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
將現代信息技術糅合到學科教學過程中。
(1)用信息技術的動態效果,為學習解難、激趣。
(2)利用信息集成化的特點,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用信息技術的互動功能,加強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4)利用信息技術的交流功能,促進相互學習。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的滲透與融合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它是一個復雜的長期實踐過程,但終極目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因此,我們應合理有效地將這種手段和工具運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去,使其能在更廣闊的教學領域中發揮自己的聰明和才智,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健康發展。
Ⅱ 實際教學中怎樣融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實際教學中是這樣融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1.自覺融入;2.效率融入;3.新奇融入;4.互動融入;5.教學相長融入.
實際教學中自覺融入信息技術應用:由於教學的科目繁多,方法多彩,信息技術的加入,信息技術對教學科目的促進作用,方法的改進作用,效果的奇特作用,效率的高效作用,對師生信息技術應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師生共同發現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和高效後,自覺的融入信息教育技術已形成一種自覺的趨勢。
Ⅲ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
一、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
實現以「自主、合作、探究」 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的具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
三、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 教學結構。
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上述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並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採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 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
① 創設情境 : 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當前學習主題上來。
② 啟發思考: 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並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授知識的體現,也可以是用於拓展、遷移當前所學知識)。
③ 自主(或小組)探究: 由學生運用認知工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不同的學科所用認知工具類型也不相同;探究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④ 協作交流: 在小組之間或在全班范圍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⑤ 總結提高: 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基礎上,教師加以補充與升華;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淺層認知達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盡管實施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關注並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地位與作用的改變,也就是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事實上,這種能達到基礎教育質量大幅提升目標(也就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引下,通過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來實現的。
Ⅳ 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融合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如下:
在教學中,些教師認為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認識不全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向縱深方向發展,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而成功教學經驗的推出,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觀念,通過理論學習講座、親身實踐體驗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改變了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Ⅳ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有效融合
1、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英語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事物,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之上的。計算機以鮮明的圖像,生動,靈活,多變的特點,引起學生們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2、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記憶。
人類的學習過程就是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口等感觀器官把外界的信息傳遞給大腦,經過分析,綜合,從而獲得知識的過程。
研究表明,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而調動學習者的多種感官的參與也正是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所在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教學的融合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單調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直觀材料,豐富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性認識。
3、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其自主學習。
以往我們常常使用錄音機來教唱歌曲,兒歌,現在可以採用電腦協助教學,將畫面設計成絢麗多彩的畫面或動畫,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容易就可以被調動出來。同時由於計算機特有的人機對話功能,鞏固練習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設計成一個個巧妙,新穎的小游戲教學課件,以過關的形式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練習難度,達到鞏固拓展的目的。
4、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教學的整合能夠以計算機特有的交互方式實現整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的結合,做到"因材施教"。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難以實現優生和差生的兼顧,教師面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有時也很無奈,無法實現優差並重,雙管齊下。這也是困擾教育界多年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在應用計算機技術之後,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多層次,多途徑的自主學習和練習的環境,一種練習分設幾個不同層次,由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一步一步打好堅實的基礎。當然,對於非常優秀的學生,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資源進行拓展訓練。
5、信息技術可以為英語教學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
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英語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記憶;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教學的融合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單調模式,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直觀材料,豐富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性認識。
Ⅵ 怎樣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1、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要從思想上更新教學理念,轉變觀念,通過理論學習講座、親身實踐體驗認識到掘坦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將會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而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研究和實踐的信心。
2、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
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一是培訓教師熟練掌握通用教學軟體(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用好常用的學科軟體;二是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技能,把計算機作為備課、上課和組織學生的工具;三是對電教設備的使用培訓,讓教師了解設備的性能、用途與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
3、鼓勵教師鑽研,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融合的課題研究的進度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要鼓勵教師在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條科學高效的途徑。
(6)信息技術怎麼融合擴展閱讀:
「深度融合」的定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就是信嘩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於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判搜構轉變為『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Ⅶ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一、認識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下翻轉課堂的優勢。
在教育信息技術2.0時代下的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化等新技術改革。新時代的教師已不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掌握適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學科信息化的各個環節。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通過教研活動、優質課比賽等方式推廣和強化熟練希沃白板、智慧課堂等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應用,各種素材加工和學科工具的使用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清晰,教師合理的藉助新技術來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促進課堂創新,趣味課堂的引入會使得課堂增加更多趣味性,同時也能讓課堂效率變得更高,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這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意義也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下翻轉課堂的優勢。
三、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國家能否興旺發達的奠基石,現代教學中,培養創新最好的手段是在日復一日的教學活動中。而信息技術課是最貼合也是最能體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潮流課程,貼切學生生活,且學租凳生喜愛。在信息技術的教學課堂中伏梁,當學生掌握一定計算機技能後,可在課堂中適當布置一些創造性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遇到困難時,教師可加以指導。在節假日到來之際,引導學生通過家中的電腦發送自己製作的電子賀卡送給身邊的朋友、老師、同學。這些賀卡是學生們利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與自身的奇思妙想製作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愛好、特長與信息技術的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
Ⅷ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融合
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所以在組織幼兒進行教學活動時,首先選定活動內容;其次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當下的認知水平,確定活動目標與重點。通過這兩點就可以劃分出哪些活動需要運用信息技術,以生動、形象的、色彩變幻的有聲畫面代替教師的講解,易於幼兒的理解和接收。 一般來說,科學領域(科學、數學)活動、語言領域活動、藝術(欣賞)活動多採用信息技術,將枯燥乏味的學習內容、生活經驗變成生動有趣的畫面,以此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便於幼兒的理解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