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顯示器的主要技術指標之一是什麼
顯示器的主要技術指標之一有:解析度、掃描頻率、刷新頻率、點距、響應時間、亮度和對比度、尺寸等。
顯像管的尺寸一般所指的是顯像管的對角線的尺寸,是指顯像管的大小,不是它的顯示面積,但對於用戶來說,關心的還是他的可視面積,就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顯像管的實際大小尺寸,單位都是指英寸。一般來說,15英寸顯示器,其可視面積一般為13.8英寸,17英寸的顯示器,其可視面積一般為16英寸,19英寸的顯示器,其可視面積一般為18英寸。
(1)什麼是顯示技術高擴展閱讀:
CRT顯示器的調控方式從早期的模擬調節到數字調節,再到OSD調節走過了一條極其漫長的道路。
模擬調節是在顯示器外部設置一排調節按鈕,來手動調節亮度、對比度等一些技術參數。由於此調節所能達到的功效有限,不具備視頻模式功能。另外,模擬器件較多,出現故障的機率較大,而且可調節的內容極少,所以已銷聲匿跡。
數字調節是在顯示器內部加入專用微處理器,操作更精確,能夠記憶顯示模式,而且其使用的多是微觸式按鈕,壽命長故障率低,這種調節方式曾紅極一時。
OSD調節嚴格來說,應算是數控方式的一種。它能以量化的方式將調節方式直觀地反映到屏幕上,很容易上手。OSD的出現,使顯示器得調節方式有了一個新台階。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大多採用此調節方式,同樣是OSD調節,有的產品採用單鍵飛梭,如美格的全系列產品,也有採用靜電感應按鍵來實現調節。
❷ 立體顯示技術的原理是什麼有哪些立體顯示技術,並列舉其中兩項的應用
原理:由於人眼有4-6cm的距離,所以實際上我們看物體時兩隻眼睛中的圖像是有差別的。兩幅不同的圖像輸送到大腦後,我們看到的是有景深的圖像。只要符合常規的觀察角度,即產生合適的圖像偏移,形成立體圖像並不困難,這就是計算機和投影系統的立體成像原理。依據這個原理,結合不同的技術水平有不同的立體技術手段。從計算機和投影系統角度看,根本問題是圖像的顯示刷新率問題,即立體帶寬指標問題。如果立體帶寬足夠,任何計算機、顯示器和投影機顯示立體圖像都沒有問題。
立體顯示技術:主動顯示系統、被動顯示系統、光譜分割立體顯示系統。
主動顯示系統的應用:
用一台輸出刷新頻率范圍為96-144Hz的投影機將左右眼畫面交替顯示,實際畫面的刷新頻率為48-72Hz普通銀幕,配置外部同步裝置和主動立體眼鏡,靠同步切換主動立體眼鏡來實現左、右眼的影像分離,立體效果很好。但是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立體眼鏡的頻繁開關閃爍帶來眼睛的不適。
主動立體投影的光損很大,投影機輸出光線的利用率一定低於16%,因為:投影機做立體圖像顯示時,輸出的左右圖像的實際亮度為標稱立體亮度值(投影機說明書標稱)的45%(理想值為50%),光線通過液晶立體眼鏡片後亮度至少要減少65%,因此剩餘的亮度為45%*35% < 16%)。如果亮度因素特別重要,用低亮度的投影機做主動立體顯示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例如亮度為4000流明的投影機,實際主動立體亮度只有為640流明。加之眼鏡成本比較高,因此這種顯示技術比較適合中等或中等以下的放映廳使用。
光譜分割立體顯示系統的應用:
光譜分離立體成像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立體投影顯示技術,完美的分離,獨特的,舒適的,輕松的立體解決方案,特別是在被動式多通道立體投影顯示系統或被動式背投影立體顯示系統中,該技術的作用和價值尤為特出。
光譜分割立體顯示系統利用光譜分割方法將左、右眼影像分離開,可以使用普通銀幕,配置專用眼鏡,成本不高,因此比較適合於銀幕較大的放映廳使用。
光譜分離立體成像技術這些先進的技術特性解決了目前多通道立體投影顯示領域兩個非常棘手的技術難題:一是基於偏振立體成像技術的通道間圖像之間存在的亮度和色彩差異;而且圖像的顯示質量、立體感和人的舒適性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光譜分離立體成像技術與傳統的偏振立體成像技術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採用光譜分離的方法實現左右眼立體像的高度分離,根據不同色光的波長不同將圖像進行分離,沒有任何的信號轉換處理過程,因此也被稱為被動立體成像。信號源本身未經過處理,也就不存在信號不同步問題。它不依賴於具有高增益指數的金屬投影屏幕,在漫反射的普通幕布上即可實現立體成像,而經漫反射幕反射後的光線方向是雜亂無章的,整個屏幕的光線反射不具有固定的方向性,這樣就和漫反射投影顯示系統一樣,無論觀察者的視點為屏幕前的任何位置,均不會出現通道間圖像的亮度和色彩差異。也因此可以避免主動立體成像技術中因屏幕太大或多通道系統存在的「太陽效應」問題。
光譜分離光學過濾器還可將傳統的主動立體信號轉換成同樣刷新率的、感覺更舒適的光譜立體圖像輸出,觀眾通過使用光譜分離立體眼鏡可舒適地享受高質量的立體圖像效果。
❸ 全息顯示技術,什麼是全息顯示技術
全息顯示技術是一種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三維圖像的技術。全息技術必須通過一定的介質,將影像投射到上面,才能顯現出來。最理想的介質是空氣,但這種技術目前只在實驗室條件下存在(所以我們看到的主要都是偽全息,真全息還只是個概念)。之前美日科學家分別用蒸汽幕分和激光技術解決了介質問題,但由於技術不成熟,成本高,商業前景不太樂觀。目前,所謂的全息技術商用主要是利用了半透明的全息膜。其衍生出來的產品主要有360幻影成像和全息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