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技術和學科怎麼融合

技術和學科怎麼融合

發布時間:2023-09-23 06:37:28

Ⅰ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社會發展必然結果,是時代的需要,是新形勢下新課堂有效生成主要手段。目前從省到市再到縣及鄉鎮推行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新課堂模式化嚴重影響信息技術在學科課程整合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內容的要求、地域的特點、學校的特點、學生的特點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注重創新性,應注重整合的實際效果,不要把它模式化。那麼如何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創新性並最終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
一、培養學生必然的興趣,促進新課堂有效生成。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有某種或某些興趣。必然的興趣同偶然興趣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現在的課堂上,大多教師採用信息技術手段為主的辦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們稱它為偶然興趣。而時下很多教師上課即來,下課即走,注重偶然興趣的培養,忽略學生必然的興趣培養。要知道硬摁牛頭吃草牛是不會吃草的,因此,培養學生必然的興趣,可以促進偶然興趣有效生成,才能創新並促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如何培養學生必然的興趣?1、教師要成為學生朋友。教師如何才能成為學生朋友?首先,教師要有童心,沒有童心的老師就無法知道學生思想,無法與學生有效溝通、無法與學生玩在一起。其次,要有愛心。有愛心才能包容學生;有愛心,才能有工作激情;有愛心,才充滿教育智慧。第三,要多和學生交流、溝通、活動。教師只有把腰彎下來、把手伸出來、把腳伸出去,才能與學生融在一起。教師成為學生朋友就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對老師的課也就感興趣。2、給學生屬於自己空間和時間。語言文字專家周光認為,現在的教育負擔太重,學生沒有自己空間和時間,興趣也就沒有了生長的土壤。如何才能真正給出學生自己空間和時間?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門工作思路要跟得上新課改新形勢。如考試,既然目前沒有什麼比考試更好的方式來評價師生,那就正大光明地考吧。問題不是考不考,而是如何考?我看這幾年期考、小考出題炒舊飯、形式化、模式化、功利化,根本跟不上形勢,太缺乏科學性;再如考試結果與職稱、晉職、評優等掛鉤,迫使老師對學生施壓,如此等等,學生哪還有屬於自己空間和時間?其次,老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課堂要質量。第三,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觀。我們老師工作不是為了掌聲和鮮花,不是為了名譽和地位,而是為了當初立志從教的誓言,為了孩子們健康成長。只要淡泊名利就能樹立正確的教育觀。3、開齊、開足功課,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時下,很多老師眼裡只有語數兩主科,而忽略其他副科,學生接受的知識就會狹隘、接觸領域就較少,自然缺乏了廣泛的興趣。因此,我們要開齊、開足各門功課,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
二、信息的生成是信息技術有效運用的前提。信息技術是干什麼的?信息技術就是傳遞信息的。如果說信息是皮,那麼信息技術就是毛,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就教學而言,信息可以理解為教學資源。既然是教學資源,我認為可以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如果再分的話,可分為生活資源、課堂資源,如此等等。如何使信息有效生成?首先,教師要真正研究學生學習、個性、生活環境,師生研究教材(或通過「校訊通」互聯網查詢相關知識),知己知彼,方能運用自如,從而促進信息的生成。其次,構建綠色課堂,生活課堂,讓學生在一個和諧、安全、融洽、自主的環境里,還有什麼不可能發生。第三,提升教育機智。教學是一門藝術,其資源包羅萬千,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沒有教育機智是無法實現信息有效生成的。故老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從而提升教育機智,才能駕馭新課堂,才能創新並促進信息有效生成。信息有效生成促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又促進信息不斷生成,從而實現課堂不斷精彩生成,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
三、轉變教育思想,掌握新課改理念和基本的構建主義知識,促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使之與學科整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的,天下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適合每一個教師的,中國有教育專家千千萬萬,流派眾多,特色多多,如王氏美讀法、王光美字理教學法等等,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但更應該知道,不管任何專家學說都是以新課改理念和構建主義學說為核心的,況且每一位專家學說都大有個性和地方特色的(也就是說,教育教學方法還跟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我們應該摒棄目前模式化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新課堂」,我們學習專家可以少走彎路,我們更應該明確「我的地盤我做主」,學習專家,懷疑專家,說不定你也會成為專家。只有當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掌握新課改理念和基本的構建主義知識,借鑒專家思路,在課堂里擺脫專家學說的羈絆,彰顯大氣、霸氣、個性之時,方能盡顯本色教師、本色課堂,從而促進創新並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使之與學科整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記住:我們在「種別人的田時,別慌了自家的園」。
四、熟悉新課標,促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一節課,對學生知識、能力訓練到底什麼程度才合適,很多教師控制不好,要麼訓練太容易,要麼訓練超標。所以我們應該熟悉新課標,知道各學年段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訓練要求,才能知道哪些是重點、難點,才能創新並有的放矢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五、淡化目標,注重過程,實現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一節課到底設不設教學目標,答案是肯定的,但目標應藏在教師心中,最好不要一上課就提一大堆目標,反而制約師生個性的發展、張揚。教師職責除了教育還有陪護,在陪護中教育,在教育中陪護,教學(教育)以學生健康心理及人格形成為主要目標,而在這個形成過程中學生自然掌握知識、開拓視野,培養創新精神,這就是教育質量。敬愛的老師們,別為了那點根本沒用的考試成績而忘了自己職責。考試成績不是教學質量,是教學殺手。所以,淡化目標,注重過程,實現目標的生成,才是我們最大的追求。也只有這樣,才能創新並實現信息技術有效運用。
六、關愛生命,促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有教育專家對新課堂進行指導時,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這是就課論課。如有專家對語文課要求本色語文,可新理念要求「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效統一」, 人文性與工具性那邊多那邊少都是統一。一節課偏向哪一方面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定。試問:學生連書都不想讀,你還談什麼本色語文?(語文味)對學生來說,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主要地位);對老師來說,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次要地位)。所以,我們應該構建屬於師生的生活化課堂,這種課堂就是一個筐,只要學生需要啥都能裝,我們應該真正樹立「大課堂觀」,不要計較一節一課,不要擔心諸如把語文課上成故事課、品德課、舞蹈課、音樂課、美術課,如果需要你還能把語文課上成數學、英語等課,那才叫教師中專家。教師真正實事求是地關心學生成長,關愛生命,你就不會為用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了。關愛生命,你就不為信息技術科目本位化,不為用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才能促進創新並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七、提高教師素質,促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課堂有效生成關鍵在於教師的引。有效的「引」談何容易。其實「引」就是吹,有的老師這也說不準那也說不上,知識匱乏,經驗差強人意,怎會有有效的「引」呢?再就是教育智慧,教師沒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如何有教育智慧?如何有效實現課堂的生成?第三 就是教師必須有信息技術運用意識和技術,能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必須真正提高教師的素質,有豐富的知識和教育智慧以及信息技術運用意識和技術,能製作多媒體課件,才能促進創新並有效運用信息技術。
我們知道利用信息技術能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深奧的問題淺顯化,如此等等。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等於簡單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與學科有機融合,是為了更好地教與學。整合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於課程,強調信息技術運用與教育,其出發點首先應當是課程,而不是單純的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畢竟只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就如傳統教學中黑板和粉筆一樣,我們不能因為信息技術的運用而忽略其他媒體的作用,能用黑板、語言表達,就不必使用電腦,要適時、適度、有效地運用,而不濫用。是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注重創新性,應注重整合的實際效果,不要把它模式化,只要老師們注意培養學生必然的興趣、注重信息生成、轉變教育思想掌握新課改理念和基本的構建主義知識、熟悉新課標、淡化目標注重過程、關愛生命、真正提高教師素質,課堂就能有效生成並促進創新、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有效運用又促進課堂有效生成,這樣就真正落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創新性,才能真正落實信息技術與學科有效整合。

