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智能配電網設計簡單還是傳統配電網設計簡單
當然是傳統配電網設計簡單一點。
配電網是由架空線路、電纜、桿塔、配電變壓器、隔離開關、無功補猜盯償器及一些附屬設施等組成的,在電力網中起重要分配電能作用的網路。
配電網按電壓等級來分類
可分為高壓配電網(35—110KV),中備兆咐壓配電網(6—10KV,蘇州有20KV),低壓配電網(220/380V);
在負載率較大的特大型城市,220KV電網也有配電功能。
按供電區的功能來分類
可分為 城市配電網,農村配電網和工廠配電網等。
在城市電網系統中,主網是指110KV及其以上電壓等級的電仿純網,主要起連接區域高壓(220KV及以上)電網的作用
配電網是指35KV及其以下電壓等級的電網,作用是給城市裡各個配電站和各類用電負荷供給電源
配電網一般採用閉環設計、開環運行,其結構呈輻射狀。配電線的線徑比輸電線的小,導致配電網的 較大。由於配電線路的 較大 使得在輸電網中常用的這些演算法在配電網的潮流計算中其收斂性難以保證。
❷ 智能輸電主要涉及到哪些區域
智能輸電主要涉及柔性交/直流輸電技術、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與運行維護念核管理、輸電線路智能化巡檢、輸電線路運行維護管理集約化等技術領域。
(1)柔仔孝掘性交流輸電技術領域:開展柔性輸電智能調度、智能運行、關鍵設備智能監測和控制等基礎理論研究;開發控制策略先進、高電壓等級、大容量的柔性交流輸電裝置,包括靜止同步慎凱補償器、靜止無功補償器、可控並聯電抗器、晶閘管控制串聯電容器、故障電流限制器等;研究配置柔性交流輸電裝置時的全局性技術問題、與常規控制保護配合問題。
(2)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領域:開展百兆瓦級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及核心設備的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大功率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關鍵技術研究,提高成套設計、製造、試驗能力;研究柔性多端直流輸電技術。
(3)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與運行維護管理領域:研究開發標准統一、技術先進的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裝置和系統;研究輸變電設備狀態監測系統與生產管理系統(PMS)及雷電定位系統的信息集成關鍵技術;開展智能評估診斷與狀態檢修技術、智能防災與模擬技術、標准化與全壽命周期管理技術研究。
(4)輸電線路智能化巡檢領域:開展直升機/無人機智能巡檢應用研究。開發小型化、模塊化、標准化的機載巡檢設備,實現機載智能巡檢系統的集成化、低功耗、嵌入式;研發小型無人機飛行平台;研究無人機飛行控制、導航系統準度和精度控制技術,長距離實時通信技術;開發線路巡檢實時數據分析診斷系統。
❸ 配電網自動化終端方法
你是具體什麼方法?
配電網網架結構與配電自動化終端協同規劃方法
電力建設
農村有源配電網自帶櫻亮動化終端布局規劃方法
一種主動配電網配電自動化終端優化配置方法
智能配電網的配電自動化終端配置方法
配電網自動化終端布局規劃方法研究
企業技術開...
查看更多相關論文 >
網路學術
❹ 機械機電系統集成及其智能化考研科目有哪些還有具體的參考書是哪些具體點謝謝了😂
機械機電系統集成及其智能化是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下設的一個方向,沒有指定參考書目。
浙江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2015年考研招生簡章招生目錄
專業代碼:080202
研究方向
01機電系畝喊基統集成及智能化
02電液控制技術
03電子-氣動控制技術
04測試與信號處理技術
05計算機模擬
06機器人技術
07微機電(MEMS)技術
08應用流體力學
09深海機電裝備技術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一或203日或241德
③301數學一
④845自動控制原理或832機械設計基礎或831理論力學或857模擬與數字電子技術(優先考慮選擇自動控制原理的考生)
復試科目、復試參考書
面試加筆試
面試:
英語口語、閱讀、聽力等能力測試,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綜合知識及綜合分析判斷能力
筆試:
機械電子綜合(主要包括: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學、自動控制、液壓傳動、微機原理及介面等)主要考查機電相關基礎理論知識
備註:
1、機械電子工程國家重點學科點擁有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電液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研條件支撐迅謹。歡迎與機械、電滲蠢子、控制、計算機等相關的理工科專業考生報考。
2、機械工程學系2015年總體擬招收學術學位碩士120人,其中推免生84人左右,擬招收推免生人數以最後確認錄取人數為准。
❺ 智能電網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重點任務
風電機組/光伏組件隨風速或輻照強度的出力特性、出力波動特性與概率分布;風電場、光伏電站集群出力的時空分布和出力特缺正性;風電場、光伏電站集群控制系統;大型風電基地或大型光伏發電基地的集群控制平台系統示範工程。
大規模間歇式能源發電實時監測技術、出力特性及其對調度計劃的影響;大規模間歇式能源發電日前與日內調度策略與模型;省級、區域、國家級范圍內逐級間歇式能源消納的框架體系;多時空尺度間歇式能源發電協調調度策略模型及系統示範工程。
大型風電場接入的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分析與建模技術;柔性直流輸電系統數字物理混合模擬平台;交/直流混合接入的控制方法;柔性直流輸電系統故障分析與保護策略;輸電工程關鍵技術及樣機;核心裝備研製與示範工程。
間歇式電源基礎數據、模型及參數辨識技術;間歇式電源與電網的協調規劃技術;間歇式電源並網全過程模擬分析技術;間歇式電源接入電網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分析評估理論和方法。
適應高滲透率間隙性電源接入電網的綜合規劃方法;提高區域電網接納間歇性電源能力的關鍵技術;時空互補的區域電網間歇性電源優化調度方法和協調控制策略;風、光、儲、水等多種電源多點接入互敏嫌補運行技術;含高滲透率間歇性電源的區域電網防災技術、應急機制、數字模擬平台和示範應用。
區域性高密度、多接入點光伏系統並網及其與配電網協調關鍵技術,重點研究屋頂、建築幕牆與光伏一體化技術,並探索並網運營的商業模式;功率可調節光伏系統與儲能系統穩定控制技術、區域性高密度、多接入點光伏系統的電能質量綜合調節技術、新型孤島檢測與保護技術、能量管理技術;不同儲能系統的高效率智能化雙向變流器、新型集中與分散孤島檢測裝置、分散計量測控系統和中央測控系統等關鍵設備。
微網的規劃設計理論、方法、綜合性能評價指標體系、規劃設計支持系統、運行控制技術;微網動態模擬實驗平台和微網中央運行管理系統;具有多種能源綜合利用的微網示範工程。
