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代科學技術革命都有那些
我在回答這個問題是要事先聲明一下,近代科學和現代可學可不是一回事,有的人老是將其混為一談,我認為那些人都是學習不扎實的,所以不要聽信。 所謂近代科學,是從哥白尼開始到愛迪生對電的應用為止而現代可學是從1949年相繼出現的科學,例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我不一一逐個介紹了) 我先說一下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科學: 中世紀末期,基督教宣揚的地球中心說在歐洲仍然占據絕對的統治地位。然而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當時一些具有進步思想的哲學家和天文學家都對這一傳統解釋感到不滿,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了太陽中心說,也就是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但由於教會的迫害,被火燒死。 繼哥白尼之後,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Galileo,1564--1642)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並於1610年發現了木星的4顆衛星,為日心說找到了確鑿有力的證據。但由於教會的迫害晚年被判終身軟禁。他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同時他的傑出成就為牛頓的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於1643年的聖誕節的夜裡,牛頓在英格蘭的一個農民的家裡出生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只有1.35千克重的早產兒會成為一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他就是牛頓(Newton,1643--1727)。把簡單的事情考慮的很復雜,可以發現新領域;把復雜的現象看的很簡單,可以發現新定律。這句話就是這位偉人所說過的一句名言。就如他所說的,牛頓在系統的總結了前人的成果,在大量的實驗基礎上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力學定律。而且,他不光在數學和物理方面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他還是微積分的創立者之一。(大約在17世紀60年代,牛頓與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分別獨立創造了微積分)於1687年。牛頓出版了力學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實現了物理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 19世紀以前,神創論占絕對的統治地位,世界各地人們普遍的把生物的起源歸結與各種神力的作用。基督教也宣揚上帝創造了萬物,並按自己的形象用泥土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有用亞當的一根肋骨也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上帝創人說成為教會禁錮人們思想的天經地義的教條。 19世紀中葉,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神創論受到進化論的強有力的挑戰。「進化」這個新概念與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Darwin,1809--1882)的名字緊密相聯 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劃時代的科學著作《物種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嚴密的生物進化理論,該理論說明一切動植物,包括人類,都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簡單來說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871年,達爾文進一步發表《人類的起源》論證了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進化生物論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絕大多數人們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對上帝創造人的學說的顛覆,引起了教會的極大恐慌與圍攻。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迫切需解決動力不足的問題。傳統的畜力、風力、水力很不穩定,嚴重製約了工業革命向縱深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呼喚著方便、適用、高效的新動力支撐與推動。瓦特(Watt,1736--1819)順應時代的要求,完成了新式蒸汽機這一劃世道的偉大發明。 瓦特經歷20多年的不謝努力,完成了對紐可門蒸汽機的革新。從此蒸汽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改造世界的動力機械,解決了工業革命的動力問題。人們開始用煤作燃料,驅動火車、輪船和機器。動力級的採用為工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機時代。 19世紀後期,科學新發現催生了發電機。蒸汽動力方興未艾,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又登上了歷史舞台。人類從此進入電力時代。 電力的廣泛應用與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Edison,1847--1931)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創造達1000多項。他發明改進了我們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最為熟悉的電燈、電話、電影等等。 以上的這些科學家只是近代科學的一部分科學家,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一句話:科技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把人們帶進了萬家燈火、通訊便捷的新世界,人們生活從此更加方便舒適、豐富多彩。、
『貳』 為什麼說中世紀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孕育力量
可以這樣答:中世紀是近代科學的搖籃。基督教利用神學大一統的力量促進了數學唯理主義和機械主義新自然觀的形成和普及,生產技術進步為近代早期學術復興提供了實踐基礎和經驗材料,科學與宗教的互滲營造了孕育近代科學的文化氛圍,經院哲學的內部論爭則為近代科學直接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方法論准備。
也可以:在歐洲文明史上,我們可以把中世紀分為兩個階
段,11
世紀之前的幾百年才是真正的「黑暗時期」。
中世紀早期,歐洲宗教思想占據支配地位,科學發展
受到抑制,但中世紀後期的科學在對自然界進行理性
探索以及拓展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局限性等方面
收獲頗豐。歐洲接受並吸收了阿拉伯科學,研究學術
的工具也有了很大進步。從11
到13
世紀,歐洲人開
始從阿拉伯人那裡和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重新發現
和認識此做了古希臘文化,使亞告仿里士多德的自然森友衡哲學為中
世紀打開了一個思想的新世界,並最終成為一種解放
的力量,使得歐洲的科學文化從此有了新的轉機,成
為文藝復興的直接思想源泉。有的西方學者把11
世
紀以後到文藝復興的幾百年稱為中世紀,也有學者認
為中世紀歐洲出現過三次文藝復興。其實無論如何
界定中世紀,我們都應當說中世紀傳承了古希臘文
化,孕育了近代科學,是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
環,而非僅僅是漆黑一片
『叄』 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是什麼、其出現主要條件有哪些
近代科學的誕生往往以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維薩留斯的《人體的構造》、哈維的《心血運動論》以及伽利略新物理學的問世為開端,以牛頓力學的建立,以及機械自然觀和實驗數學方法論的形成為其標志.
