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是湖北的,想到仙桃去學習黃蟮的養殖技術,請問在哪裡可以學到有沒有人去學過
去仙桃論壇看看,哪裡有最專業的人士坐鎮
⑵ 到哪裡才能學到真正的鱔魚養殖技術
我建議你去你去政府部門主辦的部門去問一問會比較好一些,相關的什麼部門?你可以上網上查一下。
⑶ 到哪裡學黃鱔養殖技術
http://www.cfzn.org/Article/cyjs/nyjs/200705/2508.html
黃鱔養殖技術全集(3萬字)免費公開
第一章 生物學特性
學習掌握黃鱔的生物學特性,是研究、實施相應養殖技術的基礎和依據,在未具體涉及養殖技術前,有必要對黃鱔的生物學特性作一概略介紹。
第一節 形態特徵
1、黃鱔的外部形態有何特徵?
黃鱔體形細長,前段呈圓筒狀,後段較側扁,尾端漸尖細,外觀似蛇形。與一般魚類相比,黃鱔體表無鱗,屬無鱗魚。外觀看不到背鰭、臀鰭,也沒有胸鰭和腹鰭。黃鱔頭大,眼睛小。鰓嚴重退化。體色有黃色、棕黃色、青黃色、青棕色、棕紅色、泥黃色等,有的全身布滿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其體色因生活環境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腹部色淡偏白。游動時主要靠肌節有力伸屈,作波浪式泳行。黃鱔上下頜較長,口裂深,能吞食較大食物。
2、黃鱔的內部結構有哪些主要特徵?
黃鱔全身只有一根脊椎骨,無肌間刺。腹腔膜褐黑色。腸短,無盤曲,短於體長,具肉食性魚類相似特徵。腸中段有一縮小處,將腸分為前腸和後腸。體內無鰾(即魚泡),因而黃鱔不能像其它魚一樣停留在任意水層。黃鱔的鰓、口咽腔和皮膚都具有呼吸功能,可直接呼吸自然界的空氣,因而可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會死亡。黃鱔的鰓絲很短,在夏季等水溫較高,黃鱔的代謝旺盛時,黃鱔常常將頭伸出水面,張口吸入空氣,依靠口咽腔直接進行呼吸;而黃鱔冬季低溫冬眠時,則主要依靠皮膚進行微弱的呼吸。黃鱔的心臟離頭部較遠,約在鰓後5厘米處。
第二節 生活習性
3、黃鱔的地理分布情況怎樣?
黃鱔屬亞熱帶魚類,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及南部的中國、朝鮮、日本、泰國、越南、絢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我國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國各水系都有出產,但以長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及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資源量最豐富。但是,由於黃鱔具有較高的營養、葯用和開發利用價值,在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各產區的人工大量捕捉,一些地區甚至發展到使用劇毒農葯進行毀滅性捕捉,加之農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葯,使我國的黃鱔野生資源由60年代的每畝年產6公斤下降到每畝年產量不足0.5公斤。國內目前除四川、湖南、湖北尚有一定數量分布,其它地區的野生黃鱔資源已被大量破壞。據江蘇淡水研究所的有關專家預言:4-5年後野生黃鱔資源將可能步野生甲魚、螃蟹、烏魚、鰻魚等後塵,野生資源奇缺而只能主要依靠人工養殖供應市場。
4、黃鱔對溫度有何要求?
黃鱔屬冷血變溫動物,其體溫會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適宜黃鱔生存的水溫為1-32℃,適宜黃鱔生長的水溫為15-30℃,最適黃鱔生長繁殖的水溫為21-28℃,此時攝食活動強,生長較快。水溫低於15℃時,黃鱔吃食量明顯下降,10℃以下時,則停止攝食,隨溫度的降低而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超過30℃以上時,黃鱔行動反應遲鈍,攝食停止,長時間高溫或低溫甚至引發黃鱔死亡。黃鱔具有自行選擇適溫區的習性,當所棲息的環境水溫不適時,黃鱔會自動尋找適宜的區域,當長時間找不到適宜生存的水溫環境,就會致使黃鱔的生理功能紊亂,誘發疾病甚至死亡。在高溫狀態下,黃鱔頻繁伸頭出水面呼吸空氣,因此,當水面氣溫過高(高於32℃),同樣會對黃鱔的正常呼吸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黃鱔對水溫的驟然變化也非常敏感,因而在人工養殖中,若對水溫調控不當時常會導致黃鱔患上感冒病。
5、黃鱔需要光照嗎?
晝伏夜出是黃鱔的棲息特性之一,這一特性有利於逃避敵害,也是其機體自身保護的需要。據試驗,將黃鱔置於沒有絲毫遮蔭物的水池中,同時保持水溫不變,連續觀察幾天,黃鱔吃食活動並無異常,但持續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http://www..com/s?lm=0&si=&rn=10&ie=gb2312&ct=0&wd=%BB%C6%F7%AD%D1%F8%D6%B3%BC%BC%CA%F5&pn=10&ver=0&cl=3
⑷ 我想實地學習黃鱔養殖技術,請問哪裡可以學習黃鱔養殖技術有意者請給一點意見!謝謝!
