間實體。在此網路中的參與者既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提供者(Server),又是資源、服務和內容的獲取者(Client)[2]。
在P2P網路環境中,彼此連接的多台計算機之間都處於對等的地位,各台計算機有相同的功能,無主從之分,一台計算機既可作為伺服器,設定共享資源供網路中其他計算機所使用,又可以作為工作站,整個網路一般來說不依賴專用的集中伺服器,也沒有專用的工作站。網路中的每一台計算機既能充當網路服務的請求者,又對其它計算機的請求做出響應,提供資源、服務和內容。通常這些資源和服務包括:信息的共享和交換、計算資源(如CPU計算能力共享)、存儲共享(如緩存和磁碟空間的使用)、網路共享、列印機共享等。
中文名
對等網路
外文名
Peer to Peer
簡稱
P2P
類別
網路
別稱
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