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技術和利益哪個好

技術和利益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3-05-21 14:49:51

❶ 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全是好處嗎

現代科學的優點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條件的耐梁提升,各種科學的進步讓扒畝圓人類社會得到最大的發展和先進的生產力。當然帶來的也有缺點,人類最基本的勞動本能隨著科學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倒退春塌。

❷ 學技術的好處

學技術有很多好處的,比如現在可以學廚師的
1、近年來,我國的餐飲業飛速發展,廚師需求量巨大。當前的餐飲業急需大批高素質、專業技能強的廚師隊伍來充實,這給廚師就業帶來了莫大的空間!
2、烹飪技術相對容易入門,需要靠實踐的操練不斷打磨,對於許多動手能力好或者是不太喜歡理論知識的人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3、我國烹飪發展迅猛,需要大量餐飲人才的不斷湧入。好的廚師才能帶來好的菜品,進而讓餐飲企業能夠獲利豐厚,因此企業願意給廚師崗位更多的薪資福利。

❸ 錢和技術哪個好哪個更值錢

錢和技術哪個好,我認為是技術更好,當然也會越值錢。因為如果你是一個一無所知只有沖咐錢的人,估計你不會願意,更願滑枯意是通過自己的本領獲取財富信判洞,這才是生命更有意義的事,並且活動老學到老!

❹ 技術是否看重利益和效率

是的?因為技術的本質就是碰埋提高效率,技術的根本價值在於提高效率這點上。 並不是所有」技術「都是能提高效率笑彎螞的,有些」技術「不但不能鬧搜提高,還極大的降低效率!

❺ 跨省報銷難是卡在利益還是卡在技術呢

‍‍

目前在國內,只有北京等為數不多的地區推廣異地就醫社保一卡通業務。但是,就已實胡早侍施地區反映過來的事實證明,跨省報銷要實現普及全國,利益博弈仍是阻力。

上述專家建議,所有參保人員未來在全國的任何醫療保險定點機構都應可以就醫看病,醫葯費用報銷標准按患者所在地的規定執行,所需資金則可由患者"所在地"睜指對患者"就醫地"進行遠程支付。同時,勞動者的醫療保險累計繳費達到規定年限並符合其他規定條件,退休後不再繳費並在退休地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該退休人員曾經繳費的其他地區有義務將所有繳費本息(包括單位部分和個人部分)劃撥到該退休地的社保部門。

‍‍

❻ 如何提高技術含量

第一,認識到技術知識的重要性,因為技術知識是技術素養不可或缺的。從我們自身所處的行業來講,不管學習的是何種計算機語言,從事哪類工作,技術知識基礎的牢固決定了在實際工作中的生產效率。在提高技術知識的同時,提高技術的運用水平,並帶有一定的前瞻性。
第二,技術思想,技術思想是技術本身所固有的思維方式。從我們從事的行業來講,技術思想體現在演算法、設計原則、設計的一些經驗總結等等。例如:我們在實際中運用最佳的設計模式,高質量的代碼編碼原則這都是技術思想的體現。而實際工作中,我們也可以總結一些好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技術思想,從而在思想層面提高自己的技術素養。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技術行為能力是技術素養的核心,以技術知識為基礎,同時離不開技術思想的指導。反映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就是處理工作中遇到各種技術問題的能力。在我們實際編程工作中,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反映技術能力的綜合體現,打個比方:我們經常遇到各種Bug,這種Bug的解決,反映了我們運用技術知識,在技術思想引導下,綜合解決問題的技術能力。
第四,掌握一定的方法論。方法論是技術素養的至高點,是解決我們在實際工作怎麼做的問題。這是從全局觀出發,整體把握和推進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五,協助能力和溝通能力。工作中,我們經常處於團隊中,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是我們提高技術素養的學習對象。所以我們必須與團隊中的每個成員保持良好的協助和溝通,以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
第六,處理利益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在我們從事的IT行業中,技術和利益相互相承的。如何處理技術與利益之間的關系是技術素養一個體現。好的技術素養,利益佔一部分。
第七,熱愛技術。這是和我們職業規范有一定的關聯。熱愛技術,是我們從事技術工作提高技術素養的基礎中的基礎。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培養良好的技術素養,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作為一技術人員,我們在提高技術素養的同時,努力把我們的技術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才能體現一名技術人員的價值。

