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物雜交育種的發展簡史
1719年T.費爾柴爾德以石竹科植物為材料在世界上首次獲得人工雜交種。1761~1766年J.科爾羅伊特進行了煙草雜交試驗,認為雜種一代的性狀介於雙親中間,且有優勢表現。19世紀初,T.A.奈特提出雜交是獲得許多「性狀新組合」的方法。J.高斯、G.F.加特納和C.H.諾丹等注意到雜種一代的一致性和雜種二代的多樣性。1860年F.F.哈利特將1856年德維爾莫蘭所創立的維氏分離原則和後裔測定法運用於雜交育種,此法即現行系譜法的基礎。1900年重新發現孟德爾在1866年發表的遺傳定律後,雜交育種雖然開始有了初步遺傳理論作指導並取得一定進唯顫展,但20世紀初仍憑個人經驗為主進行。1904年加拿大的A.P.桑德斯和C.P.桑德斯用雜交方法育成了以優質豐產聞臘早名於世的春小麥品種馬奎斯。此後,隨著遺傳學的發展、特性鑒定技術的改進和生物統計學的應用,雜交育種工作才逐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
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運用雜交方法改良作物品種,主要由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中山大學、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進所、中央棉產改進所等機構進行。育成的優良品種有中山 1號水稻、莫字101、驪英3號小麥、抗卷葉螟的雞腳德字棉等。但大量開展各類作物雜交育種工作,並在生產上收到顯著效果則是在1949年以後。50年代初,東北春麥區育成並推廣了抗稈銹病的合作號春小麥品種,輪山雀北方冬麥區相繼推廣了碧螞1號冬小麥和隨後育成的幾批抗條銹病小麥品種,對控制銹病危害作出了很大貢獻。60年代初,南方稻區育成第一批矮稈水稻品種珍珠矮、廣陸矮4號等,推廣後使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至70年代末,用雜交法育成的水稻、小麥、甘薯等作物的推廣品種數目已達相應作物推廣品種數的60%以上。
B.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我國科學家是哪位都有什麼樣的貢獻
諾貝爾獎要求研究成果有首創性,袁隆平雜交水稻不具備。
4.袁隆平高風亮節淡薄名利。
商人而已,名下有多家公司,商業機構的目的就是牟利。當然,袁隆平用技術成果轉化為營業收入是合情合理的,並不能因為牟利而被指責。
解決了全世界最多人口中國的糧食問題,他曾經30多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多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為表彰他對世界做出的重大巨獻,世界許多國家都為他頒發獎項。聯合國糧農組織還特意聘他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還有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明星,也是應該中國人為之要追捧的明星。
袁隆平院士為中國和世界的農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為解決糧食問題貢獻了一生,九十歲還下田,還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高產,他是科技工作者的先進典型,是傑出的科學家。他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的巨大損失。袁隆平院士千古流芳,永垂不朽,他永遠活在中國和世或拿界人民的心裡,是我們心中的豐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奉獻精神,繼承他的未竟事業,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