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USB的四個技術特徵分別是什麼各是什麼含義
USB支持四種基本的數據傳輸模式(技術特徵):控制傳輸,等時傳輸,中斷傳輸及數據塊傳輸。每種傳輸模式應用到具有相同名字的終端,則具有不同的性質。
一、控制傳輸模式:
控制傳輸用於在外設初次連接時對器件進行配置;對外設的狀態進行實時檢測;對控制命令的傳送等;也可以在器件配置完成後被客戶軟體用於其它目的。Endpoint 0信道只可以採用控制傳送的方式。
二、塊傳送模式(bulk):
塊傳送用於進行批量的、非實時的數據傳輸。如一台 USB 掃描儀即可採用塊傳送的模式,以保證資料連續地、在硬體層次上的實時糾錯地傳送。採用塊傳送方式的信道所佔用的 USB 帶寬,在實時帶寬分配中具有最高的優先順序。
三、同步傳輸模式:
同步傳輸適用於那些要求資料連續地、實時地、以固定的數據傳輸率產生、傳送並消耗的場合,如數字錄像機等。為保證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同步傳輸不進行資料錯誤的重試,也不在硬體層次上響應一個握手資料包,這樣有可能使數據流中存在資料錯誤的隱患。
為保證在同步傳輸數據流中致命錯誤的幾率小到可以容忍的程度,而數據傳輸的延遲又不會對外設的性能造成太大的影響,廠商必須為使用同步傳輸的信道選擇一個合適的帶寬(即必須在速度和品質之間做出權衡)。
四、中斷傳輸模式:
對於那些小批量的、點式、非連續的數據傳輸應用的場合,如用於人機交互的滑鼠、鍵盤、游戲桿等,中斷傳輸的方式是最適合的。
(1)技術特點是什麼怎麼定義擴展閱讀:
USB的發展:
一、USB1.1:
USB最初是由英特爾與微軟公司倡導發起,其最大的特點是支持熱插拔和即插即用。當設備插入時,主機偵測此設備並載入所需的驅動程式,因此使用遠比 PCI 和 ISA匯流排方便。
USB規格第一次是於1995年,由Intel、IBM、Compaq、Microsoft、NEC、Digital、North Telecom等七家公司組成的USBIF(USB Implement Forum)共同提出,USBIF於1996年1月正式提出USB1.0規格,頻寬為12Mbps。
不過因為當時支持USB的周邊裝置少得可憐,所以主機板商不太把USB Port直接設計在主機板上。
二、USB 2.0:
USB是一種應用在計算機領域的新型介面技術。早在1995年,就已經有個人電腦帶有USB介面了,但由於缺乏軟體及硬體設備的支持,這些個人電腦的USB介面都閑置未用。
1998年後,隨著微軟在Windows 98中內置了對USB介面的支持模塊,加上USB設備的日漸增多,USB介面才逐步走進了實用階段。
三、USB 3.0:
英特爾公司(Intel)和業界領先的公司一起攜手組建了USB 3.0推廣組,旨在開發速度超過當今10倍的超高效USB互聯技術。
該技術是由英特爾,以及惠普(HP)、NEC、NXP半導體以及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開發的,應用領域包括個人計算機、消費及移動類產品的快速同步即時傳輸。
隨著數字媒體的日益普及以及傳輸文件的不斷增大——甚至超過25GB,快速同步即時傳輸已經成為必要的性能需求。
四、USB 3.1:
USB 3.1規范在2013年發布,分為Gen 1和Gen 2兩個版本。實際上Gen 1版本只是USB 3.0的一個馬甲(理論最高仍然是5Gbps,並無改變),但仍有Type-C的USB 3.1 Gen 1銷售,也就相當於USB 3.0 Type-C。USB 3.1仍保留了Type-A版本(舊版介面樣式,不支持盲插)。
USB 3.1有很大改變,不僅Gen 2版本可以提供兩倍於 USB 3.0 的傳輸速度(理論最高10Gbps),而且同時發布的Type-C介面使用了防呆設計,支持正、反插。但USB 3.1不向下支持,需要使用轉接頭。
㈡ 什麼是技術特徵
技術特徵是指為解決技術問題,實現發明任務而採取的技術手段/技術方案。
分類
1.必要技術特徵:構成一項發明/實用新型所採取的必不可少的那些技術手段/技術方案。其總和足以構成發明或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使之區別於背景技術中所述的其他方案。
2.附加技術特徵:構成一項發明/實用新型所採取的可有可無的/附加的那些技術手段/技術方案。
3.區別技術特徵:為解決技術問題/實現發明任務,經過發明人創造性勞動所採取的不同於現有技術的那些技術手段/技術方案,包括必要的或附加的技術手段/技術方案。
4.等同技術特徵:與已公開的現有技術採用基本相同的技術手段/技術方案,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且本領域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能聯想到的那些技術手段/技術方案。
簡介
技術特徵是構成技術方案的基本元素。
以機械領域產品為例,技術特徵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部件,這里指技術方案中包括的主要部分;
零件,部件或者產品中包括的零件;零件的結構;
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和/或位置關系;零件之間的連接關系和/或位置關系。
對於方法,技術特徵可以是:步驟;步驟的順序;步驟中的條件、步驟的客體等。
㈢ 虛擬現實的技術特點
1、沉浸性
