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
信息技術給企業的經營過程、信息流程和組織機構帶來了技術變革,對於企業來說,要想在未來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和國內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利用好信息技術,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利用信息技術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就要將信息技術與企業戰略、業務流程和組織機構進行有機的整合,同時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企業創新和提升企業市場營銷水平,這對於新時期的企業來說是其發展的重中之重。
1 信息技術促進企業戰略的轉變
企業戰略是一個企業根據其發展目標制定的長期發展規劃以及為實現既定目標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分配等。企業戰略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由於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企業的經濟活動受到信息的影響,進而使得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呈現動態性的特點,也更加復雜,因此必將影響企業內部管理模式的轉變,具體表現在,由於信息技術的存在使企業的組織結構、生產方式、營銷方式以及客戶服務等諸多方面均發生改變,即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改變,企業原本的戰略與當前的環境已經不相適應,因此必須向著有利的方向轉變。
2 信息技術促使企業業務流程重組
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等技術已經在企業的各項業務中得到非常普遍的應用,對於傳統型企業來說,其經營過程已經較為落後,只在小范圍內的改變已經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企業的業務流程面臨著重組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際工作中,企業的決策者應當根據市場的實際需要對業務流程進行重組改造,由業務流程對企業組織結構進行靈活配置,例如,採用項目負責制的方式將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進行分布式管理,減少組織層次,使信息由下向上傳遞暢通無阻,將傳統龐大的組織結構進行簡化,實現組織集成化和業務流程簡單化,有利於提高組織協調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使企業的各項資源能夠實現內部共享,當外界環境出現變化時企業能夠迅速反應,並完成信息的管理和傳遞,從而提高企業的業務處理效率。
3 信息技術加快企業結構調整
當前我國企業結構還受到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即以產品生產為主,而對新產品開發以及市場營銷重視程度不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這種製造能力強,而設計和營銷能力弱的企業結構容易導致產品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以及產品滯銷現象,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單純的技術改革已經不能解決實質問題,要想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重視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形成現代型的企業結構,實際工作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一方面利用企業自身的優勢完成一些關鍵性部件的加工和生產,另一方面其他的加工製造能力由社會化分工協作解決,通過企業間形成互助的模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各企業共同發展。
4 信息技術有助於促進企業創新
創新是一個企業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企業才能持續、良好地發展,而信息技術的利用對於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產品的創新,通過藉助於CAD、CAM等技術使得產品的設計、開發水平大幅提高,表現在對傳統產品的技術性改造以及全新產品的推出等,大大縮短了產品設計開發周期;第二,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有助於促進企業管理理念的創新,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使得企業的決策者能夠及時了解當前的形勢,形成創新的緊迫感,從而不斷強化企業創新的意識。
5 利用信息技術有助於企業售後服務的完善
良好的售後服務是企業維護老客戶,促進其再次購買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樹立市場口碑、開發新客戶的重要渠道,因此對於企業來說有必要對每一個客戶提供周到的售後服務,利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建立企業的售後服務網路平台,一旦客戶通過平台提交售後請求,企業的售後服務部就可在第一時間做出響應,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另外,企業還可將產品的技術說明等放到售後平台上以便客戶隨時調用,而對於潛在客戶而言,企業通過採用虛擬現實技術使用戶在遠程即可體驗到產品的模擬使用情況,而不必親自到現場操作,因此更具人性化的特點。
6 利用信息技術降低產品成本
影響企業產品成本的因素有很多,在產品的生命周期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成本控制都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在利潤空間越來越被壓縮的今天,誰能最大限度降低產品的成本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中,對於降低產品成本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使得產品的設計和製造周期大幅縮短,而且與傳統的手工設計和人工生產方式相比還能降低廢品率、提高設計和製造精度,從而降低了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成本。另外,通過採用柔性製造技術,建立企業與材料供應商以及客戶之間的信息互通機制,實現供應鏈式的發展模式,在不增加生產規模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收益。
7 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產品的差異化戰略
