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建國前30年我國有哪些技術引進

建國前30年我國有哪些技術引進

發布時間:2023-08-09 14:14:54

『壹』 中國建國以來的高科技成就

第一方面:國防高科技領域
「兩彈一星」其一指原子彈和氫彈、另一彈指導彈;一星指人造地球衛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兩彈一星研製成功,標志著新中國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強大的國家。1、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自主研製的原子彈。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原子彈爆炸的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於維護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爆炸成功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用的時間在世界核大國里最短。2、1964年6月第一顆地對地導彈試射成功。1966年10月,成功試射了裝載核彈頭的中程地對地導彈。70年代開始,我國裝備自主研製的戰略遠程導彈。1980年,我國在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導彈成功。我國具備了核威懾反擊能力。
3、1970年4月22日,我國應用自主研製的長征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我國發射成功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我國掌握了宇宙飛船的重要核心基礎技術。1981年我國成功的用一枚運載火箭將三顆人造衛星送上宇宙。
4、我國航天事業的新進展
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世界上具備先進水平。具有穩定可靠、安全、運載力大的優點。⑴、1999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宇宙飛船「神舟一號」。⑵、2003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宇航員楊利偉成為中國第一位遨遊太空的人。⑶、2005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將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送入太空。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⑷、2007年10月24日,中國自主研製的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傳回首張月面圖像。第一幅月球照片正式對外公布,這標志著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嫦娥工程的影響: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⑸、2008年9月25-27日,神舟七號宇宙飛船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宇航員翟志剛實現太空出艙行走。6、2010年國慶節,我國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7、2011年9月29日,我國成功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11月1日,成功發射「神州八號」宇宙飛船,兩個飛行器勝利實現交會對接,11月17日,神八飛船勝利返回。
第二方面:民用科學技術
1、雜交水稻
(1)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1973~1975年首次在世界上完成了雜交水稻的研製工作。【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雜交水稻,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1974年培育成功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1975年完成大規模製種試驗和高產試驗。】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獲得國家科學最高技術獎。我國大江南北的農田普遍種上袁隆平研製的雜交水稻。為我國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越南等20多個國家引種了雜交水稻。袁隆平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貢獻。
2、「863計劃」―――是我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簡稱。1986年3月,中國科學院四位老科學家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聯合向黨中央寫了一封信,題為《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八六三計劃於1987年開始實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後稱「八六三計劃」。
(2)內容:《863計劃綱要》,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3)863計劃的歷史意義:863計劃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水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並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我國高技術研究開發實力,使我國在高技術領域有了自己的陣地。帶動了我國高技術極其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3、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1958年,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1970年中國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改革開放前中國計算機技術與西方差距僅三年;1974年至1987年王選院士研製成功漢字激光照排機術。1983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億次的銀河一號計算機;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的網路時代開始了。2001年之後,中國開始迅速普及寬頻網。2002年,中國自主研製的晶元「龍芯」誕生。2008年9月,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230兆次的「曙光5000」超級計算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2010研製成功的「曙光-6000」超級計算機將普遍採用國產的龍芯-3中央處理器,中國的大型機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內核。2010年6月1日,,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系統發布,它的運算速度達到3000萬億次,實測運算速度每秒1271萬億次在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第二。 20世紀末,人類進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化正在改變著世界,引起社會和經濟的深刻變化。1993年中國開始接入互聯網,互聯網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掌握新一代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到2011年我國網民達到5.2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成為世界上互聯網規模最大的國家。手機上網3.65億人。中國的信息化程度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4、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建設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成昆鐵路、焦柳鐵路、葛洲壩水利樞紐等重大工程。進入新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進展。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5、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我國研製成功復方青蒿素、成功實現斷肢再接、完成肝臟等多器官移植、研製出乙肝疫苗在內的多種抗病疫苗。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6、在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公共領域的創造發明領域取得一批成就。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訊、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貳』 建國60年來科技有哪些發張

