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准極地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
風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風雲一號C衛星在性能上作的較大改進,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的序列,風雲一號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五、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運載火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長征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並具備無人深空探測能力。低地球軌道(LEO)運載能力達到14噸,[1]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達到1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達到14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舟一號
網路—天宮一號
網路—東方紅一號
網路—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網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B. 中國最先進的航天技術是什麼
載人航天空間站技術算是中國航天目前最先進最復雜的技術了。
C. 中國的航天技術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D. 近幾年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有哪些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一、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飛行1天。「神舟」一號是不載人的試驗性飛船。這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首次研製型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考核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二、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我國第二艘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至此,飛船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7天。圍繞著飛船的測控和回收,我國航天測控人員決戰太空,展開了緊張的工作。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三、002年3月25號晚上10時15分,我國研製的「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晚上10時15分,火箭點火升空,「神舟」三號飛船疾速向太空飛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絢麗的軌跡。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不久的將來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四、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四號飛船是第四艘無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稱,「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航空航天發展五、2003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航天事業
E. 中國有什麼新的航天技術
這是機密不會公開,能公開的都是過時技術。
F. 中國航天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G. 我國的三大航天技術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很快,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我國的三大航天技術是:
一箭多星技術:「一箭多星」技術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兩顆以上的衛星。這就需要提高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掌握星——箭分離技術,解決各顆衛星的各種無線電設備互相干擾問題等。我國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射了3顆衛星,是世界上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同步衛星技術: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空35800千米的軌道上已有100多顆同步定點人造衛星,它們在通信、導航、電視傳播等領域具有廣泛的用途。我國1984年1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廣播衛星。1991年4月7日我國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天。這標志著我國在運載火箭技術及地球同步衛星技術方面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衛星回收技術:返回式衛星在返回過程中,大體上要經歷脫離運行軌道、大氣層外自由下降、再入大氣層、著陸等四大階段,技術難度很大,目前,世界上僅有美國、前蘇聯和中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
H. 中國航天技術有什麼
進入空間的能力,即火箭製造技術,發展航天事業首先要進入空間。我們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 火箭,現在一共有12種能夠滿足不同高、中、低軌道的要求。
衛星的製造技術。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自行研製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遙感、導航定位、科學實驗衛星等幾大系列,為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提供優質服務。我們要搞衛星數據應用首先要有數據源,所以衛星就是我們的數據源。
載人航天技術。從1999年我們國家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之後,連續發射了神舟2號、神舟3號、神舟4號,在此之後我們又發射了神舟5號、6號、7號載人飛船並取得圓滿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四是空間探測技術,嫦娥一號,二號已經成功發射,未來我國還將發射螢火一號,對距離更遠的火星進行探測。
航天的基礎與保障能力,即火箭發射和測控技術。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設計、製造、試驗和測試能力,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我們也建設了甘肅酒泉、四川西昌和山西太原三個航天發射場和覆蓋廣泛的航天測控網,衛星打上去以後要看得見,還要控制它,要按照規定的路線,所以這個測控網也已經實現了基本的全局覆蓋。
I. 中國有哪些航天知識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太空飛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飛行,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
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J. 中國取得的航天技術成就有哪些
1.發射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發射的第一、二顆衛星,集中代表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初期水平。接著我國航天工作者就開始向更高目標前進,研製比第一、二顆衛星重10倍、技術更復雜的返回式遙感衛星及其大型運載火箭。1975年11月26日,我國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獲得成功,這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到1992年8月9日,我國共發射13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功率達到百分之百。
