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封殺華為再升級,美、日、韓企業遭殃,國產晶元能否臨陣突圍
華為繼2019年被美國拉入「黑名單」後,又雙叒被針對了。這次,美國商務部變本加厲,直指華為全球晶元供應鏈:任何一家企業若幫華為生產產品,只要利用到美國的設備或技術,必須得到美國的批准。
這也就意味著,美國給華為成百上千的供應商拋出了一個單項選擇,叫囂著明晃晃的強盜邏輯——我不許,就不能和華為做生意。
身處旋渦中心的華為,看似被捲入一場關於晶元的突圍。但,為什麼「卡脖子」排行榜Top1會是晶元?
晶元雖小,但絕不是一家公司能夠獨立包攬完成的產品。
它以復雜繁瑣的設計、製造流程著稱,代表著現代工業的「核心」,包含的元器件數量數以億計,並且精細程度達到了納米級。像人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就多採用10nm、7nm等納米級工蠢信虛藝。
如此一件精巧活兒,涉及到材料學、精密製造、光學、微電子學、軟體工程……像建設一座摩天大樓一樣,這些學科知識儲備,還僅僅是晶元研發的地基。那麼,一磚一瓦要如何砌起來?
生產設備位居至關重要的位置。
製造環節中,晶元是群居的,且通常是千萬級。大規模製造它的設備同樣也是千萬級,只不過前者是數量,後者是購買資金,並且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到。譬如晶元的核心設備之一,光刻機。一直以來,高端光刻機的龍頭老大ASML受《瓦森納協定》限制,對中國的光刻機實行技術封鎖。中國企業有作為嗎?有,但還不夠。這種高精尖研究,國內外之間存在時間、人才和技術積淀的鴻溝,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追趕上的,以至於國內的被動成了常態。在市場上,中國研製出45nm的光刻機,國外就開放25nm的技術,步步打壓,使整個國內行業投入大、市場回報率低迷。
而這,還只是光刻機一種設備,製造高端晶元還需要刻蝕機、顯影機、鍍膜機、注入機……
除了晶元的規模製造,那些參與設計、製造晶元的企業同樣具備集群屬性。它們代表著一個產業鏈的運行。設計、驗證、封測、加工等,缺一不可。而全產業鏈問題在於,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紕漏,或者是技術不過關,或者是專利許可不到位,那麼整個產業鏈整合一定出問題。
所以,「卡脖子」專業戶非晶元莫屬。卡它,最直接、最容易重創單一領域突出型選手,比如正試圖通過領域突圍的中國企業。
是不是非要國外的晶元不可?
2002年,華為就被美國思科盯上過,轉過年來,思科直接提起訴訟,起訴書里幾乎涵蓋了知識產權訴訟的所有領域。這場官司讓任正非決定擺脫對國外晶元的過分依賴。華為集成電路設帶燃計中心在2004年搖身一變,成了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
直到2019年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海思麒麟、巴龍等才開始了網紅之路。此前,海思一直在不聲不響地做一個「備胎」,哪怕他們在2003年就推出了高端光網路晶元。市場調查機構CINNO Research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市場手機晶元出貨量排名中,海思麒麟處理器首次超過高通驍龍,市場份額為43.9%,位列第一。
某種程度上,美國對華為的禁令造成這一局面:華為被迫調整原有產業鏈中的大量進口晶元份額,海思和國產晶元成為強有力的替代品。例如,華為P30採用的是麒麟980晶元。
從營收層面的分析,根據IC Insights的統計數據,2019年終海思排名是世界第16。而到2020年第一季度,海思已經躍進世界Top10,而且是前十公司中增速最快的。這時候,海思已經成為了繼高通、博通、NV之後,世界第4的Fabless!
什麼是Fabless?Fabless只負責出設計圖紙,與負責將圖紙打造成晶元的Foundry是兩種不同的類型。兩者在業務上沒有沖突,在整個晶元產業鏈中有聯系,但分工不同。
Foundry的典型代表就有——台積電。
台積電是海思晶元的主要代加工廠商。在晶元全產業鏈中,打通了設計環節的華為,將大量「打造產品」訂單拋向台積電。近兩年的數據顯示,來自海思的訂單收入,在台積電銷售額中逐年攀升,2019年已經佔到總銷售額的14%。
但坦罩如今,5月15日美國宣布對華為的新限制。同一天,台積電宣布了在美國建廠的計劃。這波配合戰讓完成晶元設計突圍的華為,再次陷入窘境。
除了台積電,難道就沒有其他代加工廠了嗎?
