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新技術 競爭優勢 說明怎麼寫
可以從核心技術、創新點以及達到的目標或者形成的階段性成果等方面來寫
B. 項目總工如何發揮技術優勢
摘要 要想當好房地產項目技術工作的帶頭人,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尤為重要:
C. 試論述作為一名專業技術人員怎樣通過發揮自身優勢
不斷地學習世界的先進技術,鑽研技術難點,做好技術交流工作。還要建立創新的觀念,增加解決技術難題的能力,從根本上克服浮誇,做到扎扎實實的練好基本功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是自己成為能夠解決自身專業難題的專家。
D. 如何發揮作物生物技術優勢提高作物品種改良和作物生理研究水平 急~~~
1轉染的基因技術
轉染的基因技術是手動分離和修飾的基因導入的生物體的基因組中,由於引入的基因的表達,使生物體性狀的遺傳修飾,這種技術被稱為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通常被稱為「基因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是轉基因的代名詞。通過轉基因技術在媒體上通常被稱為」轉基因生物「(轉基因生物 - GMO)
2轉基因技術的生物和傳統的關系
因為人類由於農作物,我們的祖先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物的遺傳改良。改良的農作物,在過去的幾千年裡,主要是良好的自然突變基因和重組積累的隨機的選擇和使用自然的方式來很好的基因。遺傳成立近一個世紀的動物和植物育種,用人工雜交方法優良基因的重組和外源基因的遺傳改良。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是一脈相承的,其本質是以獲得良好的基因遺傳改良,但是,基因轉染,轉基因技術和傳統的育種技術的范圍和效率,有兩個重要的差異。首先,一般只在一個物種的基因轉移開關基因在基因轉移的個人之間的傳統技術技術被排除在生物體之間的親緣關系的限制。二,常規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都是單個生物體的水平上,全基因組的操作,轉移了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確地操作,並選擇一個基因,可預測性能的後代差。轉基因技術操作和轉移的一般基因的功能後,一個明確的定義,明確的,後代表現可准確預期。因此,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傳統技術緊密結合兩者可以相得益彰。的植物和動物品種改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
意識不面對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以美國為首的主要餅由反對派領導的歐洲,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兩大陣營。不久前,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加拿大兩國的消費者接受轉基因食品,僅有27%的消費者認為食用轉基因食品可能在歐洲,大多數人都反對轉基因食品,特別是明顯的,為什麼1998年一位英國教授的研究表明,大鼠食用轉基因馬鈴薯,損壞內臟和免疫系統,轉基因食品首次在英國的質疑和對健康的危害。在世界各地引發了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討論。雖然英國皇家學會於1999年5月發表了一份聲明:本研究??是「千瘡百孔」,得出的結論是,轉基因馬鈴薯害蟲的健康完全依賴。然而,轉基因生物安全食品已經引起消費者的懷疑,79%的英國人反對試??種轉基因作物,抵制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
所以,到底是怎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無論是吃的嗎?教授羅雲波從本質上講,轉基因生物和常規育成的品種,這兩個在??原有基礎上對某些性狀,,或添加新的特性,或消除原來的不利性狀。只有傳統育種品種的種內或之間密切相關種,從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轉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雖然在目前的科學水平不能完全准確地預測一個外源基因的遺傳背景中會產生什麼樣的相互作用,但從理論上講,轉基因食品當問及是否長期食用轉基因安全。
羅雲波教授說,他吃了轉基因食品,包括他的同事在這方面做的??研究和推廣人員,也沒有拒絕轉基因食品。食物對人體的慢性副作用,羅教授不認為副作用,因為轉基因食品的嚴格測試,經過大量試驗和許多部門,二是由於轉基因食品在體內不積累至於人們懷疑轉基因食品可能會產生各種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基因工程,而這些「危險」沒有科學依據的。
羅雲波教授,前一個廣泛的轉基因食品進入我們的生活,它是唯一的農業作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的實施不夠,這種做法是不相關的農產品的進口,國外轉基因食品進入我國沒有制定了嚴格的的限制,所以只要可能的立法,從而對進口轉基因食品進行嚴格的安全測試,真正確保消費者的利益。相應的法律,法規,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是基因工程的嚴格控制之下有利於人類需要的方向發展,這將帶來不可估量的貢獻給人類。
4,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
轉基因作物的潛在生態風險已經明確提出,早在「公約」生物多樣性「,出版於1992年,發展的方法來控制自由裁量權的條款。 ,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術的生物體(LMO或GMO)在使用和釋放的危險,都可能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中可能出現的,同時也考慮到危害人類健康。對環境有負面影響,包括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影響了許多。
人工品種的轉基因作物,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品種的外來物種的自然不存在。一般情況下,外來種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或危險,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時還需要10年或更長的時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時間最長的是5-6年,一些潛在的風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可能無法顯示。但是,一些風險已被證實在實驗室水平。
米克爾森證實了抗除草劑,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基因通過基因流的混合,一次回交的過程中,已被轉移到其野生近緣種(米克爾森等人,1996)。據報道,2001年8月,加拿大的主要轉基因作物的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但它們正在變成雜草。農民打了一種新的有害植物在他們的農田。因為他們的農田種植轉基因油菜,植物耐除草劑的日常使用,也更難以殺死他們。 GM油菜傳播速度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得多,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控制在馬尼托巴大學的植物科學家說,馬丁Entz。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建議農民殺了他們與其他代理。然而,其他葯物可以殺死農民種莊稼,但這些葯物在某些情況下,GM油菜抗。這些轉基因油菜真正成為所謂的「超級雜草」。