促進西方科學發展的文化因素絕大一部分都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和古羅馬,在漫長的中世紀後期,正是文藝復興運動對古希臘、古羅馬知識文此芹游化體系的重新發現和詮釋,才真正的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古希臘的理性思辯精神,雖然在中世紀曾幫助神學家們建築起了基督教教義的理論大廈,但在文藝復興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近代科學技術的重要形態就是科學技術的研究須以嚴密的理論體系為前提,而文藝復興正是恢復了古希臘、古羅馬的理性思辯傳統,並且在笛卡兒、萊布尼茨、康德等人發展後,才能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不可代替的條件.
文藝復興必然地跟宗教改革發生聯系,而宗教改革運動對解放人們思想地禁錮,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是顯著並且富有成效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文藝復興又一次顯示出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間接促進作用.
在宗教內部,並不存在與科學技術根本對立的情況.人類森銷對世界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宗教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具有其獨立的價值.在「宗教是精神的鴉片」觀念的權威話語中,宗教無法不被簡單化、功利化解讀.宗教本身在探求人的道德精神領域是有不可抹煞的地位並取得了相應成就的.但基督教回過頭來冒充成自由民主和科學的啟蒙者同樣是一種功利化行為
基督教,過去在它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時侯,它曾經血淋淋地首或扼殺科學思想; 現在當科學比它更有威望,而它自己已喪失絕對權利的時侯,又選擇性地使用科學來做自己的遮羞布,這是我最厭惡基督教的地方.在歷史上很少看到曾經如此不擇手段地迫害科學而又如此厚顏無恥地強調自己對科學之貢獻的反科學勢力.
西方基督教教和新儒家一模一樣,過去都是要被啟蒙運動和民主運動、人道主義者推翻的對象,現在都想回過頭來冒充成自由民主和科學的啟蒙者,而最糟糕的就是,一群崇洋的中國人,還是盲目地相信他們的話術.甚至到現在還有中國人,否定西方哲學家對啟蒙的貢獻,把基督教當成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認為西方的好,就是因為有基督教,這和外國人誤以為中國當前的進步就是因為有儒家,其荒謬性不是完全一樣的嗎?所以說,凡不以人類為實體關懷的哲學或宗教,最後都必然走向無視於人類痛苦.中國在封建制度下,以儒家的禮教來控制社會,文化確實曾受到扭曲,這和西方在封建制度下,以基督教來控制社會,文化造成的扭曲沒有什麼不同.
