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製造衛星都有哪些技術

製造衛星都有哪些技術

發布時間:2023-10-12 05:14:08

『壹』 航天器製造方式方法

航天器的製造分初樣產品和正樣產品兩個階段進行。初樣產品製成後進行各種地面試驗,包括破壞性試驗。根據初樣產品的試驗結果對設計作修正後,才能製造正樣產品。製造特點 航天器的重量限制和工作環境對製造技術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①大量使用高強度、高彈性模量的金屬材料(鈦、鉬、鈮、鉭等)和各種復合材料。這些材料的應用有利於減輕結構重量,但是加工性能差,需要採用新的製造技術。②採用高精度的零、部件製造和檢測技術。為實現准確地入軌、定點、空間對接和返回地面,航天器的許多控制功能部件、密封艙門和起基準作用的大尺寸薄壁框架等,都要有很高的製造精度。自旋穩定衛星要保證幾何軸線與慣性主軸間的夾角在百分之一度的范圍內,以減小衛星在空間的進動與章動。③採用各種特殊的表面塗層。航天器工作環境十分嚴酷,因此各種結構的外表面要覆蓋具有特殊性能的塗層,並能在空間飛行環境中保持穩定。④採用可靠的連接技術和潔凈的製造環境。人造地球衛星需要連續工作若干年,載人航天器需要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載人飛船的焊縫、焊點如在工作中失效或管路中混入微細的夾雜物,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製造技術 航天器的製造與其他飛行器製造相似,但在艙體製造、復合材料應用、表面塗層、總裝檢測、特性測試和氣密性檢查方面有本身的一些特點。艙體製造艙體採用薄壁結構,主要用高強度鋁合金和鈦合金製造。鋁合金蒙皮多用滾彎和拉彎製成;鈦合金蒙皮,包括波紋板,用熱壓成形。艙門經過精密機械加工或數控加工,以保證良好的密封性。鋁合金封頭採用爆炸成形,鈦合金球底用超塑性成形(見精密鍛壓)。框架型材在滾彎或拉彎成形後,經氬弧焊或閃光對焊,再精加工到規定的尺寸,最後經熱處理消除殘余應力,穩定尺寸,使框架在長期工作過程中尺寸變化不超出規定的公差。檢驗合格的蒙皮、艙門、封頭和框架,用鉚接或焊接方法組裝成艙體,並作密封試驗。最後在艙體蒙皮上塗覆合適的溫控塗層。復合材料的應用復合材料的特點是可以根據結構的具體要求來設計材料,可用於製造艙體蒙皮、艙門、儀錶板和支架、太陽能電池陣結構和大型拋物面天線等。表面塗層航天器表面塗層要滿足溫控系統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保證太陽能吸收率(αS)對紅外線輻射率(εH)的比值(αS/εH);為獲得不同的αS/εH值,須採用不同的表面塗層。表面塗層主要有:①塗漆:這類塗層的熱輻射性質可控范圍大,重復性能好,成本低,工藝簡單,可用於返回式航天器表面。②電化學塗層:電鍍、化學鍍、陽極氧化、化學拋光等,可用作科學衛星蒙皮的塗層。③第二表面鏡塗層:又稱光學太陽反射器,是在透明的薄片或薄膜的背面(第二表面)鍍上一層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屬(銀、鋁),這樣組合的αS/εH值極低,已用於通信衛星上。④自控塗層:當表面溫度升高時,這種塗層表面的反射率也隨之提高。總裝檢測將各系統的設備、儀器、電纜和管路與艙體裝配成完整的航天器。一般採用垂直裝配方式。總裝後的航天器經過儀器安裝位置的精度測量、質量特性測試、整體密封性檢查、系統匹配性檢查和性能測試。有些航天器還要在特製的吸波室內測試天線方向圖。質量特性測試技術為滿足衛星在空間運行高精度的姿態要求,在總裝後需要測試質量特性,包括稱重,測重心,靜、動平衡和慣性矩測量。動平衡是為了保證衛星在工作轉速下離心力所引起的振動或動載荷處在規定的范圍內。慣性矩測試是經過動平衡調正後,實際測出其x、y、z三軸向的慣量值。航天器的剛性小,轉速低(20~90轉/分),平衡精度要求高,又沒有定位的支撐點,需要用動平衡機測試。中國研製的立式氣浮動平衡機(見圖),既能進行動平衡試驗,又能測量慣性矩。氣密性檢查航天器在總裝後需要在模擬實際工作壓力條件下檢查整體氣密性,檢測航天器密封系統的漏氣率。檢漏方法有兩種:①用氦質譜檢漏儀和大型真空罐檢查;②用放射性同位素氪85檢漏。後者檢漏的精度高,有較寬的檢漏范圍,不需要對罐體抽真空,因而成本低,使用方便。

『貳』 中國航天技術有什麼

  1. 進入空間的能力,即火箭製造技術,發展航天事業首先要進入空間。我們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 火箭,現在一共有12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

  2. 衛星的製造技術。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我們要搞衛星數據應用首先要有數據源,所以衛星就是我們的數據源。

  3. 載人航天技術。從1999年我們國家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2號、神舟3號、神舟4號,在此之後我們又發射了神舟5號、6號、7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四是空間探測技術,嫦娥一號,二號已經成功發射,未來我國還將發射螢火一號,對距離更遠的火星進行探測。

  4. 航天的基礎與保障能力,即火箭發射和測控技術。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設計、製造、試驗和測試能力,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我們也建設了甘肅酒泉、四川西昌和山西太原三個航天發射場和覆蓋廣泛的航天測控網,衛星打上去以後要看得見,還要控制它,要按照規定的路線,所以這個測控網也已經實現了基本的全局覆蓋。

『叄』 中國的航天技術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肆』 我國的三大航天技術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很快,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我國的三大航天技術是:

一箭多星技術:「一箭多星」技術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兩顆以上的衛星。這就需要提高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掌握星——箭分離技術,解決各顆衛星的各種無線電設備互相干擾問題等。我國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是世界上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同步衛星技術: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空35800千米的軌道上已有100多顆同步定點人造衛星,它們在通信、導航、電視傳播等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我國1984年1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廣播衛星。1991年4月7日我國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天。這標志著我國在運載火箭技術及地球同步衛星技術方面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衛星回收技術:返回式衛星在返回過程中,大體上要經歷脫離運行軌道、大氣層外自由下降、再入大氣層、著陸等四大階段,技術難度很大,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前蘇聯和中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

閱讀全文

與製造衛星都有哪些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交易中間價是什麼意思 瀏覽:227
杭州有哪些花卉市場 瀏覽:135
普通人如何交易藏品 瀏覽:124
哪些技術影響電影發展 瀏覽:635
拼拼有禮怎麼填國家反詐平台信息 瀏覽:47
鞍山做鹵肉貨源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557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包括哪些內容 瀏覽:914
銀行如何營銷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瀏覽:611
光碟最多能存多少信息 瀏覽:100
自己在家怎麼做科學技術 瀏覽:691
呂梁年貨市場建在哪裡 瀏覽:967
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校在哪裡 瀏覽:9
許昌微信小程序多少錢 瀏覽:782
陽江官方的騰訊廣告怎麼代理 瀏覽:751
西紅柿的種植技術怎麼做 瀏覽:565
漸江和也健康產品怎麼樣 瀏覽:430
給一個程序安裝驅動怎麼安裝 瀏覽:645
船員信息採集都有哪些 瀏覽:72
數據信息面板是指什麼 瀏覽:742
為什麼同一產品保質期一直變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