5,10位院士談轉基因:大力推進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把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在國內外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市民開燈的發展,一些有關安全問題的轉基因作物,生物技術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學院研究所發表的觀點。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父親在中國的雜交水稻,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雖然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目前在國際上領先,但如果你不加強分子育種技術研究,短則5年,長的10年,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落後於國際標准。中國分子生物學技術被應用在研究超級稻的三個目標。施援遠認為,未來使用生物技術作物育種的農業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一類,它是要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沒有技術,沒有立足之地。不拒絕的態度對待轉基因產品,科學和謹慎的態度。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知名的食品安全專家和主席,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需要告訴公眾有關轉基因,轉基因作物,轉基因生物安全和其他方面的知識。他認為,天然食品不等於安全食品;沒有零風險的食品,轉基因食品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他說,一方面,轉基因食品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質,不構成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轉基因作物的研究,發展了一套嚴格的監督和管理方案生產方面,也確定,這和其他傳統產品的生產規范和嚴格的管理要求。許智宏(前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科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教授,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與環境學院,現任主席,國際植物組織培養和生物技術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委員會主席):生物顯著的技術突破,是迅速繁殖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大力推動的發展和產業化的轉基因有機體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品種,提高核心競爭力在高,高科技領域,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李家洋(中國科學院院士,副總裁,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可利用轉基因生物的種植,生物農葯新品種,新的生物制劑的研發,為人類生活帶來一場新的綠色革命。李院士認為,轉基因作物提高作物的抗性,有效地防止病蟲害,大大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傷害其他昆蟲和人類和動物。也可以培育優良的作物品種,提高土地產出率。多年,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國內和國外的食品沒有經過基因,以產生對健康的損害,超過100萬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未證實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旭日干(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他擔任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協科學與社會,中國的畜牧獸醫副總裁):轉基因生物安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非轉基因生物系在安全性方面的差異比較。沒有發現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目前國內和國際的科研,在人類的食品安全是有區別的。另一方面,嚴格控制的基因來源,操作方法和應用環境的轉基因研究中的應用。 ,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後,轉基因生物獲得主管部門批准,可以放心使用或消費。戴景瑞(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我的前半生基本上是搞常規的,傳統的育種,在過去的20年中,無論是從事傳統的,常規育種也參與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我意識到的是,通過轉基因技術,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你可以添加一個新的技術,可以提高水平的新品種選育,可以增加一些傳統育種解決不了的性狀。謝華(中國科學院院士,雜交水稻遺傳育種專家,福建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前總統):目前,科學家全國各地的跨區域合作,攜手做了很多的工作,研究和開發的轉基因基因作物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基礎。生物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與傳統的技術優勢,擴大養殖,提高養殖效益突破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成長的民族種業,鞏固糧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給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楊煥明(中國科學院,中國基因組科學家,主任,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批評,我仍然沒有毫不猶豫地支持轉基因植物和動物。轉基因本身是沒有毒性的,他們與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還研究了清晰的畫面。李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關注生物安全的人,最不熟悉的生物安全知識。事實上,我們自己一個人吃了數以千計的基因。讓人們接受女人比男人的肋骨上拉,與1800年的時間。面對諸多的問題,在農業生產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有效方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這些方法接受慢一點,然後將留下的。劉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的副總裁,作物育種專家):第三大技術,轉基因技術已被列為影響未來全球經濟的轉基因育種新技術在國際上普遍使用。目前,中國已建立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農作物轉基因技術體系自主知識產權的數百個新的基因和數量的潛在應用價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組及重要功能克隆研究世界先進水平,為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面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轉基因市場充分利用轉基因新技術培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和有利於健康,高產出的高品質的轉基因作物品種,在科學評估,按照依法管理的基礎上,促進新的轉基因品種的產業化。