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有助於企業在諸多競爭對手中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廉」,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企業獲取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思路的效率,使競爭對手不易模仿。例如,利用信息技術對產品的外觀等方面進行創新,以及對性能進行不斷完善,再如,通過信息技術可廣泛收集潛在客戶的信息,使企業產品始終與客戶的需求保持動態一致,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的同時,也提高企業產品的市場受歡迎程度。
8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利用信息技術對於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而言是極為重要且十分必要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漸深入的今天,保持企業始終具有競爭優勢是企業得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的必經之路。
② 淺析企業如何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
(一)、選准技術與產品的跨越領域,構建國際化技術創新模式。一方面,抓住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規模日益增大的有利時機,通過合資經營、戰略聯盟等形式引進高新技術,推動產品的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以增強造血機能為出發點,採用跨國經營等方式,建立海外技術研發機構,與國外強勢企業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開發關系,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更高層次上吸引高新技術資源,掌握更多的新技術、新成果,獲得產品和市場的長期競爭優勢。 (二)、圍繞主業及主導產品,加大研發投入,建立高標準的企業技術中心,引進高精尖人才,配備強大的研發隊伍,完善激勵機制,加強產、學、研的聯合,壯大自主創新能力,搶占技術制高點,使企業技術中心成為增強競爭實力最主要、最直接的技術源泉。 (三)、拓寬技術創新渠道,建立開放式技術引進與整合機制,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開發、信息共享、共建技術中心及人員交流等,有效地整合社會技術資源,提高技術轉換水平與速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③ 如何採用技術壁壘策略打敗競爭對手打下的基礎
[經典回顧]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技術也在飛速的發展,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公司,就應該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術,及時跟上社會的腳步,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我們國家很多企業都遭遇過技術壁壘,大多數企業都是在把產品運向其他國家時候才發現,由於企業沒有先進的技術,造成了產品的質量不過關,其他國家就拒絕接受這樣的產品。
2002年就發生過這樣的現象,我國的蜂蜜在出口歐盟的時候,歐盟要求從蜂蜜中所提出的氯黴素不得超過0.1PPM,也就是說10噸蜂蜜中只能含有1克的氯黴素。由於蜂蜜大大地超標,在貨發到歐洲以後,對方就把貨直接退了回來,單單是運費就花了很大的一筆錢。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沒有那麼高的技術水平,再者就是消息不靈通,才使其造成這么嚴重的後果。
從這次教訓,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技術的重要性。如果自己的技術非常的落後,就算沒有競爭對手,最後也會自己敗下陣來。相反,如果你有強硬的技術做鋪墊,就算有再多的競爭對手,你最終都會脫穎而出。
在同行中競爭,關鍵就是技術,當你擁有非常先進的技術時,就能解決好他人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就算你不去參加競爭,客戶也會親自上門來找你。
打敗競爭對手最好的方法不是使用什麼樣的計謀,而是自己的實力不斷地變強,當你上升到一個特定的高度時,就算你擁有再多的對手,最後他們也會不擊自敗。
[案例分析]
曉民是一個某某軟體的銷售員,他最近在跟進一個大客戶,盯著這個大客戶的還有一個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他所在的是一個跨國企業,這個大公司有著非常雄厚的實力,想要把這個對手拿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正在曉民為了此事發愁的時候,正好碰到對手的軟體出了一點故障,導致他的客戶公司不能正常地運行。雖然對手所在的公司是跨國際的大公司,但是公司核心力量都在國外,國內的技術人員根本就無法解決這樣的技術故障。如果等著國外的技術人員來維修,最少會耽誤十幾天的進程,這對一個正在運行的公司,造成的損失是非常的巨大的。
曉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這時他就主動向公司申請出動公司的頂尖技術力量,幫助對手去解決這個問題。
公司覺得曉民的提議很好,就立即觸動公司的核心力量,無償的幫助對手解決這個技術故障,在這個技術故障得到解決的時候,對手的客戶都對他刮目相看。
曉民和對手正在競爭的這個大客戶,也看到的曉民公司的技術力量。雖然對手的公司也有這樣的技術力量,但是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對手依然還是除了等候以外,沒有任何的辦法。
經過各方面的斟酌,這個大客戶最終還是選擇和曉民合作,而他的對手,在沒有談判之前,就被淘汰出局了。
經過這件事情,這個大客戶對曉民的看法又高了一層,在談判中客戶的態度非常好,合作進行的也非常的順利。
這是一個技術決定成敗的社會,沒有先進的技術作為鋪墊,早晚都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在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曉民面對那麼強大的競爭對手,他被打敗的幾率是非常大的,但是因為一件突發事件,最終改變了結局。
從表面看起來,他好像是在幫助對手,但是實際上,他是在藉助這個機會展示自己的實力。以這種方法做廣告,所起到的作用很更好,眼前的事實比什麼都更有說服力。
這次雖然是無償幫忙,但是比有償的獲得的更多。除了對手的客戶對他刮目相看之外,還有很多的客戶看上了他的技術。
只要有了先進的技術,就不怕找不到客戶,這個大客戶能夠順利地與他合作,也是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這個客戶也是聰明人,當然不會把這么好的技術而讓給其他人。
[巧手點金]
說了這么多,怎樣才能利用技術壁壘打敗競爭對手呢?