❼ 發動機VVT技術和DOHC技術哪個好有什麼區別都有什麼好處

這兩個技術,不具備可比性,DHOC是雙頂置凸輪軸,是相對於單頂置凸輪軸來講的,只能和單頂置凸輪軸比較誰好誰壞,雙的好,但單的結構簡單,便宜。而VVT是可變氣門正時技術,是改變氣門開啟時刻的,它們兩個可以同時採用,不具備可比性,雙頂置是必須的,是基本構造,型乎VVT可有可無,沒有VVT,可以跑,但沒有凸輪基租亂搏檔軸,你就得歇菜。

❽ 辯論賽 科技發展是利益大還是弊端大 我方的觀點不確定所以兩方的理由都要

利大: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以前的馬車變成汽車,從以前的油燈變成電燈……
現在,人們生活變好了。用電話加快通訊,用汽車、摩托車加快了生活的節奏,用電飯煲、煤氣做美味可口的飯菜……
電視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看新聞,了解國內外的事;可以看動畫片,放鬆一下;還可以不去現場看節目、表演;比如說,這次奧運會吉祥物揭曉,就可以在家看轉播。
電腦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更廣泛,我們在海寧發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幾秒鍾畝孫對方就能收到。我們可以在英特網上和天南地北的親朋好友聊天、游戲;可以在網上讀新聞、看電影,聽音樂;可以聽老師上課,查找資料,還可以足不出戶購物、醫療、急救……
可以這樣說,科技和我們息息相關。有了這發達的科技,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豐富多彩。

自從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揭開神秘面紗後,人們便賦予了計算機光榮的使命。
事實證明,這類現代化工具的出現,不僅證明了科技邁入了一個新的平台,也證明了世界間不同地域的交往離不開它。它似乎是給社會的發展加速的動力,用一條條無形的鎖鏈織成了一張遍布全球的網,網羅了發展,網羅了生活。
科學技術是人類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飛躍,都是人類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劃時代的勝利。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初期,正是由於青銅器的鑄造和鐵器的使用,才使得社會財富成倍增長,引起社會形態的變化;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中,正是由於蒸汽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才使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而使資本主義世界的財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正是由於以使用電器為主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才極大地促使了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復甦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大幅度增長,促使了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因此,科技發展的有利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不管人們有沒有意識到,科學技術已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從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賀耐歲,尤其是計算機網路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手機、電腦那些昂貴的奢侈品步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手機,我們如何隨心所欲地與親人保持聯系呢;如果沒有網路,我們又如何與遠在異國他鄉的朋友談天論地;如果沒有高清晰的電視技術,我們又如何享受華麗的好萊塢電影呢?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時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的文化。現在,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了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等時尚的生活方式,甚至於網戀也成為現在的一種潮流。
正是因為科學技術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在多種場合提出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而確立了科學技術的重要的地位,把發展科技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增大了對科技發展的資金投入,改善了科技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從而使得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取得了很大地進步,步入了科技強國之林。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我們與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德國,法國等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很多技術都受限於發達國家。所以,我們應該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作為當前社會的一員,我們不僅應該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還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技術,用科學技術來武裝我們的頭腦,具有獻身科學的勇氣和決心,具有用科學技術來發展全人類的博大胸懷。更重要地是,我們還應當教育我們的後代,要熱愛科學,尊重科學
目前存在的,就有他的合理之處。
科學對於人們的生活實在是太重要了。不僅與我們朝夕相伴相隨的電視機、電腦、汽車、手機等與科學密切相關,就是我們吃的米、喝的水、穿的衣、用的電,還有看病治病用的設備、葯品,凡此種種,何物與科學無干?我們要生活,須臾不能離開科學。

