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醫適宜技術包括哪些項目
中醫適宜技術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葯技術,又稱「中醫葯適宜技術」。現代醫學認識「中醫適宜技術」也稱為「中醫傳統療法」,「中醫保健技能」,「中醫特色療法」或稱為「中醫民間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歷史悠久,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醫適宜技術的特點為具有「簡、便、效、廉」是中醫傳統特點之一。同時簡便效廉也是中醫的精髓所在。有人說什麼叫中醫「簡便效廉」就是中醫的概念。
『貳』 中醫特色療法技術都包括什麼
中醫特色治療,有以下幾種:第一、針灸療法,用毫針剌入人體的穴位,發揮經脈作用。適用於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皮銀屑病等疾病。第二、拔罐療法,具有消腫止痛、通經活絡、解毒瀉火的功效。適用於腰酸背痛、慢性濕疹、毒蟲咬傷等。第三、中葯濕敷,用紗布把葯液吸入,敷放於患處,使葯物深入皮膚內,幫助消除患部壞死組織,控制感染,起到去腐生肌的作用。等第四、中葯泡浴,用葯物煎湯浸泡於患處,長時間的浸泡使葯效作用於患部,從而起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等作用。
中醫特色的診療項目其實非常多,比如針灸科用的毫針、三棱針、皮膚針、撳針、火針,其實都是常用的項目。再有各種的灸法,如艾條灸、艾柱灸、隔物灸、長蛇灸、督灸,在灸法中體現。常用的頭針、耳針、拔罐、電針、穴位注射、穴位埋線,都是中醫的特色療法。
推拿屬於中醫,也可以熏蒸,另外小針刀可以算成是中醫的特色療法,足浴也可以算中葯的療法。中葯內服是更重要的中醫療法,中葯的灌腸、外敷、穴位貼敷,以及葯捻,是在肛腸科常用的方法,中葯的霧化吸入都是中葯的診療項目。
『叄』 中醫特色療法技術都包括什麼
葯物貼敷療法 葯物熏洗療法 葯酒療法 葯茶療法第 葯枕療法 頭針療法 梅花針療法 鉤針療法 眼針療法 腕踝針療法 電針療法 火針療法 耳穴療法 臍部療法 足部按摩療法 手穴療法 葯摩療法 點穴療法 捏脊療法 放血療法 穴位埋線療法 刮痧療法 拔罐療法 艾灸療法 醋療法 葯栓療法 臟器療法 蜂毒療法 磁療法 小兒推拿療法 第2掌骨側穴位全息療法 子午流注針法 梳頭療法 含漱療法中醫適宜技術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葯技術,又稱「中醫葯適宜技術」。現代醫學將「中醫適宜技術」也稱為「中醫傳統療法」、「中醫保健技能」、「中醫特色療法」或稱為「中醫民間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歷史悠久,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醫適宜技術的特點為具有「簡、便、效、廉」是中醫傳統特點之一。同時簡便效廉也是中醫的精髓所在。
【中醫適宜技術分類】
一、針法類:「針」是指「針刺」,是一種利用各種針具刺激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常用體針、頭針、耳針、足針、梅花針、火針、電針、穴位注射、小針刀療法等。傳統醫學對疑難病治療常以針罐齊施、針葯並用、內外同治獲得最佳療效。「針灸療法,重在得氣,得氣方法,提插捻轉,虛實分清,補瀉適宜」。
針法類包含體針療法、放血療法、頭針療法、耳針療法、足針療法、腕踝針療法、梅花針療法、火針療法、電針療法、穴位療法、針刀療法、艾灸療法、火罐療法、刮痧療法等。
二、灸法類:「灸」是指艾灸,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葯物點燃後直接或間接在體表穴位上熏蒸、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葯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驅邪、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消腫散結等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預防疾病,而且也能夠延年益壽。「人於無病時常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命門、中脘、神闕等穴,亦可保百餘年壽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按摩療法也屬於「手法類」,其中包括頭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蹺療法、整脊療法、捏脊療法、背脊療法、按摩療法、撥筋療法、護腎療法、按揉湧泉穴、小兒推拿療法、點穴療法等。按摩足底的湧泉穴能夠起到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功效。
四、中醫外治療法:也叫外治療法,包括刮痧療法、灌腸療法、火罐療法、竹灌療法、葯摩療法、天灸療法、鹽熨療法、熏洗療法、葯浴療法、香薰療法、火熨療法、芳香療法、外敷療法、膏葯療法、中葯蠟療、敷臍療法、蜂針療法等。
五、中醫內服法;還應該包括方葯應用(老中醫驗案、民間土單驗方應用、古方今用、成葯應用、臨床自擬方應用)等。以及中葯霧化吸入療法、中葯茶飲法、中葯葯酒療法、傳統背脊療法、飲食葯膳、養生保健、中醫護理、膏方療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六、中葯炮製適宜技術;「依法炮製,復方配伍」,是中醫臨床用葯的特點,包括中葯材、中葯飲片和中成葯三種。
炮製是中醫葯的專業制葯術語,其歷史悠久,經過炮製的中草葯降低或消除中葯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提高了中草葯的效果。
『肆』 暈厥,昏迷等嚴重低血糖危象的中醫診療技術
凡因某種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以交感神經興奮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為主要症狀的一組臨床表現,稱為低血糖症。以飢餓感、臉色蒼白、心悸脈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顫、恐懼感或精神錯亂,甚則暈厥等為主要臨床特徵。本症嚴重時可致昏迷。臨床一般以血糖濃度低於2.8mmo1/L為診斷標准。
