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技術創新有什麼作用
1、技術創新在產品的生產方法和工藝的提高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技術創新提高物質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減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過引入先進設備和工藝,從而降低成本。
2、技術創新還可促進企業組織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從而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管理上的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開拓市場,從而形成企業獨特的品牌優勢。
3、技術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好的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環境。
(1)斐然創新技術怎麼樣擴展閱讀:
技術創新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抓創新就是抓高質量發展。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重點環節:
1、一是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要採取研發經費抵稅,技術入股,財政金融支持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等措施,從政策上支持企業依據市場需求加大研發投入、自主科研立項、整合研發資源以及成果推廣應用。
高校、科研院所也要依託企業,面向市場推進科技創新,將高校、科研院所研發資源與企業市場導向需求結合起來,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與產業直接對接。
2、二是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科技創新有賴於制度完善和服務配套。要完善科研資源市場化配置制度,改革阻礙創新的僵化管理體制,補齊政策短板,構建有利於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運行機制。要完善科技投融資體制,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科技創新領域。
探索投貸聯動的融資新機制,加快發展科技保險和擔保,支持原創性重大科技創新,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創新活動,鼓勵企業大膽開展科技創新。不斷完善配套機制,加強科技創新服務,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成果脫穎而出以及順暢推廣的良好氛圍。
❷ 技術創新是什麼,有什麼概念簡介
技術創新,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科學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道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
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有密切關系,又有所區別。技術的創新可能帶來但未必帶來產品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術的創新。一般來說,運用同樣的技術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生產同樣的產品可以採用不同的技術。產品創新側重於商業和設計行為,具有成果的特徵,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現;技術創新具有過程的特徵,往往表現得更加內在。產品創新可能包含技術創新的成分,還可能包含商業創新和設計創新的成分。技術創新可能並不帶來產品的改變,而僅僅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產工藝、優化作業過程從而減少資源消費、能源消耗、人工耗費或者提高作業速度。另一方面,新技術的誕生,往往可以帶來全新的產品,技術研發往往對應於產品或者著眼於產品創新;而新的產品構想,往往需要新的技術才能實現。
創新作為經濟學的概念,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1912)一書中提出的。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他把創新活動歸結為五種形式:
1)生產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新技術或新工藝;
3)開拓新市場;
4)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
5)實行新的企業組織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之後,經濟學家在發展創新理論的過程中把創新區分為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人類通過新技術改善經濟福利的商業行為。技術創新不是純技術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范疇。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發明創造的第一次商品化。
熊彼特特別強調企業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他把企業家定定義為具有創新才能的人。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人格化,沒有企業家,創新也就無從談起。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把科學家的發展創造成果引入經濟活動中,一般情況下,創新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產品質量,從而使實行創新的廠商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的引誘會促使其他企業紛紛模仿,創新及模仿浪潮必然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也就是說,熊彼特把技術創新作為一個轉換媒介,把科學技術與經濟增長和發展聯系了起來。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推動下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進一步被認識,科學界進一步反思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認為技術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的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急需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以社會實踐為舞台的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台,通過創新雙螺旋結構的互動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打造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
技術創新的相近概念:
1)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技術進步是指技術所涵蓋的各種形式知識的積累與改進。在開放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而技術創新是「生產函數的移動」,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目前在科技創新體系還更多的注重技術進步,對面向用戶的應用創新較少給予關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實用性和推廣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體系的弊病都與此相關,技術發展與用戶需求對接出現了問題,造成技術進步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
2)技術創新也不同於研究開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把研究開發定義為:「研究和實驗開發是在一個系統的基礎上的創造性工作,其目的在於豐富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庫,並利用這一知識進行新的發明。」研究開發是創新的前期階段,是創新的投入,創新成功的物質基礎和科學基礎。
3)技術創新與模仿、擴散之間也有一定的關系。模仿是指企業仿製生產創新者的產品。模仿是創新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模仿不只是簡單地仿製,它包含著漸進的創新、對原設計的不斷改進。如錄相機是美國公司的創新,但日本通過模仿掌握這項技術後,對產品進行了改進,使錄相機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擴散是指創新的成果被其他企業通過合法手段採用的過程。創新的潛在效應一般通過擴散逐漸得以發揮。正是因為模仿、擴散,創新才引起產業結構的改變。
❸ 談談中國計算機核心技術如何自主創新的看法
不久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首次進入「最具創新力經濟體」前20名。近年來,中國重大成果、專利申請、科研論文「井噴」,創新指數排名不斷上升。
但另一方面,關鍵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卡脖子」的消息也見諸報端。那麼,究竟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及在世界的地位?