E. 如何發揮新媒體平台優勢進行文化傳播
當今世界隨著數字技術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眾多的新媒體不斷涌現,各種新的傳播載體如博客、播客、手機、DV、網路電視等,給原有的傳播模式帶來很大的變化和影響。其實「新媒體」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它只是相對現時的已存在相當長時期的媒體而言的,今的「新」是明天的「舊」。如廣播誕生時,它對於紙媒來說是新媒體,電視對報刊和廣播來說又是以新媒體的姿態橫空出世。所以新媒體是以新的傳播方式,以不同以往的易受性和覆蓋面實現對傳統媒體的超越,它是新技術帶來的新的傳播力量,也是推動媒介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對商家尤其是對創意文化產業來說它也是一個需要緊緊抓住的商機。新媒體的開放性、較強的互動性和個性化的特點使它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具有了一種消解力量,它消解了傳統媒體之間國家之間、社群之間、傳者和受者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給普通的平民大眾提供了更多的公共話語平台,使他們在這些開放的平台上取得了平等對話的話語權。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絕不是替代關系,正如電視作為強勢媒體誕生後和傳統的報刊和廣播依然共生共榮一樣。所以,文化傳播可以藉助新媒體的開放性和較強的互動性和個性化的特點。
F. 如何發揮網路優勢
如何發揮計算機網路的優勢
科技信息的保障是科學研究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尤其是基礎理論研究,由於它的國際性,獲取國際科技前沿信息,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由於我們經費缺乏,近幾年圖書資料銳減。有的科研單位和高校的資料費幾乎接近於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國際交流是一般科研人員的奢望。因為我們的信息佔有能力差,致使我們對國際前沿領域跟蹤了解不夠,導致科學研究的低水平重復。我國科技論文被國際科學論文索引(SCI)收錄數量的排名常在世界第12位左右徘徊,論文被引證率約在0. 2-0.3之間,而世界論文被引證率在0.6以上。 如此狀況也很難使我們的科技事業得到繁榮。科技信息的佔有、加工處理能力差已成為制約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計算機網路會帶來一種新的科技信息保障模式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有可能為科學研究提供一種新的信息保障體系。現代社會的信息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並且具有如下特點,這就是信息內容的知識化、信息形式的多媒體化、信息處理的智能化、信息交流的國際化、信息傳輸高速化等。
現代社會信息化特點的產生受到計算機技術的影響,同時又把計算機網路通信推向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近幾年,計算機網路建設如火如荼,起源於科研教育界的Internet網自1978年在美國誕生以來,發展非常迅速,並且已延伸到全世界 170 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上億個網路用戶。它的發展可以說是應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的需求而生,並一定會對科學研究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國內范圍,以傳播、處理和共享知識信息為主的計算機網路相繼建成,如,中國科技網、國家科技信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中國醫學信息網等,並都已連接國際互聯網,成為 Internet網的重要組成部分。Internet網好似是一個知識寶庫,它的信息資源至少包括有數萬種全文期刊、800種以上世界著名大報的電子報紙, 數千種文摘目錄,集論文、項目進展報告等的動態信息和專業科研數據等。比如,在http://www. oclc.org的網址上就有50個資料庫,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各個領域,含有3000多萬條書目,近1.5萬種全文期刊和全世界各類文獻目錄索引, 並不斷有新的信息充實進來。可見計算機網路完全有可能提供一種新的、經濟快捷的科技信息保障模式。
新的信息保障模式的特點
這種保障模式的特點是使科技信息保障向著社會化方向發展。我國傳統的科研信息保證體系主要是國家、地方、部門分層的部門信息保證體系,像各級專業性科技信息機構和圖書館、資料室等。它的主要特點是,彼此封閉、獨立。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信息的增長異常迅速,信息分布非常廣,原有部門信息保證體系在對信息的獲取和處理上顯得非常遲鈍。這就決定了它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專業信息保證部門所提供的信息更是單一。科學研究的綜合化、國際化發展趨勢,要求我們把科學研究融入國際大環境之中,在科學研究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學研究信息保證的關鍵已經集中在對信息資源的佔有與開發的競爭上,它要求打破信息的封鎖,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提高信息獲取、處理能力。原來的部門信息保證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用戶越來越高的信息保證需求。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以及網上信息資源的開發,大大推動了社會信息化進程,將打破原來信息保證中部門的界限,實現了信息的共享,使得科研組織過程中的信息獲取和處理更加迅速、全面、准確。
目前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但是,在我國這種科技信息保障模式的充分形成,與我們科技人員的急迫心情網路;硬體建設與網上科技信息資源建設反差太大,有路無車,有車無貨的現象十分嚴重。目前全世界的知識正以每七年翻一番的速度遞增,人類步入「信息爆炸」 的時代,科研人員個人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仍難以找到最有用的東西。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個快捷完備的科研信息保障體系,以取得科學研究的主動權。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大力加強網上科技信息建設。進一步適應科技信息的需求。
我們認為需做好如下工作:
(1)統一規劃大型專業資料庫的建設。我國專業資料庫規模小、門類少, 信息資源比較分散,在信息資源的採集加工上不能集約化生產,不能滿足國內科學研究的需要,更不用說走向世界了。