大容量儲能與間歇式電源發電出力互補機制,儲能系統與間歇式電源容量配置技術及優化方法;儲能電站提高間歇式電源接入能力應用控制與能量管理技術;儲能電站的多點布局方法及廣域協調優化控制技術。
多種類型新能源發電集中綜合消納在規劃、分析、調度運行、繼電保護、安穩控制、防災應急等領域的關鍵技術。考慮到我國風光資源豐富區域的電網結構薄弱的特點,發展電源電網綜合規劃方法,提出時空互補的優化調度方法和協調控制策略,研究高可靠性繼電保護與安全穩定協調控制系統,發展防災技術和應急機制。
不同類型系統故障引起的大型風電場群連鎖故障現象,抑制大型風電場群發生連鎖故障技術方案,大型風電場群參與系統穩定控制的技術方案,包含系統級的大型風電場群故障穿越綜合解決方案及其在大型風電基地上的示範應用。
風電機組、光伏發電系統先進控制技術;新能源發電設備監測與信息化技術;新能源電站的智能協調控制技術與協調控制系統。
含風光儲的分布式發電接入配電網控制保護及可靠供電技術、信息化技術;含風光儲分布式發電接入配電網的電能質量問題;包含風光儲的分布式發電接入配電網示範工程。
綜合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突破小水電群大規模接入電網的技術瓶頸,減少其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研究提高小水電群接入消納能力的電網優化方法和柔性交流、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小水電發電能力預測技術,小水電監測與模擬平台集成技術,小水電與大中型水電站群系統多時空協調控制方法,小水電與風電、火電系統多時空協調控制,提高小水電群接入消納能力的區域穩定控制理論、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統。
間歇式能源發電出力的概率分布規律並建立相應的模型,間歇式能源網源協調控制技術,間歇式能源發電伏拿悔系統故障穿越技術,間歇式能源發電系統電氣故障診斷及自愈技術。
「風電+抽蓄」的運營模式。設計風電抽蓄聯合運行模式,建立包括聯合優化模型、聯合模擬、安全校核、模擬交易等在內的支撐系統,形成完整的風電抽蓄聯合運行管理系統框架。
間歇式電源功率波動特性及其對電網的影響;廣域有功功率及頻率控制、分層分級無功功率及電壓控制技術,電力系統動態穩定性分析及控制技術;機組-場群-電網分級分散協同控制技術;嚴重故障下新能源電力系統故障演化機理及安全防禦策略,考慮交直流外送等方式下的間歇式電源緊急控制、輸電系統緊急控制以及其他安控措施的協調控制技術。
含大規模間歇式電源的交直流互聯大電網的協調優化運行技術,廣域協調阻尼控制技術,狀態監測與信息集成技術,實時風險評估技術,智能優化調度和安全防禦技術。 電動汽車電池更換站運行特性,更換站作為分布式儲能單元接入電網的關鍵技術和控制策略;電池梯次利用的篩選原則、成組方法和系統方案;更換站多用途變流裝置;更換站與儲能站一體化監控系統;更換站與儲能站一體化示範工程。
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特性和規模化電動汽車充電對電網的影響;電動汽車有序充電控制管理系統;電動汽車有序充電試驗系統。
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的控制策略和關鍵技術;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機、智能車載終端和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協調控制系統;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實驗驗證系統;電動汽車充放電設施檢驗檢測技術。
電動汽車新型充放電技術;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控制策略及檢測技術;充電設施與電網互動運行的關鍵技術。
規模化電動汽車電池更換技術、計量計費、資產管理技術;充電設施運營的商業模式;基於物聯網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路的運營管理系統建設方案。 基於鋰電池儲能裝置的大容量化技術,包括電池成組動態均衡、電池組模塊化、基於電池組模塊的儲能規模放大、電池系統管理監控及保護等技術;電池儲能系統規模化集成技術,包括大功率儲能裝置及儲能規模化集成設計方法、大容量儲能系統的監控及保護技術、儲能系統冗餘及擴容方法、儲能電站監控平台。
多類型儲能系統的協調控制技術;多類型儲能系統容量配置、優化選擇准則以及優化協調控制理論體系;基於多類型儲能系統的應用工程示範。
單體鈉硫電池產品化和規模製備自動化中的關鍵問題以及集成應用中的核心技術,先進的鈉硫電池產業化制備技術,MW級鈉硫電池儲能電站的集成應用技術。
MW以上級液流電池儲能關鍵技術,5MW/10MWh全釩液流儲能電池系統在風力發電中的應用示範,國際領先、自主知識產權的液流電池產業化技術平台。
鋰離子電池的模塊化成組技術;電池儲能系統熱量管理技術、狀態監控及均衡技術、儲能電池檢測和評價技術;模塊化儲能變流技術,及各種不同型式的儲能材料與功率變換器的配合原則;基於變流器模塊的電池儲能規模化系統集成技術,及儲能系統電站化技術。
儲能系統的特性檢測技術;儲能系統的應用依據和評估規范;儲能系統並網性能評價技術,涵蓋電力儲能系統的研究、製造、測試、設計、安裝、驗收、運行、檢修和回收全過程的技術標准和應用規范。 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框架、模型、模式和技術支撐體系;含分布式電源/微網/儲能裝置的配電網系統分析、模擬與試驗技術;考慮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和電能質量的智能配電網評估指標體系;含分布式電源/微網/儲能裝置的配電網在線風險評估及安全預警方法、故障定位、網路重構、災害預案和黑啟動技術;智能配電單元統一支撐平台技術;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保護設備和自愈控制系統;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示範工程。
靈活互動的智能用電技術體系架構;智能用電高級量測體系標准、系統及終端技術;用戶用電環境(特別是城市微氣象)與用電模式的相互影響,不同條件下的負荷特性以及對用電交互終端、家庭用電控制設備的影響;智能用電雙向互動運行模式及支撐技術。
智能配用電示範園區規劃優化和供電模式優化方法。配電一次設備與智能配電終端的融合與集成技術;配電自動化系統與智能用電信息支撐平台及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系統的集成技術;用電信息採集系統與高級量測系統、智能用電互動平台的集成技術;智能用電小區用戶能效管理系統與智能家居的集成技術;智能樓宇自動化系統與建築用電管理系統的集成技術;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提高配電網接納間歇式電源能力的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分布式儲能系統參與配電網負荷管理的優化調度方法,配電網分布式儲能系統的綜合能量管理技術;智能配用電示範園區。
主動配電網的網路結構及其信息控制策略,主動配電網對間歇式能源的多級分層消納模式,主動配電網與間歇式能源的協調控制技術。