人們生存離不開科學,發展也離不開科學。離開「科學」二字,就不能又好又快地向前發展。

我們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一個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努力推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城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社會資源與財富分配的矛盾等種種難題擺到了我們面前。於是在關鍵階段,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禪睜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從「發展」到「科學發展」,從「又快又好發展」到「又好又快發展」,是對發展規律認識的質的飛躍,不僅決定我們的明天,而且將對世界的未來產生影響。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我過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首先要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來看,科學技術可以使勞動工具得到不斷改善和更新,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可以使勞動對象得到充分利用。總之,科技發展可以極大地解放生產力,甚至產生新的產業部門和導致國民經濟的突飛猛進。我們要堅持科教興國戰略,才能使經濟增長方式擺脫粗放型的老路,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切實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當今世界的競爭實質是經濟和科技的競爭。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發展經濟有利增強我國綜合國力,使我國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
這個辯題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列舉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壞處,因為如果你的眼睛只是盯著壞處的話,那麼對方就很可能抓住這一點攻擊你們:對方辯友,你們總是列舉科技的種種壞處,似乎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災難,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還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人類還要繼續發展科學技術呢?
弊大:1:環境污染.這個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顯眼的壞處.
2:物種滅絕加快.這是由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捕殺所造成的.也屬於科技發展的壞處.
3:人身安全越來越沒保障.現在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犯罪行為發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與當下時新科技相關.尤其是槍械犯罪,更是讓普通人民防不勝防.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以遠遠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命運.
4:人類身體素質大不如前.隨著科技發展,氣車,火車,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類的日常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人類已經不再總是依賴自己的兩條腿,因而現在的人類的身體素質和以前相比已經是不能相提並論.以前項羽"力拔山河氣蓋兮"在當今的社會已經是不可能再出現.而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則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縮,使人類出現一個新的形態.
5:各種新興病菌不斷出現,很多病菌的殺傷力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病菌的破壞力.這是由於醫葯科技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病毒的變種.以至於科技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病毒的變種速度.或許有一天人類會滅亡於某一場大的瘟疫. 每個新人對這個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與日俱增。1996年,我國的塑料包裝用量達243萬噸,年平均增長率超過 20%,特別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線、旅遊景點的垃圾中塑料廢棄物迅速增加。據調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產量已達300萬噸,其中廢塑料約佔3%,年增
長率達48%。沿海地區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達8-10%。這些廢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體積計算,已達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

❾ 請技術的好處

提高效率,促進創新。
1、技術握雀的發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能夠更快、更准確地完成任務。
2、技術孝扮的進步段慎早也為各行各業的創新提供了基礎和前提,有助於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❿ 怎樣理解技術價值和技術論理