『肆』 什麼是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與社會 一、作為學術名詞
科學技術作為人的一類社會活動,和其他類型的社會活動,如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教育活動、思想文化活動之間,無不存在著互動關系。互動,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涵義是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從總體上看是一種雙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能對其他社昌察會活動產生的影響作用戶稱為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其他社會活動對科學技術的制約作用,這類作用構成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始終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進步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
(一)科學技術的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提高認識能力,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從它誕生起,與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從近代歐洲支藝更興起,自然科學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們通過學習、掌握和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自己認識自然界的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探索新的認識領域.民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散寬容,不斷為教育提供先進的設備和手段,並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從而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了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晉級,對整個社會精神面貌和人們的道德觀念都發生了深刻影響,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後,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19世紀中葉,馬克思作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的精闢論斷,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進入20世紀後,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三)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科學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近代歐洲科學技術的採用,不僅使得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且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取代封建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於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隨著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將由初級階段逐步上升為更高級的階段。
(四)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現在,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短缺已成為人類必須正視的嚴重問題。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認識這種嚴重後果,並自覺控制人類活動,使之朝著不危害人類生存的方向進行的可能。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後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應用科學技術防止和消除有害後果,有效地、充分地、經濟沖迅亮地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創造一個適合人類 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在由各類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的社會大系統內進行的。因此,在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研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種社會條件。這些條件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即社會生產、社會制度和社會思想文化。
(一)社會生產決定科學技術的發展
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定其它社會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是產生原始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源泉。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是由社會生產的需要所決定的,如18世紀的蒸汽技術革命,就是在英國大規模的世界貿易已發展到以人力為動力和手工勞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發生的。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實踐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不但促使了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還導致科學技術研究成為獨立的社會事業和社會部門,研究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由個人研究、集體研究轉變為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社會生產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決定作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第一,生產實踐為科學技術提供研究課題和認識材料,同時科學技術成果的真理性和實用性也必須通過生產實踐來檢驗。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根本的認識基礎。第二,從一定意義上說,儀器設備和各種物質技術手段,標志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決定著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而科學實驗所需的這些物質技術手段是通過社會生產活動創造出來,是由工業生產所提供的。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重要的物質保證。第三,科學技術的研究經費也要靠社會生產提供。一個國家和社會能夠籌集多少資金用於科學技術,固然與認識水平和其他社會因素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和水平。因此,社會生產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資金來源。