智能配電網下新型保護、量測的原理和演算法;智能配用電高性能通信網技術;智能配電網廣域測量、自適應保護及重合閘等關鍵技術;開發智能配電網新型量測、通信、保護成套設備,智能配電網新型量測、通信、保護成套設備的產業化。
智能配電網的優化調度模式、優化調度技術,面向分布式電源、配電網路以及多樣性負荷的優化調度方法;包括優化調度系統以及新能源管控設備等關鍵裝備;智能配電網運行狀態的安全、可靠、經濟、優質等指標評價技術。
鋼鐵企業等大型工業企業電網的智能配用電集成技術。配電自動化系統與智能用電信息支撐平台及智能配電網自愈控制系統的集成技術;用電信息採集系統與高級量測系統、智能用電互動平台的集成技術;分布式儲能系統優化配置方法和運行控制技術。
適於島嶼、油田群的能源高效利用的智能配網集成技術,包括信息支撐平台、自愈控制、用電信息採集、高級量測、用電互動、能效管理、儲能系統優化配置和運行控制,建設配網綜合示範工程。
高效自治微網群的規劃設計及評價體系,穩態運行與多維能量管理技術,多空間尺度微網群自治運行控制器樣機,統一調度平台軟體,多空間尺度高效自治微網群的示範應用。
孤島型微電網的頻率穩定機理與負荷-頻率控制方法,孤島型微電網的電壓穩定機理與動態電壓穩定控制方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孤島型微電網的技術,孤島型微電網系統的示範工程建設及現場運行測試與實證性研究。 電網智能調度一體化支撐關鍵技術;大電網運行狀態感知、整體建模、風險評估與故障診斷技術;多級多維協調的節能優化調度關鍵技術等。
在線安全分析並行計算平台的協調優化調度技術,復雜形態下在線安全穩定運行綜合安全指標、評價方法和實現架構;大電源集中外送系統阻尼控制技術,次同步諧振/次同步振盪的在線監測分析預警及阻尼控制技術;基於廣域信息的大電網交直流智能協調控制和緊急控制技術等。 感測器介面及植入技術,電子式互感器(EVT/ECT)的集成設計技術,智能開關設備的技術標准體系及智能化實施方案;具備測量、控制、監測、計量、保護等功能的智能組件技術及其與智能開關設備的有機集成技術;適用於氣體介質的壓力與微水、高抗振性能的位移、紅外定位溫度、聲學、局部放電信號等感測器及介面技術,各類感測器的可靠性設計技術和檢驗標准;開關設備運行、控制和可靠性等狀態的智能評測和預報技術,智能開關設備與調控系統的信息互動技術,開關設備的程序化和選相合閘控制技術等。
高壓設備基於RFID、GPS及狀態感測器的一體化識別、定位、跟蹤和監控的智能監測模型,輸變電設備智能測量體系下的全景狀態信息模型;具有數據存儲能力、計算能力、聯網能力、信息交換和自治協同能力的一體化智能監測裝置;基於IEC標準的全站設備狀態信息通訊模型和介面體系構架,輸變電設備狀態信息和自動化信息的集成關鍵技術,標准化全站設備狀態採集和集成設備關鍵技術;輸變電高壓設備智能監測與診斷技術,輸變電區域內多站的分層分布式狀態監測、採集和一體化數據集成、存儲、分析應用系統。 智能配用電信息及通信體系與建模方法;智能配用電系統海量信息處理技術;智能配用電信息集成架構及互操作技術;復雜配用電系統統一數據採集技術;智能配用電業務信息集成與交互技術;智能配用電信息安全技術;智能配用電高性能通信網技術等。
電力通信網路技術體制的安全機理與屬性;通信安全對智能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保障智能電網各個環節的通信安全技術與組網模式;廣域電網實時通信業務可靠傳輸技術、支持多重故障恢復的通信網自愈與重構技術;電力通信網路的安全監測及防衛防護技術;電力通信網路安全性能優化技術;電力通信網路安全評價體系;智能電網通信網路綜合管理與網路智能分析技術,電力通信網綜合模擬與測試平台,電力通信智能化網路管理示範工程。
實用的新型電力參量感測器,以及多參量感知集成的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多測點多參量的光纖感測網路技術;多種感測裝置的融合技術;電力感測網綜合信息接入與傳輸平台技術;電力物聯網編碼技術、海量數據存儲、過濾、挖掘和信息聚合技術;新一代高性能電力線載波(寬頻/窄帶)關鍵通信技術;電力新型特種光纜及試點工程,新型特種光纜設計、製造、試驗、施工、運維等配套支撐技術及基本技術框架,新型特種光纜的應用模式和技術方案;智能電網統一通信的應用模式、部署方式和網路架構,統一通信在支撐調度、應急、用電管理等各環節的應用和解決方案。
智能電網統一信息模型及信息化總體框架;電網海量信息的存儲結構、索引技術、混合壓縮技術、數據並發處理、磁碟緩存管理、虛擬化存儲和安全可靠存儲機制等信息存儲技術;基於計算機集群系統的並行資料庫統一視圖和介面、並行查優、海量負載平衡和海量並行數據的備份和恢復技術;海量實時數據與非實時數據的整合檢索和利用技術;雲計算在海量數據處理中的應用技術;海量實時資料庫管理系統;高效存儲及實時處理智能信息服務平台示範工程。
電網可視信息的模式識別、圖形分析、虛擬現實等技術,可視化支撐技術架構;智能監控系統架構,計算機視覺感知方法、智能行為識別與處理演算法等關鍵技術;智能電網雙向互動的信息服務平台技術,桌面終端、移動終端、互動大屏幕等多信息展現渠道;智能電網雙向互動的信息服務平台示範工程。 靜止同步串聯補償器、統一潮流控制器的關鍵技術,包括主電路拓撲、模擬分析技術、關鍵組件的設計製造技術、控制保護技術、試驗測試技術,開發工業裝置並示範應用;利用柔性交流輸電設備的潮流控制和靈活調度技術。
高性能、低成本、安裝運維方便的高壓大容量新型固態短路限流器,包括新型固態限流裝置分析建模與模擬技術、固態限流器主電路設計技術、固態限流器的控制與保護策略,工程化的高壓大容量新型固態限流裝置研製。
面向輸電系統應用的高溫超導限流器的核心關鍵技術,包括超導限流裝置的限流機理、主電路拓撲、建模和模擬分析、優化設計方法、控制策略、保護系統、試驗測試技術,220kV高溫超導限流器示範裝置研製。
高壓直流輸電系統用高壓直流斷路器分斷原理理論分析、模型與模擬、直流斷路器總體方案、成套電氣與結構、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化、成套試驗方法、SF6斷路器電弧特性等,15kV級直流斷路器樣機研製及示範工程。
高壓輸電系統用高壓直流陸上和海底電纜的絕緣結構型式、機械和電學特性、絕緣、結構和導電材料選擇、成型工藝、相關測試和試驗方法、可靠性試驗,±320kV級陸上和海底電纜的研製及相關試驗測試。
直流輸電系統中的直流電流和電壓測量方法和技術,直流輸電系統直流電流和電壓測試系統方法和技術路線,直流輸電系統測量裝置計量和標定方法,高電位直流電流和直流電壓測試系統,全光直流電流互感器和全學直流電壓互感器,滿足特高壓直流輸電和柔性直流輸電需求的樣機及相關試驗、認證和示範應用。
換流器拓撲結構和主迴路優化、多端柔性直流供電系統分析、計算和模擬;多端直流供電系統與交流供電系統的相互影響和運行方式,研究多端直流供電系統的控制保護系統架構、電壓、潮流和電能質量控制方法;緊湊型、模塊化換流站設備及其控制保護系統,它們在城市供電中的示範應用。
直流配電網拓撲結構、基本模型、控制保護方案,直流配網模擬模型和技術,直流配電網設計技術,直流配電網換流站關鍵裝備,直流配電網經濟安全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考慮各類分布式電源接入和電動汽車充換電設備與電網互動情況下的直流配電網建設和優化運行方案,直流配電網管理和控制系統,直流配電網示範工程及相關技術、裝置和系統的有效驗證。 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范圍,建立一個涵蓋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儲能的智能電網綜合集成示範工程,實現智能電網多個領域技術的綜合測試、實驗和示範,並研究智能電網的可行商業運營模式,形成對未來智能電網形態的整體展示,體現低碳、高效、兼容接入、互動靈活的特點。
