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年來以下有哪些新技術是先在民間廣泛使用才轉移到軍用方面來的
我國的大規模軍轉民是從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的,當時中央要求軍工企業藉助自有的先進技術去開發民用產品,這對於提高當時我國民品質量的提升有重大的意義,並且要形成以民養軍、以軍促民的良性循環…隨即我國一大批軍工企業開始轉產民用產品,比如說圖片上的嘉陵摩托、重慶長安微面、長虹電視…船舶工業也開始大規模的開始接單大量的民用船舶的建造。
總之,我國的軍用技術成功的轉化成民用產品的範例很多,不能一一列舉,這里只提及一個關繫到全國人民吃飽飯的軍轉民技術,圖片上的033型潛艇軍迷們都很熟悉,它的我國第一代大規模建造的水下兵器,建造數量超過了85艘之多,它可能是二戰以後世界上建造最多的單一型號潛艇,這樣多的潛艇構築了我國近海防禦的水下長城,有它的存在使得外國列強海軍再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從海上入侵我國了!
說到這有看官會問:033型潛艇的技術與民品有多大的聯系?怎麼還與吃飯有關聯?
我們都知道建造潛艇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耐壓殼體,它的建造質量好壞直接關繫到潛艇能否潛航的問題,如果在HY80等級鋼板(型材)當中出現一個瑕疵就有可能導致潛艇在潛航時經受不住海水巨大壓力而沉沒,所以潛艇的鋼板不但要強度大,大批量生產時還要技術穩定。
033艇的耐壓殼體分段,圖片上的這個工序叫做:內水壓力測試,就是將分段的兩頭堵死,然後將海水灌入同時進行加壓,加到30個大氣壓時停止,這就相當於在海水下300米的深度,再靜置48小時觀察那個地方漏水(主要是焊縫處),標記後再進行補焊,如果沒有漏水表明這個分段建造沒有質量問題。
耐壓殼體的建造對鋼板的冷彎、沖壓、焊接…等技術都非常高,冷彎和沖壓的精度/弧度,焊縫的質量都有很高的標准,潛艇的耐壓殼體是技術等級非常高的壓力容器,如果能熟練的掌握它的製造工藝,那麼在民用壓力容器的製造方面就會很輕松。
圖片里的這個設備是合成氨的壓力罐,而合成氨是生產化肥的最主要原料,但合成氨(NH3)的生產設備在運行當中需要的是高溫高壓和催化,才能合成出來氨,長時間的高溫高壓對設備的要求是嚴酷的,特別是壓力容器,除正常檢修之外是不能停產的,這就需要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主要技術來源於大口徑火炮炮管製造工藝)有很高的耐受性能,才能保證設備正常運行,因此對設備製造工藝非常高…而潛艇的耐壓殼體的製造工藝正好滿足了技術需求,所以合成氨生產設備的製造工藝都是製造潛艇和大口徑炮管工藝衍生出來的。
有了製造合成氨的全套生產設備之後,我國從1980年代初合成氨的產量就到達了1800萬噸,是世界上合成氨生產最多的國家之一,化肥產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位,有了化肥我國的糧食產量才穩步提升,有了糧食才能轉化為肉蛋奶…這些高蛋白食物,所以從根兒上來說咱們現在的食物極大的豐富了就是因為掌握了製造潛艇耐壓殼體工藝。
反觀印度耕地面積15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二位,但印度的糧食產量至少我國的40%左右,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熟練掌握潛艇耐壓殼體製造技術,廣大農村不得不以牛糞為主要肥料,以至於牛糞被印度算在了GDP當中,可見牛糞對印度的重要的是,但牛糞的肥力不可能與化肥相比!根據測算7噸牛糞才能抵上50公斤化肥的肥力,所以印度糧食產量一直都很低。
除了合成氨之外,石化工業也需要大量的耐壓罐體和高壓管線,石化工業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少我們穿的化纖面料和纖維都是石化製品,而儲備最基本液化氣體的這些球罐同樣是來自潛艇的製造工藝,可見「一招鮮,吃遍天」這句話用在潛艇製造上的確如此。
這張照片非常的珍貴,裡面的033艇是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川東船廠(涪陵船廠)建造的,距離它服役的地點東海艦隊有一千多公里遠,那麼為啥要在內陸建造潛艇呢?就是因為它的製造工藝要求很高,以建造它為基礎推進了我國西南地區的工業製造能力的總體提升,並且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和高級技師,也就是說能製造潛艇這樣的復雜重工業製成品,將來再製造其它民用產品就是技術「由高向低」的技術轉化。
