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外有哪些先進技術和設備是國內現在沒有急需引進的
我覺得國外有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並且國內沒有的最重要的就是手機晶元。我國在手機晶元上有很大的漏洞。需要去國外引進。但是我國的,發展也越來越好,相信不久的將來,手機晶元也不需要去外國引進了。
B. 國外建築垃圾資源化都有哪些先進技術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是解決建築垃圾圍城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建築垃圾資源化產業還處於初級階段,相比國外的成熟技術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相關技術的革新,將推動建築垃圾從粗放式處理到綠色智能化處理的轉變,促進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發展。
國外非常重視建築垃圾的減量化,從設計和施工階段就開始考慮如何減少建築垃圾的產生量和排放量。在建築物拆除階段運用創新方法,盡可能提高建築垃圾的利用率。
國外的土木工程師已將資源循環的理念融合到房屋結構設計中,設計出可循環結構體系——全裝配式抗震體系,以保證在地震過後,結構構件仍然能夠很好地循環利用。紐西蘭結構工程專家Priesley教授提出的牆體搖擺抗震技術(圖1):牆體預留孔洞,預應力鋼絞線穿過孔洞,將牆體與基礎相連,牆體與基礎本身不現澆連接。在地震作用下,牆體將形成搖擺系統,地震結束時,搖擺系統將回到原點。與普通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破壞程度大幅降低,稍加修復即可繼續利用,這樣就減少了建築垃圾的產生。
在日本,建築垃圾稱為「建築副產品」,政府明確要求建築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建築在50年或100年後拆除的回收效率,建造者在建造時要採用可回收的建築材料和方法,做到建造零排放。
新加坡的設計師在建築結構設計時,考慮到日後建築物拆除,在特殊位置預留改造空間和介面,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建築垃圾。
另外,發達國家還利用「選擇性拆除」技術實現智能化拆除,在建築物拆除的過程中按照建築物的設計結構進行拆除,拆除過程中盡量不破壞建材,產生潔凈的混凝土骨料。
C. 國外哪些自主創新的做法值得中國借鑒
瑞典、德國加強自主創新的主要做法:
瑞典被認為是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之一,其研發強度、人均發表論文和專利注冊數等均處世界領先。德國在醫療技術、合成材料、電子技術、食品加工等10大研究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他們主要做法有:
1、構築完善的創新體系。瑞典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構建國家、地區和部門3個層面的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的主要特點是經濟體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大企業對國家的研發活動影響巨大,大學與企業合作密切。國家創新系統署是代表瑞典政府構建創新系統的具體執行者,掌握著瑞典5%R&D經費的使用權,起著溝通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瑞典建立了創新體系促進區域發展計劃,從2003年起確定了3個項目,項目所在地區將在10年內得到1100萬歐元的經費支持,地區也以不低於同等數額的資金匹配,用於創新體系建設。瑞典還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重點支持信息通信、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與材料技術、交通及辦公設備技術等行業建設部門創新體系。德國目前已經形成了相當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包括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三足鼎立的研究開發體系,鼓勵創新的法律機制,機構資助與項目資助相結合的創新資助方式,全程跟蹤的科研質量保障體系,以及精簡高效的項目管理模式等。
2、強化各類創新投入。多年來,瑞典用於R&D的經費一直保持在GDP的3%以上,近幾年甚至超過了4%。在R&D經費中,政府及公共基金會佔20%左右。2004年以來瑞典政府制定「創新瑞典」戰略,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計劃在2005—2008年新增政府研發投入23億瑞典克朗。還有80%的經費來自企業投入。瑞典大企業都有較高的研發投入強度,如愛立信研發支出達到銷售額的15%~16%。近年來,德國R&D經費佔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高於歐盟國家1.9%左右的平均水平。與瑞典相比,德國政府的R&D投入佔比更高一些,大約佔到30%以上。
