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新技術高新技術的分類
高新技術產業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於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的界定,是研究高新技術產業各種問題包括政策問題的基礎。然而,由於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於高新技術,而人們對高新技術的認識往往還不能達成一致,這使得目前業界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美國商務部提出的判定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指標有兩個:一是研發與開發強度,即研究與開發費用在銷售收入中所佔比重;二是研發人員(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占總員工數的比重。此外,產品的主導技術必須屬於所確定的高技術領域,而且必須包括高技術領域中處於技術前沿的工藝或技術突破。根據這一標准,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於國際比較的需要,也用研究與開發的強度定義及劃分高新技術產業,並於1994年選用R&D總費用(直接R&D費用加上間接R&D費用)占總產值比重、直接R&D經費占產值比重和直接R&D占增加值比重3個指標重新提出了高新技術產業的4分類法:即將航空航天製造業、計算機與辦公設備製造業、電子與通訊設備製造業、醫葯品製造業等確定為高新技術產業。這一分法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此外,加拿大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認定取決於由研發經費和勞動力技術素質反映的技術水平的高低。而法國則認為只有當一種新產品使用標准生產線生產,具有高素質的勞動隊伍,擁有一定的市場且已形成新分支產業時,才能稱其為高新技術產業。澳大利亞則將新工藝的應用和新產品的製造作為判定的顯著標志。
中國目前還沒有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明確定義和界定標准,通常是按照產業的技術密集度和復雜程度來作為衡量標準的。根據2002年7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的通知》,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范圍包括航天航空器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葯製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等行業。
什麼是高新技術?高新技術認定的法定條件及范圍如何?
1991年,原國家科技部規定科技管理部門在下列范圍內確定為高新科技:
(1)微電子和電子信息技術。
(2)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
(3)光電子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
(4)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
(5)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
(6)能源科學和新能源技術。
(7)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
(8)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
(9)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
(10)醫葯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
(11)其他在傳統產業基礎上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
高新技術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高新技術范圍的確定將根據國內外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進行補充和修訂,由國家科技部頒布。
如何界定高新技術企業?
第一條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市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根據有關政策法規,參照國家科技部和廣東省科技廳有關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管理辦法,結合深圳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在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的各類企業或企業化管理的研究開發機構。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的「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為專用名稱,高新技術產品系指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根據國家科技部等部門公布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結合深圳實際公布的《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目錄》中所列產品。
第四條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准:
(一)申請企業所研發和生產的產品屬於《深圳市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的范圍;
(二)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生產的申請企業其高新技術產品年銷售收入應大於500萬元,其自產的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當年銷售總收入的50%以上;
(三)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企業必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預期的自主知識產權;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企業必須具有明晰的知識產權關系;
(四)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企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應占職工總數的10%以上,並有專門的研究開發機構;或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企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10%以上,其中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3%以上,並有專門的研究開發機構;