不知道你是什麼地方的人,你可以到湖北的荊州,監利,安微等養殖成熟地區的養殖戶家中學習,不要相信扒肢那旦飢些網上春遲世專門的培訓基地。
⑸ 我想知道養殖黃鱔怎麼建場地,還有到哪裡學習技術,哪位能回答下,要全面!謝謝
主要內容
概述:養殖黃鱔需注意的環境;建造養鱔池。
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投餌和管理,防逃。
黃鱔養殖的管理:投給適口餌料,經常加註新水,創造適宜環境,注意防治鱔病,黃鱔的越冬。
黃鱔病害技術及防治,黃鱔幾種常見病。
一.概述
黃鱔又稱鱔魚,長魚等。生長速度快,一般一個月可增長10厘米,9 個月體長可達300克,即達商品魚規格.黃鱔尤其適應農村人工養殖, 是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1.養殖鱔魚需注意的環境
應選擇水源充足,四季朝陽的地方,在水質上,是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定要勤換水,保持良好的水質,春秋季3-5天換水一次,夏天1-2天換水一次,其水深不低10厘米,注入水溫不能超過5℃,以免因溫度驟降引起死亡。
2.建造養鱔池
建造鱔池,要選地勢稍高,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以小型為主 ,面積5-20平方米,或者30-6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池形應按東西走向, 為了防逃可另做池沿,四周高出地面30-50厘米,在土質較硬的地方建池可不用磚石,若在軟土質處建池則要用磚石鋪底砌壁水泥勾縫。池底墊上經過曝曬松硬適度的泥土30-60厘米,便於黃鱔打洞潛伏,在接近水源處挖一進水口,在相對一側下端平行水底處留一排水口,排進水口均要有攔魚網布,防止逃鱔.池面1/3的水面可適度種植茭白,水花生,蒿草等水生植物,供鱔魚蔽,遮蔭改善魚池環境。
二.人工養殖黃鱔的技術措施
1.放養鱔種及鱔魚的選擇和投放
應選擇體質健壯,體表光滑,活動力強,大小一致的黃鱔. 一般要求每尾重量20克為宜,若投放每尾30-50克的大規格鱔魚,則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苗種有來源於籠捕的野生幼鱔,也可從市場收購,但受傷破皮, 斷尾的鱔要除去,還可以是人工繁殖的苗種。放養早春為好. 一周內放齊。放養量一般每平主米1.5-3千克,條件好的可放到5-6千克。總之, 放養規格大,密度就小,反之,則相應增大,且放養前應注意魚體消毒,水溫差不宜過大。
2.投餌和管理
黃鱔以肉食為主,人工投飼可用蚯蚓、小魚蝦、螺蚌肉等, 也可搭配投喂一些米糠、豆餅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飼料,腐敗變質的飼料不可投喂.投飼應在傍晚進行,日投量占鱔魚體總重的3-5%,6-8 月投飼量為總重量的6-7%;投飼量隨鱔體增而加大,在生長適溫時應多投勤投,15℃以下,10℃以下停止投喂,要求將飼料投入食台,便於掌握食量和清除殘餌。
3.防逃
雷雨悶熱天氣,氣壓低,水體缺氧,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面,此時要注意灌注新水.雨天還要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網是否牢固,以防黃鱔外逃.池邊不能有草繩、木棒延伸池外,因雨天黃鱔最易順水逃逸。
三.黃鱔養殖的夏天管理
1.投給適口餌料
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歡鮮活餌料,或蛋白質含量高的混合飼料,如各種昆蟲的幼蟲、小魚蝦、螺蜆、蚌肉、蠶蛹、蚯蚓、蠅蛆、禽畜的下腳料等,這些都是黃鱔的理想餌料。
黃鱔喜歡晝伏夜活動,因而投飼時間為下午4-6時為好.黃鱔貪食且耐飢餓,飽飢不易覺察,故投飼要注意定時定量,一般每平方米鱔池每天投飼料400-500克,約占黃鱔體重的5-8%.投飼要有固定的投喂地點,多設食台,防搶食或飢飽不勻。
2.經常加註新水
黃鱔池的水深要適當,一般以15-20厘米為宜,要經常換水, 堅持每天或隔天換一次,保證水質清新。天氣悶熱,雷雨前夕,水中會缺氧, 凡在這種天氣前夕,要及時加註新水。雨天要注意排水暢通,切忌雨水漫池,防外逃。
3.創造適宜環境
黃鱔的適宜生溫是15-30℃,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黃鱔攝食和生長,故在夏秋高溫季節,要注意為黃鱔創造適應環境。可在養殖池內1/3 的面積放養水葫蘆、浮萍或者種養慈菇、菱白等水生植物,也可在池邊種些南瓜、扁豆等,並在池上搭架遮蔭,以利黃鱔生長。
4.注意防治鱔病
鱔種放養前,用4%食鹽水或10ppm漂白粉浸浴10-20分鍾, 可有效地預防鱔病,黃鱔受傷後會生水霉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細心操作,以免鱔體受傷。黃鱔生此病時,可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合劑全池潑灑, 也可用3-5%的食鹽水浸洗鱔體5-8分鍾。
5.黃鱔的越冬
(1).干也越冬:冬季時將池水排干,泥土要保持濕潤,上層覆蓋18厘米稻草,以防土層結冰,注意鼠和貓進入池內損傷鱔體。
(2).帶水越冬:冬季加深水位培肥水質,提高水溫,水面結冰要及時打破,謹防黃鱔缺氧窒息死亡。
四.黃鱔病害及防治技術
生長期間,尤其是剛放鱔苗和黃鱔繁殖季節, 絕對不能夠放鴨子直池捕食。為防止貓、鼠、鳥類等動物入池捕食黃鱔,最好用舊網片蓋住池子,或是採取其它保護措施。
夏天,有時因氣溫太高,黃鱔會出現中暑昏迷現象 ,此時應換清涼水,或遮陰降溫,再喂新鮮的蚪肉。
黃鱔在飼養初期,如果鱔種表皮受傷就易引起水霉病。病鱉體生白毛,食慾不振,最後病弱而死.防治方法是選擇體表無傷、體質強壯的幼鱔,在放養前用石灰消毒鱔池,發現患有水霉病的黃鱔要及時用5%的碘酒抹患部或3-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鍾,就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黃鱔梅花斑狀病是在黃鱔的背部出現黃豆粒大的黃色圓形病斑。
防治方法是在鱔池中放養一些蟾蜍,由於它們身上的蟾酥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若已發病,可用剝去皮的蟾蜍頭部,用繩子系好後在池內拖幾次, 1-2天即可除病。