(2)在對大型專業資料庫建設進行規劃的同時, 也要鼓勵信息資料庫的自由發展。由於科學研究的綜合化趨勢,單靠規劃就可能忽視一些新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最新資源息。
(3)大力發展科技信息咨詢行業,逐步形成科技咨詢的產業化。 使資料庫建設和科技咨詢滾動發展,盡快納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同時大量編制國內外重點科
G. 如何強化技術創新 提升企業核心實力
第一、要確立核心創新戰略
要實現戰略思想轉變,以增強核心創新能力為目標,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業技術水平,真正把提高核心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實施核心創新戰略,應當著眼於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原始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結合起來,在關鍵領域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識產權,在科學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礎上,科學提煉企業的戰略發展規劃、戰略發展布局和戰略發展保障,真正使核心創新成為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和激發器;加強科技規劃和信息化建設,加強應用性科技研究,推進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把經濟增長方式完全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職工素質提高上來,以此推動產業戰略的優化,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通過核心創新戰略的建設,帶動和促進企業目標戰略、經營戰略、品牌戰略、人才戰略等的建設和發展,形成科學的戰略創新體系,使企業核心創新戰略更加規范化、網路化和系統化。
第二、要搞好企業科技創新
企業核心創新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企業擁有相應的科技資源,具有一定的產品技術優勢。這就要求企業進一步推進企業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企業科技結構,整合科技資源,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優勢,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搶佔一批技術制高點,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信息工程,加大新科技和新項目、新產品的科研投入,利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項目,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打造以產品技術為競爭力基礎的多領域、多層次的產業鏈;要加強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和轉化工作。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依據科技成果的創新性和實用性,認真做好成果的評估和篩選工作,對優秀的成果要大力推廣應用,並從人才、資金和物質上給予支持,從而形成引進一消化一吸收一創新的良性循環,促使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第三,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機制
提高企業核心創新能力需要機制的支撐和保障。要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科研機制,積極與科研單位緊密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單位的知識優勢和技術優勢,搞好科學論證,集中攻克難關,力爭取得新的科技成果;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的投入機制,特別要建立有利於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風險投資機制。企業要從單位長遠發展出發增加核心創新和技術開發的投入,同時也要通過多元渠道,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入科技成果開發和成果轉化;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的運行機制。要加強核心創新的目標建設、制度建設和程序建設,優化核心創新的運作環境和文化條件,通過機制建設來增強核心創新的活力,進一步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方式,促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充分挖掘內在的經濟資源、物質資源、科技資源和人力資源,促進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要建立健全核心創新的孵化機制。要充分發揮企業單位綜合研究部門、設計部門、信息咨詢中心、技改小組等技術孵化器的作用,加強對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加快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加大自己核心技術的佔有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通過探索市場孵化壯大核心創新能力。
第四,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提高企業核心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一方面,要深化企業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創新。要堅持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產權多元化的經濟結構,完善有益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運行機制,使企業能從長遠來考慮和規劃企業的發展,克服短期行為,真正把核心創新作為關系企業興衰的大事來抓。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企業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投資結構和勞動力結構。企業要集中相應的有效資產和有生力量,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做大做強品牌產業,要通過科技進步促進主導產品的新突破。同時,要改組、改造傳統項目,做大做強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的支柱產業,培植壯大有潛力的項目,堅決關閉和淘汰那些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項目,大力發展環循經濟,壯大規模經濟,發揮規模效益,從而實現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第五,要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