首先,暗下功夫,爭取在技術上有所突破。沒有強硬的實力,一切都是空談,當務之急,就是提升自己公司的實力,當自己在技術上佔有領導性的地位時,自然就會成為客戶的合作對象,眾多競爭對手就會不攻自破。
其次,要時刻掌握信息。掌握足夠的信息資源,就能正確把握好的技術運用的時間,這樣才能一舉打敗競爭對手。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曉民沒有掌握市場上的信息,就無從得知競爭對手的軟體出了故障。這時,也就失去了這次絕好的機會。就算你有這方面的先進技術 ,客戶也無從得知,客戶最終還是會選擇競爭對手 ,因為對手的公司基本上有這樣的核心技術,雖然在國外,但是不管怎麼說,如果遇到這類事情,最起碼還有被解決的可能性。
另外,永遠不要小看競爭對手。千萬不要以為只有自己的技術才是最先進的,這樣會讓你產生輕視對方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會讓對方有機可趁。
放正你的心態,正面地來看待客戶,在從容中多一點細心,這樣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④ 技術變革是如何影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的
歷次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演進,是若干新技術群落(或族群)更替迭代和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引發技術範式和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往往是極少數居於主導地位的技術群落。
在第一次技術革命中,形成了蒸汽動力技術及相關機械製造技術主導的技術群落,第二次技術革命以電力技術、內燃機技術及電磁通訊技術為主導,第三次技術革命以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為主導。
本次技術革命的主導技術群落是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
主導技術群落的更替迭代引發了若干「關鍵生產要素」的變遷。關鍵生產要素是指社會生產中的一個特定投入或一組投入,它可能表現為某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或工業製成品,同時具備生產成本持續下降、供給能力無限和應用前景廣泛三方面特徵。
歷次技術革命中,棉花、生鐵、煤炭,鋼鐵、電力,以及石油、晶元等關鍵生產要素先後形成和更替。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中,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催生了海量數據資源,與新材料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等技術融合應用,從而使數據資源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
新的關鍵要素及其新的組合應用引發了生產方式的重大變化。研發、製造、投資、貿易,以及產業分工和產業組織形態等圍繞新的技術體系和生產要素進行重構。
在新的技術體系和生產方式變革過程中,各國家和地區競爭優勢隨之改變,新的全球創新、生產、投資、貿易和競爭格局逐步形成。
簡而言之,新技術革命對生產方式和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大致循著「主導技術群落更替——新關鍵生產要素形成——生產方式變革——新國際經濟格局形成」這一過程而漸次展開。
(4)描述技術如何改變競爭關系擴展閱讀
技術變革對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
通常認為,科學革命是人類認知的飛躍,技術革命是人類實踐手段或方式的飛躍,產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及經濟結構的飛躍。人類認知的飛躍為技術革命提供了指導, 當技術革命成果在生產中大規模應用和推廣時,便轉化為產業革命。
根據主流研究結論,近代以來全球一共經歷了3次科學革命、4次技術革命、3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6世紀至17 世紀後半葉,始於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到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主導學科是力學。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8世紀末至19 世紀末,以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和電磁理論為主要內容,帶頭學科為化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等一組學科。
第三次科學革命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發生,以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出現為標志。
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於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動力技術為標志,並引發了第一次產業革命,實現了生產的機械化。
第二次技術革命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以電力技術為標志, 引發了第二次產業革命,實現了電氣化。
第三次技術革命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以電子計算技術、空間通訊技術、核技術為標志。
第四次技術革命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微型計算機、互聯網出現為標志,包括高溫超導材料、基因技術、納米技術、受控核聚變實驗等高新技術的進步(也有研究認為是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第二階段)。
第三次和第四次技術革命共同引發了第三次產業革命,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
在歷次科技、產業革命中,科技、產業革命主導國的科技經濟實力會迅速崛起,進而引發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其他抓住機遇的國家的實力也大幅提升。
第一次產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 促進了紡織、煤炭、冶金等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英國由於引領了這次工業革命,快速地將其他國家拋到後面,高峰時期,金屬製品、棉織品、鐵產量、煤等工業產品約佔世界一半,造船業、鐵路修築等居世界首位,對外貿易佔全球40%。
第一產業革命從英國發生後逐漸擴散到美國、歐洲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到1870年,英國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產量的比重為31.8%,美國為23.3%,德國為13.2%,法國為10%。
以電力、鐵路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引發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中,德、美取代英、法成為新的世界強國,日本抓住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
20世紀初,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都超過了英國,酸、鹼等基本化學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燃料產量佔世界4/5。
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佔世界的34%,超過頭號工業強國美國5個百分點。1870年至1913年,英國貿易額只增長了89%,而同期德國增加了1.8倍,美國增加了1.6倍,英國的貿易霸主地位逐步動搖。
在以電子、計算機和信息網絡為標志的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美國成長為超級大國,日本、蘇聯等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1948年,美國生產總值佔世界生產總值的1/2,出口貿易佔全球份額近1/4,黃金儲備佔全球份額2/3強。美國在戰後的20年時間里,維持著以其為中心的新的單極國際貿易格局。
1970年以後則呈現出一強多極的貿易格局,美國進出口貿易增速放緩,德國、日本貿易份額迅速增長,以亞洲四小龍為標志的亞洲貿易份額迅速上升,歐盟推動形成了歐洲區域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