找你要的吧
一、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製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製造胰島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 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 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工業技術
(14) 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5) 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6)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
(17) 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四、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9)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製成功。
——微電子技術
(21) 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22) 目前,我國已研製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23) 經過10餘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24)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5) 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了微合金鋼。
(26) 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硅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五、兩彈一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一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9) 1960年,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的壯舉。
(32) 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 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六、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它採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採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准。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7) 此外,我國還在研製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製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製;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製,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 、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一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9) 太陽能發電的研製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共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40) 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 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台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一個風力電站,1991 年與德國共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41) 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採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42) 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43) 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44) 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5) 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 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6)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
(49) 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50)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叄』 20世紀50年代我國從前蘇聯引進的技術有多少

「一五」時期施工147項
煤炭(25項):採煤2165萬噸,洗煤950萬噸
鶴崗東山1號立井 續建 鶴崗 50~55 採煤90萬噸
鶴崗興安台10號立井 續建 鶴崗 52~56 採煤150萬噸
遼源中央立井 續建 遼源 50~55 採煤90萬噸
阜新平安立井 續建 阜新 52~57 採煤150萬噸
阜新新邱一號立井 新建 阜新 54~58 採煤60萬噸
阜新海州露天礦 續建 阜新 50~57 採煤300萬噸
興安台洗煤廠 新建 鶴崗 57~59 洗煤150萬噸
城子河洗煤廠 新建 雞西 57~59 洗煤150萬噸
城子河9號立井 新建 雞西 55~59 採煤75萬噸