要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改善人才工作環境,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隊伍素質,為提高企業核心創新能力提供組織和智力保證。一是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和支持核心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為人才的核心創新打造寬松的人文環境。二是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通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專業培訓等途徑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三是要健全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對那些具有核心創新能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多關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適當傾斜。對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優秀的科技成果,要大力給予獎勵表彰加以激勵。四是改進人才考核辦法,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把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人才選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加以重用,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和才智,以此推動整個企業核心創新能力的提高。
H. 如何發揮江蘇科技創新優勢加快經濟轉型
創新驅動是江蘇轉型發展的核心戰略
國際上一種經濟學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大致要經歷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等階段。一般來講,在要素驅動階段,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來自廉價的勞力、土地、礦產等資源。投資驅動階段,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大規模投資帶動。然而,隨著投入量的增加,投資效益呈遞減趨勢。要破解這一難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唯一途徑是推動經濟發展進入更高層次的創新驅動階段。一些創新型國家,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30%以下。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在不同發展階段,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同,要素配置的方式不同,具體發展的特點也不盡相同。當發展達到一個新水平,原有的優勢會逐步削弱,發展路徑受到明顯制約,必須調整結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轉型。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朝著更高的發展目標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經濟發展曾經歷了兩次重要轉型,現在正處在新一輪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第一次轉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以發展鄉鎮企業為標志,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這一階段主要是要素驅動,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加快經濟發展。第二次轉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這一階段是投資驅動階段,主要依靠擴大投資,增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新一輪經濟轉型,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轉型,核心是實現經濟發展由資源依賴、投資拉動、出口帶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新一輪轉型與前兩次相比,難度更大。江蘇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個比較大的規模,過去船小好掉頭,現在塊頭大了,轉身就不會那麼輕松,進一步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困難更加突出:一是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日益加劇。在全國各省、自治區中,江蘇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資源最少,單位面積承載的環境壓力最大。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資源約束不斷強化,環境壓力日益增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換來高增長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產業層次偏低。製造業大多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環節。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少,核心競爭力不強。三是國際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更為嚴峻。江蘇是外貿大省,外貿出口額佔全國的16.5%,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國際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直接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波及經濟正常運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無論是高新技術產品市場,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競爭都越來越激烈,依靠出口大幅增加帶動經濟增長受到了明顯制約。另外,據有關部門分析,江蘇對外技術依存度60%左右,許多關鍵設備、關鍵技術主要靠引進,對外技術依存度過高,影響經濟競爭力的提升。