智能電網集成綜合示範的技術領域包括:
大規模接入間歇式能源並網技術;
與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協調運行電網技術;
大規模儲能系統;
高密度多點分布式供能系統;
智能配用電系統;
用戶與電網的互動技術;
智能電網信息及通信技術。
❻ 智能電網技術的分析
《智能電網技術》主要內容:
智能電網是當前全球電力工業關注的熱點,涉及從發電到用戶的整個能源轉換過程和電力輸送鏈,成為未來電網的發展方向。《智能電網技術》在借鑒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結合正在開展的研究實踐工作,對智能電網的概念、主要領域和關鍵技術、工程實踐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介紹。
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要介紹智能電網的基本知識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別介紹智能電網基礎技術、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及並網技術、智能輸電網技術、智能配電網技術、智能用電技術、智能電網實踐與展望。附錄中對目前智能電網技術標准體系及部分智能電網國際組織與研究機構進行了簡要介紹。
《智能電網技術》主要供電力系統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高等院校相關人員參考。
智能電網(smart power grids),就是電網的智能化,也被稱為「電網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路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感測和測量技術、先進的設備技術、先進的控制方法以及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
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將智能電網 定義為:
一個由眾多自動化 的輸電和配電系統構成的電力系統,以協調、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實現所有的電網 運作,具有自愈功能;快速響應電力市場和企業業務需求;具有智能化的通信 架構,實現實時、安全和靈活的信息流,為用戶提供可靠、經濟的電力服務。
中國的智能電網的基本特徵是在技術上要實現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
智能電網概念的發展有3個里程碑:
第一個就是2006年,美國IBM公司提出的「智能電網」解決方案。IBM的智能電網主要是解決電網安全運行、提高可靠性,從其在中國發布的《建設智能電網創新運營管理-中國電力發展的新思路》白皮書可以看出,解決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感測器 連接資產和設備提高數字化程度;二是數據的整合體系和數據的收集體系;三是進行分析的能力,即型斗山依據已經掌握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以優化運行和管理。該方案提供了一個大的框架,通過對電力生產、輸送、零售的各個環節的優化管理,為相關企業提高運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成本描繪了一個藍圖。是IBM一個市場推廣策略。
第二個是奧巴馬上任後提出的能源計劃,除了已公布的計劃,美國還將著重集中對每年要銷汪耗費1200億美元的電路損耗和故障維修的電網系統進行升級換代,建立美卜中國橫跨四個時區的統一電網;發展智能電網產業,最大限度發揮美國國家電網 的價值和效率,將逐步實現美國太陽能 、風能、地熱能的統一入網管理;全面推進分布式能源管理,創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使用效率。
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的智能電網有三個目的,一個是由於美國電網設備 比較落後,急需進行更新改造,提高電網運營的可靠性;二是通過智能電網建設將美國拉出金融危機的泥潭;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個是中國能源專家武建東提出的「互動電網」。互動電網,英文為Interactive Smart Grid,它將智能電網的含義涵蓋其中。互動電網定義為:在開放和互聯的信息模式基礎上,通過載入系統數字設備和升級電網網路 管理系統,實現發電、輸電、供電、用電、客戶售電、電網分級調度、綜合服務等電力產業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級化互動管理,是集合了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和管理革命的綜合性的效率變革。它將再造電網的信息迴路,構建用戶新型的反饋方式,推動電網整體轉型為節能基礎設施,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客戶成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創造電網價值的最大化。
歷史發展
2005年,坎貝爾發明了一種技術,利用的是(Swarm )群體行為原理,讓大樓里的電器互相協調,減少大樓在用電高峰期的用電量。坎貝爾發明了一種無線 控制器 ,與大樓的各個電器相連,並實現有效控制。比如,一台空調運轉15分鍾,以把室內溫度維持在24℃;而另外兩台空調可能會在保證室內溫度的前提下,停運15分鍾。這樣,在不犧牲每個個體的前提下,整個大樓的節能目標便可以實現。這個技術賦予電器於智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2006年歐盟理事會的能源綠皮書《歐洲可持續的、競爭的和安全的電能 策略》(A European Strategy forSustainable,Competitive and SecureEnergy)強調智能電網技術是保證歐盟電網電能質量的一個關鍵技術和發展方向。這時候的智能電網應該是指輸配電過程中的自動化技術。
2006年中期,一家名叫「網點「(Grid Point)的公司最近開始出售一種可用於監測家用電路耗電量的電子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通信技術調整家用電器的用電量。這個電子產品具有了一部分交互能夠,可以看作智能電網中的一個基礎設施。
2006 年,美國IBM公司曾與全球電力專業研究機構、電力企業合作開發了「智能電網」解決方案。這一方案被形象比喻為電力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電力公司可以通過使用感測器、計量表、數字控制項和分析工具,自動監控電網,優化電網性能、防止斷電、更快地恢復供電,消費者對電力使用的管理也可細化到每個聯網的裝置。這個可以看作智能電網最完整的一個解決方案,標志著智能電網概念的正式誕生。