黃鱔毛線蟲病是由於毛線蟲侵入黃鱔腸道引起的疾病,毛線蟲大量寄生引起黃鱔死亡。防治方法是在放養鱔苗之前用生石灰清池,可殺死蟲卵預防此病。發現病鱔後,可按每50公斤黃鱔用5克敵百蟲晶體(90%), 摻入豆餅粉3公斤,做成葯餌投喂治療。
五.黃鱔幾種常見病的防治
在養殖黃鱔過程中應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其常見病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腐皮病:
病鱔行動無力,整天將頭伸出水面,體表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形紅斑,以腹部兩側為多,有的還會腹部出現蠶豆大小紫斑, 嚴重的表皮腐爛成漏斗狀的小洞,若剝去腐皮肉,往往可見腐皮和內臟。
防治方法:
(1) 經常更換池水,保持良好水質,是預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 在加換新水的同時,全池潑灑漂白粉1ppm,連續3天,有較好療效。
(3) 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黴素2.5萬單位噻唑拌餌料投喂,每天一次,連續3-6天
2.膚霉病:
此病是由於放養密度過大或餌料不足而引起黃鱔互相咬傷,傷口感染黴菌而致,傷口處長出棉絮狀"白毛",病鱔食慾不振,最後消瘦死亡。
防治辦法:
(1) 用5%食鹽水浸洗鱔種後放養。
(2) 已發病的可用0.04%的食鹽和0.04%的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
(3) 爛尾病:此病在高密度養殖的黃鱔池或運輸途中容易發生, 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而肌肉腐爛壞死,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椎骨外露,病鱔的頭伸出水面,反映遲鈍,行動無力。
防治方法:(1)注意鱔池水面的環境衛生,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和危害。(2)用0.2ppm呋嘀唑酮全池潑灑。(3)用每毫升0.25 單位的金黴素液浸洗消毒魚體,效果很好。
3.毛細線蟲病:
此病系毛細線蟲侵入黃鱔腸道所致,造成黃鱔消瘦,而後死亡。
防治方法:(1)放養前黃鱔池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 公斤黃鱔用9%晶體敵百蟲5-7.5克拌入河蚌肉中投喂,連喂6天。(3)用貫眾、荊、蘇梗、苦楝樹根皮等中草葯合劑,按每50公斤黃鱔用葯總量290克(比例按順序為16:5:3:5),加入相當於總葯量3倍水,煎至原水量的1/2, 倒出葯汁,再按上述方法加水煎第二次,並兩次葯汁拌入飼料投喂,連喂6天。
4.由棘頭蟲寄生腸道引起,腸道發炎充血,阻塞腸管,嚴重時造成腸穿孔,引起黃鱔死亡。
防治方法:(1)養鱔池放養前用生石灰消毒可預防此病。(2)每50公斤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40-50克混合於飼料中拌喂,連喂6天。
⑹ 想學黃鱔養殖技術
黃鱔養殖技術
折疊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1 .隱蔽的棲息介質。①便於黃鱔自由活動、"立柱"出水呼吸和自由攝食;
②營造和保持適宜的溫度條件;
③陰暗避光,不受外界干擾;
④可以分散群體密度。另外,有土養殖時採用埂溝相間式較為理想;無土網箱養殖時,繁密的水草必須充滿全網箱。
2 .水環境。主要包括水溫、水深和水質三個方面。①水溫。快速養鱔應盡可能保持水溫在21 ~28 ℃之間;
②水深。黃鱔養殖水體不宜太深。實踐證明,鱔池適宜水深在5 - 20 厘米不等。但也可培植大量人工水草,支撐黃鱔身體在深水池或無土網箱中正常生活和快速生長;
③水質。黃鱔適宜在無污染、溶氧豐富的水體棲息生長,一般透明度為25~40 厘米,pH 值為65 ~75 ,溶氧大於5 毫克/升;
④氣溫。近水面的氣溫不宜超過28 ℃,否則會影響黃鱔的正常呼吸。解決的方法是大量種植水草和搭遮蔭棚。
折疊科學放養
1 .選擇優質苗種。快速養鱔應選擇體色深黃有大黑斑、無病無傷、敏感、爭逃力強的種類。
2 .合理密養。常規養殖,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約50 克的個體,密度為2 千克左右最為合理。同時,池埂多(如埂溝式鱔池)、水草多、換水方便、排污徹底的鱔池放養密度可增大;相反則應減少。黃鱔規格大、放養總重可增加;規格小,放養總量應減少。有養殖經驗的放養密度大;無經驗者放養密度小。
3 .大小分級分池。大小鱔同池或同網箱混養,整體增重倍數低,即整體生長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購的"統貨",至少要分三個以上的等級飼養,分的等級越多,越利於養殖和整體快速增重。
4 .適時分養。隨著養殖生長,同池或同網箱中黃鱔個體出現大小差異,而且懸殊不斷加大。當大小個體相差15 倍以上時,小個體即開始不敢與大個體爭食而導致營養缺乏,生長速度減緩,消瘦衰竭至發病,最後死亡。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有條件的要及時分養。
折疊投喂質優量足的餌料
1 .餌料品種。人工養鱔投喂的餌料可分為三大類,即活餌、鮮餌和配合餌料。就人工養殖的生長速度來說,在活餌中,投喂蛆闖、蠅蛆生長速度最快;在鮮餌中,投喂動物肝臟生長速度最快;在配合餌料中,因配製成分和加工技術不同而生長速度各異。
2 .餌料加工。投喂黃鱔的帶硬殼和大塊的鮮餌必須先加工:螺殼要敲碎,蚌殼要剖開並將肉切碎,鮮魚畜禽內臟要切碎至黃鱔張口即可吞人的大小。鮮料也可用絞肉機絞碎成糊狀,與其他料拌合加工成混合餌料投喂。粉狀配合餌料或自配混合料,可用機械或手工加工成條狀或顆粒狀投喂。
3 .投喂方法。黃鱔馴喂到正常吃食後,每日投餌1 ~2 次,水溫18 ℃以下,每日投餌一次;水溫21 - 28 ℃,每日上午和傍晚各投餌一次。一般日投鮮餌量為鱔總量的3 % ~ 10% ,配合料為2 %~5 %。鮮料以在1 小時、配合料以在半小時內吃完為度。
折疊以防為主消除病蟲害
1 .樹立防重於治的思想觀念,把每項預防措施落到實處。因黃鱔一旦發病,較難治癒甚至死亡,即使能控制病情,也會影響正常生長。
2 .採取綜合措施,控制和消滅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①科學建場:選擇水源好、光照充足、背風向陽、環境安靜、不旱不澇的養鱔場。外部環境和鱔池本身進排水各自獨立、進水流暢、排污徹底,鱔池大小、布局、深度、數量及其他生產管理設施等"內部"條件配套;