低血糖症屬中醫「暈厥」、「虛風」等范疇。
辨證分型
心脾兩虛:起病多緩,頭暈,汗出,面色蒼白,心慌心悸,恐懼健忘,甚則精神異常。舌淡苔薄,脈細。
[治法方葯]補益心脾。 歸脾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
肝虛風動:頭暈、視物不清,肢體麻木或震顫,甚則暈厥,或抽搐、兩目上翻、口吐白沫。舌淡紅,苔薄,脈細弦。
[治法方葯]養肝息風。補肝散加減。
痰熱閉竅:酒癖暴飲後,多汗,嗜睡,神昏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方葯]補肝散加減。 清熱化痰,開竅醒神。 菖蒲鬱金湯合玉樞丹加減。
氣虛陽脫:心慌有飢餓感、精神恍惚,面色蒼白,冷汗頻出,甚則神昏暈厥。舌質淡紅,苔薄,脈細數或微弱。
[治法方葯] 益氣回陽固脫。參附湯合生脈高液嫌散。
適宜技術
1.針刺療法
(1)氣虛陽脫型可取人中、百會、足三里、內關等穴,針灸並用,針用補法,灸至病情緩解為止。
(2)針刺十二井穴、百會、水溝、湧泉、承漿、四神聰等穴,有開竅止痙的作用,適用於低血糖昏迷。留針15分鍾。
(3)針刺水溝、素髎、神闕、關元、湧泉、足三里,有回陽固脫、調節陰陽的作用,適用於低血糖之脫症,留針20分鍾。若亡陰者,可加太溪穴;若亡陽者,可加氣海穴;心陽不振者,尚可加內關穴。
(4)針刺內關、足三里、三陰交,有健脾益氣、補益血的作用,適用於脾氣虛之低血糖症。
(5)針刺心、神門、腦、下腳端,留針20分鍾,適用於心陽不振者。
2.耳針療法
針刺下屏尖、腦、枕、心,輕刺激,間歇運針,留針1 2小時。適用陰陽虛脫者。
3.灸法
(1)灸百會、神門、中脘、關元、涌關、神闕,用葯卷懸灸10 20分鍾,適用於腎陽虛衰之低血糖昏迷。
(2)灸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用艾條灸20分鍾,有健脾益氣的作用,適用於脾陽虛之低血糖症。
4.中成葯
(1)麝香保心丸:主要成分為麝香、蟾酥、人參提取物等,功能: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 1 2粒,含服。
(2)生脈散口服液:每次服20 40毫升,每日 2 3次。
(3)至寶丹:每次一丸,口服或鼻飼。
(4)益氣口服液:由黃芪、埋扮當歸、熟地黃等提取製成,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有益氣養血的作用,適用於血虛之低血糖症。
5.中葯針劑
(1)參附註射液:4 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靜脈推注。
(2)生脈注射液戚手: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60毫升,靜脈推注。或取生脈注射液10毫升,加增液針劑1000毫升至2000毫升,靜脈滴注。
(3)四逆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毫升,靜脈滴注。
(4)參附青注射液:由紅參、附子、青皮提取物製成,20毫升,靜脈推注。有回陽固脫的作用,適用於陽氣暴脫型。
6.食療法
人參100克,龍眼肉100克,白糖500克。人參煎湯去渣(渣可另用),與龍眼肉同煮再與白糖一起熬成龍眼糖。低血糖常發者可於餐後一小時左右服用,每次10克。陰虛有熱者不宜。(摘自《急症中西醫診療技術》)
『伍』 傳統中醫七大技術是什麼
中醫適宜技術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簡便易學的中醫葯技術,又稱「中醫葯適宜技術」。現代醫學將「中醫適宜技術」也稱為「中醫傳統療法」、「中醫保健技能」、「中醫特色療法」或稱為「中醫民間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范圍廣泛、歷史悠久,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醫適宜技術的特點為具有「簡、便、效、廉」是中醫傳統特點之一。同時簡便效廉也是中醫的精髓所在。
【中醫適宜技術分類】
一、針法類:「針」是指「針刺」,是一種利用各種針具刺激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常用體針、頭針、耳針、足針、梅花針、火針、電針、穴位注射、小針刀療法等。傳統醫學對疑難病治療常以針罐齊施、針葯並用、內外同治獲得最佳療效。「針灸療法,重在得氣,得氣方法,提插捻轉,虛實分清,補瀉適宜」。
針法類包含體針療法、放血療法、頭針療法、耳針療法、足針療法、腕踝針療法、梅花針療法、火針療法、電針療法、穴位療法、針刀療法、艾灸療法、火罐療法、刮痧療法等。
二、灸法類:「灸」是指艾灸,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葯物點燃後直接或間接在體表穴位上熏蒸、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葯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氣血,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驅邪、行氣活血、驅寒逐濕、消腫散結等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預防疾病,而且也能夠延年益壽。「人於無病時常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氣海、命門、中脘、神闕等穴,亦可保百餘年壽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三、按摩療法也屬於「手法類」,其中包括頭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蹺療法、整脊療法、捏脊療法、背脊療法、按摩療法、撥筋療法、護腎療法、按揉湧泉穴、小兒推拿療法、點穴療法等。按摩足底的湧泉穴能夠起到養生保健,益壽延年的功效。
四、中醫外治療法:也叫外治療法,包括刮痧療法、灌腸療法、火罐療法、竹灌療法、葯摩療法、天灸療法、鹽熨療法、熏洗療法、葯浴療法、香薰療法、火熨療法、芳香療法、外敷療法、膏葯療法、中葯蠟療、敷臍療法、蜂針療法等。