中國科技發展正在從跟跑進入「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時代,進步和落後同在,成就與短板並存。對於中國科技創新能力,人們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保持「定力」十分重要。
成就毋庸置疑
縱向看,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成績斐然:整體實力持續提升,一些突出領域開始進入並跑甚至領跑階段。
在基礎科學領域,「天眼」、上海光源、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投入使用,為世界級科研奠定了基礎;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等研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技術領域,載人航天、深地探測、超級計算等產業關鍵技術迅速發展成熟,一些大成果、大工程讓人耳熟能詳;即時通信、移動支付、無人超市等創新應用方面,中國科技企業、產品和服務更是讓世界矚目。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的統計顯示,中國技術專利申請量已居全球首位,科研論文發表量也處世界前列,說明科技產出確實高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了17位。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認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成就,得益於「精心規劃、自上而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他建議「繼續採用相同的戰略」再接再厲,因為這條道路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差距客觀存在
與此同時,目前中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一些關鍵領域創新能力短板明顯。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曾歸納過: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不強,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科技產出比例偏低,產業核心技術、源頭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性改變。
比如,被稱為「工業母機」的機床製造產業,中國當前是「低檔過剩、高檔進口」;國產工業機器人同樣只集中在中低端競爭;高端醫療器械幾乎完全被跨國企業壟斷。核心技術欠缺限制了這些領域向更高水平進階。
此外,信息技術領域缺「芯」少「魂」,離自主可控還有很大差距。晶元產業仍處價值鏈低端,設計技術和經驗不足、製造工藝水平不高;桌面和移動終端的操作系統幾乎都被美國企業壟斷,信息安全「命門」受制於人。
還有一些領域處於「從零起步」的階段,比如被譽為「工業之花」的航空發動機製造、新材料產業等。
這些短板的存在各有具體原因,有的領域是底子差、起步晚,有的是人才儲備薄弱,有的是錯過機遇期等;也有共性原因,如基礎研究力度不夠,無法為技術突破提供關鍵支撐。對於這些原因應該科學分析、精準施策,而不能因為一些突發事件自亂陣腳。
腳踏實地追趕
追趕世界前沿是中國科技很長一段時期的目標。多位專家表示,這種追趕應建立在總結經驗、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既要有優先次序,又要有長期謀略。
首先,要對正在發展的項目保持耐心。以航空發動機為例,曾在英國羅羅公司工作20年的航空發動機專家王光秋說:「航空發動機研製不僅靠設計,而且靠試驗和服役的積累,迭代改進,才能不斷提高性能和可靠性。」發達國家用一百年走過的路「(我們)不可能二三十年就走完」。
其次,要重視基礎科研。「今天的關鍵核心技術誕生於昨天的基礎研究,而今天的基礎研究又在以難以預測的方式創造明天的關鍵核心技術。」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王小凡認為,對於已知的技術差距固然應該努力彌補,但更要著眼長期發展,支持高質量的基礎研究才是更重要的應對之策。
第三,要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用好人才和市場。比如在晶元領域,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研究中心主任駱建軍說,有經驗、有領導力的晶元工程師「在全世界都是寶貝,在中國更為稀缺」,他們屬於「高級工匠」,功績不一定體現在學術論文上。這就需要改革科研績效評價機制,充分發揮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材料學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羅海文認為,要解決一些關鍵材料創新難題,就必須調動市場活力,在全社會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嚴格保護知識產權,讓企業把技術進步作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第四,要在一些特定領域抓住歷史機遇。比如,谷歌的安卓系統正是抓住了智能手機的發展機遇,佔領移動終端市場,並「反攻」桌面終端市場挑戰微軟視窗系統。
「中國要發展自己的操作系統,也要尋找一個契機,」中科院軟體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武延軍說,「這種契機可能是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或者物聯網。」
同時應該看到,堅持開放是中國科技進步的寶貴經驗,航空航天、高鐵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都得益於此。專家普遍認為,擴大國際合作、用好國際資源,結合國內市場和人才等優勢,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