②搞好放養前鱔池的清污和消毒;
③引用無病無害水源;
④苗種、餌料、工具消毒;
⑤定期投喂葯餌和消毒水體。
3 .盡量不用刺激性大的葯物。如使用漂白粉、甲醛等刺激性葯物在短期內會影響黃鱔的正常吃食,延緩黃鱔生長時間,故應盡可能尋找替代葯物。
折疊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
1、催情產卵:當水溫達到 25-28攝氏度時,採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溶液注射催產,每尾雌鱔注射400-500個國際單位(IV),雄鱔減半,注射方法採用腹腔注射效果較好,且效應時間較短。親鱔注射葯物後,雌、雄親鱔按 2:1或 3:1的比例配,放入產卵池內經45-50小時可自產或擠出卵粒,人工授精時通常先採雌鱔的卵(擠卵或剖腹取卵),再解剖雄鱔取出精液,採用干法授精。
2、孵化管理:孵化最適水溫為 22-28攝氏度,在最適范圍內,溫度越高,孵化率越高,一般在 25攝氏度時,需經 150小時(7-8天)左右孵出。剛孵出的鱔苗,全長為 12-20mm,鱔苗孵出後 3-4天,即可放育苗池中專門培育,此時兩者水溫的溫差不宜超過 3-5攝氏度。
⑺ 我要學鱔魚養殖,哪裡有啊
A、有機黃鱔生態養殖產業化技術培訓
作者:劉為民|[email protected]
南京新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被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管委會正式授予「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園園區企業」認定證書(南鼓科園證字320106031號)的直屬科研單位,以生物生態鏈為科學依據,主要研究和實施三農致富高科技生態工程及項目。本公司總工程師周文宗博士對鱔魚人工養殖研究與開發已歷經十五年,具有相當深的造詣,近年來對有機鱔魚人工養殖的產業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欽佩教授的指導下,周文宗博士對鱔魚人工養殖與生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開發,在南京江寧、湖北和香港某有機農庄進行了規模化試驗,均獲得了成功。本公司在南京市郊已建立有機生態農業產業化科研教學基地,被養殖戶譽為「有機黃鱔生態養殖的黃埔軍校」。
一、黃鱔養殖國內外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
黃鱔具有很高的營養、葯用、深加工和研究價值。由於野生資源日益枯竭,市場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冬季僅滬、寧、杭一帶供需缺口就達百噸以上,人工養殖市場和利潤空間極為廣闊。近年各地人工養殖研究雖有進展,但制約鱔魚養殖的三大關鍵技術(即:規模育苗、配合飼料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目前,市場上都採用耗水型的流水無土養殖方式,其應用在乾旱缺水地區受到限制,且尚未發現有機鱔養殖的成功範例。
二、本項目的技術先進性
本公司將生態工程技術運用於黃鱔養殖中,首創「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與間歇式流水無土養殖」
生態養殖模式,基本解決了黃鱔養殖的關鍵難題,已發表學術論文並申報發明專利9項,在江寧、湖北和香港等地已對該項目的規模化、產業化進一步研究開發,均取得了成功。為將該項高新技術成果規模化推廣,使其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公司又在南京六合區竹鎮,建立了有機生態農業產業化科研教學基地。
本技術利用特製魚巢代替泥土,利用水草及水質改良劑改善水質,採用生態防治技術進行黃鱔病蟲害綜合防治,通過食物鏈技術開發有機餌料,使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成為可能。突出從種群以上層次來調控生態環境,利用生物多樣性和共生互利原理增強緩沖性,提高黃鱔高密度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減少輔助能投入,降低飼料成本,經濟生態效益顯著。屬節水型和生態養殖模式,用水少,利用中草葯及其提取物防治黃鱔病蟲害,對環境無污染,並且養殖水能得到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秸稈、糞便、水草等農副產品下腳料生產活餌,實現生產園區無廢棄物,且通過人工養殖將有效地保護黃鱔野生資源,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生態效益極為顯著。本項目可達到的熟化技術經濟目標:黃鱔成活率90%以上,餌料系數1.8,配合飼料成本3-4元/kg,單位面積產卵量200粒/m2,單位面積產量5-10kg/m2。
三、接產條件分析和建設規模
本項目要求生產場地環境相對安靜,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良好,有一定高大喬木且周圍有充分發展空間。投資規模可大可小,既可家庭式小規模養殖,也可基地化規模生產。主要設備包括:攪拌機、粉碎機、絞肉機、烘箱、抽水機、天平、機井以及加溫設備、遮蔭設備、孵化設備和網箱、食盤、魚撈等。基地規模化生產:面積1公頃左右,計劃三年內總投資90萬,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7.5萬元,流動資金投資62.5萬元。其中:建池費用10萬元,圍牆、蓋房、打井等費用12.5萬元,遮陰、飼料加工設備5萬元,魚種、飼料55萬元,其它如葯品、水電費等7.5萬元。
項目總收入210萬元,其中商品鱔收入180萬元,苗種收入30萬元,上交稅金(按12%收入計算)25.2萬元,實現凈利潤(固定資產按7年折舊)114.2萬元,經濟產投比為3:1,成本利潤率為126.89%,投資回收期2.36年,綜合經濟效益顯著。
四、項目實施風險評價
本項目的風險主要來自鱔種質量的好壞、病蟲害防治的效果以及半人工繁殖產卵量的多少等三方面。
本公司已研製出確保提高鱔種質量、防治病蟲害,以及降低和規避風險的多項技術措施。
歡迎來南京基地參加培訓和實習!歡迎各地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農業園區和單位蒞臨考察,建立教學示範基地,在當地代理實施普及推廣培訓!歡迎廣大農村經紀人中介服務!