2007年10月,華東電網正式啟動了智能電網可行性研究項目,並規劃了從2008年至 2030年的「三步走」戰略,即:在2010年初步建成電網高級調度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初步智能特性的數字化電網,2030年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電網。該項目的啟動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智能電網領域。
2008年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得(Boulder)已經成為了全美第一個智能電網城市,每戶家庭都安裝了智能電表 ,人們可以很直觀地了解當時的電價,從而把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服、燙衣服等安排在電價低的時間段。電表還可以幫助人們優先使用風電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同時,變電站可以收集到每家每戶的用電情況。一旦有問題出現,可以重新配備電力。
2008年9月 Google與通用電氣聯合發表聲明對外宣布,他們正在共同開發清潔能源業務,核心是為美國打造國家智能電網。
2009年1月25日美國白宮最新發布的《復甦計劃尺度報告》宣布:將鋪設或更新3000英里輸電線路,並為4000萬美國家庭安裝智能電表——美國行將推動互動電網的整體革命。2月2 日能源問題專家武建東在《全面推動互動電網革命拉動經濟創新轉型》的文章中,明確提出中國電網亟須實施「互動電網」革命性改造。
2009年2月4日,地中海島國馬爾他在周三公布了和IBM達成的協議,雙方同意建立一個「智能公用系統」,實現該國電網和供水系統數字化。IBM及其合作夥伴將會把馬爾他2萬個普通電表替換成互動式電表,這樣馬爾他的電廠就能實時監控用電,並制定不同的電價來獎勵節約用電的用戶。這個工程價值高達9100萬美元(合7000萬歐元),其中包括在電網中建立一個感測器網路。這種感測器網路和輸電線、各發電站以及其他的基礎設施一起提供相關數據,讓電廠能更有效地進行電力分配並檢測到潛在問題。 IBM將會提供搜集分析數據的軟體,幫助電廠發現機會,降低成本以及該國碳密集型發電廠的排放量。
2009年2月10日,谷歌表示已開始測試 名為谷歌電表﹙PowerMeter﹚的用電監測軟體。這是一個測試版在線儀表盤,相當於谷歌正在成為信息時代的公用基礎設施。
2009年2月28日,作為華北公司智能化電網建設 的一部分——華北電 網穩態、動態、暫態三位一體安全防禦及全過程發電控制系統在京通過專家組的驗收。這套系統首次將以往分散的能量管理系統、電網廣域動態監測系統、在線穩定分析預警系統高度集成,調度人員無需在不同系統和平台間頻繁切換,便可實現對電網綜合運行情況的全景監視並獲取輔助決策支持。此外,該系統通過搭建並網電廠管理考核和輔助服務市場品質分析平台,能有效提升調度部門對並網電廠管理的標准化和流程化水平。
美國谷歌2009年3月3日向美國議會進言,要求在建設「智能電網(Smart Grid)」時採用非壟斷性標准。
2010年1月12日,國家電網公司制定了《關於加快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意見》,確定了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智能電網主要特徵要素(Key Elements)
歸納為六點,即具有堅強、自愈、兼容、經濟、集成、優化等特徵。
(1)堅強(Robust)
在電網發生大擾動和故障時,電網仍能保持對用戶的供電能力,而不發生大面積的停電事故;在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條件下、或人為的外力破壞下仍能保證電網的安全運行;具有確保信息安全的能力和防計算機 病毒破壞的能力。
(2)自愈(Self-Healing)
具有實時、在線連續的安全評估和分析能力,強大的預警控制系統和預防控制能力,自動故障診斷、故障隔離和系統自我恢復的能力。
(3)兼容(Compatible)
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正確、合理地接入,適應分布式發電 和微電網的接入,能使需求側管理的功能更加完善和提高,實現與用戶的交互和高效互動。
(4)經濟(Economic al)
支持電力市場和電力交易的有效開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電網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集成(Integrated)
實現電網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採用統一的平台和模型,實現標准化、規范化和精細化的管理。
(6)優化(Optimized)
通過優化提高資產的利用,降低投資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
❼ 智能配電網的智能配電網的主要技術內容
1) 配電數據通信網路。
2) 先進的感測測量技術 ,如光學或電子互感器、架空線路與電纜溫度測量、電力設備狀態在線監測、電能質量測量等技術。
3) 先進的保護控制技術,包括廣域保護、自適兆脊應保護、配電系統快速模擬模擬、網路重構等技術。
4) 高級配電自動化。
5) 高 級 量 測 體 系 ( Advanced MeteringArchitecture ,AMA)是一個使用智能電表通過多種通信介質 ,按需或以設定的方式測量、收集並分析用戶用電數據的系統。
6) DER 並網技術 ,包括 DER 在配電網的「即插即用」以及微族搜滲網(Micro Grid)兩部分技術內容。
7) DFACTS是柔性交流輸電(FACTS)技術在配電網的延伸 ,包漏友括電能質量與動態潮流控制兩部分內容。
8) 故障電流限制技術 ,指利用電力電子、高溫超導技術限制短路電流的技術。
❽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詳細信息
參考價:¥29.60
作者:丁文華,蘇娟
主編 出版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9月
版 次:1
印刷時間:2008-9-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叢書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建築設備類專業規劃教材
國際標准書號ISBN:9787562928171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目錄
課題1 供配電系統基本知識
1.1 供配電系統概述
1.1.1 電力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組成
1.1.2 供配電系統的組成
1.1.3 供配電的基本要求
1.2 額定電壓及供電質量
1.2.1 額定電壓
1.2.2 供電質量
1.2.3 電壓的選擇
1.3 電力系統中性點運行方式
1.3.1 電力系統中性點的運行方式
1.3.2 低壓配電系統的TN系統
