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net程序員怎麼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
一、先列三個常見的開發場景:
1、拿到一個模塊詳細設計文檔,大部分程序員的通常做法就是開始搭建界面代碼,然後從第一個按鈕點擊事件或頁面Load事件開始寫第一行業務代碼。寫的差不多了,就運行一下,發現哪裡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就改改,直到改到是自己預想的那樣。
2、做完了一個功能模塊或幾塊相關聯的功能模塊,輸入111asd,發現新建正常、保存正常,就提交給測試人員。測試員用測試用數據、測試場景用例來測試,發現有問題,就登記bug。對於嚴重的影響下一步測試的BUG,測試員就用內部IM通知這個開發人員。對於不影響繼續往下測試的BUG,測試員就登記下來,等程序員有空時處理。
3、程序員一般工作不希望大家打擾,所以開發起來就是開發。等手頭開發告一段落,就看看BUG庫。發現有與自己有關的BUG,就從第一個BUG開始看起。就開始通過IM和測試員掰扯起來(這不是個BUG啊、業務邏輯不是你想的那樣啊、我這里不能重現啊、你給的信息描述不清晰啊),於是IM幾來幾往,甚至跑過去當面交流一番,甚至會拉扯上產品經理一起討論,更甚者需要項目經理或產品經理發起一個會議來集體討論一下
這是不是很熟悉呢?這就是大部分程序員開發的三個步驟:寫代碼、自測、修復BUG。
二、說好的代碼設計、代碼測試呢?
代碼設計?那不是都有開發平台么,已經固化了啊。那不是維護舊功能做完善修改呢么,又不是寫新代碼,只能在現有代碼基礎上修改啊,你又不能大幅重構。
代碼測試?你丫需求討論期、產品設計期、設計評審期那麼長,都把研發項目時間佔光了,就留下2個星期讓我們寫代碼,我們哪裡有時間搞那麼深的測試。還想讓我們搞結對編程?還想讓我們搞測試驅動開發?
而且你看測試,什麼功能測試、集成測試、性能測試、安全測試、安裝部署測試、升級測試、遷移測試、UAT測試,一大堆測試,測試也需要很多時間。
一個項目,需求討論、產品范圍規劃與評審、產品設計與設計評審佔了一個半月,開發+自測就一個月,測試佔了一個半月,這就4個月了啊。
三、為啥程序員寫代碼總是寫寫測測?
剛才大家也都看到了,大部分程序員都是從界面代碼開始寫起,而且寫一寫,就運行一下看看。為什麼會是這種開發方式?
那是因為大部分程序員缺乏在腦子中的整體建模能力。只能做出來一點,真實的感覺一下,然後再往下。
有些是產品經理的上游就有問題,沒給出業務流程圖(因為產品經理也沒做過業務),也沒畫清楚產品功能操作流程圖。
為啥沒給出業務流程圖?因為產品經理不熟悉業務,另外,產品經理也沒有流程建模能力啊。為啥沒畫清楚產品功能操作流程圖啊?因為不會清晰表達流程啊。
很多產品經理、程序員,都缺乏分類、分層、相關、先後能力,更別說總結、洞察能力。
這是基本訓練,是一個做事頭腦清醒的人必備的技能,這不是一個程序員或產品經理或測試員的特定技能要求。
我經常看書就梳理書的脈絡,每看一本就寫一篇總結。我過去閑扯淡還梳理過水滸傳、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圖呢,其實就在事事上訓練自己的關聯性、層次性、洞察性。
我經常面試一個人時,我會問這樣的問題:「你把我剛才說的話復述一遍,另外你再回答一下我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就在看一個人的細心記憶、完整梳理、重現能力,我也在看一個人的梳理、總結、洞察能力。
我個人寫代碼就喜歡先理解業務流,然後理解數據表關系,然後理解產品功能操作流,大致對功能為何這樣設計、功能這樣操作會取什麼表、插入或更新哪些表,哪些表的狀態欄位是關鍵。
然後我寫代碼的時候,就根據我所理解的業務流、功能操作流、數據輸入輸出流,定義函數,定義函數的輸入與輸出。
然後,我會給函數的輸入值,賦上一些固定值,跑下來看看能否跑通這幾個關聯函數,看看還需要怎樣的新增函數,或者看看函數的輸入輸出參數是否滿足跑通。
剩下的事,就是我填肉寫詳細邏輯代碼了。
當然,大部分人沒我這樣的邏輯建模能力。怎麼閱讀理解也想像不出來,也沒法定義函數。畢竟有邏輯建模能力的程序員都很少,100個人里有10個,已經是求爺爺告奶奶好幸運了。
那怎麼辦呢?