綜觀國際經驗和江蘇的省情,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根本的途徑是,把創新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使創新成為發展的主要驅動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目標,出台了三個重要文件:一是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二是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三是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意見。這些文件既提出了目標任務,又有明確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起到了有力的指導和推動作用。2007年召開的全省工業大會,進一步提出要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2008年以來,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全省上下堅持創新發展不動搖,採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發展創新型經濟,大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堅定不移走創新發展、科學發展的道路。「十一五」以來,是江蘇科技進步最快的時期,也是經濟發展質量和穩定性、協調性顯著提高的時期,不僅保持了持續較快增長的好勢頭,而且為未來發展積蓄了強大後勁。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企業強,則市強、省強。「十五」時期以來,江蘇著重從三個方面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第一,推動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積極性。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財政科技投入,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行貼息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發展風險投資等。近十年尤其是「十一五」以來,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科技投資都有大幅增長。2012年全省財政科技經費和企業研發投入分別達到257.24億元和1080.26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7.2倍和5.1倍。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80%以上。
堅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推進自主創新,是創新型企業的主要經驗。例如,崑山好孩子集團,曾經是一個瀕臨倒閉的校辦工廠,經過20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最大童車製造商。他們每年用於研發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4%。現在擁有300人的研發團隊、累計5000多項專利,平均每天有兩個新產品問世。主導和參與了童車行業80%以上國家標準的制定,參與了30多個國際標準的制定。由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在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仍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五年來,年均增長12.9%。2012年,在國內市場佔70%以上的份額,美國市場佔有率超過50%,歐洲市場佔有率24%,全世界有4億左右家庭使用「好孩子」產品。
第二,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
過去,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數量少,規模小,創新能力弱。2005年,我們做過一次調查,全省只有25%的大中型企業設有研發機構。省委、省政府採取措施,實行創新政策向企業傾斜,引導創新人才向企業流動、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十一五」以來,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新增3082家,建有率達到75%。與此同時,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222家,引進外資研發機構410家。全省涌現了一批科技創新活躍的大企業。
第三,推動企業成為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集成環節。一項科技成果順利「破繭化蝶」,產品「風行市場」,不僅有前期的發明、設計,而且包括了試制、批量生產、市場銷售等過程,需要藉助資本的力量、市場的培育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些環節都需要企業來推進。如果企業不能成為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再好的技術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閣。
為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主體,江蘇加強了三個方面工作:一是科研選題突出企業需求。鼓勵高等學校、院所的科研人員深入到企業一線從事技術創新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向企業傾斜,吸引省內外的科技成果來江蘇落戶轉化,形成科技成果應用先發優勢。三是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長性高、市場潛力大的項目,努力做到支持一個項目,突破一項關鍵技術,培育一家創新型企業。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引進和轉化科技成果,形成了新的增長點。
大力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高效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機制,是協同創新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相融合的突破口。江蘇科教人才資源豐富,是大學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省份,也是科研機構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不少科技成果「養在深閨人未識」。其主要原因是「三缺」:缺少有效的合作機制,缺少足夠資金支持,缺少創新服務平台。推進產學研結合,關鍵是必須解決這「三缺」的問題,打破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阻隔,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通俗地說,就是要採取「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大贏家」的模式。循著這樣思路,江蘇從三個方面探索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路子。
第一,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積極推進開放型創新,面向省內外配置科技資源,構建長期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協同創新的戰略同盟,在實踐中形成了三種主要的合作形式。