(五)年人均總產值或預期年人均總產值達15萬元以上;
(六)銷售利稅率或預期的銷售利稅率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
(七)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企業年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占年銷售收入的8%以上;或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企業年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占年銷售收入的3%以上;
(八)具有現代化管理的組織、措施和方法;
(九)從事重大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生產的申請單位雖未達到上述標准,但其產品對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確有重大貢獻的經認定程序亦可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十)主要從事軟體開發、生產的已經深圳市認定的軟體企業其年銷售收入應大於500萬元,其中登記注冊的自產軟體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當年銷售總收入的50%以上的,可以直接申請轉為高新技術企業。
2. 四新技術是什麼
一種是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
另一種說法是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
3. 華為的新技術是什麼技術
您問的應該是GPU Turbo技術。
GPU Turbo技術,該技術不僅僅針對游戲進行優化,其採用軟硬體協同的方式解決長期困擾安卓系統的問題,能夠提高系統的圖形處理效率,並且功耗更低,凡是對圖形處理要求較高的程序都有優化,例如游戲、圖形圖像處理程序等。
可以登錄華為商城了解更多的手機參數,根據個人的喜好和需求來選擇一款。
4. 什麼叫新技術
就是以前沒有的技術啊。
比如納米,以前沒有吧,但現在出來了,這就是一種新的技術。。
5. 什麼是技術
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們利用現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變現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術應具備明確的使用范圍和被其它人認知的形式和載體,如原材料(輸入)、產成品(輸出)、工藝、工具、設備、設施、標准、規范、指標、計量方法等。技術與科學相比,技術更強調實用,而科學更強調研究;技術與藝術相比,技術更強調功能,藝術更強調表達。
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和願望,遵循自然規律,在長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經驗、技巧和手段,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總和,但是也需在實際中多多練習才能掌握。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 1977 年版的《供發展中國家使用的許可證貿易手冊》中,給技術下的定義:「技術是製造一種產品的系統知識,所採用的一種工藝或提供的一項服務,不論這種知識是否反映在一項發明、一項外形設計、一項實用新型或者一種植物新品種,或者反映在技術情報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專家為設計、安裝、開辦或維修一個工廠或為管理一個工商業企業或其活動而提供的服務或協助等方面。」這是至今為止國際上給技術所下的最為全面和完整的定義。知識產權組織把世界上所有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科學知識都定義為技術。中文名技術;外文名 Technology;拼音 jì shù;本質科學知識。
當技術的使用在現代社會無所不在,一套共同的特性可以用來現代技術上。許多的作者,如 McGinn(1991)和 Winston(2003)列了下列一些關鍵的特性:
復雜度,指大多現今的工具都很難以了解的特性(即需要一連串對製造或使用的事先訓練)。一些較相對簡單使用,但卻相對困難去理解其來源和製造方法,如餐刀、棒球及高加工食品等。另外也有很難使用且很難理解的,如拖拉機、電視、電腦等。
依賴性,指現今工具多依賴著其他的現代工具,而其他的現代工具又依賴著另外的其他現代工具的事實,不論是在製造、使用上面。例如,車子便有一巨大且復雜的製造及維護工業持撐著。而使用也需要有一復雜的公路、街道、高速公路、加油站、保養廠和廢棄物收集等設備。
多樣性,指相同工具的不同類型和變異。想像今日所存在的眾多湯匙和剪刀。即使是更復雜的工具也通常有許多的形狀和樣式,如建築起重機或挖掘機。
普及性,規模,指現代技術的普及。簡單地說,技術似乎在每一個角落。它支配了現代的生活。另外,規模亦指許多現代技術計劃的范圍,如手機網路、網際網路、飛機航行、通訊衛星及其對地球上人們的影響。
6. 什麼是「黑白同治」新技術
7. 什麼是新技術
新技術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新的操作方法。
8. 新技術探索是什麼
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發生曲折和反復,是正常的,不足為奇。
在這世紀之交,圍繞法國「超鳳凰快堆」的爭診即是一例。這是以中國神話一種從自己的灰燼中獲得永生的鳥的名字來命名的核電站,早在10多年前就曾並入法國電力公司的電網,雖正常運轉時間不長,但作為技術探索,提供的經驗卻是寶貴的。
目前在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就有8座快堆,即快中子增殖反堆正在正常運行。
快堆同其他反應堆一樣,從原理上就排除了發生原子爆炸的可能性。當然,不應當否認現在快堆發電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但是,只要重視,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從根本上講;快堆不僅具有固有的安全性,而且具有很好的經濟性。與熱堆核電站相比,快堆核電站對核燃料的利用率高出了60~70倍,同時快堆還能焚燒掉長壽命放射性錒系元素。快堆核電站和熱堆核電站能相輔相成地為人類提供安全、經濟和潔凈的電能。有遠見的國家,是不會忽視對快堆核電開發的,例1995年,日本的裝機容量為28萬千瓦的快堆「文殊號」就成功地進行了發電、供電試驗。因此,日本政府。1997年6月宣布,要繼續推進其開發快堆和核燃料再循環計劃。