技術的價值負載,使我們必須對技術本身作出倫理上的反省:技術依據的認知基礎是主體際的建構事實,技術在本質上是與風險相伴的不確定性活動;同時,作為技術的核心機制,在設計和創新中,倫理和價值因素往往受到忽視。為了使技術造福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道德倫理制約應該成為現代技術不可或缺的內在維度;換言之,技術活動應視為統一的技術—倫理實踐,技術變遷應與社會倫理價值體系之間實現良性互動。
1 技術的價值負載
海德格爾認為,在有關技術的哲學思考中,曾流行一時的觀念是雅斯貝爾斯對技術所作的工具性和人類學詮釋〔2 〕:①技術是實現目的的手段;②技術是人的行動。這種觀念認為:「技術僅是一種手段,它本身並無善惡。一切取決於人從中造出什麼,它為什麼目的而服務於人,人將其置於什麼條件之下。」〔3〕
由於這種觀念把技術與技術的運用後果割裂開來,從這種技術工具論或價值中立論的立場出發,需要規范的只是利用技術手段所要實現的目的和實際達到的後果;換言之,對於技術這種人類行為,一般的倫理准則即可對之加以規范,無需特殊的倫理考量。
然而,有關技術的哲學、歷史、社會學等方面的進一步研究表明,技術與技術的運用和後果並非絕對分立,技術本身是負載價值的。有關技術非價值中立的討論主要來自兩個方面:技術決定論和社會建構論。
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一種自律的力量,即技術按自身的邏輯演進,「技術命令」支配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技術是社會變遷的主導力量。技術決定論強調技術的價值獨立性,甚至將現代技術視為一種自主地控制事物和人的抽象力量。埃呂爾指出:「技術的特點在於它拒絕溫情的道德判斷。技術絕不接受在道德和非道德運用之間的區分。相反,它旨在創造一種完全獨立的技術道德。」〔4〕
對此,樂觀主義的技術決定論者認為,科學是對自然實體逐步逼真的描述,技術作為科學的應用,沿著與科學進步相類似的邏輯體現了效率和技術合理性的不斷提升,因而由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效率,反映了一種類似於生命進化的客觀自然趨勢。由此,技術進步應該是人性進化的標准,而一切由科技進步所導致的負面影響(包括各種形式的異化),將為新的科技進步所彌補,科技發展最終將促成道德倫理體系的新陳代謝。
悲觀主義的技術決定論者則認為,現代技術在本質上有一種非人道的價值取向。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的最大危險是人們僅用工具理性去展示事物和人,使世界未被技術方式展示的其他內在價值和意義受到遮蔽;如果現代技術仍作為世界的唯一展示方式存在下去,道德對技術的控制也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悲觀論者對技術進行了浪漫主義和意識形態式的批判,呼籲人們反思技術的本質,認清技術對人和事物的絕對控制,以尋找對現代技術的超越。與樂觀論者相反,悲觀論者對現代技術具有的獨特價值取向持根本否定態度。
與技術決定論相對應,技術的社會建構論認為,技術發展根植於特定社會情境,技術演替由群體利益、文化選擇、價值取向和權力格局等社會因素決定。技術的社會建構論強調人在支配和控制技術方面的主體性地位和責任。在現實社會情境中,技術的相關行為主體(相關社會群體)是有具體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的具體人群。不同行為主體的價值和利益的分立,一方面,可能使某項具體的技術成為相關社會群體價值妥協和利益制衡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某項技術成為處於優勢的相關社會群體所追求的東西。從整體和長遠發展來看,各項技術的相關社會群體之間價值和利益的分立,使技術決策成為一種分立性的行為;因其往往不顧及整體和長遠後果,加劇了由主體認知局限性和其它復雜性因素造成的技術後果的多向性、復雜性和難以預測性。
從價值揭示的角度來講,技術的社會建構論較技術決定論更具啟發意義,而這種技術觀又源自科學觀的建構論轉向。依據早期的「標准科學觀」(standard view of science),科學理論是對客觀經驗世界的摹寫式描述,現代技術的科學基礎絕對客觀且與主體無涉,所謂技術的內在邏輯和獨特價值等技術決定論的話語由此取得合法性。然而,20世紀60年代後,漢森、奎因、庫恩、費耶阿本德等科學哲學家的研究,將相對性引入了對科學的理解。60年代末,愛丁堡學派等激進的社會建構論者,舉起了科學知識社會學(SSK)的大旗, 開始用各種社會因素詮釋科學認知〔5〕, 聲稱科學理論所揭示的實在是科學共同體的活動所建構的實在。