Ⅱ 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融合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如下:

在教學中,些教師認為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認識不全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向縱深方向發展,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而成功教學經驗的推出,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觀念,通過理論學習講座、親身實踐體驗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改變了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Ⅲ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

一、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
實現以「自主、合作、探究」 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的具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
三、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 教學結構。
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上述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並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採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 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
① 創設情境 : 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當前學習主題上來。
② 啟發思考: 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並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授知識的體現,也可以是用於拓展、遷移當前所學知識)。
③ 自主(或小組)探究: 由學生運用認知工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不同的學科所用認知工具類型也不相同;探究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④ 協作交流: 在小組之間或在全班范圍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⑤ 總結提高: 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基礎上,教師加以補充與升華;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淺層認知達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盡管實施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關注並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地位與作用的改變,也就是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事實上,這種能達到基礎教育質量大幅提升目標(也就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引下,通過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來實現的。

Ⅳ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融合

將現代信息技術糅合到學科教學過程中。 (1)用信息技術的動態效果,為學習解難、激趣。 (2)利用信息集成化的特點,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用信息技術的互動功能,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4)利用信息技術的交流功能,促進相互學習

閱讀全文

與技術和學科怎麼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擴展文件是什麼意思 瀏覽:538
抖音小程序掛載短視頻審核如何填寫 瀏覽:182
和田玉原石在哪裡交易 瀏覽:523
大連航運職業技術學院附中怎麼樣 瀏覽:531
維度交易系統哪個好 瀏覽:241
蓮花菜市場現在什麼情況 瀏覽:795
柳州海鮮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634
四川技術展館數字媒體哪個正規 瀏覽:828
快團團小程序怎麼沒有多多商品庫 瀏覽:927
海洋技術專業就業工資多少 瀏覽:738
ipad怎麼滑動看到打開程序 瀏覽:440
廣西肉牛交易市場有哪些 瀏覽:979
如何搞笑推廣自己產品 瀏覽:734
如何快捷記錄信息和標注 瀏覽:400
加工中心怎麼調用對刀程序 瀏覽:873
切後台自動結束程序怎麼改 瀏覽:488
火神山有什麼技術 瀏覽:100
佛山市詩蘭陶瓷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753
查詢學生表的全部信息怎麼查 瀏覽:119
數據系統有哪些部分 瀏覽: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