到2050年,中國的能源缺口將達10億噸標准煤。人們已經體會到人類大量使用碳基燃料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加速發展包括快堆核電站在內的核電事業,是解決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快堆技術發展上,中國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各有關主管部門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在1987年將快堆技術研究納入了國家「863」高技術計劃,列為該計劃能源領域的最大項目,並計劃不久將建成熱功率為65兆瓦、電功率約20兆瓦的快中子實驗堆。
近10年來,世界快堆處在低潮,主要原因,是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減緩,能源和電力增長速度也隨之減緩,熱堆核電站的發展相應減緩,因此作為熱堆核電站後續者的快堆事業的發展也受到制約。但是,各國快堆發展也不平衡,各國根據自己不同的國情採取了不同的政策。在西歐的「超鳳凰快堆」時起時落的爭論不休中,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仍作出開展快堆起步工作的決策是正當的。
可以預期,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人類仍將利用裂變能。
目前核能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資源利用率低。工業應用的是熱中子反應堆核電站,雖其發電成本低於煤電,但它以鈾-235為燃料,天然鈾中佔99.3%的鈾-238無法利用。
(2)燃燒後的乏燃料中除鈾-235及鈈-239外,剩餘的高放射性廢液含大量「少數錒系核素」(MA)及「裂變產物核素」(PP),其中有一些半衰期長達百萬年以上,成為危害生物周的潛在因素,其最終處理技術尚未完全解決。
(3)反應堆是臨界系數大於1的無外源自持系統,其安全問題尚需不斷監控及改進。
(4)核不擴散要求的約束,即核電站反應堆中生成的鈈-239受控制。
這4個問題中,以前兩者更具實際意義。
利用快中子增殖堆可以使天然鈾中的鈾-238轉化為鈈-239,成為裂變燃料。用鈈-239或鈾-235裝料啟動運行數十年後,此系統可以靠鈾-238達到「自持」,鈾資源利用率可提高60~70倍。這雖然有利於資源的利用,但另3個問題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而且快中子增殖堆的初始裝料,要以從熱中子反應堆乏燃料中提取的大量工業鈈庫存為依託,如熱堆電站未發展到相當的裝機容量,快堆是不可能具工業應用規模的,而此時高放射性廢液的庫存已極大。對高放射性廢液的處置方法,目前是將其固化,經包裝後埋入穩定的岩層中。這種「後處理一固化一深埋」的處置方式雖然可行,但從長遠看它耒解決泄人生物圈的問題。
因此,理想的核系統應是以天然鈾(或貧化鈾)作為反應堆的基本裝料,並使它所產生的放射性廢物在系統中被嬗變為短壽命(半衰期為幾十年)或穩定的核素。使系統輸出的廢料是短壽命低放射性廢物。這就是目前世界核科技界大力研究的充分利用鈾資源且放射性「潔凈」的核能系統。這一系統的物理及放射化學基礎在於:
(1)利用中子核反應使不可裂變的核轉化為可裂變核,並在系統中形成一個穩定的可裂變核供應儲備。
(2)利用化學分離流程,提取高放射性廢液中的MA及PP,回送到系統中,在一定條件下,MA成為附加的能量供應資源,而PP則吸收中子而嬗變成為穩定核或短壽命核,即所謂的分離一嬗變(P-T)法。
核科技界認為最有前途的放射性「潔凈」核能系統將由中能強流質子加速器(1~1.5吉電子伏,數十毫安或更高流強)與次臨界裝置(熱中子或快中子)相耦合,結合「原址」放射化學分離流程(在廠區就近處置,避免與外界環境接觸)所構成,一般文獻中稱之為ADS(加速器驅動次臨界裝置)。它由中能質子在重核上散裂反應產生的「外源」中子,使次臨界裝置起動,在把非裂變核轉換為裂變核的過程中,一方面倍增中子、輸出能量,一方面留一定的中子貯備,以嬗變自生的或輸入的MA或PP。次臨界裝置的臨界系數0.95左右,系統靠「外源」中子啟動,因此原則上當加速器停止運行時,次臨界裝置即「熄火」,無臨界事故問題。向這個系統輸入的主要是天然鈾等非裂變裝料,輸出的是電能及短壽命低放射性廢物。加速器所耗電能占系統所產生電能的一小部分。次臨界裝置中所產生的MA及PP經「原址」放射化學分離後,在適當的條件下,在系統中被嬗變,因此沒有向生物圈擴散的問題。如果設計適當,這個系統可運行相當長的時間(例如5~10年)而不必換料,因此該系統可有高的負荷因子。
中國已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三種粒子加速器,因此要建立中能流強質子加速器是具備足夠技術力量的。
當然,放射性「潔凈」核能系統還有些問題尚待繼續研究。
下面再略述一下聚變堆問題。
俄羅斯等地的受控熱核反應堆沒有一個取得成功,有的科學家甚至提出出有的熱核反應裝置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持續產生聚變能的目標。有鑒於此,美,國國會1996年將用於核聚變研究的撥款減少了33%,美國核聚變專家小組根據資金情況建議,關閉耗資10億美元的普林斯頓反應堆,把有限的經費投入計劃中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中去。這個由美、俄、日和歐洲主要國家共同投入資金和技術建造的核聚變反應堆計劃將在2050年建成,核聚變科學界將它看成是世界核聚變研究取得突破的新希望。
由於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還只是紙上談兵,所以普林斯頓反應堆的關閉表明人類50年的核聚變能夢想將面臨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
俄羅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核能部長米哈伊洛夫認為,核能技術的成功來自其課題的具體和目標的明確,而核聚變能源技術問題「總是模模糊糊」。他認為,核聚變能源將來肯定會出現,「但只有到22世紀才會出現」。
不過,米哈伊洛夫的這一看法和國際熱核實驗堆計劃大相徑庭。按照該計劃委員會1996年夏天聖彼得堡會議的決定,1997年要確定這個實驗堆的選址問題,2008年實驗堆將建成,並開始運轉,再過十幾年將建設商業堆。擔任該委員會主席的俄羅斯權威核物理學家、俄羅斯科學院前副院長維利霍夫1996年也曾再次預言,再過30~40年核聚變能源將成為現實。
無論如何,這項工作是要持之以恆開展下去的,因為它是解決人類未來能源的希望。
在中國,環流器實驗技術實驗室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於1997年通過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主持的驗收。從而,中國第一個受控核聚變研究重點實驗室即告建成。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1984年建成中國環流器一號,1995年建成中國環流器新一號以來,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其等離子體電流、等離子體密度及溫度、放電持續時間等參數,以及等離子體診斷技術、數據採集與處理能力和等離子體輔助加熱技術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均處於國際同類型同規模裝置的先進行列。
9. 什麼是五新技術
新技術 新工藝 新流程 新裝備 新材料
國務院《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第三章第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