盡管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綱領遭遇到了各種詰難並有其自身的困難, 但情境( context )、 偶然( contingency )和建構(construction )等概念, 已經成為後經驗主義者反思科學認知(cognition)時的共同信念。 這意味著一種新的建構論科學觀的產生:①科學理論是償試性建構活動的產物;②科學理論是科學共同體的主體際共識。沿此進路,比克(W.E.Bijker)、平奇(T.J.Pinch)、 拉圖爾(B.Latour)、柯林斯(H.Collins )等人提出了技術的社會建構理論〔6〕,進一步將技術視為社會建構的產物。 技術的社會建構論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其立場本身,而在於它對技術決定論的批判。這是一種去蔽,即技術的社會建構論使技術決定論的極端觀點受到質疑。
雖然技術決定論和社會建構論對於技術所負載的價值有不同的看法,但它們分別從兩方面揭示了技術的價值負載:①技術具有相對的價值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不僅表現為技術對客觀自然規律的遵循,還表現在技術活動對可操作性、有效性、效率等特定價值取向的追求,而這些獨特的價值取向對於社會文化價值取向具有動態的重構作用;②技術是包括科技文化傳統在內的整體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技術的發展速度、規模和方向,不僅取決於客觀規律,還動態地體現了現實的社會利益格局和價值取向。如果對這兩個互補的方面加以綜合,我們將看到,所謂技術的價值負載,實質上是內在於技術的獨特的價值取向與內化於技術中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和權力利益格局互動整合的結果。
2 對技術的倫理反思
由於技術負載價值,而且它所負載的價值是社會因素與科技因素滲透融合的產物,技術不再只是一種抽象的工具、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或一種神秘的自主性力量,我們應該透過技術的價值負載,進一步分析技術的運行過程及其核心機制的倫理意蘊。
現代技術的認知基礎的主體際建構性和技術活動的價值負載及其復雜性表明,技術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伴隨著風險的不確定性的活動。在現代技術運行過程中,技術人員與其說是把握了知識的應用者,不如說是處在人類知識限度的邊緣的抉擇者。因此,技術決不僅僅意味著由所謂科學真理決定的正確無誤的應用,科技的發展已經使風險成為內在於現代技術中的構成要素。面對技術難以消除的固有的不確定性,科技工作者需要綜合考量科技和社會文化因素,方能確定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其中,倫理因素的考慮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能夠接受何種風險?」「可接受的風險水平怎樣決定?」「用什麼標准?」「誰來確定這個標准?」等問題都是技術實踐中必須解答的倫理難題。
站在一個相對中性的立場,我們認為,技術的核心機制是「設計」和「創新」。縱觀現代科技發展的歷程,不難看到,如果說近現代科學把世界帶進了實驗室,現代技術則反過來把實驗室引進到世界之中,最後,世界成為總體的實驗室,科學之「眼」和技術之「手」將世界建構為一個人工世界。
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講,設計是人類最為重要的創造性活動之一。設計行為貫穿於一切技術活動的始終,但由於設計是一種目的性的、有時間和資源限制的活動,完美的設計是不存在的。在現實的設計活動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所謂模型方法。模型方法的主旨是通過簡化抽取相關的影響因子,以有效地實現設計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簡化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保證製造的便利,而非遵循事實的規律,並且簡化模型在很多情況下就實現技術指標而言是卓然有效的。但很顯然,基於模型方法與簡化因子基礎之上的技術指標,是技術的不確定性的重要根源之一;同時,在模型式設計中,社會價值倫理因素往往被視為無關宏旨的因子而略去。而更加意味深長的是,諸如世界是一座精確的時鍾之類的機械隱喻,和人腦猶如電腦之類的信息隱喻,已經以一種時代觀念的形式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的思維方式之中。