思考題與習題
技能訓練
課題2 負荷分級及其計算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內容推薦
本書共分10個課豎慶行題,包括供配電系統基本知識、負荷分級及其計算、10 kV高壓配電設計、低壓配電系統設計、短路電流及其計算、導線截面及高低壓電器選擇、繼電保護及二次系統、建築照明與配電設計、防雷與接地以及電源裝置等。本書適用於高職高專院校建築電氣工程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電氣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和培訓教材。
建築供配電與照明在線試讀
課題1 供配電系統基本知識
1.1供配電系統概述
1.1.1 電力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組成
電能是現代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能源。它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提供能源。電能既易於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而來,又易於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以供使用。電能的輸送和分配既簡單、經濟,又易於控制、調節和測量,能方便地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因此,電能已廣泛應用到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建築供配電就是指建築所需電能的供應和分配問題。建築物所需要的電能絕大多數是由公共電力系統供給的,所以有必要先了解電力系統的基本知識。
電力系統是由發電廠、電力網和電能用戶組成的一個發電、輸電、變配電和用電的整體。圖1.1所示是電力系統的組成。
土巴兔在線免余嘩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差首哦~
❾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必看書目有哪些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必看書目如下:絕襪激
《智能控制》《自動控制原理及應用》《現代控制工程》《智能控制》《好棗電機控制》《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微機原理及應用》《現代檢測技術》《單片機原理及應用》《電氣工程概念》《運動控制系統》《電力系統分析》《信號與系統》《信號與線性系統》《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電氣控制與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技術》《小型可編程式控制制器使並襪用技術》《單片機與可變成控制器應用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數字信號處理基礎及實現》《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分析與設計》。
❿ 電表開發新思維:智能電表與"儀器雲"融合技術的應用
電表開發新思維:智能電表與"儀器雲"融合技術的應用
中國現代電網量測技術平台
張春暉
2017年5月25日
1,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開發應用正當時!
1)傳統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技術發展進程
•2002年,吉林省電科院發布:«多路三相電能表遠程微機檢測系統的開發»。
•隨後,2004年由華中電網舉返技術中心,2005年由廈門航空公司,2007年由上海電力表計量測管理所,2007年由雲南電力試驗研究院,2008年由原河南思達高科公司,2009年由華北電科院,華北電網公司,2010年由太原市優特奧科公司,2010年由鄭州三輝電氣公司,2014年由鄭州瑞能公司相繼發表傳統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技術研究論文或新產品信息。
•以上傳統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發展進程中,系統方案不斷改進,其共同特徵:需要配備1隻標准電能表及計算系統,復雜了互感器二次迴路。由於投資較大,目前,只用於部分電網關口計量點,少量110kV及以上高壓變電站。同時,現在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技術,主要對安裝於現場的標准表與被檢智能電表的計量結果進行比對,而對標准計量裝置的送檢,維護又成為新問題,對電能計量自動化系統(或用電信息採集系統)的主站也未發揮其可集中實施數據分析,處理功能。
2)本課題的由來
2017年2月,由深圳供電局,清華大學學者發表:«基於"測量儀器雲"的電子式電能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提出: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技術開發新思路:在"儀器雲"環境下,進行高精度的數據計算,處理,可以替代標准電能表及計算系統,大幅減少互感器二次迴路改進工程量,降低系統成本,有利於系統推廣應用。該文還給出了用戶新配置的高速率數據採集終端實施方案。關於"儀器雲",只作簡要介紹,未敘述新一代系統設計技術方案。
之前,2014年8月,清華大學學者發表:«雲計算環境下儀器虛擬化研究»提出:"儀器雲"環境下,儀器虛擬化系統的物理架構及廣義的"儀器雲"運作程序,未涉及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具體案例。
近期,國家電網報就"國網雲"平台上線運作作了一些省級電網業務系統遷移上雲應用的報道。
再看國網的需求:從2010年至今,國網陸續安裝應用三相智能電表約3800萬只。從2018年起,這些量多面廣的電表進入運行周期為8年的定期輪換更新階段。為此,2017年初,國網下發«關於2017年計量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家電網營銷[2017]105號)»文首次提出:"全面推進智能電表狀態檢測與狀態更換工作",其"基礎計量工作:全面開展全事件採集工作,提高計量在線監測和智能診斷的准確性"。"狀態檢測方面:先是完成MDS系統和營銷業務系統的配套功能讓遲部署,再是按照先主站評價制定計劃,再開展現場檢測的原則,開展 I ,II , III 類用戶計量裝坦答李置的電能表狀態檢測"。
可見,由於國網計量部門未推廣應用傳統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三相智能電表的狀態檢測,只能依靠現場檢測,局部考核的方法。可以說,運行三相智能電表計量准確性的寬負荷范圍,24h持續考核是道技術難題。因此,研究符合國網:全面推行三相智能電表狀態檢測與狀態更換要求的新一代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開發與應用正當時!
