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研發 CPU和原子彈哪個更難
簡單回答一下是,技術上cpu更難(這里指達到目前主流水準可以使用的CPU),綜合考慮原子彈更難。
技術層面上來說,1964年10月16號我國就已經研發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之後的幾年間,氫彈也研發成功。從立項到成功,都是十年內完成的。單看原子彈的原理,與其他核能技術相比(如核電站,核能航天器)不存在什麼技術壁壘,這主要在於,只要能讓鏈式反應發生且不加控制,核彈就研製成功了, 而目前存在巨大技術難題的如人造太陽等,都需要控制核反應(聚變)的發生,且容器或者控制方式要面對十分高的溫度考驗。所以簡而言之,核彈是核能領域技術層面較低的產物。與核彈不同,cpu則是目前21世紀所有高精尖技術,數學,物理化學的最高作品。就生產,設計和研發上來說。製造設備是光刻機,其製造和銷售幾乎都由荷蘭阿斯麥(ASML)一家公司獨占,不設法律層面的技術壁壘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國家或者公司能仿製成功。而GPU,CPU設計,在伺服器,pc和超機端,AMD,INTEL,英偉達三家公司仍然掌握著技術主導地位。國內的漢芯,龍芯項目早已上馬,卻一直沒有真正的民用。在於其涉及領域過多,多方面必須協同發力,難度巨大。CPU的難度可以類似航空發動機,木桶效應嚴重。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cpu是全球參與的技術競賽,所有國家都可以參與其中,不設屏障。但是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說,製作核彈是天方夜譚。1968年7月1日由英國、美國、蘇聯等(美蘇都達成共識了)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只允許美國、蘇聯(1991年後為俄羅斯聯邦接替)、英國、法國和中國保留核武器。03年朝鮮退出公約,遭受到的國際制裁有目共睹,且中國也對其表示同意。政治角度來說,核武器的難度更大。
『貳』 研發CPU和原子彈哪個更難為什麼
CPU在技術上更難,而原子彈就更難了。從技術上講,中國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幾年後又研製出氫彈。從立項到成功,在十年內完成。單看原子彈的原理,與其他核技術(如核電站、核飛船)相比,並沒有什麼技術障礙,主要是只要能發生連鎖反應,不受控制,核彈就能研製成功。而目前存在巨大的技術問題,如人造太陽,需要控制核反應(核聚變)的發生,以及容器或控制方式要面對很高的溫度考驗。
CPU的挑戰更大,盡管中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成功研製了原子彈,1984年又引進了洲際彈道導彈,但目前原子彈和運載工具已經非常成熟,具備了充分的反擊和打擊能力。世界上的核武國家包括五常、巴基斯坦、印度、朝鮮和伊朗,這兩個國家的真正打擊能力還有待觀察。大多數國家都想發展核武器,但受到強大的限制。
但能開發高性能CPU且大量投入使用的國家只有美國的Intel和AMD,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兩用的高性能CPU,就拿此前美國制裁中興來說,一旦CPU的NECK被卡住,就很難再有作為。與核武器的研製不同,核武器的研製雖然困難,但其原理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最大的技術難度在於提純,而且沒有專利技術的限制,這一系列問題一旦突破,就沒有專利和技術的限制,後續的發展也只是優化。
『叄』 為什麼說晶元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
集成電路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進步之一。集成電路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礎,是當代電子系統的核心。它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核心關鍵作用,其重要性和產業規模仍在迅速提高。集成電路工程目前已經成為滲透多個學科的、戰略性與高技術產業相結合的綜合性的工程領域。
集成電路工程領域是集成電路設計、製造、測試、封裝、材料、設備以及集成電路在網路通信、數字家電、信息安全等方面應用的工程技術領域。集成電路工程技術包含了當今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材料技術和精密加工等技術的最新發展。集成電路高密度、小尺度、高性能的特點,使得集成電路工程技術成為當今最具有滲透性和綜合性的工程技術領域之一。
集成電路的應用范圍涉及網路通信、計算系統、信息家電、汽車電子、控制儀表、生物電子等眾多方面。設計並製造集成電路作為應用產品的核心,是現代電子系統面向用戶、面向產品、面向應用贏得競爭型核力的要求,同時也是傳統產業升級和改造的關鍵。
集卜喚掘成電路應用相關的工程領域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汽車工程、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兵器工程、航天工程等。
集成電路,俗稱「晶元」,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尤其是移動智能終端及鏈猛晶元呈爆發式增長,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