從製造晶元的規格來看,台積電的強大在於擁有14nm、12nm、10nm、7nm等全方位的量產能力。同時,5nm也在測試中,平均良品率已達80%。
但即便台積電再優秀,面對它的靠不住操作,華為不得不另覓「良人」。這時候,不少人建議華為押寶中芯國際。
業界晶元代工廠中,台積電最強,三星其次,後邊緊跟著格芯和聯電,中芯國際排第5。由於聯電和格芯無意進軍7nm,中芯國際極有可能成為第3個涉獵7nm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媒體消息沸沸揚揚,稱中芯國際突破7nm級限制,年底將實現量產。然而,很快就遭到中芯國際本尊打臉,表示,N+1工藝並不等於7nm。整體來說,N+1工藝相比於14nm性能提升20%,相比業界的35%提升還要差一點。
不過綜合其他指標來看,N+1工藝盡管性能有缺憾,但功耗、成本、穩定性等表現並不差,可以將成本相對市場上的7nm減少大約10%,也是一個不錯的進口替代品。
那麼,中芯國際會是華為的最終出路嗎?
目前,不適合讓中芯國際違反禁令給華為供貨(只是目前)。近幾年的報道顯示,中芯國際正處在技術和產能爬升狀態,2019年曾向美企發出一系列訂單,花費42億元人民幣,產品包括由蝕刻機等設備。同時,它近期還剛完成了一大波注資。
此次,美國禁止使用美系設備給華為供貨,說到底,被卡最嚴重的是設備。國內的緊急任務是壯大設備群,與其冒著被「連帶」的風險給華為供貨,不如在國產設備上多下工夫,早日完成國內全產業鏈的「去風險化」。
因為,即便當下國產不因華為抱團,它也不會就此涼涼。
7nm、5nm等高端晶元多用於手機,但華為的業務范圍從不限於手機。例如,2019年華為成立進軍 汽車 零部件領域,提供車載通信模塊,車載操作系統等產品。
這些多元化的業務對晶元要求並不高,14nm以上往往就能滿足。如此看來,以「多拖一」的形式為生存爭取時間,尋找轉機,也未嘗不可。
更何況,華為的主要優勢是通信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這些業務牽動的不是一家華為,而是整個和華為或中國市場相關的全球產業格局。
美國思佳訊85%、高通69%、英偉達56%、博通54%……這是大中華地區銷售占收入比重居前的高 科技 公司。這預示著什麼:華為是它們重要的客戶,中國是它們離不開的中國。若「殺死」華為,那麼大多數供應商也會受到很大傷害、有些公司甚至可能會消失。尤其對日韓企業,打擊更重。
他們是否會坐視不理?華為又真的會任由宰割,坐以待斃?
求人不如靠己,自救才能自強。
在華為之前,美國限制對華技術出口最嚴格的領域是航天:嚴禁任何航天科研合作,任何航天產業鏈產品不得出口中國,任何有美國航天器件的航天器不得由中國火箭發射……那又怎樣呢?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達到世界第一。等到2019年世界宇航大會,中國航天代表團被拒簽時,迎來的是現場憤怒的刷屏:「中國航天去哪兒了?」
美國要封鎖的從來不只是華為,是中國分割世界蛋糕的任何高新技術產業。害怕沒用,僥幸也沒用,只有硬核實力提升才能突出重圍。越是封鎖,越是逆襲,「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那些殺不死我們的,終將讓我們更強大!