一是各級政府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技術創新戰略同盟。江蘇分別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使江蘇科技創新站到更高的起點。江蘇與中國科學院的合作項目有1218個,中國科學院已有100多家院屬單位、6000多名科研人員活躍在江蘇創新創業第一線。中國工程院幫助江蘇開展多個重大項目的科學論證,鼓勵和支持院士參與江蘇科研攻關項目。清華大學與江蘇合作的項目有700多項、北京大學與江蘇合作的項目有100多項。各市縣政府也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例如,蘇州市與省內外50多所高校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無錫市與中國科學院和省內外七所重點大學構築「7+1」政產學研合作框架,在微電子、軟體、電氣工程、生物醫葯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合作項目,有的項目納入了國家863、973重大科技項目。南京與東南大學合作共建「無線谷」,打造通信與網路技術創新基地和產業高地,已經有1500多名科研人員進駐。連雲港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能源動力研究中心。這些合作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是開發區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共同建設創新基地。「十五」時期以來,各類開發區進入二次創業階段,省委、省政府提出,開發區不僅要成為產業高地,而且要成為創新高地、人才高地。按照這一要求,開發區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創建了一大批產學研聯合體。全省各類創新載體在孵企業2萬多家,居全國第一。例如:蘇州工業園區與中科院共建納米技術研發和產業基地,已經集聚了5500名專業人才、160多家納米企業,形成了微納製造、納米節能環保和納米生物醫葯3個優勢產業。無錫工業設計園,原來是傳統工業小區,由加工製造向設計創造轉型,已引進250多家工業方面設計機構,聚集設計研發人員3000多人,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000多件。崑山開發區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清華科技園崑山分園和崑山工業研究院,既出科研成果,又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清華大學研發的OLED技術在崑山開展中試,並建成生產線成功投產,該項目獲得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常州科教城園區堅持「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理念,實施「金鳳凰計劃」,創辦和共建研發機構100多家,引進和孵化高科技企業500多家。泰州國家醫葯高新區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和醫葯研發機構50多家,成為醫葯科研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三是企業與大學和科研單位「無縫對接」。企業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市場需求、新技術應用最敏感,在產學研合作中處於關鍵環節。推進產學研合作,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江蘇出台多項政策,支持各類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科研與生產無縫對接。截至2012年,江蘇企業與省內外97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企業院士工作站326家,博士後工作站500多家,結成各類「技術聯盟」7000多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60多個,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3萬多個
第二,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制約
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品,再走向市場,每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科技成果轉化出現「梗阻」,缺少資金是重要原因之一。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制約的瓶頸,省委、省政府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財政撥款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2004年起步就撥款3億元,以後逐年增加,2008年增加到每年10億元。為用好這筆資金,專門成立項目評審委員會,由科技、金融、工業等多方面的專家組成。凡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產業化前景好、江蘇發展需要的項目,無論是來自省內還是省外、國企還是民企,都給予支持。這些專項資金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帶動全社會科技投資1088億元。自2004年至2012年,共支持839個項目,這些項目共獲得授權專利5407件,其中發明專利1702件,在物聯網、新能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納米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產業鏈配套的重大項目群,80%的項目居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部分進入世界先進水平。二是促進金融信貸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省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專項資金,以信用擔保的形式,引導銀行支持中小科技型企業發展。目前,全省已有39個縣(市、區)實行了科技轉化風險補償資金的辦法。三是積極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全省擁有各類創業投資機構超過450多家、管理資金規模1200多億元,成為全國風險投資機構和管理資金最多的地區。蘇州沙湖股權投資中心,管理資金規模近400億元,累計投資高科技企業300多家,已有16家企業成功上市。
第三,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管理體制,鼓勵科技人員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創新創業、興辦企業。允許在校大學生休學創辦企業。在政策激勵下,一大批科技型企業應運而生。南瑞集團是南京自動化研究院科技人員創辦的企業,現有員工18000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300餘人,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員工3400多人。公司創辦以來,有6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獲專利授權577項,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繼電保護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2012年銷售收入達到270多億元,已經成為繼電保護設備生產全球五強之一。
發展新興產業與自主創新互動並進
世界經濟發展實踐表明,每一次產業革命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前,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突出表現在能源革命、生物技術進步、新材料開發和信息技術突破,必將引發一批高速度、長周期增長的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也將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前一輪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產業革命中,江蘇主要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快速發展,但總體上仍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環節,掌握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少,競爭力不夠強。新的一輪產業革命,我們與發達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面臨難得的機遇,只要抓住有利時機,就有可能贏得主動,實現跨越發展。