3)本文作者經匯總以上新情況並將新一代系統具體化後,編寫出:«電表開發新思維:智能電表與"儀器雲"融合技術的應用»。本文重點敘述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開發項目,還討論智能電表與"儀器雲"融合技術的拓展應用開發項目及市場前景評估,供參考。
2,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開發項目
1)雲計算環境下,儀器虛擬化技術
本部分內容主要錄用於«雲計算環境下儀器虛擬化技術研究»:
"儀器的虛擬化技術是實現儀器程序控制和遠方測量的基礎"。"很多原來由硬體設備完成的儀器功能,都可通過軟體演算法來完成,從而使儀器的開發和使用成本大為降低"。
雲計算功能中有一項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模式:
"IAAS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將CPU,內存,存儲設備,網路設備等IT 基本硬體資源通過虛擬機管理程序(VMH)進行虛擬化,然後按需分配給運行於上層的虛擬機(VM)。對用戶來說,每個虛擬機(VM)實例就相當於1台帶網路功能的自定義計算機或伺服器"。
"目前,雲計算中應用最廣泛的是硬體級虛擬化技術,因為這種技術的效率最高"。
"硬體級虛擬化技術中,虛擬機與物理硬體具有相同的指令集合,虛擬機的絕大多數指令可以直接在硬體上執行"。
"儀器虛擬化新模式,將遠程儀器模擬成雲平台本地的硬體設備直接接入到虛擬機管理程序(VMH)中,告知VMH有儀器接入雲中,而不提供任何與儀器操作相關的具體信息或功能"。
IAAS模式下的遠程測量方式:
儀器----(匯流排連接)----儀器提供者----(網路連接)----儀器虛擬化:CPU/內存/硬碟----虛擬機管理程序(VMH)----虛擬機(VM):與儀器虛擬化及其CPU/內存/硬碟一一對接,操作系統,測量程序。
2)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設計綱要
本部分內容主要參照«基於"測量儀器雲"的電子式電能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雲計算環境下儀器虛擬化研究»,並結合本文作者實際計量工作經驗編寫而成。
一是,新一代系統架構,包括:
•用戶(YH):安裝有被檢電能表,新配置的高速率數據採集終端。
新配置的數據採集終端:以4000Hz的采樣頻率採集現場的電壓,電流數據。"該數據採集終端由高精度數據採集單元,電表通信模塊,4G無線通信模塊以及中央控制單元4部分組成"。其中,中央控制單元"在操控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應確保上傳至"儀器雲"的采樣數據與被檢智能電表的電能計量脈沖之間的時間要嚴格一致。這樣,才能保證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的精確度。中央控制單元可採用精密時鍾協議IEEE1588,來對數據採用終端與被檢智能電表進行時間同步"。
數據採集終端的開發:為降低成本,可將電能計量自動化系統(或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中的負荷控制終端加以適當改造而獲得數據採集功能。如現場條件不具備,也可以單獨設計成產品來應用。
•電能計量自動化系統(或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主站(ZZ)
•儀器所有者(IS):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的所有者
•儀器代理(IA):部署於本地儀器的上位機(或本地工作計算機)中,或通過專門的硬體設備實現。IA的基本功能是將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的接入信息通過網路推送到"儀器雲"的儀器資源管理系統(IRM)上。同時,附加一些輔助信息,以便用戶(YH)或儀器所有者(IS)對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進行識別等。
IA將接入的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遠程虛擬成資源節點。這些資源節點的狀態信息被保存於"儀器雲"的存儲控制器(IM)上。
•"儀器雲"平台,主要有:
---- 儀器資源管理系統(IRM):受理由儀器代理(IA)推送的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的接入信息
---- 雲控制器(CC):其用戶介面提供由用戶來查詢和調用已授權的儀器資源
---- 存儲控制器(IM ):提供儀器資源在雲中的注冊和管理功能
---- 集群控制 器(CLC):內有節點控制器(NC)
---- 節點控制器(NC):內有虛擬機,包括應用程序---操作系統--- 儀器驅動
•新一代系統架構內的通信方式
---- 儀器資源管理系統(IRM),雲控制器(CC),存儲控制器(IM):
通過4G無線公網或電力專網接入:儀器代理(IA),用戶(YH),儀器所有者(IS),電能計量自動化系統(或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主站(ZZ)
通過共用的私有網路接入:集群控制器(CLC)
---- 集群控制器(CLC):通過專用的私有網路接入節點控制器(NC),其內有虛擬機(VM)
---- 節點控制器(NC):與儀器代理(IA)進行虛擬連接。
二是,新一代系統的運作要求與程序
•系統運作前的准備
電能計量自動化系統(或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主站(ZZ):
按用戶被檢智能電表的現場檢測要求,需向儀器代理(IA)提供的被檢智能電表的參數,各類計算方法,檢測結果的處理要求,保證檢測正確性措施等。對向雲控制器(CC)申請需用已授權的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的技術條件。
•對用戶(YH)的要求:
系統主站(ZZ)發出檢測命令後,首先進行被檢智能電表與新配置的數據採集終端之間的計量時間同步。隨後,將數據採集終端採集的現場電壓,電流數據,被檢智能電表的電能計量輸出信息,通過4G無線公網或電力專網上傳到ZZ申請需用的儀器代理(IA),進行數據/信息計算,處理。還需向ZZ發送遠程在線檢測的啟,止時間。
•新一代系統運作程序
----系統主站(ZZ)"可通過雲控制器(CC)
提供的用戶介面來查詢和調用已授權的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資源。當ZZ需要使用某一授權的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時,即可向CC提交申請"
---- "然後,由CC向存儲控制器(IM)發送資源調用命令。此時,IM就可以將儀器資源節點的接入信息通過集群控制器(CLC)推送到ZZ申請需用的虛擬機所在節點上。最終,包含虛擬管理程序(VMH)的節點控制器(NC)將與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器)建立一個虛擬連接,並向其上用戶運行的虛擬機(VM)發出硬體接入通知。隨即,VM上就會顯示『發現新硬體『的信息,並提示安裝驅動程序"。
