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沙烏地阿拉伯想建一座長近120公里的大樓,需要克服哪些技術難題
最大的問題是交通,載體一定是電氣化的,但由於缺少網格式的選擇,很容易形成堵塞,除非大量摒棄私家交通,純用電氣鐵路等手段。其次就是大型功能的布置,方案寬度只有200m,對於很多功能是很難置入的,如大廠區、體育館、機場等等。 最重要的技術是針對交通的,實現全天候、多站點、近距離、無污染的高效人流、物流系統。其次就是熱能互相利用的系統,要非常細致,比如要收集每家每戶的散熱排放,並導入所需的地方加以利用,不然,不僅會造成浪費,更會使城中熱量無法及時疏導,累積成災難。最後可能還有普通的節能技術,如防輻射玻璃、微氣候利用等等
『貳』 現代德國國會大廈採用了哪些高科技技術
1991年6月20日聯邦議會以僅18票的多數決定將其會址遷往柏林。在搬遷計劃中,德國國會大廈必須改建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大廈。1993年開始招標。最重要的標準是透明度、清晰度和模範性的能源技術。在80份設計中最後有三份獲勝:諾曼·福斯特、皮·德·布魯因和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的方案。福斯特的設計中包括一個在大廈上方、與它不相連的一個玻璃頂,這個玻璃頂完全籠罩了大廈及其周圍地區。但是出於美觀(有人稱這個設計為「德國最大的加油站」)以及預計的13億馬克未能獲得公眾批准。在此期間他使用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設計,勝過了他的兩名競爭對手。在他的新設計中福斯特並沒有計劃給國會大廈加一座拱頂。在他的解釋中他甚至特別表示反對「出於純象徵性原因」在大廈頂上加任何提高的結構,他不建議加一個頂(如他本來的設計)或者一個拱頂。出於政治家的壓力在1994年和1995年頂部的設計多次修改。1995年5月8日福斯特展示了一個玻璃的、可行的拱頂,這是他的最後設計。議員們同意了這個設計方案。卡拉特拉瓦卻指責福斯特盜用了他本來的設計,因為卡拉特拉瓦參加招標的設計中有一個類似的拱頂。經過專家評審和再評審,最後,大多數專家認為一個像拱頂這樣的傳統建築結構無法有特別的著作權。從1971年開始藝術家克里斯托夫婦准備其「包紮國會大廈」的計劃。1994年1月波恩聯邦議會召開大會討論是否一個像國會大廈這樣擁有國家象徵性的建築可以作為藝術品使用。大多數議員表示同意。從1995年6月24日至7月7日國會大廈完全包在銀色的不燃纖維布內,包裹用的繩子有三厘米粗。在兩個星期內這個藝術品吸引了五百萬人參觀。改建前最後大廈內的最後一次活動是1994年12月2日舉行的。1995年5月末改建准備工作完成。這些工作包括去除石棉和將1970年代改建時遮蓋起來的結構釋放出來。許多原來的結構均保存下來,後來又結合到改造後的建築中。保存老建築是對建築師提出的要求之一。歷史遺跡要能夠看到。其中包括1945年5月蘇聯紅軍士兵在建築內的留言。在俄羅斯外交官的同意下包含種族歧視內容及其它下流內容的塗鴉被去除,其它的留言則予以保存並可供參觀。1995年7月末改建工程開始。鮑姆加藤的改建被去除,清理出4.5萬噸垃圾。為了保證的建築的穩定性,原來保羅·瓦洛特在建築地基里打下的2300根支柱又增添了90根。1996年6月開始內部的基礎改建,在老建築的結構中產生了一座新建築。包括貫通所有三層樓的大會場和在三層樓的記者招待廳。北翼和南翼約占總建築面積的三分之二,基本上保持了過去的狀態,僅有修繕。大會場面積1200平方米(瓦洛特的大會場為640平方米,鮑姆加藤的為1375 平方米),主席台又改移到東邊,如同建築初始時的狀態。