B、我公司在簡陽市內設有來人接待處,地址在簡陽市建設中路272號(西門車站對面),到西門車站即可看到醒目的招牌。來人到接待處後,會有專車免費送您到養殖場。我公司的培訓點設在第一養殖場內,來人都是直接送往第一養殖場。第一養殖場在簡陽市城北牌坊溝(距接待處約3公里)。我公司的第二養殖場離接待處約7公里,在城東的東溪鎮涼水村,由於距離較遠,加上有過橋費用,且每天的來人較多,所以,我們對初次前來參觀的朋友不能負責送往第二養殖場參觀(也可自己按我們指引的乘車路線自行乘車前往),對於參加培訓的學員,我們會分批送往第二養殖場參觀。
凡是從廣東、湖南、廣西、雲南、貴州、重慶方向來的朋友,可以在當地或附近乘坐到成都的火車或汽車,快到成都時就是簡陽。來人在簡陽的汽車站或火車站下車後,坐計程車大約3-4元錢即可到西門汽車站,車站對面即是公司的接待處。從重慶乘汽車到簡陽的朋友(重慶市菜園壩汽車站有直發簡陽的班車),可以在車到簡陽時,給司機說在西門車站下車即到。
從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過來的朋友,可以在當地乘火車到成都,到成都火車站下車後,出車站廣場右轉約100米即可到成都的城北客運中心,站內有直發簡陽的班車,一般10-20分鍾一班。成都到簡陽的高速公路里程為55公里,從城北出發,大約一個半小時可以到簡陽。汽車進城時可以給司機說在西門車站下即可。
從東北地區等北方各省來的客戶以及河南等地的朋友,來人可以在當地乘火車到成都,到成都火車站後的乘車於上面的相同。
從成都以北來的客戶,一般乘汽車到成都是在昭覺寺汽車站下車,下車後可以在車站旁的公交車站乘坐71路公交車,到雙橋車站或五桂橋車站(終點站)下車,均可乘坐到簡陽的直達車,從這兩個站出發,一般45分鍾左右即可到達簡陽,進城在西門車站下即到。
從川南各地前來的客戶,若當地沒有直達簡陽的客車,可以在當地乘坐到成都汽車,在成渝高速路簡陽生活區下,出高速路到外面的公路上乘進城的過路汽車(1元錢)進城,進城後再乘約3元錢的計程車即可到西門車站。
其它地區在當地乘汽車到成都後,若是在其它車站下的車,可以乘公交車或計程車到下列三個車站之一:城北客運中心、雙橋車站、五桂橋汽車總站均可乘坐到簡陽的直發班車。到簡陽時在西門車站下即可。
乘飛機前來的客戶,到成都機場下飛機後,可以在機場乘坐303路公交車,到火車北站(終點站)下,再到火車站旁的城北客運中心即可乘坐到簡陽的直達車。也可在機場乘計程車到簡陽(機場離簡陽約70公里,需要35元的單程過路費),一般租車費約200元。
C、自己多加小心喲!
⑻ 我想要養殖黃鱔,請問哪有學習真技術的地方,如有較成功的個體養殖戶也可以,學費,食宿等等可以談。
湖北仙桃有一個人,我們今年就有八個學員在他和別人合作的基地邊打工邊學習,當時那個基地在荊州,佔地三百畝,全部是用來養殖黃鱔。那邊去學習的管吃管住,要給人家喂鱔魚但是就是沒有工資。如果有意我可以給你聯系。
⑼ 在哪裡可以學養殖黃鱔
黃鱔的養殖
黃鱔是亞熱帶淡水魚類. 又名鱔魚,長魚,羅鱔,無鱗公子等.在魚類分類學上屬於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黃鱔屬.
在我國分布很廣,除西北 和西南外,各處都有.在國外,朝鮮的南部,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
黃鱔不僅有重要的營養價值,而且有重要的葯用價值.黃鱔可食部分一般在70%以上,高於一般魚類.黃鱔的蛋白質含量僅次於鯉魚和青魚,鈣和鐵的含量具首位.
概述
第 一節 黃鱔的生物學特徵
一)形特特徵
黃鱔體呈鰻形,前端管狀,尾部側扁,尾端尖細.體表無鱗,保護體表的是分泌大量的黏液.沒有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成低皮褶狀且與尾鰭相連接.口較大,鰓孔較小,左右鰓孔在頭的腹面連和為一,構成"V"字形的鰓裂,故稱為合鰓目.鰓明顯退化,無鰓耙.在水中不能但靠鰓完成呼吸,要藉助口咽腔內壁黏膜作輔助呼吸,因而黃鱔時常把頭伸出水面進行呼吸.體被部多為黃褐色或青褐色,不有黑色小斑點.腹部橙黃色,有單色小斑點.體長但腸短,腸約有體長的2/3,消化能力很強.
二)生活習性 黃鱔為底粞性魚類,主要有以下的九大特性.
1)穴居性 棲息環境 多棲息於水田,溝渠,淺池及沼澤,常以頭穿穴洞為巢,巢穴為彎曲多叉的孔道,最少有2個出口.洞長約為體長的2.5~3.6倍,孔道寬度與體型大小相同.棲底以軟泥沙為好,大個體多棲於深水處.
2)自調性 視覺失靈而導致嗅覺,聽覺,觸角特別敏銳,有極強的選擇性自調性.
3)耐低溶氧性 呼吸溶解氧的能力很低,不可能較長時間居於水中,否則將會使之患上嚴重的缺氧疹而死亡完.可以通過口鼻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也可以通過皮膚和泄殖腔進行微呼吸,即使水中極度缺氧也不影響黃鱔獲得樣的能力,最低溶氧可在0.17毫克/升.
4)耐飢餓性 即使剛孵出的幼鱔,放在水缸里用自來水飼養,不餵食,歷時兩個月也不會餓死;成鱔在濕潤的土壤里, 一年不吃東西也沒有關系,不會應飢餓而死亡,只能減體重.
5)喜溫性 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2℃~28℃,水溫超過28℃或低於18℃時其攝食量明顯下降, 生長受抑制,在32℃以上或10℃以下完全不攝食.