「十一五」以來,江蘇選擇具有一定基礎的六大新興產業,集中力量,重點突破,不僅構築產業先發優勢,而且搶占技術制高點。
新能源產業,圍繞光伏、風電、智能電網等關聯產業,突破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打造新能源研發、製造和應用基地。光伏產業,重點在提高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核心裝備製造方面進行技術攻關,全省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100多項,是全國光伏發明專利擁有量最多的省份。風電產業,著重突破較大功率機組製造技術,構建從關鍵配套件到兆瓦級整機的產業鏈,關鍵零部件占國內市場50%的份額,整機生產能力佔全國的30%的市場份額。自主研發製造的6兆瓦機組是我國目前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標志著風電裝備製造業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智能電網領域,成功突破電網安全穩定在線分析預警、電網調度自動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繼電保護等關鍵技術,高電壓輸變電工程式控制制與繼電保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新材料產業,擁有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8個國家和省屬研究院所、2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每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近千件。近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年均增速達到59.2%。在納米材料、碳纖維、硅材料、精密合金、光纖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技術創新成果,並形成一定產業優勢。納米技術研究和應用總體處於全國先進水平,累計申請專利1500多項,有些技術創新成果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碳纖維領域,攻克生產設備和碳化工藝兩大難關,高性能碳復合纖維實現國產化,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和封鎖。硅材料領域,著重圍繞提高純度、提高轉換率、降低能耗,攻克核心技術。目前,在節能環保、低成本製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半導體關鍵材料、新型建築節能材料、電磁功能屏蔽材料等領域研發也取得多項成果。
I.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J. 發揮技術優勢 創新服務內容
邱曉萬
揮技術優勢發新服務內容創邱萬曉2010年至2012年,中國珠寶行業走過了不平凡的三年。三年來,國土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以下簡稱「管理中心」)在國土資源部的領導下,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的指導下,發揮在行業內科技領先的優勢,注重珠寶科研創新,加強珠寶行業管理,積極提高檢驗技術,擴大珠寶培訓和對外交流,為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推動了中國珠寶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3.2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對外交流
(1)每年4月、7月、9月和11月,管理中心與中寶協共同主辦上海、沈陽、深圳、北京國際珠寶展。管理中心作為展覽會唯一指定的檢測咨詢機構,承擔展會期間的免費檢測咨詢工作。
(2)管理中心下屬的《中國寶石》雜志針對消費者的需求,由原來的季刊變更為雙月刊,並對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改進,增加了發行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利用《芭莎珠寶》和「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網」的平台,加大對珠寶行業的宣傳力度和消費者科普教育。
(3)管理中心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合作對象包括央視科教頻道、央視財經頻道、鳳凰衛視、北京衛視、上海東方衛視等電視傳媒,新浪網、搜狐網、新華網等網路傳媒,《高爾夫時代》、《旅遊地理》等雜志,製作的節目或文章以科研、標准、教育和鑒賞為內容,引導正確的珠寶文化消費觀。
(4)2010年7月,管理中心派首席研究員陸太進博士出席DTC在英國舉辦的鑽石會議,收集了國際最新鑽石研究成果。
(5)2010年9月,管理中心派人參觀了泰國珠寶展,並與泰國GIT研究所、泰寶協、泰國有關彩寶企業及在泰國的鑒定機構就彩寶分級標准及碧璽處理和市場等進行了調研。
(6)2010年10月,管理中心派研究部主任陳華參加了在廣西南寧舉辦的2010東盟博覽會-國際彩色寶石名人論壇,並應邀作了題為「中國彩色寶石市場及標准化現狀」的演講。
(7)2010年10月,管理中心派人參加了武漢學術交流會,提交了學術論文,其中陸太進作了題為「鑽石鑒定和研究的新進展」的演講。10月底派人參加了在北大召開的岩石學研討會並提交了學術論文。
(8)2011年5月11日至19日,管理中心派技術人員赴哥倫比亞進行祖母綠礦山開采、切磨、檢測、銷售等方面的考察和調研,著重解決祖母綠的優化處理問題。
(9)2011年10月,管理中心派專家參加了在北大召開的岩石學研討會並提交了學術論文。
(10)2011年11月,管理中心派專家參加了印度彩色寶石論壇,並作了題為「中國珠寶行業及品牌建設」的報告。
(11)2011年11月22日,管理中心舉辦2011中國珠寶首飾學術交流會,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比利時、韓國等國家和港台地區以及全國各省市的珠寶質檢機構、珠寶院校、珠寶企業、珠寶評估機構和其他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約330人參加了會議。編輯出版了《珠寶與科技——2011中國珠寶首飾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代表了近年來國內外珠寶學術領域的新技術和新成果。
(12)2012年9月24日,管理中心副主任、國檢中心主任畢立君、柯捷接待了英國DTC公司總裁Varda Shine一行。雙方對如何檢驗CVD合成鑽石進行了技術探討,交流了鑽石檢測的科研成果,並對如何應對市場上的CVD合成鑽石達成了一致,未來雙方將會加強合作。
展望2013年,管理中心將繼續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始終為政府、為行業、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進一步加強珠寶科研、制修訂標准、培訓以及宣傳和交流,為中國珠寶產業更加輝煌的明天貢獻應有的力量。
學術交流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