總之技術是想通的,歷史上都是將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和最好生產工藝用在了武器裝備製造上,通過製造最高級的東西,掌握了全套的製造工藝之後,將來再往民用方面去大規模應用,033潛艇的製造工藝被全面掌握之後,我國相當一部分重工業得以發展,因為潛艇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的工業門類太多,一個大的軍工項目有突破可以帶動一大批基礎工業項目的共同進步,同時還會將它的技術衍生出來更多的項目。
總之,033型潛艇所衍生出來的民品製造工藝只是我國軍轉民成功的一個範例,還有更多的軍用技術轉為民用之後帶動了有形或者無形的民品技術提升,所以說軍轉民是重大而英明的決策,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3條評論
慕什塔戈
軍事研究員
這方面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人民軍隊由弱到強的成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在戰鬥力建設方面堅持吸收引進與自主研發相結合的軍事技術發展史,每一項軍事技術在發展成熟、具備以戰止戰的能力後,便優先反哺國計民生,成為經濟建設發展的助推器。
特別是在建國以後,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工業,激發並帶動了軍事技術的蓬勃發展,在促進國防實力顯著增強的前提下,軍事技術開始向民用領域實現成功轉型,極大地改善了國民經濟發展布局,提高了綜合國力。大到「北斗」、「天宮」、「嫦娥」,小到無人機、越野車、監控器,這些技術轉型成果,都凝結著我國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成功經驗。
由於成果眾多,篇幅所限,無法一一贅述,本文僅結合當前全國范圍內防洪減災的實際需求,列舉一下我國在防洪減災方面出現的軍事技術民用化成果:
鋼木土石組合壩技術
這是一種以鋼木框架續約和土石料直牆為主,以設置防滲透層為輔,通過鋼管、木樁與填塞牆之間形成的穩定框架,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封堵決口的攔水築壩技術。這項技術最早由原27集團軍工兵團道橋營三連研發成功,主要用於在水毀路段快速架設簡易橋梁,或在較深沼澤地急造軍路,曾多次在原北京軍區組織的實兵演習中得到論證和檢驗,並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
當1998年8月4日長江特大洪峰直抵九江、市區堤壩出現險情之際,27集團軍工兵團被火速派往九江大堤執行抗洪任務。8月7日13時,大堤突然出現30米寬的決口,該工兵團立即將鋼木土石組合壩技術轉為民用,經過3晝夜奮戰,成功封堵住了決口,挽救了九江市區50餘萬民眾的生命安全。
後來,鋼木土石組合壩技術還曾於2012年8月11日,由武警浙江總隊成功運用,完成了對西苕溪大堤決口的封堵任務。
人工增雨減災作業技術
我軍在火箭炮、高炮這兩種武器的製造技術及作戰運用方面,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比如,我軍裝備的新型遠火系統發射370mm火箭彈,戰斗部重達2.4噸,射程可達280公里,精度達到米級;
我軍裝備的37mm和57mm這兩種口徑的高射炮,其數量堪稱世界之最,最多的時候曾有11個高炮師以這兩種口徑高炮為主要裝備,而且這兩種高炮曾在越南戰爭中發揮出巨大作用,共計參加對空作戰2153次,擊落美機1707架、擊傷1608架。
如今,我軍在火箭炮和高炮這兩種武器方面所取得的世界級領先技術,已經部分轉化為民間增雨減災作業技術之中,主要體現在作業器材裝備的使用方面。比如民間使用的增雨彈,彈體結構完全採用軍用火箭彈設計布局,除戰斗部內的烈性炸葯替換為碘化銀、乾冰等增雨催化劑外,其他部位幾乎差別不大,發射方法也與導軌式火箭炮完全相同;
我軍淘汰的為數眾多的37mm高炮,除少部分用於民兵訓練外,其餘全部用於人工增雨及減災作業。作業實施過程中的炮班編成、指揮口令、操作技術、射擊方法,幾乎全部沿襲了解放軍高炮射擊操作規程,因此體現了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的成功轉化。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