五、中醫內服法;還應該包括方葯應用(老中醫驗案、民間土單驗方應用、古方今用、成葯應用、臨床自擬方應用)等。以及中葯霧化吸入療法、中葯茶飲法、中葯葯酒療法、傳統背脊療法、飲食葯膳、養生保健、中醫護理、膏方療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六、中葯炮製適宜技術;「依法炮製,復方配伍」,是中醫臨床用葯的特點,包括中葯材、中葯飲片和中成葯三種。
炮製是中醫葯的專業制葯術語,其歷史悠久,經過炮製的中草葯降低或消除中葯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葯安全,提高了中草葯的效果。
『陸』 中醫適宜技術包括些什麼
有針灸技術、棍筋技術、正骨技術、號脈技術、小兒推拿等等。
『柒』 中醫的「五術」,是指哪些
中醫的「五術」,是指哪些?
五術是漢族人中華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其中許多精粹,都被中華民族道家詳細的承傳出來。也是在巨大繁雜的書法(西漢前稱方術、如以西方國家叫法也就是說白了法術)系統軟體的最關鍵的歸類,一般覺得包含山(仙)、醫、命、卜、相五類。
五術的(山、醫、命、相、卜)基本上組成,
中醫兒科關鍵醫治小兒疾病。因為小兒的生理特徵和病理學特性與成年人不一樣,因此醫治的方法和服葯也與成年人不一樣。其具體表現在:小兒抵抗風邪的能力較差,一旦病發,症狀的轉變快速,與成年人擁有 非常大差別。患者對疾病的痛楚通常不可以恰當表述,再加上小兒腑臟柔嫩,對葯品的反應和耐受性也與成年人不一樣,因此設立小兒大專很必須。
針灸是扎針法和灸法的統稱。綉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道刺進病人身體,用捻、提等技巧,根據對經脈俞穴的刺激性來醫治疾病。炙法是把點燃著的艾絨按一定穴道熏灼表皮的經脈俞穴,利用熱地刺激性來醫治疾病。針灸療法適用每種疾病,包含很多多功能性疾病和傳染性疾病,及其一部分器質疾病。
中醫治未病。中醫養生是採用防止或醫治方式,避免 疾病產生、發展趨勢的方法。中醫治則理論的基本上規律。中醫養生包括三種實際意義:一是預防疾病於未然,注重養生,防治疾病的產生;二是既病以後防其傳變,注重初期確診和早期治療,立即操縱疾病的發展趨勢演化;三是愈後避免 疾病的發作及痊癒並發症。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你有所幫助,
『捌』 中醫的治療手法是什麼
一、湯液法——中葯內服法,有丸、散、膏各種葯劑,口服多為湯液。
二、針灸——針灸刺激某部位經穴(包括針刺放血)。通經脈,調氣血,平陰陽,調臟腑,防治疾病。
三、按摩——有捶打、施壓及揉擦三種。
四、導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
五、食療——葯食同源、葯膳。
六、其他——外治法等。
外治法:
拔罐:使局部皮膚充血,防治疾病。適拿搭用於各種疼痛、風濕、痹痛、神經麻痹、感冒、岩野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暈等及丹毒、紅絲疔、毒蛇咬傷,瘡瘍初起末潰等外科病。
捏脊、刮痧消棗拿、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貼、膏丹丸散外塗外敷、葯浴、坐浴、中醫骨傷科的整骨。
養生七法:神養:包括精神心理、情趣愛好和道德品質調養。居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氣養:健身氣功的內養功。形養: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多融合了醫學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食養:內容包括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葯養:養生葯劑選配調制,中醫常有「葯膳」之說。術養:非食非葯的養生法。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療法養生。
四時養生法: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安排生活起居。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1、春三月,應晚卧早起,鬆弛心胸,庭間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順應春升之氣機,不束縛自己; 2、夏三月應晚卧早起,夏天該天熱而汗出,讓它出個夠,是陽光宣洩於外不要過於貪涼,順應夏長之氣;3、秋三月,應早卧早起,心情平靜安寧,不煩不燥,保養肺陰,免受燥氣之侵襲;4、冬三月,時令閉藏,冰天雪地,保護陽氣,勿使外泄,不使皮膚出汗過多,早卧晚起,像冬眠的動物一樣,祛寒就溫,減少活動,養精蓄銳,以待來春,這是冬藏之道。
預防中風六字訣:穩:即穩定情緒。防:即防止便秘。低:即飲食低脂、低鹽。忌:一忌食過飽;二忌看電視時間過久;三忌隨意突然停葯。 煉:即堅持適度的鍛煉。診:即早治「小中風」。
『玖』 中醫的手法都有哪些
中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汗葯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薑糖水或酸辣湯,發一發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為生薑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葯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吐法大都用於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時代的大名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後,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葯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毀臘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採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採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許多中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葯也是一種和劑。