(二力社會制度制約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技術存在於社會環境之中,同社會相互作用而向前發展,因此,科學技術必然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主要反映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在歷史上,科學技術成果總是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佔有、掌握和利用,並為鞏固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服務。一些國家的政府和財團,或者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物質條件和經濟支持,或者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干涉甚至遏制某些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應用,其目的無非都是為了讓科學技術滿足他們的經濟和政治的需要,而不危及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盡管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但它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可以被不同地利用,用來達到不同的目的。忽視科學技術受社會制度、階級關系的制約,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與社會制度相脫離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社會制度對科學技術的制約,還突出表現在社會制度的變革往往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掃平前進的道路。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為英國成為近代科學革命的中心,以及18世紀的產業革命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近代日本在科學技術上的崛起,不能不說是同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導致的社會制度變革密切相關。而中國古代科技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到近代卻大大地落後於西方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腐朽而又頑固的封建制度桎梏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社會思想文化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
社會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哲學和宗教思想、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文化教育等。這些社會因素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
在歷史上,先進的哲學思想指導、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落後保守的哲學思想卻常常起阻礙作用。比如17世紀英國培根和18世紀法國狄德羅等人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就對近代歐洲的自然科學提供了進步的世界觀和有效的方法論,大大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而明清時期的傳統的儒家哲學為核心的文化專制主義,是導致中國科學技術衰落的重要社會原因。宗教本質上是與科學不相容的.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黑暗統治使科學技術停滯幾百年,近代科學正是在與宗教勢力的斗爭中產生和發展的。但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也有復雜的一面,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客觀上又起過一定的促進的作用。倫理道德觀念對科學技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如果一個社會形成了尊重知識、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良好道德風尚,那麼就能有力地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反之,如果是鄙薄科學技術,像中國傳統觀念中視之為"奇技淫巧"的社會風尚,那就不利於發展科學技術。其次道德對科學技術的作用還表現在通過影響科技工作者的行為而實現。在長期的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科學家在踐履社會道德的同時,形成了一套科學道德規范。科學道德是用以調整科學家之間、科學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它還能激勵科學家克服困難,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有賴於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教育具有著傳授文化和科技知識以及培養人才的職能,科學技術研究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依靠教育部門培養和提供,教育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規模、發展速度和水平,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同時也直接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
二、作為研究的方向
基於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 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伍』 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簡史
1、近代科學技術的興起
15世紀中葉是歐洲歷史上的重要轉變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條件。於此同時,科學本身為爭得自己的塌帆獨立地位,擺脫宗教的桎梏,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實驗科學的興起,更使自然科學有了獨立的實踐基礎。