沉浸性是虛擬現實技術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讓用戶成為並感受到自己是計算機系統所創造環境中的一部分,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性取決於用戶的感知系統,當使用者感知到虛擬世界的刺激時,包括觸覺、味覺、嗅覺、運動感知等,便會產生思維共鳴,造成心理沉浸,感覺如同進入真實世界。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戶對模擬環境內物體的可操作程度和從環境得到反饋的自然程度,使用者進入虛擬空間,相應的技術讓使用者跟環境產生相互作用,當使用者進行某種操作時,周圍的環境也會做出某種反應。
3、多感知性
多感知性表示計算機技術應該擁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聽覺,觸覺、嗅覺等等。理想的虛擬現實技術應該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於相關技術,特別是感測技術的限制,目前大多數虛擬現實技術所具有的感知功能僅限於視覺、聽覺、觸覺、運動等幾種。
4、構想性
構想性也稱想像性,使用者在虛擬空間中,可以與周圍物體進行互動,可以拓寬認知范圍,創造客觀世界不存在的場景或不可能發生的環境。構想可以理解為使用者進入虛擬空間,根據自己的感覺與認知能力吸收知識,發散拓寬思維,創立新的概念和環境。
虛擬現實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
1、動態環境建模技術
虛擬環境的建立是VR系統的核心內容,目的就是獲取實際環境的三維數據,並根據應用的需要建立相應的虛擬環境模型.
2、實時三維圖形生成技術
三維圖形的生成技術已經較為成熟,那麼關鍵就是「實時」生成。為保證實時,至少保證圖形的刷新頻率不低於15幀/秒,最好高於30幀/秒.
3、立體顯示和感測器技術
虛擬現實的交互能力依賴於立體顯示和感測器技術的發展,現有的設備不能滿足需要,力學和觸覺感測裝置的研究也有待進一步深入,虛擬現實設備的跟蹤精度和跟蹤范圍也有待提高。
㈣ 高技術的特點是什麼
1、高智力,高技術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它的發展必須依靠創造性的智力勞動,依靠富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體現了高智力的特性。
2、高投資,高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昂貴的設備和較長的研製周期,因而研製過程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據統計,目前,一般高技術企業用於研究開發的經費占其產品銷售額的比例高達10-30%,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投資又比研究開發投資高出5-20倍。
3、高競爭,高技術的時效性決定了誰先掌握技術、誰先開發出產品並搶先投放市場或用於戰場,誰就能獲得優槐森勢,占據主動。
4、高風險,高技術競爭的失敗,對企業而言,就意味著投資的失敗;對國家而言,意味著國家利益將要受到損害。以航天技術的發展為例,40多年來,航天技術取得了神話般的巨大成就,但其風險也高得驚人。1961年3月23日,蘇聯的邦達連科就成為為航天事業獻身的第一人。
5、高效益,高技術產品是高附加值產品,其形態是知識的物化形式,所以其價值遠遠超過所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價值。實踐證明,高技術成果一旦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就能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一旦得到實際應用,就能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6、高滲透,高技術本身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技術輻射性或滲透性,隱含著巨大的技術潛力,不僅可以用於新興產業的創立,而且可以用於傳統產業的改造,成為經濟、國防、科學、技術、政治、外交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發展變化的驅尺迅動力。
軍事高技術主要可分為6大新技術群,即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6大領域,每個高技術領域都包含成千上萬的高技術,這6大技術群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不斷涌現新的學科和技術,並且都被運用到軍事上。
軍事高技術的分類:從軍事高技術與武器裝備的關系來看,軍事高技術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支撐武器裝備發展的基礎技術,主要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性能推進與動力陵明此技術、模擬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等。
二是直接用於武器裝備並使之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偵察監視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精確制導技術、信息戰技術、指揮控制系統技術、軍事航天技術、核生化武器技術、新概念武器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