我建議是分離分工配合,這就是現實中沒辦法的辦法。讓有邏輯建模能力的人來設計函數框架、來設計工具來設計代碼模板,然後讓沒有邏輯建模能力的人來填肉寫詳細邏輯代碼。
我們可以先從最緊要的模塊開始這么做。不緊要的模塊,還讓它放任自流,讓熟練手程序員繼續塗抹。
我曾經還讓有頭腦的程序員做榜樣,給大家分享他是怎麼規劃函數的,怎麼做維護性代碼的代碼結構改善的。但是發現效果並不佳,其他人並沒有因此能做代碼設計。可能邏輯建模能力是個人的基本素質,是從小到大訓練成型的,不是你一個大學已經幾年的人能夠短時間內可以訓練的。
所以啊,還是讓能走的人先走,讓從最緊要的模塊開始這么做。
不必擔心這樣做後,因為過去一件事被分工(一個做代碼框架一個填肉)成兩個人做了會降低工作效率。我們很多的工作效率低就是因為半瓶子醋搞出來的,來回反復修改。
真是應了劉德華在電影里說的那句話:說你又不聽,聽又聽不懂,聽懂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還不服氣。
四、為什麼大部分程序員不做代碼測試或白盒測試或單元測試呢?
還是因為沒有代碼設計。因為沒有函數啊。所以,一個按鈕功能有多復雜,代碼就有多長。我見過2000行的函數,我也見過1000多行的存儲過程和視圖SQL。怎麼做白盒測試啊,這些代碼都粘在一起呢,要測,就得從頭到尾都得測。
所以啊,先學會設計函數,先寫好函數,這就求爺爺告奶奶了。很多開發了5年的熟練手程序員,可能都未必會寫函數。
函數的輸入輸出值就很有講究。很多人都寫死了,隨著版本迭代,發現過去定義的函數參數不夠用了,於是就新增了一個參數。然後,相關性異常就爆發了,其他關聯的地方忘改了,到底哪些有關聯,怎麼查啊,本系統沒有,沒准其他系統就調用你了,你根本不知道哪個神經人曾經COPY過你的代碼修吧修吧就改成了他的功能呢,而且裡面的很多代碼他看不懂也不敢刪,只要他實現的功能正常了他也不管了。於是,你改了你這個函數,他的系統就莫名出錯了。
所以,我一般會定義幾個對象來做參數。另外,我也很注重函數的日誌、函數的異常保護、異常拋出、異常返回。另外,我也很注重參數輸入值的合法性校驗。
所以啊,應該開發Leader們先制定函數編寫規范最佳實踐,輸入輸出參數怎麼定義比較好,函數的返回值如何定義比較好,函數的日誌記錄應該怎麼寫比較好,函數的異常保護、異常拋出、異常返回如何寫比較好。先教會一般程序員,先從會寫函數開始啊。
當然,你光有一份規范,程序員們還是不理解、不實際應用啊。所以,還得Leader們做好典型的代碼模板,裡面是符合函數規范的代碼框架,只有這樣,一般程序員們才會照貓畫虎適應了函數設計的編程習慣。
所以啊,我專門重新定義了leader的明確職責,其中第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負責工具/框架/模板/規范的制定,並且負責推廣且普及應用落地。
你不明確定義Leader的這個重要職責,你不對這個職責做明確的KPI考核,誰尿你啊。你以為好的工具/框架/模板/規范是靠人們的熱情、自發產生的么?我們還沒有那麼自覺高尚啊。
五、為什麼大部分程序員不寫注釋啊?
我經常說一句話,千萬別多寫注釋。為啥?