2、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主要原因或政治前提在於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逐漸建立並日益加強;英國蘆衫飢通陪返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3、科學的世紀
科學的世紀是指稱近代科學全面繁榮的19世紀。19世紀科學發展的規模和成熟遠遠超過17世紀的科學革命,熱力學、光學、電磁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等學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並大都進入到理論綜合的新階段。
(5)基督教的什麼為近代的科學技術和擴展閱讀:
新時代學科未來發展路徑:
1、積極構建新的科學技術史觀。
科學技術史發展的歷史,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科學技術史觀不斷演化的歷史。近幾十年來,老一輩科技史家又在科學技術史領域為後學塑造了很多優秀的治學典範。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好的學術傳統。
2、加強科學技術史與相關學科的交叉。
科學技術史本身具有溝通科學與人文的橋梁作用,有利於其與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比如,科學技術史與科學技術考古、文化遺產等學科的合作,在很多學校將會是一流學科建設的增長點,成為有分量的言說者。
『陸』 科學技術史的近代科學技術的興起
15世紀中葉是歐洲歷史上的重要轉變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為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條件。於此同時,科學本身為爭得自己的獨立地位,擺脫宗教的桎梏,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實驗科學的興起,更使自然科學有了獨立的實踐基礎。從此,近代自然科學開始了它的相對獨立發展的新時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技術的發展與積累始終在緩慢進行,並最終在自然科學的興起中得到了巨大的助力。 鑒於近代資本主義革命為自身尋求合法性的需要,中世紀通常被貼上了「黑暗」、「愚昧」或「壓抑」的標簽,基督教會和經院神學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然而,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當我們重新審視中世紀時,會發現在這一時期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積淀了深厚的土壤。
中世紀技術的緩慢發展與積累
中世紀的技術發展主要集中在生產領域,是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逐步積累起來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與中世紀經院神學所形成的風氣有關。經院神學關注天國,主張理性的玄思。這一方面鍛煉了歐洲人的嚴格的邏輯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具有較高學術素養的人僅僅局限在抽象理論領域,不關注具體的經驗實踐。使得感性與理性、推理與實驗、科學與技術的脫節。
宗教對科學技術發展的解放與禁錮
1) 中世紀的神學自然觀:上帝→人→自然
依《聖經》所言,人和自然同為上帝所創,但人位於自然之上,上帝創造自然的目春叢兄的是為了給人以棲息之地,同時彰顯上帝的榮光。這種自然觀相對於古希臘自然觀來說,為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合法性支撐。
「希臘人眼中的自然是神聖的,活生生的,有機的整體,他們只是要求認識自然而從未想過去改造自然,那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而在中世紀的人看來,自然失去了神秘性,它不過是上帝為人類准備的家園,因而研究自然被看做是沒有出息甚至是褻瀆神靈的事,因而嚴重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但它卻以祛魅的方扒襲式消解了自然的神秘性,為近代科學開辟了道路。」
——摘自張志偉《西方哲學史》
2) 宗教對科學技術的禁錮:
盡管中世紀的宗教自然觀消解了自然的神秘性,為人們研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合法性。但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還是處於宗教神學的統治之下,相對於神學家們的抽象思辨,注重實踐的科學技術的地位仍然很低下。
「中世紀這些激進的實驗主義者中,其實沒有一個人懷疑過他們那個時代盛行的神學觀,他們從未想過要讓自然科學離經叛道,只是把它當成神學聽話的婢女。」
——摘自麥克萊倫《世界史上的科學技術》 文藝復興時期有兩項重要的發現:人的發現與自然的發現。這兩項偉大發現對於科學技術的興起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當時的人們因著對自己理性能力的重新發現,就像是剛剛出生的孩童一樣迫不及待地開始用全新的眼光打量周圍的一切事物,在各個領域都顯示出了旺盛的好奇心和偉大的創造力。因此,這一時期取得顯著成就的人物往往被認為是全才式的、網路全書式的人物。
詳見網路:文藝復興
3.2 神學家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
1)地心說 VS 日心說
「地心說」支持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托勒密
「地心說」主要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其他的星體都圍著地球這一宇宙中心旋轉。這個學說的提出與基督教《聖經》中關於天堂、人間、地獄的說法剛好互相吻合,處於統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學說,把「地心說」和上帝創造世界融為一體,用來愚弄人們,維護自己的統治。因而「地心學」說被教會奉為和《聖經》一樣的經典,長期居於統治地位。
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天文觀測的鄭遲精確度漸漸提高,人們逐漸發現了地心學說的破綻。到文藝復興運動時期,人們發現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輪和本輪的數目竟多達八十個左右。而且這些模型都無法與觀測結果相符合。
「日心說」支持者:阿里斯塔克、庫薩的尼古拉、哥白尼
在《天球運行論》中,哥白尼主要做了兩件事:首先,是明確地將日球是靜止的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都是繞日運行,而且月球則繞地球運行,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提出。這就是所謂的「日心說」;其次,從這項新原則出發,他為眾天體的運行構建了一個新模型,這模型完全拋棄托勒密的對等點機制,而是徹底回到古希臘以「均勻圓周運動」來解釋天體運動的途徑。嚴格說來,這兩個原則並不新穎:「均勻圓周運動」是古希臘天文學的固有理想,「地動說」則是公元前3世紀的阿里斯塔克提出的。哥白尼所做的,實際上是重新回到古希臘的舊原則,然後依循托勒密的數理方法來構建相類模型,並且以實證數據在決定模型的主要參數,然後仔細計算天體在運行中的長期位置變化。
2)哥白尼「日心說」的明與昧