研製返回式遙感衛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解決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從運載工具來說,要研製具有更大推力的精確制導的大型火箭,保證把衛星准確地送入預定軌道。「長征2」號是我國專用於向地球低軌道發射重型衛星的兩級運載火箭,返回遙感衛星均是用它發射的。例如,1992年8月6日,我國第二代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就是用「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的。它包括衛星在內全長約38米,起飛質量達232噸。從衛星來說,為了完成對地觀測任務,需要研製技術要求很高的空間遙感儀器;衛星在運行中必須保持高精度的姿態,並按預定程序准確無誤地工作。要使衛星從軌道上安全返回地面,除解決一般衛星的技術問題外,首先必須突破衛星調姿、制動、防熱、軟著陸、標位及尋找等技術難關。例如,要有制動(反推)火箭發動機,使衛星有脫離原運行軌道的能力;要解決回收艙再入大氣層的氣動力和防熱問題,研製耐高溫材料;要有安全可靠的回收系統,並在一定區域內部署空中、地面互相配合的回收隊伍;要在更長的運行弧段之內對衛星進行精確的測量、跟蹤,並根據實測軌道參數對衛星上裝訂的程序控制數據進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為此要建立更大范圍、更多功能的地面測控網。
返回式衛星的用途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作為觀測地球的空間平台。由於衛星飛得高,「看」得遠,視角大,能做到反復、大范圍地對地面及大氣層進行觀察,獲取遙感資料,並帶回地面進行處理分析,提供國民經濟各部門使用。二是作為微重力試驗平台,在空間進行各種科學實驗,生產、製造地面難以獲得的材料、物品。實驗結果證明,返回式衛星所具備的微重力實驗條件優於太空梭。我國返回式衛星已多次為國內外用戶提供了搭載服務,都獲得滿意結果。三是衛星返回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掌握的技術,因為航天員總是要返回地面的。發展衛星返回技術,將為載人航天打下技術基礎。因此,返回式衛星在世界各類航天器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前蘇聯和我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
2.發射系列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向地球靜止軌道進軍,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是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為自己定下的又一重大奮斗目標。要把通信衛星送到高度為35860千米的地球靜止軌道,首先要研製一種運載能力比現有火箭大得多的新型運載火箭。「長征3」號就是我國用於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通信衛星的運載火箭。它的一、二級利用了我國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的成果,第三級採用高能低溫燃料,這是一個新技術領域。由於低溫燃料帶來的一系列復雜技術問題,第三級低溫火箭的研製成為整個衛星通信工程的關鍵。特別是低溫火箭發動機,攻關歷時7年,經過100多次試車,走過了艱難歷程,終於獲得成功。1983年8月,「長征3」號火箭全系統試驗成功,為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
「東方紅2」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由於衛星工作壽命長,衛星定點、定向均有極高要求,星上各系統儀器研製技術難度都很大。星上遠地點固體火箭發動機要求很高的可靠性。經過幾年的技術攻關,我國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闖了過來。1983年,「東方紅2」號衛星進入了總裝測試階段。
由於衛星通信工程的火箭、衛星、發射場設施都是新研製的,為了檢驗三大系統的協調性,1984年1月29日,我國先行發射了一顆試驗衛星,進入了一條遠地點高度為6480千米的橢圓軌道,進行了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等技術試驗,取得重要成果,為發射試驗通信衛星提供了經驗。
1984年4月8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送入了大橢圓過渡軌道,遠地點固體火箭發動機成功地把衛星送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也就是從發射日起,只用了8天時間,就把試驗通信衛星成功地定點在東經125°赤道上空,表明我國衛星測控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衛星定點後,各地面通信台站同衛星成功地進行了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試驗。試驗表明,衛星轉播圖像清晰,色彩鮮艷,音質也很好。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其規模之大、技術之復雜、組織之嚴密,在我國航天史上是空前的,標志我國航天技術有了新的飛躍,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獨立發射同步定點衛星、掌握先進的低溫火箭技術的國家。從1984年4月8日至20世紀末,「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6顆實驗通信衛星和實用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其中包括世人矚目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在外層空間唯一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我國的人造衛星占據了自己應有的軌道位置,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滿足了廣播電影電視部、水電部、新華社、總參通信等單位預定的電視、廣播、電話、傳真等通信業務的需要。目前我國衛星轉發器的波束已能覆蓋全國,除開出兩套中央電視台節目、兩套教育電視台節目外,還為新疆、雲南、貴州和西藏各開了一套地方電視節目。為此,直徑為3~6米的電視單收站已有2萬個。另外還開出了30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節目,以及人民銀行專用的衛星通信線路。
3.「長征4」號火箭發射氣象衛星。「長征4」號是我國研製的一種具有多功能發射能力的三級運載火箭,自1988年9月到目前為止,「長征4」號已經成功地將兩顆「風雲」號氣象衛星送入軌道。這是兩顆經過極地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4.「長征2」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服務。我國成功研製了大推力捆綁式「長征2」號E型火箭,它以「長征2」號的一級火箭為芯級,捆綁了4枚小的助推器加大了初級推力,能將9.2噸的有效載荷送入低軌道,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一種火箭,也是世界上大型商用火箭之一。它的起飛質量460噸,起飛推力600噸。1992年8月14日清晨7時,在萬眾矚目之下,「長征2」號E捆綁式火箭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地把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大噸位、高容量新一代澳大利亞衛星「澳賽特B1」送入了預定軌道,表明我國已具有發射重型衛星的能力,並正式進入國際商業服務市場。
「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還具有較強的潛在發射能力,它配上國產的固體頂級火箭,可將3.37噸重的衛星直接送入離地面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很適合「澳星」這一種重量級的通信衛星的發射。如果配上氫氧頂級火箭,它可將4.8噸重的衛星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其運載能力為「長征3」號火箭的3.2倍,能滿足更大重量級的國際通信衛星的發射服務需要。
「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還可對小型低軌道通信衛星進行群射,每次能發射7~9顆小型通信衛星。專家分析,用2年時間就可以為國際用戶組網式發射由近百顆地軌道衛星組成的衛星通信系統,因而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的發射服務正逐步獲得國際宇航技術界、商業界、保險界和投資界的承認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