因為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不是沒有注釋,而是更糟的是,注釋和事實代碼邏輯是不相符的。這就出現常見問題了:殘存下來的設計文檔是一個邏輯、注釋是一個邏輯說明、真實代碼邏輯又是一個,鍾表多了,你也不知道正確時間了。
所以啊,產品文檔、注釋、真實代碼,三者總是很難一致同步。我為了幾百人研發團隊能做到這個同步花了大量心血和辦法,但我最終也沒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把Leader們、總監們、我都搞的精疲力盡。
索性回歸到一切一切的本源,代碼,就是程序員的唯一產出,是最有效的產出。那麼,讓代碼寫的不用注釋也能看懂,咱得奔著這個目的走啊。
為啥看不懂,不就是義大利面條式代碼么,又長又互相交雜。
OK,我就規定了,每個函數不能超過50行。用這一個簡單規定和靜態代碼檢查插件,來逼迫大家嘗試著寫函數。有的函數屬於流程函數,是串起其他函數的,有的函數就是詳細實現函數,實現一個且唯一一個明確作用的。
有了流程函數和功能函數,而且每個函數不超過50行,這就比過去容易看懂了。
六、為什麼大部分程序員不抽象公共函數啊?
我經常說一句話:千萬別抽象公共函數啊。為啥?
因為大部分程序員缺乏抽象洞察能力。特別是有些積極熱情有餘、愛學習愛看書、半瓶子醋晃悠的二桿子,看了幾本UML、重構、設計模式、整潔代碼之道,就躍躍欲試了,還真敢給你抽象公共函數了。
一開始,他覺得80%相似,20%不相似,於是在公共函數裡面簡單寫幾個if..else做個區隔就可以。沒想到,越隨著版本迭代,這些功能漸漸越變越不一樣了,但是這個代碼已經幾經人手了,而且這是一個公共函數,誰也不知道牽扯多少,所以誰也不敢大改,發現問題了就加一個if..else判斷。
沒想到啊沒想到,這個本來當初公共的函數,現在變成了系統最大的毒瘤,最復雜的地方,誰也不敢動,除非實在萬不得已,手起刀落。
所以,我平時告誡程序員,純技術的、純通用的,你們可以嘗試搞搞抽象公共函數,對於業務的,你們還是簡單粗暴的根據Leader們做的代碼模板代碼框架,乖乖的復制、修改、填肉吧。
你們啊,先從做模板做代碼片段開始吧,咱們放到咱們內部代碼片段開源庫里,看誰的代碼片段被別人復制的多,說明你的代碼抽象設計能力越好了。那時候,我就大膽放心讓你撒丫子跑了。在沒有學會跑之前,給老子乖乖的復制、修改、填肉吧。
Ⅱ 開源如何提升編程技能
開源是很多程序員都會面臨的問題,很多人會相信接觸的開源源技術越多對自己的編程技術提升越快,寫出來的代碼也更好。開源可提高編程技能之間有什麼相關性或因果關系嗎?