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葯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薑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慾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於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於熱葯。使用溫熱葯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葯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葯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
補法是運用補葯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別。醫聖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癒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採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葯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
中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於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由於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並用、溫清並用、攻補並用、消補並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並且還創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
中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於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質。「必求於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症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纖兆滑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症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某些假象。所以,中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猜族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所以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癒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採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有些人得了病,總喜歡服補葯,而庸醫也喜歡投人所好。結果往往「閉門留寇」,遺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傳染病,發病急遽,如果正氣不很虛弱,更應該及時驅邪。另一種情況是祛邪不要傷害正氣。《紅樓夢》中的胡太醫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他在給睛雯治病的時候就犯了祛邪傷正的大忌。晴雯本來是偶感風寒的小病,可是胡大醫卻搬出了一大堆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解表葯,又用上了枳實、麻黃一類的猛峻葯物。這就難怪賈寶玉罵他「該死,該死」。賈寶玉說:「雖疏散,也不可太過。舊年我病了,卻是傷寒,內里飲食停滯……還禁不起麻黃、石膏、枳實等虎狼葯。我和你們(指丫環們)就如……那才開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葯,你們哪裡禁得起?」
除上述原則外,還有正治反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原則,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原則等等。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醫治療的原則,始終貫徹了從整體出發,又聯系時間、地點和人的各種不同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
『拾』 中醫葯類包括哪些專業
中醫葯類包括中醫學、中醫骨傷、針灸推拿、蒙醫學、藏醫學、維醫學、傣醫學、哈醫學、朝醫學、中葯學、蒙葯學、維葯學、藏葯學、中葯昌祥材生產與加工、中葯制葯、中醫康復技術、中醫養生保健、葯膳與食療等18個專業。
中葯學專業簡介: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中葯栽培、生產、經營、鑒定、調劑、管理所必需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論知識,從事中葯栽培、鑒定、炮製、調劑、制劑、經營、管理及臨床合理用葯等工作的高素質實用型葯學專門人才。
主幹課程:中葯栽培技術、中葯鑒定技術、中葯炮製技術、中葯葯劑學、醫葯市場營銷、中葯儲存與養護、中葯制劑檢測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