6)喜暗性 在有微亮水爽微酸水靜而不混且有青草,它會放棄打洞粞身行經.
7) 對蚯蚓的特敏性 在居蚯蚓25米遠的地方它也能很快的找到,蚯蚓是黃鱔的最好飼料.
8)葯敏性 黃鱔對葯物特別敏感,特別是農葯中的蘇化203敵敵畏和1605,致死濃度分別是8ppm6ppm4ppm.總之,應盡量避免各類農葯進入黃鱔池中.
9)雜食性 在野生的條件下,幼鱔主要攝食水蚯蚓,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游生物,也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有時兼食有有機碎屑絲狀藻類和浮游藻類.成鱔攝食的對象明顯增加,如小型魚類,蝦類,蝌蚪,幼蛙,小型的螺和蚌,有時甚至在夜間到岸上捕食蚯蚓,蚱蜢,金龜子,蟋蟀,飛蛾等,在人工飼養是,可投喂河蚌肉,螺蜆,肉蠶,蛹熟,豬肉,畜禽下腳料,魚肉漿等;有時還吃浮游植物.
三)生長與年齡 黃鱔年齡的鑒定可用耳石脊椎骨和舌骨,其中舌骨是最為理想的鑒定材料.現將自然狀態下和人工養殖的黃鱔的體長與體重的比較:
人工飼養
自然狀態
四) 對環境的要求 溫度 生長的溫度為15 ℃ ~30 ℃,適宜溫度為22 ℃ ~28 ℃,高於30 ℃或低於18 ℃攝食會受到影響,低於10 ℃就會停食,高於32 ℃攝食很少.
溶氧 水中溶氧在3毫克/L以上是活動正常,低於2毫克/L時有異常的表現,致死點為0.17毫克/L.
PH值 黃鱔正常生活適宜的水體pH值為6.0~7.5,最適為6.5~7.5.與常見的養殖魚類如四大家魚的適宜pH值6.5~8.5相比,其適宜的pH值范圍要窄,且偏於酸性.從黃鱔在pH值過高(大於8.0)和過低(小於6.0)的水體中死亡症狀看,表現為體表粘液減少甚至完全沒有粘液,肛門充血腫脹,嚴重者甚至內臟也充血,部分皮膚腐爛.這可能與黃鱔沒有鱗片,皮膚主要依靠粘液保護,而粘液對外界環境的酸鹼抵抗能力較差所至.pH值從6.0提高到7.0時,其生長率逐步提高,pH值從7.0提高到8.0時,其生長率反而下降,尤其從7.5上升至8.0時,生長率呈負增長.
有機物質 在黃鱔的水體中,適宜的有機物質的耗氧量為20~40毫克/L,如超過50毫克/L,就對黃鱔有害無益.
五)繁殖生物學
黃鱔不像其它動物那樣終生屬於一個性別,是前半生為雌性後半生為雄性,其中間轉變階段叫雌雄間體,這種由雌到雄的轉變叫做性逆轉現象.一般體長20~24cm以下的個體均為雌性,24~30cm的個體雌佔90%以上,30~36cm的個體雌性佔60%左右,36~38cm的個體雌性佔50%,38~42cm的個體雄性佔90%左右,42cm以上則幾乎全部為雄性,53cm以上則全部為雄性.(不同作者所列性逆轉全長差異的原因是地域,水溫,食物組成和內分泌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反映.)
1) 雌性時期 卵巢外有一層結締組織形成的被膜,可分為五個期. Ⅰ期:卵巢白色,透明細長.肉眼看不見卵粒.解剖鏡下可見透明細小的卵母細胞,核大,胞質少,卵徑0.08~0.1m.體長8.2cm以下的幼鱔卵巢內充滿細小的卵母細胞. Ⅱ期:此期的卵巢比Ⅰ期稍粗,卵徑為0.13~0.17mm,全長15cm以下幼鱔的卵巢多為 期.Ⅲ
期:卵巢已由白色透明轉變為淡黃色,肉眼可見卵巢內有很多細小的卵粒,解剖鏡下可清晰地看到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卵母細胞.細胞內已沉積較多的卵黃顆粒.卵徑為0.15~2.2mm.同時,卵巢內存在著少數 , 期的卵母細胞,一般處在 期性腺的幼鱔全長為15~26mm.
Ⅳ期:卵巢明顯粗大,卵母細胞亦明顯增大,卵粒大小較一致,顏色也由淡黃色變為橘黃色.解剖鏡下可見卵黃顆粒充滿整個卵母細胞,核也逐漸邊移.卵徑2.2~3.4mm,此期的黃鱔全長10~30cm,極少數可40cm以上.發育到 期末的卵巢長占鱔體長的44.6%~59.2%,平均為53.2%(從生殖孔到頭部為止). Ⅴ期:卵巢粗大,內充滿了橘黃色卵粒,呈圓球形.卵徑3.3~3.7mm.卵母細胞內充滿了排列緻密的卵黃球,細胞核邊移到卵的一端,卵在卵巢內已成游離狀.
2) 雌雄間體階段 多數黃鱔在2齡後,全長24.5~37cm,性腺被膜加厚.解剖鏡下可見少數殘留的細小卵粒,但不會發育成熟,而是逐漸退化吸收,以及分解成橘黃色的絮狀物,同時可看到剛形成不完整的曲精小管.
3) 雄性階段 多數黃鱔在3齡以上為雄鱔.未成熟的精巢細大,灰白色,表面有色素斑點.顯微鏡下可見曲精小管及不活動的精子,性成熟的精巢較原先粗大,表面有黑色斑紋,顯微鏡下可見大量的活動精子.
4)繁殖季節及環境條件 黃鱔每年繁殖1次,且產卵期較長.在長江流域,一般每年5~9月是黃鱔的繁殖季節,繁殖盛期在6~7月,隨氣溫的高低而提前或推遲.繁殖季節到來之前,親鱔先打洞,稱為繁殖洞.繁殖洞一般在埂邊,洞口通常開於埂的穩蔽處,洞口下緣2/3浸於水中,繁殖洞分前洞和後洞,前洞產卵,後洞較細長,洞口進去約10cm處比較寬,洞的上下距離約5cm,左右距離約10cm.