從計算和預測的角度看,哥白尼的「日心說」並無優勝之處:《天球運行論》所計算的日月和行星運動比諸《大匯編》並非更為准確,而且前者所需要應用的本輪數目超過後者。然而,對於許多天文現象「日心說」相對於「地心說」而言,可以提供更為自然且令人信服的解釋。換言之。哥白尼革命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提出新原則和模型,而更在於擴大了判別理論真偽的實證基礎。自此以往,令人信服的理論不僅要在數學上「重現現象」的某些方面,還要能夠對同一現象所有其他方面都作出滿意解釋。因此,隨著哥白尼新理論的出現和逐漸被人接受,科學理論的判別標准乃至其本質也正在起變化。
哥白尼「日心說」的蒙昧色彩:第一,對上帝的信仰。哥白尼認為上帝創造的世界必然是簡單完美的,地心說體系中如此之多的本輪和均輪顯然不能符合上帝的意志。而只要轉向日心說,認為所有行星都是圍繞著太陽運動,就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困擾地心說的問題。就日心說來看,行星的不規則運動只是地球和行星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的,也就不需要那麼多本輪、均輪加以說明,能很自然地解釋行星運動的一些現象。第二,新柏拉圖主義的太陽崇拜。
「在所有的座次中,太陽的寶座居於正中……他確實是宇宙的明燈、心靈和統領……太陽在那個位置猶如坐在王座之上,統領著在他周圍轉圈的那些行星子民……地球亦因為太陽才有孕育,一年一生而成為豐產之地。」
——摘自哥白尼《天球運行論》
3)如何正確認識哥白尼的《天球運行論》
哥白尼:最後一位古代天文學家Or 第一位近代天文學家
「《天球運行論》的意義不在於它自己說了什麼,而在於它使得別人說了什麼。這本書引發了它自己並未宣告的一場革命。它是一個製造革命的文本,而不是一個革命性的文本。」
——摘自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在哥白尼的日心說中,太陽其實並不處在太陽系的正中心,而是接近太陽系的中心。他的地動說也是為了解釋行星為之而提出來的副產品,以便極力符合古希臘的天文學傳統。只有在開普勒用橢圓運動代替了正圓運動,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數據證實和宣傳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之後,現代天文學體系才真正得以實現,從而揭開了西方科學和思想從古代向現代的轉變。 近代自然科學的重要特徵就是實驗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兩者構成了近代自然科學區別於中世紀經院科學的關鍵所在,對於這兩者的含混不清也是導致過渡時期的科學形態具有蒙昧性的重要因素。
4.1伽利略的貢獻
「如果一個蘋果砸到牛頓的頭上,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那麼這個蘋果樹就是伽利略栽的;如果一個蘋果砸到牛頓頭上,那麼就有一千個蘋果砸到伽利略頭上。」
——《伽利略對話錄》
天文學:自製天文望遠鏡,對天體進行觀察,發表《關於兩個世界體系的對話》,使哥白尼的日心說走出象牙塔,深入到一般民眾當中。
物理學:《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關於受力懸臂的數學分析和自由落體定律。通過斜板實驗對落體運動進行分析——物體的運動是由慣性維持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伽利略的偉大是因為他是科學與宗教沖突的象徵,是為真理受迫害的典型。然而,伽利略對科學的最重要貢獻其實並不是為哥白尼辯護,而是利用望遠鏡把人類的視野擴展到了地球以外,以及想新動力學踏出第一步。
伽利略於1609年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天文望遠鏡。伽利略用它觀測到了月亮表面的「環形山」、木星的四顆衛星、太陽黑子等等,用觀測結果「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說。
伽利略在力與運動方面的研究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斜面實驗與斜塔試驗。這兩項實驗雖被證實是想像中的,但卻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的基礎上。把研究的事物理想化,就可以更加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化繁為簡,容易於認識其規律。
伽利略創立了對物理理象進行實驗研究並把實驗的方法與數學方法、邏輯論證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這一自然科學新方法,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他因此被譽為是「經典物理學的奠基人」。
4.2 培根與笛卡爾
從培根和笛卡爾開始,把自然界當作一個獨立的客體來對待,而人則成為在客體之外的獨立的旁觀者,從此開始了征服自然界的現代性時代。
培根:主張學者傳統要和工匠傳統結合起來,形成「經驗和理性職能的真正的合法的婚配」。培根的代表作《新工具》不僅闡明了歸納法的重要性,而且提供了歸納邏輯中判明因果聯系的求同法、差異法和共變法。
「如所周知,培根是最樸素和理直氣壯的科學主義者,主要宣揚、呼籲以下三點:首先,從傳統(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口耳相傳或者臆度、想像而來的知識都不可靠,必須大力和徹底掃除;其次,真正的知識只能夠通過實際觀察、實驗得來;最後,政府因此應大力鼓勵、推動、資助科學研究,以造福社會和人類,因為『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用蜘蛛、螞蟻和蜜蜂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三種不同的科學方法論:經驗主義者好像螞蟻,它們只是收集起來使用。理性主義者好像蜘蛛,它們從自身把網子結起來。但是,蜜蜂則採取一種中間道路,它從花園和田野里的花上採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種力量來改變這種材料。顯然,培根所提倡的是「蜜蜂」的學習方法。
培根的這些議論在生前並不受注意,但從17世紀40年代即清教徒革命開始,則日益為人重視,從「皇家學會」的成立,以至玻義耳、牛頓等人的實驗科學精神,都可以說與他的影響有關。
笛卡爾:倡導科學研究中的演繹法,強調數學方法的意義。笛卡爾的畢生力作是1637年發表的《方法論》,他在此書中提出的思想,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預見現代科學的精神與結構,即有關自然界的真正知識必須從毫無疑問的基本原理出發,然後以嚴格的數學推斷出來。在這樣的系統中,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以及生命的「自主性」是完全沒有地位的(具有靈魂的人自然不在其例),它因此被稱為「機械世界觀」(mechanical philosophy)。
笛卡爾致力於自然界觀察,並意識到只有牽涉空間的「運動」可以用數學處理。作為解析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把數和幾何學聯系起來,從而表明空間或廣延可以用代數公式表示。「他又引入現代數學符號以及運作方式,並且用x,y等字母代表未知線段,用a,b,c等字母代表已知數量,從而大大簡化了代數問題的解決。這在數學的現代革命過程中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決定性一步,從此數學思考的重心就從幾何學的「形」轉移到代數學的「計算」上去了。」 由此,笛卡爾把科學的統一性建立在研究方法——數學上,而數學的確定性就保證了知識的確定性,從而在數學角度為近代科學建立了形而上學的基礎。
培根和笛卡爾是17世紀科學思潮中兩個隱然對立陣營的代表人物:培根輕視數學,以觀察、實驗、類型學和歸納法為尚,傾向近於博物學家;笛卡爾從理性精神出發,認為通過自明的基本原則和推理就可以了解世界,傾向近於數學家。這兩種思想各有偏失,它們的局限到牛頓的《原理》發表才顯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