山西潞安洗煤廠 新建 潞安 56~58 洗煤200萬噸
焦作中馬村立井 新建 焦作 55~59 採煤60萬噸
興安台二號立井 新建 鶴崗 56~61 採煤150萬噸
大同鵝毛口立井 新建 大同 57~61 採煤120萬噸
淮南謝家集中央洗煤廠 新建 淮南 57~59 洗煤100萬噸
通化灣溝立井 新建 通化 56~58 洗煤60萬噸
峰峰中央洗煤廠 新建 峰峰 57~59 洗煤200萬噸
撫順西露天礦 改建 撫順 53~59 採煤300萬噸
撫順龍鳳礦 改建 撫順 53~58 洗煤90萬噸
撫順老虎台礦 改建 撫順 53~57 洗煤80萬噸
撫順勝利礦 改建 撫順 53~57 洗煤90萬噸
雙鴨山洗煤廠 新建 雙鴨山 54~58 洗煤150萬噸
銅川玉石凹立井 新建 銅川 57~61 採煤120萬噸
峰峰通順3號立井 新建 峰峰 57~61 採煤120萬噸
平頂山2號立井 新建 平頂山 57~60 採煤90萬噸
撫順東露天礦 新建 撫順 56~61 油母頁岩700萬立方米
石油(2項):煉油170萬噸
蘭州煉油廠 新建 蘭州 56~59 煉油100萬噸
撫順第二制油廠 改建 撫順 56~59 頁岩原油70萬噸
電力(25項):裝機288.65萬千瓦
阜新熱電站 擴建 阜新 51~58 15萬千瓦
撫順電站 擴建 撫順 52~57 15萬千瓦
重慶電站 新建 重慶 53~54 2.4萬千瓦
豐滿水電站 擴建 豐滿 51~59 42.25萬千瓦
大連熱電站 擴建 大連 54~55 2.5萬千瓦
太原第1熱電站 新建 太原 53~57 7.4萬千瓦
西安熱電站(1—2期) 新建 西安 52~57 4.8萬千瓦
鄭州第2熱電站 新建 鄭州 52~53 1.2萬千瓦
富拉爾基熱電站 新建 富拉爾基 52~55 5萬千瓦
烏魯木齊熱電站 新建 烏魯木齊 52~59 1.9萬千瓦
吉林熱電站 擴建 吉林 56~58 10萬千瓦
太原第2熱電站 新建 太原 56~58 5萬千瓦
石家莊熱電站(1—2期) 新建 石家莊 55~59 4.9萬千瓦
鄠縣熱電站(1—2期) 新建 鄠縣 56~60 10萬千瓦
蘭州熱電站 新建 蘭州 55~58 10萬千瓦
青山熱電站 擴建 武漢 55~59 11.2萬千瓦
個舊電站(1—2期) 新建 個舊 54~58 2.8萬千瓦
包頭四道沙河熱電站 新建 包頭 56~58 5萬千瓦
包頭宋家壕熱電站 新建 包頭 57~60 6.2萬千瓦
佳木斯紙廠熱電站 新建 佳木斯 55~57 2.4萬千瓦
株洲熱電站 新建 株洲 55~57 1.2萬千瓦
成都熱電站 新建 成都 56~58 5萬千瓦
洛陽熱電站 新建 洛陽 55~58 7.5萬千瓦
三門峽水利樞紐 新建 陝縣 56~69 110萬千瓦
北京熱電站 新建 北京 58~59 10萬千瓦
鋼鐵(7項):|鐵670萬噸 鋼636.6萬噸 鋼材360萬噸
鞍山鋼鐵公司 改建 鞍山 52~60 鐵250、鋼320、鋼材250萬噸
本溪鋼鐵公司 改建 本溪 53~57 鐵110萬噸
富拉爾基特鋼廠(1—2期) 新建 富拉爾基 53~58 特鋼16.6萬噸
吉林鐵合金廠 新建 吉林 53~56 鐵合金4.35萬噸
武漢鋼鐵公司 新建 武漢 55~62 生鐵150、鋼150、鋼材110萬噸
包頭鋼鐵公司 新建 包頭 56~62 生鐵160、鋼150萬噸
熱河釩鈦礦 新建 承德 55~58 鈦鎂7000噸、釩鐵1000噸
有色(11項)
撫順鋁廠(1—2期) 改建 撫順 52~57 鋁錠3.9萬噸、鋁0.12萬噸
哈爾濱鋁加工廠(1—2期) 新建 哈爾濱 52~58 鋁材3萬噸
吉林電纜廠 新建 吉林 53~55 石墨製品2.23萬噸
株洲硬質合金廠 新建 株洲 55~57 硬質合金500噸
楊家杖子鉬礦 新建 楊家杖子 56~58 鉬精礦4700噸
雲南錫業公司 新建 個舊 54~58 錫3萬噸
江西大吉山鎢礦 新建 虔南(今全南) 55~59 采選1600噸/日
江西西華山鎢礦 新建 大庾。 56~59 1856
江西巋美山鎢礦 新建 定南 56~59 1570
白銀有色金屬公司 新建 白銀 55~62 電銅3萬噸、硫酸2.5萬噸
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 新建 洛陽 57~62 銅材6萬噸
化工(7項): 合成氨15.4萬噸 硝酸銨18.8萬噸
吉林染料廠 新建 吉林 55~58 合成染料及中間體7385噸
吉林氮肥廠 新建 吉林 54~57 合成氨5萬噸、硝酸銨9萬噸
吉林電石廠 新建 吉林 55~57 電石6萬噸
太原化工廠 新建 太原 54~58 硫酸4萬噸、燒鹼1.5萬噸
蘭州合成橡膠廠 新建 蘭州 56~60 合成橡膠1.5萬噸
太原氮肥廠 新建 太原 57~60 合成氨5.2萬噸、硝酸銨9.8萬噸
蘭州氮肥廠 新建 蘭州 56~59 合成氨5.2萬噸、硝酸銨9.8萬噸
機械(24項)
哈爾濱鍋爐廠(1—2期) 新建 哈爾濱 54~60 高中壓鍋爐4080噸/年
長春第一汽車廠 新建 長春 53~56 解放牌汽車3萬輛
沈陽第一機床廠 新建 沈陽 53~55 車床4000台
哈爾濱量具刃具廠 新建 哈爾濱 53~54 量刃具512萬付/1032噸
沈陽風動工具廠 改建 沈陽 52~54 各種風動工具2萬台/554噸
沈陽電纜廠 改建 沈陽 52~54 各種電纜3萬噸
哈爾濱儀表廠 新建 哈爾濱 53~56 電氣儀表10萬只、汽車儀表5萬套、電度表60萬只
哈爾濱汽輪機廠(1—2期) 新建 哈爾濱 54~60 汽輪機60萬千瓦
沈陽第二機床廠 改建 沈陽 55~58 各種機床4497台/1.6萬噸
武漢重型機床廠 新建 武漢 55~59 機床380台
洛陽拖拉機廠 新建 洛陽 56~59 拖拉機1.5萬台
洛陽滾珠軸承廠 新建 洛陽 54~58 滾珠軸承1000萬套
蘭州石油機械廠 新建 蘭州 56~59 石油設備1.5萬噸
西安高壓電瓷廠 新建 西安 56~62 各種電瓷1.5萬噸
西安開關整流器廠 新建 西安 58~61 高壓開關1.3萬套/整流器60萬千瓦
西安絕緣材料廠 新建 西安 56~60 各種絕緣材料6000噸
西安電力電容器廠 新建 西安 56~58 電力電容器100千伏安6.1萬只
洛陽礦山機械廠 新建 洛陽 55~58 礦山機械設備2萬噸
哈爾濱電機廠汽輪發電機車間 新建 哈爾濱 54~60 汽輪發電機60萬千瓦
富拉爾基重機廠 新建 富拉爾基 55~59 軋機煉鋼煉鐵設備6萬噸
哈爾濱炭刷廠 新建 哈爾濱 56~58 電刷及炭素製品100噸
哈爾濱滾珠軸承廠 改建 哈爾濱 57~59 滾珠軸承655萬套
湘潭船用電機廠 新建 湘潭 57~59 電機11萬千瓦
蘭州煉油化工廠機械廠 新建 蘭州 56~59 化工設備2.5萬噸
輕工(1項)
佳木斯造紙廠 新建 佳木斯 53~57 水泥紙袋5萬噸/銅網6萬平方米
醫葯(2項)
華北制葯廠 新建 石家莊 54~58 青黴素鏈黴素等115噸、澱粉1.5萬噸
太原制葯廠 新建 太原 54~58 磺銨1200噸
軍工(43項)
「二五」時期施工3項
有色2項
東川礦務局 新建 東川 58~61 采選2萬噸/日
會澤鉛鋅礦 新建 會澤 58~62 鉛1.5萬噸、鋅3萬噸
軍工1項
山西874廠 新建 58~66

