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鋼鐵冶煉技術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我國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是從冶煉生鐵開始的,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
先煉生鐵後煉鋼,生鐵是煉鋼的原料。煉鋼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此外,銅冶煉技術也是我國的一項重大發明。
在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風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國發明的一種世界上最早的鼓風設備。
歐冶子是春秋時越人,是當時的冶金高手,更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鑄劍師。《越絕書》中記載有「楚王見劍」的故事,讓我們有幸看到「龍淵」劍的誕生過程。
楚王命令相劍家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3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
最後,歐冶子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7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凈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
歐冶子又在茨山下採得鐵英即純凈的鐵,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裡的水淬火,鑄成劍坯。可是沒有好的亮石,終是無法磨出寶劍。
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嶴里找到亮石坑。發覺坑裡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三日,然後跳入坑洞,取出來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里的水慢慢磨製寶劍。
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3把:第一把叫「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這些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若一鬆手,劍身即彈開,筆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這些寶劍之所以如此鋒利,皆因取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後在唐代改叫「龍泉」,一直叫到今天。
楚王曾引泰阿之劍大破晉軍。當時晉國出兵伐楚,圍困楚都3年,為奪楚國鎮國之寶「泰阿劍」。楚國都城將破之時,楚王親自拔劍迎敵,突然劍氣激射,飛沙走石,晉軍旌旗仆地,全軍覆沒。
上述記載,雖然帶有傳說的成分,但據現代考古發掘報道,春秋時期,我國的冶金技術確實非常之高,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
歐冶子為越王勾踐鑄造的寶劍,被埋在地下數千年,發掘出土後發現還光亮不銹,十分鋒利。經現代科學研究,這些青銅兵器都經過很好的外鍍處理,表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金屬外鍍術的國家。
冶金技術
白銅
失蠟
B. 我國古代的鐵器冶煉技術發展史
關於鐵器:
中國開始和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的人工冶煉的最早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有大約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臿)刃,梯形錛刃、削、刮刀、劍、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指不含炭的鐵)。戰國時期,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的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應用於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關於我國何時出現鐵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1972年底,河北藳城台西遺址發現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鐵刃銅鉞,而且,這件器物的鐵刃經鑒定是經過鍛打的。1977年8月北京平谷縣南獨樂河公社劉家河大隊商代墓葬中又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此外,解放前還發現有一件西周初年的鐵刃銅鉞和鐵援銅戈,傳說是1931年在河南浚縣出土的。上述幾件器物經分析,均含有較高成分的鎳,這正是隕鐵的特徵。所以,一般認為這幾件器物由隕鐵製成,而不是由人工鍛冶的鐵製成的。另外,在商代藳城台西遺址中還出土了兩塊赤鐵礦石和十幾塊鐵渣,所以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商代中期已開始冶鐵的反映。但人們在冶銅時,礦石中的氧化鐵同樣會留在礦渣之中,而且礦渣中的含鐵量可達到36%以上,甚至達50%。所以,有的研究者又認為:「台西遺址出土的所謂鐵渣,應是煉銅的礦渣,而不是人工冶鐵的遺物」,等等。總之,學術界占統治地位的意見認為,中國在商代還沒有出現人工制鐵。
第二種意見,西周初期有無人工冶鐵?有的學者認為西周初期可能出現人工冶鐵。《逸周書·克殷》載:「……乃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有的學者認為,這里的「玄鉞」並非鐵器,而指隕鐵制的鐵刃銅鉞,不能證明商末周初已能冶鐵。《詩經·大雅·公劉》:「取厲取鍛。」《尚書·費誓》:「鍛乃戈矛,礪乃鋒刃。」對這兩處中的「鍛」,過去一些學者認為制鍛鐵,現在一些學者則認為「鍛」指對青銅的捶鍛。而且至今考古發現西周戈、矛等兵器均為青銅製品,青銅兵器、工具也可以通過鍛打而變得鋒利。因此,西周初期出現人工冶鐵的意見也因缺乏實證而被否定。
第三種意見,西周中晚期出現人工冶鐵。《禮記·月令》載:「天子……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這一記載系指西周而言。《詩經·秦風·駟鐵》: 「駟鐵孔阜」,是西周末秦襄公時的詩,意為四匹馬的顏色如鐵。只有鐵成為習見事物之後,才會以其顏色稱呼別的器物。考古已發現了西周末的人工冶鐵製品,即河南三門峽虢國大墓中出土的銅柄鐵劍。這件器物屬西周晚期人工冶鐵的塊煉鐵製品已為學術界公認。此外,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墓出土了西周、東周之際的鐵鏟,甘肅靈台發現春秋早期的銅柄鐵劍,甘肅永昌則發現春秋早期的鐵鍤等。據上述事實,學術界認為中國中原地區人工冶鐵最早發生於西周中晚期。
從現在接觸到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的實物證據來看,把中國最早出現的人工冶鐵定在西周中晚期是比較合理的。
濕法煉銅:Fe+CuSO4=FeSO4+Cu
不一定用鐵,金屬活動性比銅強就行.
也不一定用硫酸銅,可溶性的銅鹽就可以.