創新是經濟化和社會化的技術體系的主要發展動力。創新是一種廣義的設計,涉及新產品、新生產方法、新市場、新原料、新的組織管理形式等諸方面。我們注意到,不論是傳統的技術創新線性模型,還是流行的鏈環模型,所關注的主要是研究開發體制、經濟環境、市場需求和組織形式等產業和經濟因素,而社會倫理價值和社會文化傾向或受到忽視,或僅被看作是一種不甚重要的外部因素。
我們還注意到,在現代技術發展的很長一個階段,佔主導地位的指導思想是技術中性論和樂觀主義的技術決定論。因此,技術設計和創新主體或者只關注技術的正面效應,或者僅將技術視為工具,只是等到技術的負面後果成為嚴峻事實的時候,才考慮對其加以倫理制約。許多具有政治、經濟和軍事目的的技術活動則往往只顧及其利益和目標,絕少顧及其倫理意含。當技術的惡性負面效應迫使人們對其加以倫理制約時,結果常常近乎徒勞——舊的「壞」技術難以克服,新的「壞」技術層出不窮,倫理價值體系似乎始終在被動退讓——好一幅技術發展的虛無主義圖景。本世紀以來,核危機、全球問題等惡性現象,以及「先製造,後銷毀」,「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保護」之類的現實對策,都反映了這種思路的局限性。
著名思想家弗洛姆(E. Froom)曾對現代技術發展的兩個壞的指導原則提出質疑。這兩個原則是〔7〕, ①「凡是技術上能夠做的事情都應該做」;②「追求最大的效率與產出」。顯然,第一個原則迫使人們在倫理價值上作無原則的退讓,第二個原則可能使人淪為總體的社會效率機器的喪失個性的部件。為了使技術服務於造福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這一最高的善,從根本上擺脫這兩個壞的原則,必須從技術的設計和創新階段開始,將倫理因素作為一種直接的重要影響因子加以考量,進而使道德倫理制約成為技術的內在維度之一。本世紀70年代以後興起的環境工程、工業生態化、並行工程、學科際多因素技術評估等新的技術實踐都反映了技術倫理制約內在化的趨勢。
3 走向技術與社會倫理體系的良性互動
通過對技術價值負載及其過程的反思,我們看到,技術過程與倫理價值選擇具有內在的關聯性,故可以將它們視為技術的相關行為主體的統一的技術—倫理實踐。顯然,技術—倫理實踐的理想目標應該是使技術造福人類及其環境,而達至此目標的一個基本途徑是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技術發展所可能遭遇的社會沖突。為此,必須促成技術與社會倫理體系兩種因素的良性互動,將技術活動拓展為一種開放性的技術—倫理實踐。
在技術發展歷程中,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等顯見的社會因素外,許多隱含的社會倫理價值因素,例如,群體利益分配、文化選擇、價值取向、權力格局和倫理沖突等,一直在發揮著重要影響。但是與顯見的社會因素相比較,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決策者以及公眾對其重要性的認識較為模糊,尚未達成明確的共識。這樣一來,造成了多重危害:科技工作者和管理決策者較少直接主動考量倫理價值因素;科技工作者和管理決策者有意或無意地忽視倫理價值因素時,公眾不能對其價值取向作出評判;某項技術中的價值選擇的受益者樂於維持共識不明的現狀……事實上,人們對技術的不了解,與其說是對技術因素的無知,不如說是技術所隱含的價值因素未得到公開明確揭示的結果。因此,為了促成技術與社會倫理價值體系之間的互動,首先必須公開地揭示和追問技術過程中所隱含的倫理價值因素。
其次,在技術—倫理這一異質性實踐中,技術的相關社會群體不僅應充分考慮技術過程中的倫理價值因素,使技術內在地接受社會倫理價值體系的制約,而且還應該在深刻地領悟其中的倫理精神的基礎上,主動地和創造性地構建開放的社會倫理價值體系。這種體系,既秉承原有的普遍性的倫理精神,又使倫理體系及其精神實質隨技術—倫理實踐領域的拓展而拓展,是一種可隨技術變遷而調適和變更的開放的框架。
其三,技術主體在技術—倫理實踐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質上體現了技術主體責任。技術是人的實踐形式,而人是我們所在的世界上唯一為其行為承擔責任的生物,所以,在技術—倫理實踐中,核心的倫理精神不只是信念或良心,責任是更為重要的倫理精神。而用責任意識去衡量相關人員的行為,較以至善的信念作標准更為明確具體〔8〕。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責任的特殊性:科技人員的責任是與難以逆料的巨大科技力量相伴隨的重大責任。對此,西方責任倫理學大師憂納斯(Hans Jonas,1903—1993)認為應該強調「責任與謙遜」。他指出,由於科技行為對人和大自然的長遠和整體影響很難為人全面了解和預見,存在一種「責任的絕對命令」(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9〕,這種「責任的絕對命令」又呼喚一種新的謙遜。 所謂新的謙遜,與以往人們因為力量弱小而需保持的謙遜不同。其原因在於,科技力量是如此之巨大,以至人類行為的力量遠遠超出了主體的預見和評判能力。鑒於此,技術實踐的主體需要確立一種前所未有的責任意識。