5)在整個生殖期是雌多於雄.7月份之前 雌鱔佔多數,其中2月份雌鱔最多佔91.3%,8月份雌鱔逐漸減少到38.3%,雌雄比例0.6:1,9~12月雌雄鱔約各佔50%.
6)產卵與孵化 產卵前,雌雄親鱔吐泡沫築巢,然後將卵產於巢上.受精卵黃或橘黃色,半透明,卵徑(吸水後)一般為2~4mm.雄親鱔有護卵的習性.新鱔吐泡沫作巢,一是使受精卵不易被敵害發覺,二是使受精卵托浮於水面,水面一般溶氧高,水溫高(鱔卵孵化的適宜水溫為21~28℃),有利於提高孵化率.黃鱔的胚胎發育特點是:其一,卵徑大,卵黃多,胚胎發育時間長,仔魚出膜時個體大,對環境的耐受能力強.其二,同一條親鱔產的同一批卵,在相同條件下孵化,仔魚出膜時間不一致,相差48h左右.其三,神經板出現在原腸早期動物極細胞下包至卵的1/3~1/2時,與鱒魚類似而與鯉科魚類明顯不同.其四,胸鰭在胚胎期形成並不斷扇動,出膜後逐漸退化消失.
第三節 成鱔的養殖
目前,成鱔的養殖有網箱養殖無土靜水養殖溫室流水養殖,現著重講講網箱養殖和溫室流水養殖:
一)網箱養殖 在網箱的養殖中有池塘網箱養殖,湖泊網箱養殖,水庫網箱,稻田網箱養殖,今天只介紹稻田網箱養殖技術,由於在稻田中設置網箱養殖黃鱔,稻田為黃鱔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黃鱔為水稻疏鬆土壤,吞食害蟲,稻鱔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稻穀高產養鱔豐收,是低投入,快致富的有效途徑.
1 .苗種的選擇 發展黃鱔的人工養殖,首先要有優良的鱔種.從目前各地養殖的鱔種來源看,黃鱔至少有3~5個地方種群.這些不同的種群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生長速度,養殖效果都不一樣.因而在發展黃鱔人工養殖,選購種時特別注意.現將幾種常見的黃鱔地方種群介紹如下.
1.1深黃大斑鱔 該鱔身體細長,體圓,體形標准,體表顏色深黃,並伴有褐黑色大斑紋.生產實踐表明,深黃長斑鱔適應性強,生產速度快,個體較大,鱔肉品質較佳,養殖效果較好.在養殖條件下,其增重倍數可達5~6倍,是我國目前發展黃鱔人工養殖的首選鱔種.
1.2淺黃細斑鱔 該鱔體形也較為標准,體色淺黃色,身上的褐黑色斑紋較為細密,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易於飼養,但其生長速度不如深黃大斑鱔.在養殖條件下,其增重倍數可達2~3倍.同時該鱔在自然條件下,其種群數量較多,來源方便,故該鱔也是人工養殖鱔種的重要來源.
1.3青灰色鱔 該鱔體色呈青灰色,身上也有褐黑色細密斑紋,其適應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弱,生長速度較慢,鱔體規格較小.在養殖條件下,該鱔的增重倍數只有1~2倍,養殖效果不如深黃大斑鱔淺黃細斑鱔理想.
選種還應注意以下的問題: 選購的鱔種規格須一致.一般以30~50克/尾為宜,如規格參差不齊,應分開養殖.選購的鱔種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生命力較強.受傷,有病的個體,或經長途運輸,生命力不強的個體,不宜選作鱔種.選購的鱔種要求同一批次,來源於同一產地,最好一次購足,同一來源的鱔種放入同一水域進行人工養殖,以提高放養成活率,增加單位產量和經濟效益,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2) 稻田選擇 用於養鱔的稻田應水質良好,水量充沛,進排水便利,不旱不澇,泥土較肥,光照充足,無冷浸,環境安靜.栽植早,中,晚稻田均可(如早稻田網箱養鱔,應選再生稻為宜).
3) 網箱設置 設置在稻田中的網箱一般呈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10~15米,高度1~1.2米,根據本地經驗,製作網箱的網片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牢固耐用,能抗炎熱高溫和低溫冰凍而不破損,抗老化耐拉力強,能用約3年;二是網布不跳紗,不泄紗;三是網目小,以黃鱔尾尖無法插入網眼為宜.網箱設置在進水口處,排列整齊.網箱總面積一般不超過稻田總面積的1/3.
4. 放箱方法:先將田水排干,按網箱形狀和大小挖泥深 40~50厘米,把網箱平放,網箱四角用木樁支起張開,再把挖起的泥土回填入網箱中,壘成泥埂或平鋪,這時網箱內的泥面和田面基本持平,泥面以上網箱高出60~80厘米.非網箱區的稻田按常規耕作.
5.苗種放養 禾苗栽插(網箱中亦按常規栽插)完全成活後,投放黃鱔苗種,在黃鱔中適當的混養幾尾泥鰍以提高成活率.放養密度:每平方米網箱放3~5斤,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或20ppm的高錳酸鉀或10ppm的孔雀石綠浸洗消毒5~10分鍾,也可用80~100萬單位的青黴素浸泡5~10分鍾.注意,放苗不能在5~6月份,此時的黃鱔的成活率很低..
6.日常管理
_6.1_飼料投喂 放養後當天就開始誘食投喂餌料,約體重的1~2%.餌料的品種為蚯蚓,蠅蛆,螺蚌肉,小雜魚蝦,畜禽肝腦肺等動物性下腳料及配合飼料.投喂"活餌"不需飼料台,但"死餌"必須投在飼料台上.簡單的飼料台可用紗窗和竹片製成 "板籮"式.每個網箱設飼料台1~2個.投餌每天傍晚時一次.正常吃食後,餌料數量以黃鱔在1.5小時左右吃完不剩為標准,或增加或減少.
