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保護性耕作技術
它是相對於傳統耕作的一種新型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包括四項技術內容:①改革鏵式犁翻耕土壤的傳統耕作方式,實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種之外不進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與表土耕作。深松即疏鬆深層土壤,基本上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滲率,增加土壤含水量;②將30%以上的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時,用秸稈蓋土,根茬固土,保護土壤,減少風蝕、水蝕和水分無效蒸發,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③採用免耕播種,在有殘茬覆蓋的地表實現開溝、播種、施肥、施葯、覆土鎮壓等復式作業,簡化工序,減少機械進地次數,降低成本;④改翻耕控制雜草為噴灑除草劑或機械表土作業控制雜草。
② 漢代兩大農業耕作技術
這個時期鐵器的推行促進了各地農業技術的發展。「約在公元前90年引進的新農業技術可能已與鐵質工具的擴大使用結合起來,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產量。」6中原諸郡的鐵農具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進,「戰國晚期,鐵農具的種類,已由原來的钁、鏟、鐮三種發展到了钁(大、中、小)、鏟、鐮、鋤(六角形、平圓形)、鏵、鍤(一字型、凹字形)、錛(斧)等七種,若細分那就是十餘種之多。……到了經濟再度發展的漢代,促使鐵農具向多樣化和專業化發展。……但就耕作農具這一項,已在西漢之際成套完善起來。」
兩漢之際是中原諸郡牛耕與鐵農具不斷普及的時期,耒耜與牛耕並存,在這一過程中精耕與粗放總是因地而異。前漢早期,鐵農具與牛耕之利用鮮見於古之文獻記載。如前文所述,考古資料證明,中期以後,鐵農具方漸與技術結合。不過,「鹽鐵賈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 誠如侯文所論,這期間北方民眾有多種謀生方式。這一點不僅表現在生存方式的選取上,亦可見於農業技術之選擇。直到東漢時期,此地仍有耒耜耕作存在。靈寶縣東漢墓葬中曾出土執耒陶俑,即《鹽鐵論》所謂「秉耒抱臿」。此外,鍤、鏟等都是當時用於起土耕地的工具,也出現了多種形制。中原諸郡環境多樣,經濟與技術發展難以平衡,存在多樣的技術實屬必然。
新的耕作方式出現之後,自然會尋找新的工具,而此時鑄鐵的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鐵器作為農具的優點也很快就讓人知曉了。和耕作方式一樣,新的工具沒有經過太長的時間就傳播開來,成為農民階級必備的兩件法寶之一。而後水利技術也隨之發展,開始在各種缺少灌溉的地區傳播開來。慢慢的,農田的產量變得更高,進而引發一系列的效果,促使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又很快作用到軍事上,使國家擁有了強大的戰鬥力。
③ 我國最早的耕作技術是什麼
中國農業最早的耕作技術是原始社會的火耕法。人們常說的「刀耕火種」,
具體過程是先用石斧、石等砍倒樹木,待樹木乾枯後放火焚燒。這樣便開辟出大片土地,而樹木燃燒過的灰燼又成了增強土壤肥力的肥料。經過焚燒的土壤比較疏鬆,不用中耕,用尖木棒等工具即可掘地播種。不過,火耕的結果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幾年就要丟荒另闢新耕地。
以後,火耕逐步過渡到鋤耕,用鋤地能疏鬆和改良土壤結構,擴大耕地面積,延長土地使用年限,提高農作物產量。由於鋤耕可以實行定期休耕,在幾塊土地上輪換種植,從而使人類的定居生活成為可能,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歷史愛好者:夜術三郎 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