1956年4月7日中蘇再次簽訂協議,增加55個援助項目,其中新增工業建設項目為49個,另外包括3個研究所,2個電站的二期工程,1個國防工業的重復項目。1956年9月又簽訂了12項。截至1957年3月,我國與蘇聯簽訂了協議的建設項目共計255項,其中工業部門的項目共244項,非工業項目11項。以上項目中除去重復計算的13個項目,業經雙方同意撤消的10個項目及1957年底可建成的63個項目外,留待第二個五年計劃繼續建設或需修改協議的共計169個項目。

閱讀全文

與建國前30年我國有哪些技術引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程序葵花知識達人怎麼進不去 瀏覽:123
如何做好數據孤島 瀏覽:502
產品試用活動怎麼促銷 瀏覽:193
汽車過戶多久更新成新車主的信息 瀏覽:880
海產品有哪些怎麼做 瀏覽:935
青島個體戶代理記賬需要什麼 瀏覽:545
嘴角周圍黑用什麼產品 瀏覽:891
華泰證券非交易日怎麼不能開戶 瀏覽:224
如何獲取商場數據 瀏覽:852
華為手機如何快速撤回錯誤信息 瀏覽:306
怎麼發出更多的微信信息 瀏覽:249
如何代理首飾 瀏覽:910
excel數據高級技巧有哪些 瀏覽:376
農民工報了工傷後程序怎麼走 瀏覽:539
農村工程與信息技術要學哪些專業 瀏覽:132
市場補貨怎麼掃碼 瀏覽:289
新手司機怎麼加強駕駛技術 瀏覽:915
網卡安裝程序哪個盤 瀏覽:297
怎麼關閉金融產品 瀏覽:819
蘭州大學市場營銷專業是哪個學院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