---- 系統主站(ZZ)將系統運作前准備的各項要求,發送給ZZ申請需用並已確認的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節點的虛擬機上。該節點虛擬機按ZZ提供的各項要求,操作對用戶被檢智能電表的檢測程序,並將檢測結果發送回ZZ。
---- 當ZZ"使用完本地儀器(或本地工作計算機)後,該儀器資源可被IM回收。若該儀器資源為共享資源,那麼其它用戶可繼續申請該儀器資源。所有的儀器資源調度和管理功能都在IM中實現"
三是,"儀器雲"平台的搭建
先敘述"國網雲":
•2017年4月27日,"國網雲"正式發布,一體化"國網雲"平台同時上線。
"國網雲"包括企業管理雲,公共服務雲和生產控制雲。其中,公共服務雲是覆蓋外網區域的資源及服務,支撐電力營銷,客戶服務,電子商務等業務。
"國網雲"部署於國網的三地集中式數據中心及27家省級公司的數據中心。2016年,國網在其總部,北京,冀北,天津,上海,浙江,江蘇,福建,黑龍江,陝西電力等單位組織啟動了企業管理雲和公共服務雲的試點建設,部署雲平台組件,實現同期線損等12類應用遷移上雲。
•參考:"國網雲"上雲案例
冀北電力:營銷稽查系統遷移上雲
"國網雲"操作系統可以根據營銷稽查系統需求,自動匹配和選擇最合適的資源。冀北電力通過雲操作系統"應用管理"模塊,進行營銷稽查系統一鍵部署。幾秒鍾就可以完成5個應用實例的部署,並把實例平均分布在3台物理主機上。雲操作系統還支持資源的狀態轉化,即物理機轉變為虛擬機。
再討論"儀器雲"平台搭建的技術路線:
鑒於"國網雲"具有明顯的優勢:強大的並行,分布式,跨域計算能力,根據遷移上雲業務系統需求,自動匹配和選擇最合適的資源,雲操作系統支持資源由物理機轉變為虛擬機。同時,用電信息採集系統和用戶可以方便地上雲。因此,本文作者建議:"儀器雲"平台的搭建優先選用"國網雲"作為依託,進行新一代系統部署。為此:
•先要編制適應國網"公共服務雲"要求,經規范後的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的操作和應用軟體系統。
•經與有意向的省級電網數據中心協議:新一代系統的操作與應用軟體系統,通過省級電網的"國網雲"組件,在國網"公共服務雲"操作系統中,開發相應的模塊,進行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的部署。
•新一代系統:應與
有意向的省級電網數據中心合作試點後推廣應用。
說明:"儀器雲"平台的搭建,採用與雲計算服務供應商合作開發模式,待考證後再討論。
3)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計量溯源的討論
按JJG 1001的規定:校準,在規定條件下,為確定計量器具示值誤差的一組操作。
•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給出的三相有功功率值,在用戶被檢智能電表的現場環境下,可以用高准確度的三相標准電表來進行現場校準測試。以0.2S級被檢智能電表為例,由"器雲"計算出的三相有功功率的計量誤差,應不大於0.05%。在現場,可採用的三相標准表准確度宜為0.01級,或0.02級,實際計量誤差不大於0.012%。
•採用"儀器雲"計算出的三相有功功率,在現場進行校準測試,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計量校準規范。
作為第一步,建議先通過制定地方[計量器具]檢定規程的渠道,經協商:由省級計量院為主,合作制定: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出的三相有功功率數據的計量校準規范。再報經省級計量行政部門批准發布在本地區施行,作為檢定依據的法定技術文件。
有關新一代系統計量溯源的後續工作,視本課題進行情況再討論。
4)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的應用前景
•國網,110kV及以上高壓變電站估計有近10000個站。近5年來,採用傳統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約400個站,占總量的4%。每個站按投資30萬元計算,國網合計投資1.2億元。
•採用"儀器雲"高精度計算的智能電表遠程在線檢測系統,前面已經提到:由於不需要標准表及計算系統,互感器二次迴路改進工程量小,投資大幅下降,可以普及應用,適應全面推進三相智能電表狀態檢測與狀態更換工作的新需求。按60%的110kV及以上高壓變電站,每個站投資10萬元計算,國網共需投資6億元。
•再說,新一代系統可以擴大應用到月用電量為100萬kWh及以上或變壓器容量為2000kVA及以上的大工業戶。這些用戶約占國網擁有大工業戶的10%,即5萬戶。每戶投資控制在1萬元,國網需投資5億元。
3,智能電表與"儀器雲"融合技術的拓展應用開發項目
智能電表與"儀器雲"融合技術優先選用"國網雲"作為依託,在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主站高級應用軟體支持下,可能開發出電網計量,控制,補償系列新產品,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具有狀態檢測功能的三相智能電表。主要是將現有三相智能電表,經過技術改進,輸出高速率的現場電壓,電流采樣數據,通過4G無線公網或電力專網,發送到"儀器雲",在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主站支持下,由"儀器雲"高精度計算出三相有功功率,實現對這些運行三相智能電表進行24h的狀態檢測,無需再定期安排現場檢測工作。
國網,推廣應用具有狀態檢測功能的三相智能電表:現有大工業戶48萬戶,每隻新型0.2S級表計按3000元計算,國網需投資14億元。非普工業戶中用電容量最大的約10%,即128萬戶,每隻新型0.5S級表計按2000元計算,國網需投資25億元。兩項合計投資39億元。
2)諧波源用戶:安裝具有非正弦波全功率(有功功率,無功功率,畸變功率,視在功率)計算功能的高端三相智能電表
該新型高端三相智能電表的非正弦波全功率計算功能,由該表計輸出高速率的現場電壓,電流數據,由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主站提供非正弦波全功率計算軟體,最終,由"儀器雲"實現高精度的非正弦波全功率的計算,並將計算結果發送回該高端表計,進行數據保存和相應的處理。
據某省級電力計量中心對60個大工業戶諧波源進行現場測試的結果:電壓諧波含有率基本都在5%以內,60%的大工業戶電流諧波嚴重超標。
具有非正弦波全功率計算功能的高端三相智能電表的主要用途:由非正弦波畸變功率引起的大工業戶低功率因數測試,由非正弦波引起用電能耗增長率評估,為電價行政部門制定控制電網諧波污染的經濟制裁措施,提供現場計量數據。
推廣應用方面,國網擁有大工業戶的20%,即10萬戶,安裝具有非正弦波全功率計算功能的高端三相智能電表,每隻表計按4000元計算,國網(或大工業戶)需投資4億元。
3)國網的高壓變電站,公變台區(約400萬個站),專變用戶(約150萬戶)隨著智能配電網建設的推進,需要安裝應用較多的電能質量監測,智能控制與補償設備,無功平衡監測與智能補償裝置,三相負荷平衡監測與智能補償措施等,都可以在現有現場專用/綜合終端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進,或配置新的數據采終端,輸出高速率的現場電壓,電流采樣數據,在用電信息採集系統主站相關軟體系統支持下,由"儀器雲"高精度計算並將計算結果發送回相應的終端,來實現以上各項配用電業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