其四,由於現代科技具有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特徵,為了有效地履行責任,技術的相關主體必須訴諸文化際和學科際的努力。這種努力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使技術從構想和設計階段開始就盡可能地考慮到更多的影響因子。舒馬赫(E. F. Schumacher)主張的「中間技術」運動和一些國家的技術評估活動,都是這種努力的現實體現。
鑒於以上基本認識,我們認為,為了克服技術的加速變遷與社會倫理價值體系的巨大慣性之間的矛盾,將技術活動拓展為開放性的技術—倫理實踐,必須建立一種互動協調機制——新技術的倫理「軟著陸」的機制。我們看到,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往往使技術與倫理價值體系之間的互動陷入一種兩難困境:一方面,新技術,尤其是一些革命性的,可能對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的技術的出現,常常會帶來倫理上的巨大恐慌;另一方面,如果絕對禁止這些新技術,我們又可能喪失許多為人類帶來巨大福利的新機遇,甚至與新的發展趨勢失之交臂。顯然,除了某些極端違背人性的技術及其運用應受到禁止之外,對於大多數具有倫理震撼性的新技術, 自欺欺人的「鴕鳥政策」和搗毀機器的盧德主義 (Ludditism)都是不可取的, 而較為明智的方法是引入一種倫理「軟著陸」的機制。
所謂新技術的倫理「軟著陸」機制,就是新技術與社會倫理價值體系之間的緩沖機制。這個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社會公眾對新技術所涉及的倫理價值問題進行廣泛、深入、具體的討論,使支持方、反對方和持審慎態度者的立場及其前提充分地展現在公眾面前,然後,通過層層深入的討論和磋商,對新技術在倫理上可接受的條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識;其二,科技工作者和管理決策者,盡可能客觀、公正、負責任地向公眾揭示新技術的潛在風險,並且自覺地用倫理價值規范及其倫理精神制約其研究活動。
在現實的技術活動中,新技術的倫理「軟著陸」機制已得到較為普遍的運用。各國相繼成立了生命倫理審查委員會,在一些新技術領域,科技工作者還提出了暫停研究的原則。這些實踐雖不能徹底解決新技術與社會倫理價值體系的沖突, 但的確起到了良好的緩沖作用。 例如,1974年美國科學家曾建議,暫停重組DNA研究, 直到國際會議訂出適當的安全措施為止。盡管重組DNA研究旋即得到了恢復, 但這次暫停引起了科技共同體和公眾對此問題的關注,進而對其利弊得失作了全面的權衡,並制定了研究准則,而這對重組DNA研究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10〕。無疑,這是技術與社會倫理價值體系的良性互動的一個成功的案例,它對我們實現新技術(如克隆技術)的倫理「軟著陸」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閱讀全文

與技術和利益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沈陽房票交易注意哪些 瀏覽:784
淘寶數據中心什麼樣子 瀏覽:681
熱力保證安全的技術措施有哪些 瀏覽:459
華為手機信息為什麼橫屏 瀏覽:845
順豐中轉站數據員做哪些工作 瀏覽:364
htb健康產品有哪些 瀏覽:260
galgame用什麼程序做 瀏覽:907
哪裡有代理房地產的 瀏覽:420
浙江台電視台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842
交易貓待收貨不想要了怎麼辦 瀏覽:224
哪個網站做粉絲交易平台 瀏覽:693
我為什麼選擇程序猿 瀏覽:755
安怡為什麼恢復不了原始程序 瀏覽:225
信息流過載是什麼 瀏覽:222
環境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有哪些 瀏覽:264
新車怎麼沒有產品 瀏覽:391
永恆紀元交易密碼錯誤限制多久 瀏覽:942
先練什麼技術最好 瀏覽:730
大盤都有什麼數據 瀏覽:477
東吳證券交易密碼如何設置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