關於冶鐵:
冶鐵技術是古代化學工藝的應用實例,也是應用化學知識的集中表現。人類最早煉得的鐵,是鐵礦石在800℃~1000℃條件下,由木炭還原直接得到的。江蘇省六合縣程橋出土的公元前6世紀前後東周墓內的鐵凡、鐵條,在湖南省長沙市洞坡等地的遺址中,發現經過人工冶煉的鐵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
商周時代,我國的青銅鑄造業非常發達,這意味著采礦、鼓風、冶煉等技術都很先進。在這個基礎上,冶鐵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由於早期的冶煉技術底下,煉爐很小,鼓風能力也不強,無法使礦石充分熔化,因此只能煉成海綿狀的熟鐵塊。在海綿鐵中還含有很多雜質,需要經過反復煅打才能得到較純的鐵塊,這種技術叫做塊鐵法。歐洲曾經長期使用這種方法煉鐵,一直要到14世紀發明了水力鼓風爐以後才能冶煉鑄鐵,比我國晚了1900多年。
文獻上關於冶煉生鐵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513年,晉國曾在國都徵收「一鼓鐵」的軍賦,並把成文的刑法鑄在鐵鼎上,即所謂的 「鑄刑鼎」。這說明春秋晚期民間已經出現了煉鐵作坊,並且已經能夠鑄造鼎這樣復雜的鐵容器了。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器都是春秋時代的,這些鐵器經金相分析,有的是塊鐵法製造的,有的是鑄鐵鑄造的,有的是把鑄鐵加熱退火柔化處理為展性鑄鐵製成的,顯示出技術已經非常熟練了。
早期的鑄鐵是白口鐵,質地脆而硬,容易折斷,不耐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鑄鐵柔化技術。他們把鑄鐵加熱鍛打脫碳,得到白心可鍛鑄鐵,或經過長時間加熱退火,得到韌性更好的黑心可鍛鑄鐵。如果脫碳不完全,僅使鑄件外層成為鋼而內層還是鑄鐵,就可以得到一種鋼和鐵的復合品,使鑄件的質量更加優良,歐洲要到18世紀才有白心可鍛鑄鐵,美國要到19世紀才有黑心可鍛鑄鐵,我國的鑄鐵柔化技術比他們早發明了兩千多年。
生鐵、熟鐵和鋼的區別在於含碳量的不同,生鐵的含碳量大於2%,熟鐵的含碳量小於0.04%,鋼的含碳量界於二者之間。鋼可以通過生鐵脫碳得到,也可以通過熟鐵滲碳製得。燕下都出土的一部分兵器就是把塊煉鐵放在熾熱的木炭中長期加熱使其表面滲碳,在經過鍛打成為滲碳鋼片,又把滲碳鋼片對折鍛打多次製成的,這種煉鋼法也叫 「百煉成鋼」,漢代有些用這種方法製成的鋼刀上常常刻有「卅煉鋼」、「百煉鋼」等字樣。
漢代冶鐵的一項突出成就,就是出現了球墨鑄鐵,而現代的球墨鑄鐵要到1947年才研製成功。百煉鋼工藝的日益成熟和炒鋼技術的發明,也是漢代鋼鐵冶煉技術進步的標志。西漢中晚期出現了利用生鐵炒成熟鐵或鋼的新技術,即將生鐵加熱到半液體、半固體狀態再進行攪拌,利用空氣或鐵礦粉中的氧進行脫碳以獲得熟鐵或鋼。運用這種技術可以有控制的把生鐵炒到所需要的含碳量,然後再加熱鍛打成質量較好的鋼件,從而大大的促進了百煉鋼的發展。
C. 我國的冶鐵技術大約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塊煉鐵始於春秋時代,在掌握塊煉鐵技術的不久,就煉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態生鐵,並用以鑄成工具使用。
考古發現的最早人工冶煉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有大約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臿)刃,梯形錛刃、削、刮刀、劍、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指不含炭的鐵)。
春秋晚期時期,人們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應用於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3)金屬冶煉技術成熟在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的制鐵術發明於春秋時期。由戰國到西漢,鋼鐵兵器逐漸興起。西漢中期以後,除弓、矢以外的主要兵器,多已由鋼材製作,為了提高鋼的硬度和強度,淬火技術應運而生。
兩漢時期,鋼的淬火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河北滿城,西漢中期劉勝墓,遼寧遼陽三道濠西漢遺址,山東蒼山縣等地都發現了淬火過的鋼刀和鋼劍,在史書上也有關於淬火的文字記載。
隨著淬火技術的深入發展,古人發現淬火劑對淬火質量有很大影響,三國(公元222~265年)時代的蒲元和南北朝時期的綦母懷文在這方面都曾經作出過較大的貢獻。
D. 我國最早掌握冶鐵技術是在什麼時期
我國人工冶鐵的最早時間不遲於春秋中期。屬於春秋晚期的鐵器已發現過多件,其中在江蘇六合程橋出土的一件鐵塊,經科學分析,是白口生鐵。這是迄今我國出土並且經過分析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在湖南長沙楊家山的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還出土了一把鋼劍。該劍經過熱處理,劍身斷面還可以看到反復鍛打的層次。這說明,我國最早階段的冶鐵技術在春秋晚期已經相當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