3、制定有效的創新政策。瑞典、德國已經形成了支持創新活動及保護創新成果的一整套政策。一是實施各種創新計劃。如瑞典國家創新系統署的「新一代卓越中心計劃」,計劃共建設生物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領域中25個新的「卓越中心」,總投資約1.6億歐元,同時要求企業界、大學和有關機構各投入不少於這一數額的資金,從而使項目建設經費總額達到4.3億至5.4億歐元。2005年德國推出了「頂尖科研資助項目」,計劃在2006年至2011年間投入19億歐元,新建一批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二是創新產品的政府補貼和政府擔保。如從2007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瑞典對新購買環保汽車給予1萬克朗的補貼,環保汽車進城免收擁堵費,以此刺激環保汽車及其相關領域的創新。德國制定了專門「赫爾梅斯」擔保,支持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三是稅收政策。如在2007年春季預算中,瑞典政府取消對風險資本徵收資本稅的項目,鼓勵風險資本投向創新性中小企業。
4、提供優質的創新服務。瑞典和德國都有比較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以滿足創新成果轉化以及創新型小企業培育等中介需求,包括有政府背景的公共機構、非盈利性組織,也有完全按商業化運作的純盈利性中介結構。服務內容主要涉及三大類:一是成果推廣服務。如德國各大學和科研機構均建有技術轉讓辦公室,專職負責科研成果向工業界傳播。二是融資服務。如瑞典國有企業ALMI對新創企業項目前期調研費用給予約2萬至4萬克朗的無償補助,企業可以根據項目計劃書(僅需要少量的抵押或無抵押)就可從ALMI獲得貸款。三是創新性創業服務。瑞典幾乎所有大學都建立了自己的產業孵化基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查爾姆斯理工學院以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孵化基地。
5、培養大規模的創新人才。瑞典和德國一直高度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科技人才儲備方面始終占據世界領先地位。瑞典擁有一批世界頂尖的知名學府,每年都有4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大學排行榜,良好的人才培育環境使瑞典創新的動力源源不斷。瑞典特別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國家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企業也重視員工的知識更新和專業技能培訓,使企業不但在技術創新方面,而且在設備更新、自動化生產等方面均有較好的智力基礎。德國將人力資源建設作為創新的重要環節,積極調整雙元制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內容,加大對國內外頂尖科技人才、年輕科研人員的吸引力。
6、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瑞典創新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獨特的文化氛圍。瑞典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講究和諧、平等、團隊,盡量不突出個人英雄主義,一切任由天性和本能。這種文化培養起來的放鬆心態,讓有創新能力的人不帶有功利思想,不急於求成,能更加自由地進行科學探索和技術發明。瑞典有一個獨特的「工程文化」,這種文化力求將創造發明和生產實踐完美結合,創新技術能力與商業化操作同行並進。德意志民族一貫具有思維嚴謹、辦事認真、遵守紀律、尊重個性、崇尚科學、敢於創新的傳統文化精神。德國人不僅一直以「思想家的國度」激勵自己,而且堅信傳統的創新文化就是德國擺脫自然資源貧乏劣勢、持續富強的一種基本力量,這成為德國創新文化的核心。
D. 日本科技為什麼那麼好
那是因為日本經歷了一次工業革命的末尾,歐洲國家依託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和紅利,通過貿易和武力征服了亞洲和非洲,為了獲取工業原料,把一些工業機械帶到了亞洲。日本就是抓住了該時期,大量引進和仿製基礎工業機械,並學習掌握了其設計思路和工作原理。(以紡織機為例)向歐洲派出留學生,培養了大批有基礎科學知識的階層,繼而在19世紀中期開始的二次工業革命中奮起直追(基礎工業材料、工業機械設計、技術工人等方面)。
二次工業革命中日本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跟歐美的工業科學技術拉開了一些距離。不過,在二戰中通過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對我人民的殘害,殘忍的取得了各項人體活體實驗數據,為其醫學和生物科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日本迅速跟上以美歐為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作出了貢獻。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日本以強大的基礎工業和生產加工能力成為美國在亞洲的科學技術產業化的代工廠,學習掌握了電子、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並在電子技術方面超越了同期的歐洲。
日本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並不是神話,而是其把握了時代命運,當一次工業革命和二次工業革命早期時全世界對知識產權還沒有很重視,技術的取得並不像當今這么難,所以成就了日本從農業社會竄起成工業科技大國的「神話」。
(對比同期的中國,由於腐敗保守、內戰、抗戰等等一次工業革命就沒有趕上,二次工業革命別人完成了我們才開始,而且完全沒有基礎。哎~就SB了。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淺看法,不喜勿噴,歡迎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