觀眾可以通過一個為此特地建造的中間層到觀眾台。三層樓僅供議員使用。改建時使用了現代的建築材料,在老建築里主要使用淡色和暖色的石灰岩和砂岩。為了提高建築的清晰度,建築內分九個區,每個區有自己的(有時非常鮮艷的)顏色。房間內也有同色的木質牆壁,但是這些顏色有時與房間里展出的藝術品不諧和。後來設計的拱頂吸引了許多來訪者,成為了柏林的一個標志。通過西門來訪者可以進入大廈。經過安全檢查後他們首先到達可以行走的樓頂。樓頂上的拱頂直徑38米,高23.5米,重1200噸。它的鋼鐵骨骼由24根豎直的肋(每根之間有15度的距離)和17根水平的環(每根間有1.65米的距離)組成。玻璃的總面積為3000 平方米。在其內側有兩條對稱的、螺旋式的、約1.8米寬、230米長的斜坡可以走到離地面40邁克爾處的一個瞭望台。拱頂的最高處離地面47米,比保羅·瓦洛特設計的拱頂低得多。每天平均有8000名來訪者。福斯特在接受改建時得到了非常明確的規定,總改建用費不能超過六億馬克,包括拱頂的用費以及所有其它費用。1999年4月19日在國會大廈的首次會議上象徵性地將大廈的鑰匙交給議會主席。標志著改建工程按期按價完成。1999年9月7日德國聯邦議會開始在改建後的國會大廈正式開始工作。至2006年6月共有1800多萬人參觀了國會大廈。
能源技術
1990年代國會大廈的改建中顧及生態學問題是招標時的重要要求之一。大廈的暖氣和能源系統結合了太陽能技術、機械通氣、使用地層作為冷和熱儲藏、熱電廠、廢熱發電和使用可再生材料。
屋頂上的太陽能設備的面積有300多平方米。此外還有兩座以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來的生物柴油為燃料的熱電廠。這些供電設施可以提供國會大廈及其周圍的議會82%的電能。在夏季,一座吸收式冷凍機使用電廠的部分余熱驅動來為大廈供冷。另一部分余熱投入地下300米深處的水庫中,將其內的鹽水加熱到約攝氏70度並泵回地下,這些熱水可以在冬季用來取暖。另一個60米深處的水庫則用於存儲冬季的冷氣,也用於夏季供冷。通過這些和一些其它措施,國會大廈的年二氧化碳釋放量可以從約7000噸降低到400至1000噸。
大廈的拱頂也與能源技術結合,用來作為大會場的照明和通風。通過360個漏斗狀排列的鏡子將日光引入會場。為了避免陽光直射並引起會場溫度升高,一部分可通過電腦控制活動的鏡子可以通過太陽的位置改為反光鏡或遮光鏡。在漏斗的內部熱氣可以導引到建築的最高處,通過一個拱頂中心的圓洞排出。在其通道上它還經過一個熱回收設備,將部分余熱收回。拱頂圓洞下有一個排雨水的裝置。瓦洛特在他的設計中就已經為了建築的通風而建造了許多通風管。這些通風管重新啟用。
藝術作品
在國會大廈改建前就已經有在大廈內陳列藝術作品的計劃,這個計劃在改建過程中得到採納。國會大廈是柏林市中心政府區的建築中藝術陳列的中心建築。在改建過程中又有18位藝術家受邀請為大廈提供他們自己的作品。除德國知名的藝術家外,鑒於柏林過去的佔領時期的歷史,英國、法國、俄羅斯和美國的藝術家也受邀。除此之外大廈內還陳列著許多收買或者租借的藝術品。大廈內共陳列有近30名現代藝術家的作品。
『叄』 公司大廈要接入電信光纖,然後建立機房,再分配到大廈各房間,需要哪些設備,需要掌握什麼技術
1設備:光終日收發器,路由器,交換機、代理伺服器(方便管理),網線、水晶頭什麼的若干。2技術啊,一般網路管理技術,不怎麼好說。多在網上學學看看。3光纖放後,可通過網路設備或者是代理伺服器分配到各局端的帶寬等管理。4.看你那裡的實際需求,多學習什麼代理伺服器的管理,區域網管理知識吧!要給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