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的大型人物專題紀錄片《我是科學人》全網上線,歡迎觀看。
傳承科學精神,汲取榜樣力量。
Ⅱ 國產晶元技術突圍利器是什麼
國產晶元技術突圍利器是碳基電子。
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先進感測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彭練矛16日在湖南湘潭表示,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和晶元設計落後的狀況,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元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彭練矛說,目前中國晶元技術整體鋒肆產業鏈面臨著被「卡脖子」的狀況,關鍵因素在於中國在晶元技術領域沒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沒有主導晶元從材料、設計到生產制備的全套技術中任何一個環節。
相比傳統的硅基技術,新一代的碳基電子及其信息器件具有更優異的性能,在包括數字電路、射頻/模擬電路、感測器件、光電器件等所有半導體應用領域都具備革命性的應用前景。
「沒有晶元技術,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實現由中國主導晶元技術的『直道』超車,就是碳基電子的定位和使命。」彭練矛表示,碳基電子的終極使命就是在現臘飢有優勢下揚長避短,從材料開始,全面突破現有的主流半導體技術,研製出中國人完全自主可控的晶元技術,在主流晶元領域產生重要影響銀局轎。
(2)華為中國晶元技術怎麼突圍擴展閱讀
國產7nm晶元規模量產:
近日,中興通訊在互動平台上發布最新消息表示,公司具備晶元設計和開發能力,7nm晶元規模量產,已在全球5G規模部署中實現商用,5nm晶元正在技術導入。
7nm晶元技術是目前最頂尖的旗艦手機晶元技術,而5nm晶元製程被認為是2020年下半年的旗艦晶元技術,如果中興能夠掌握這兩項技術,那麼將意味著在晶元上有著非常大的主動權。不僅如此,還有外媒曝光了中興的晶元,看起來這一消息似乎是被證實了。
Ⅲ 華為突破技術封鎖 實現晶元的中國製造 主要依靠的是什麼
個人覺得華為在晶元領域的突破主要在於華為擁有一個具有超前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團隊,伏梁加上這些年的經驗積累和過硬的產品質量,華為已經走在尺凳了世界科技的前沿。華為擁有自己的晶元也是大事所趨,而作為中國人更是十分缺困運期待。
Ⅳ 華為副董徐直軍:晶元庫存難以為繼很長時間。華為如何突圍
華為在晶元行業的瓶頸似乎仍然無法突破。
近日,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在華為全球分析師峰會上向世界表達了華為的困境,華為的遭遇已經抹平了華為在晶元行業的優勢,如今晶元行業四面楚歌,晶元危機已經波及手機、 汽車 等衍生行業。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應該還是手機行業。
如今華為海思麒麟退居幕後,已經給高通驍龍晶元壟斷手機行業晶元的機會。最近的幾款新機,除了驍龍陸沖888就是驍龍870了,驍龍888機型的價位甚至還橫跨2999-5999這樣的超大區間。華為麒麟的缺席刺激了市場對晶元的恐慌性購買,引發全球晶元短缺。徐直軍稱,「我們看到了全球公司,特別是中國公司的恐慌性屯貨。過去,有些企業幾乎沒有庫存,現在竟積累了3-6個月的庫存,這已經破壞了整個系統。目前全球沒有晶元製造商幫助華為將其晶元設計投入生產,華為的庫存「不會維持很長時間了」。
由此可見,無論我們如何給華為加油打氣,頌飢無論我們如何堅信」晶元自研「的高歌猛進。華為已經直接在晶元行業泥潭深陷。但是華為並沒有就此倒下,而是在 汽車 行業繼續發光發熱。
我們要知道的是,華為被限制的晶元製程是高端晶元的製程,按照國內的生產環境來說, 汽車 行業所採用的28nm晶元是不會受到限制的,這可能也是華為大力轉戰 汽車 行業的原因之一。
初入 汽車 行業,華為一改低調作風,直接又開始'耍嘴炮'了?這次華為直接叫板特斯拉。我們知道目前市面上最受人青睞的電動 汽車 還是特斯拉。馬斯克也曾經表示:特斯拉已經開發出最好的無人駕駛晶元。這不只是領先一點,而是「遙遙領先」。
華為當然就坐不住了,徐直軍直言:我們比特斯拉好多了! 而華為這樣的自信也並不是無中生有。對於」造車「,華為將其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華為提供HiCar(App),車企自行造車野悉返,這些 汽車 從此接入鴻蒙(Harmony OS)全場景智慧生態。不僅幫助傳統車企或者車主直接升級傳統車型,將其帶入智能時代,還為鴻蒙生態的壯大提供堅實基礎。
第二層面,華為提供HI全棧智能 汽車 方案及其激光雷達、ARHUD(增強型平視顯示器)、感測器等全系ICT智能化部件,這是在對傳統車企的改造中,華為直接幫助提升整車智能的核心方法,面對當前 汽車 行業百花齊放的車機系統,華為無疑為用戶的提供更智能的用戶體驗。
第三層面,華為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華為inside車標,雙方商定子品牌,雙方合作造車。這一點應該是最能符合對抗特斯拉的定位。目前華為敲定的合作車企分別是北汽、重慶長安、廣汽。 近日華為已經在上海發布的極狐阿爾法 S 。
徐直軍表示,極狐阿爾法 S 能夠在上海鬧市無干預自動駕駛一千公里,他自信地表示「這比特斯拉好多了。 乍一看,這很符合華為一貫作風,但華為的新車到底是什麼樣呢?我們拭目以待。
無論如何華為一直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許會有挫折,但是永遠不會停下腳步。 人才是 科技 發展的根本,如果我們能夠給適合人才發展的土壤,何愁研發不出高端晶元呢?