閱讀代碼能讓你變得更優秀
我在編程生涯的早期就明白我閱讀的代碼越多,我的代碼就能變得更好。我知道,當我不得不維護其他人的代碼時,簡單和干凈的代碼幾乎總是比花哨或復雜的代碼好——即使有注釋。然而另一方面,當我花足夠的時間去理解復雜代碼的時候,我常常能夠學到新的技巧。不論怎麼樣,都能讓我有所提高。
這使得我在那些沒有代碼審查的地方一再爭取。而當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正式執行「代碼審查」的時候,我會自己瀏覽存儲庫和閱讀代碼。當然,那時我還被受限於來自於小團隊的公司資源。
超越語法
在你不得不全力對付任意編程語言的語法時,也就是學習如何充分利用該語言最瑣碎的時刻。一門語言的語法往往是非常靜態的,並且如果你出錯了,你的編譯器會向你控訴。更深層次的課程涉及到什麼語言最適合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合適的工具做合適的工作」),以及如何用那種語言編寫代碼以便於使它高效和可維護。
學習新語言有許多方法:課程,教程,導師,書籍以及等等。我通常會結合這些選項來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我注意到,當涉及到非語法元素的時候,這些方法常常非常相似。
閱讀來自於其他人的實際部署代碼會讓你收獲更多。不僅僅是常規的結構化學習,你還需要學習模式和實踐方法。語言中所謂「正確」的做事方式並不總是效果最佳的方式。你會經歷邊緣情況,一次性事務以及意想不到的集成。你也會找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有好有壞,但如果你認真思考的話,那麼這正是出來「推薦做法」的地方。今天的模式就是明天的反面模式。
你可能對有些事情,例如「總是注釋」,「逗號放到最後」,「縮進x個空格」有著自己的想法,當然你是對的。我對提到的這些及編碼的其他方面也有著自己的感受。
有時候當我閱讀其他人的代碼時,如果看到他們做錯了,我會生氣。但是隨著我代碼閱讀量的增加,我開始懂得,總會有一些情形常見於別人的代碼,但我在我自己的代碼中卻未曾遇到過的,並且我的方法沒有必要那樣執拗。我不僅改變了我的一些觀點,而且懂得更加靈活。
開源無處不在
隨著開源運動的發展,可供閱讀和學習的代碼數量也大幅度增長。例如Gitlab,GitHub和到BitBucket這些網站就允許我們獲取全功能的應用程序,不僅可以閱讀代碼,還可以擺弄。很少有我想要學習的東西是不能在開源代碼中獲取的。
我以前學習新的編程語言,會把重點放在諸如目錄結構和命名約定這些簡單的事情上。但是,現在,我會找一些不同的開源項目,然後可以開始拼湊常用的方法。我很少強調以前那些類型的東西了。
可用的代碼是如此之多,但質量卻良莠不齊。當我們想要學習的時候,常常搞不清楚哪個好哪個不好。那就保持閱讀代碼吧,慢慢地你會學會如何區分。閱讀「壞」的代碼可以幫助你理解為什麼它是「壞」的。關鍵是不要害怕嘗試任何你覺得看上去正確的東西,並且當你走錯路的時候能夠承認錯誤,並改正問題,然後繼續前行。
壞的代碼就壞的,是這樣的嗎?
有人會說「壞的代碼比好的代碼要更多更明顯」。sub-reddit致力於壞的代碼。
在這些年裡,我寫了很多好的代碼和壞的代碼。當我看到我以前寫的代碼時,我的第一想法就是我怎麼會寫這樣的垃圾代碼。這實際上意味著我還在學習中。如果我看到我以前的代碼,覺得它看上去非常偉大,那麼說明我並沒有提高。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從壞的代碼中學到東西呢?
你閱讀的壞代碼越多,那麼你就越擅長發現壞的代碼
當你在學習和搜索例子的時候,你會發現和使用大量不能工作的代碼。請記住,僅僅因為它不適合你的情況,並不能說明它就是壞的代碼。學習如何讓它工作能夠使得你變得更優秀。
你怎麼知道它是壞的代碼?
人們喜歡批評。閱讀評論,如果你看到很多「WTF(什麼玩意)」,那麼可能你看到的正是壞的代碼,試著指出為什麼不好的原因。不要只留下「這代碼真爛」這樣的評論。不要裝得你好像懂得壞代碼的所有需求,要知道,總有一個它之所以被這樣寫的正當理由。如果你知道它為什麼是壞代碼的原因,那麼不妨留下一個有建設性的評論。或者??
讓它變成好的代碼
放一個能讓代碼變得更好的pull請求。修正語法,使用更好的方法,添加註釋或修改縮進:這些都是改進代碼的偉大方式。加一個為什麼你推薦改變代碼的解釋。
昆明北大青鳥java培訓專家認認為,當我幫助別人學習的時候能學到更多。如果我認為我理解了一個新的主題,那麼我會找個人來試著向他解釋,這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和記住它,並且讓我快速發現我是否寫了壞的代碼。
回報
記住開放源代碼在你參與進去的時候效果最佳。代碼更改在大多數項目中都是受歡迎的,但是有很多出力的方法。
測試開源代碼和文件錯誤報告;幫助完成文檔集;寫教程和如何做的例子;參加對話——或者僅僅只是幫助傳播。每一件事都能帶來改變,並且越多的人參與進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