Ⅳ 負重前行!外媒:華為等國產晶元突破速度遠比想像中快,華為怎麼做到的
因為我們抓住人才不往國外流走,就能做到晶元技術快速突破!
有數據顯示,美國高科技產業區矽谷有近40%的人才都是外籍,其中中國人佔三分之一,印度人佔三分之一。據美國統計,矽谷有快30萬中國人,包含2萬左右清北畢業的高級人才,可見中國人才流失有多麼嚴重。
任正非知道:把人才留住才是晶元的發展的第一要素。
希望隨著國內環境的改善,那些遠在海外的同胞能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科研奉獻一份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破困境、追趕甚至超越那些歐美國家。
Ⅵ 中國晶元研究有什麼了重大突破華為是否迎來轉機
中國的晶元研究前一陣子取得了較大突破,中芯國際據說採用流片曝光技術達到了7納米精度,沒有多餘的信息,沒有說就是說達到了7納米的精度,我們從這樣一個簡短的信息裡面能夠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可滾纖以說華為逐漸迎來的軟體,因為在晶元這方面,我們確實一直被國外所限制,在這次的新片冬供面前,多方利益都認識到了自己的利益,要想獲得保證必須掌握核心的技術,所以加大投資在研發這方面,這個7納米精度的晶元能夠在實驗室裡面製造出來,這是個好的信號,意味著未來我們不斷做更多方面的研究,我們完全可以實現技術的自主。
Ⅶ 好消息!華為晶元已找到「破局」之法
作為我國國內手機行業的龍頭企業,華為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吧。在前兩年,華為不但推出了5G,還上線了首款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系統,鴻蒙系統。
雖然因為先進的5G技術,而受到外國的針對,且鴻蒙系統也是被迫轉正的,但是華為憑借自身實力獲得市場支持,從而硬是扛下了對此來自外國的針對與壓力,也一度讓華為在國際市場上名聲大噪。
華為第一個推出了5G,帶領著世界敲開了5G時代的大門。要知道,在此前的國際市場上,先進的網路通信技術一直是被外國所掌握的,可以說是一直被壟斷的狀態。雖然在使用上,並沒有受到限制,但每年都需要向外國繳納大量的費用。
而華為推出5G技術,意味著我們已經自己掌握了通信網路的底層核心技術,打破了外國的長期壟斷。而對於我國的 科技 發展,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是不被那些對我國抱有偏見的列強國家所看好的,且這次華為可以說是在他們都蛋糕上挖了一大塊走,所以華為落入了外國的針對之中。
在19年,美國為碧敬碰了限制華悔談為,在短時間內就多次修改晶元規則,限制了華為的晶元來源,以至於如今的華為陷入了晶元危機,落入無芯可用的局面。
但是限制可不是單方面的,買賣生意從古至今都是雙方的,美國限制了買方市場,賣方同意也受到了限制,也面臨著虧損。
就比如台積電,台積電就因此決定一改此前不在國外建廠的習慣與理念,跑去了美國投資建廠。
且為了針對華為的市場,美國還在國際市場上遊走於他的盟友國之間,游說施壓他的盟友國一起排斥華為的5G技術。據說為此還許諾可以出資金給不使用華為5G 科技 的盟友國,用來部署其他企業的5G設備。
這兩年的國內市場在經歷了華為被封鎖的事件之後,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技術發展的重要性了,開始大力發展晶元製造領域的 科技 技術。
而此前我國 科技 的落後,也只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領域的不重視,如今在國家大力推動之下,科研人員在相關領域的發展也是飛速,好消息也不斷的傳來。
其中最為為人高興與興奮的,就是今年年底要上線的上海微電子新一代光刻機,這意味著我國將自己掌握28nm成熟工藝的自我供給,也意味著華為有了破局之法。
要知道,美國的限制是,所有使用美國技術的公司。而此前的市場上,在中高端晶元的生產技術上,幾乎是無法繞開美國技術的。
而如今,我國就在晶元製造領域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實現成熟工藝的自我供給。
而中芯國際推出的晶元疊加技術,或許就是如今華為的破局關鍵。
所謂的晶元疊加技術,便是通過對兩片,或者多片低端晶元的疊加,實現性能上的提升稿信與優化,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加一大於二。
如今的中芯國際已經可以實現14nm晶元的生產,晶元疊加技術也在實驗中了。
前面說過,被限制的可不只是華為,還有晶元製造商們的賣方市場。像高通,據說就因為這次限制而虧損了80億美金。而這些美企的虧損,同樣也影響著美國市場。
要知道,資本家可不會一直做慈善。無論是華為離開美國後,失去崗位的人,與美企在停止合作後為了緩解自身壓力而裁員等行動,都給美國市場帶來了大量的壓力。
美國為了緩解自身的壓力,如今就放開了一部分的限制,允許美企在管控下供貨。這其中也不排除是為了沖擊我國將要攻克的那部分市場,從而影響接下來我國市場上對自己的 科技 的使用。
如今的華為想要徹底破局,擺脫被限制的局面,只需要等代國內的 科技 發展起來便可。而在時間上,相信也用不了多久,畢竟上海微電子在今年年底便要上線新一代光刻機了。
Ⅷ 華為首次公開石墨烯晶體管專利,晶元突圍,這次誰也攔不住
導讀:華為首次公開石墨烯晶體管專利,晶元突圍,這次誰也攔不住!
眾所周知,從2018年底開始,我國的華為公司就在國際市場上遭到了美國的無理打擊和制裁,這讓華為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也損失慘重,而隨著打擊力銷擾度的不斷升級,華為在全球晶元市場上的供應鏈體系也直接遭到了封鎖,這不僅讓華為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晶元成為了絕唱,而且華為還無法直接從高通、聯發科等晶元企業手中購買晶元,失去了晶元供應,讓華為的很多業務的發展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雖然說任正非很早就意識到了半導體晶元的重要性,並讓華為很早就在半導體晶元領域進行了布局,但遺憾的是,華為只注重了在晶元研發「輕資產」領域的投入,並並沒有注重在晶元生產「重資產」領域的投入,所以導致華為的晶元就算是能研發出來,也無法生產,在台積電不給華為生產晶元以後,華為的海思麒麟晶元也只能淪為了紙上談兵。
要知道,半導體晶元對於一個 科技 企業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華為想要繼續在國際市場上發展,那麼就勢必要突破在晶元領域的限制才行;所以華為也一直在努力地尋找解決晶元危機的辦法,雖然說華為有點孤軍奮戰的感覺,但是這也並不是在以卵擊石,最近華為首次公開了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專利,在這一專利里,華為可以提供一種石墨烯場效應晶體管,通過提高元器件的輸出電阻,從而提高芯瞎斗汪片的工作效率,可以說這將是國產晶元的一個全新磨仔開始。
實際上,華為很早就展開了對石墨烯材料的研發,而此前也多次傳出華為將推出石墨烯電池,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我們雖然沒有看到搭載石墨烯電池的手機發布,但是卻看到了華為在石墨烯材料領域的大膽 探索 ,要知道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晶元幾乎都是使用的傳統硅基材料製作而成,而石墨烯相比於傳統硅基晶元,具有更高的硬度、導熱性和導電性,所以性能也更強,當然最主要的是,傳統的硅基晶元需要遵循摩爾定律,在到了3nm工藝技術一下的水平以後,就很難再進行突破了,所以世界各國也一直在不斷的 探索 新的晶元材料,而石墨烯無疑就是其中一種。
除了華為在石墨烯材料領域有所突破以外,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也很早就製造出了垂直結構晶體管,而且我國還率先研發出了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有了這些努力,讓石墨烯晶元也不再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西方國家經過幾十年的 探索 ,都還沒有在石墨烯晶元材料領域取得太大的突破,沒想到華為等國產 科技 企業這么快就在石墨烯晶元領域進行了突破,這也反應了國產 科技 企業發展新材料晶元的決心!
這一次,華為公開石墨烯晶體管專利,也是中國 科技 企業在石墨烯晶體晶圓領域的一次大突破,可以說我們在晶元領域想要實現的不僅僅是晶元突圍,而且還是彎道超車,這一次誰也攔不住;相信隨著國產 科技 企業的不斷努力發展,我們也一定能另闢蹊徑,並開啟一個晶元新世界,不知道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Ⅸ 華為公布量子晶元專利,中國高端晶元是否有望「突圍」
非常有希望!悄笑國產晶元一直在螞運此不斷地革新、突破、進步,盡管距離世界頂尖還有一定的距離悶迅,但是我相信指日可待。
Ⅹ 華為要想實現晶元自研自產,需克服哪些困難
華為要想實現晶元自研喚明自產,目前仍是一條漫長且艱難的道路。主要是由於專業軟硬體開發以及頂級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給自主研發生產晶元造成了極大困難。
晶元是由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晶體管組成的集成電路。晶元的生產主要由設計和製造兩個環節構成,其中設計部分還包括前端設計和後端設計,分別交由不同的公司完成。目前能夠獨立做到設計和生產一體化的只有英特爾和三星兩家企業。綜上所述,解決好EDA技術、製程工藝和光刻機生產技術,將成為華為自主研發晶元上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