6.2 水質調控 保持網箱內水深5~15厘米,水質要求與養魚相同,水質過肥發臭缺氧應及時換水,網眼堵塞後需洗刷,保持網箱內外水的交換.水質要符合淡水漁業的標准,PH值在6.5~7.5,具有"活,肥,嫩,爽"的特徵,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注意,一定不能串灌,以防傳染.可在網箱中種植水花生水葫蘆等植物作為夏季的遮蔭物,以防溫度太高而影響正常生長.
7. 合理施肥和噴撒農葯
7.1 施肥法:重施基肥,巧施追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使用原則.栽插禾苗翻耕稻田時施足基肥,畝用量:腐熟發酵過的人畜糞600~1200公斤,或尿素20~25公斤,或碳酸銨25公斤.巧施追肥,每667平方米每次用量:腐熟人畜糞200~400公斤,或尿素4~8公斤,或硫酸銨8~12公斤,或過磷酸鈣4~8公斤.施追肥時要根據稻田水質,水溫高低,靈活掌握用量,每次切莫過量,以免毒害黃鱔.無機追肥最好化水遍灑.
7.2 噴撒農葯:首先必須正確診斷和防治病蟲害的種類.其次選擇的農葯應盡可能是高效低毒品種,如甲胺磷,樂果,馬拉硫磷, 敵百蟲,殺蟲雙,稻瘟凈,井岡黴素等.第三,每次用葯量不能過大.以上品種的農葯,按常規用量使用一般不會對鱔造成危害.第四,用葯為粉劑的應在早上帶露水勻撒,水劑農葯必須兌水在露水干後噴灑到葉面上,固體農葯也須化水噴灑.噴灑時應盡量減少葯物散入水中.第五,氣溫高,農葯毒性會增強,更應注意對黃鱔是否造成危害.第六,噴葯前必須增加稻田水深,水深達10厘米以上.如擔心噴葯對黃鱔產生影響,可邊噴葯邊換水的方法最為安全.第七,為防葯物對黃鱔產生毒害,也可先做試驗,再全面用葯.
_8. 越冬管理 水溫低於15以後越冬,攝食就明顯下降,當達到10時,黃鱔就鑽進泥里冬眠,此時只要保持泥土濕潤即可,待到春節前上市或第二年再養.
二)溫室流水養殖:苗種選擇同稻田養殖.
1.建池.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溫室,溫室用磚砌高一米,頂用鋼筋做骨架,然後用隔熱材料加頂,再用塑料薄膜覆蓋並加壓.在溫室的一角修建鍋爐,以調節水溫和室溫,使黃鱔一直在適溫條件下生長.鱔池用水泥磚砌,每個池0.25平方米,四周池壁高40cm左右;在池的上方用噴式管道進水,進水孔15~20個,進水孔與池底等高,排水孔1個與池底等高,另一個高出池底4~5cm,孔口都要裝金屬網罩防逃.根據溫室的大小來確定鱔池的多少,一般可20*35個.池與池之間相隔10厘米.
2.放養.池建好後,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水浸泡5~7d以上,然後將水放干,再將底下的1個排水孔塞住,保持每個小池有少量流水,水深4~5cm.鱔種放養前用6ppm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min或用3%~4%食鹽水浸洗3~5min,防止水霉病發生和清除鱔魚體表的寄生蟲.鱔種消毒後及時放養,每平方米放30~40kg,規格大可多放,規格小可少放,同一池的鱔種應大小一致,避免以大食小.用泡膜或其他的懸浮片狀物懸浮於水中.
3.投飼 鱔種初放時不肯吃人工投喂的飼料,需要進行馴飼.馴飼的方法是:鱔種放養後當天晚上和早上6:00點就開始誘食投喂餌料.引食飼料可用蚯蚓,蚌肉,螺肉等,將飼料切碎,分成幾個小堆放在進水口一邊,並適當加大流水量.第一次的投飼量為鱔種總量的1%~2%,以後逐漸增加到體重的3%~5%.如要當天的飼料未吃完,要將殘餌撈出,第2天不要再增加投飼量.等到吃食正常後,可在引食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和血,魚粉,豆餅,菜餅麩皮,米糠,瓜皮等飼喂,第一次可加1/5,同時減少1/5的引食飼料,如吃食正常,以後每天增加1/5,5d後即可取消引食飼料.
4.管理.注意保證水流暢通和溫度的恆定,防止鼠,蛇及寄生物為害;飼養一段時間後,同一池的鱔魚每隔半各月將大小鱔挑選一次分開飼養,以便生長一致和防止大吃小現象發生.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市場對黃鱔需求的不斷增長,黃鱔的季節性差價逐漸拉大。因此,在黃鱔的出欄高峰期低價購入,貯養一段時間後上市,可以賺取一筆不小的差額。但如果黃鱔在貯養期間大量死亡,不僅賺不到錢,甚至還會虧本。為了減少黃鱔在貯養過程中的死亡,應切實掌握五個要點:
一、挑選健壯、無病無傷的黃鱔貯養。目前,捉取黃鱔一般以籠(簍)捕、鉤捕為主。採用籠(簍)捕方式獲得的黃鱔除身體上有劃傷的以外都可以貯養,但採用鉤捕方式獲得的黃鱔因為身體大多有內傷而不宜貯養。
二、注意控制水溫。貯養黃鱔的水溫宜控制在18℃~28℃。每次注入的新水溫度與鱔池的水溫相差不宜超過3℃。
三、保持適當的密度。貯養黃鱔的密度應視黃鱔的數量多少、個體大小和預貯的時間長短靈活確定,切忌過大。
四、及時換水降溫。因為黃鱔體表有很多黏液,若貯養密度大,又不及時換水,黏液會越積越多。這些黏液在自然分解時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並產生熱量,使水溫明顯升高,導致黃鱔死亡。
五、投喂適量的適口飼料。黃鱔投入貯養池後,若所投喂的飼料不適口,黃鱔長時間不攝食,易患閉口病,會導致其體弱消瘦,最後死亡。若飼料適口但投喂量太多,又會使黃鱔採食過量,患鼓脹病而死。因此,對貯養黃鱔投喂的飼料既要適口又要適量。
黃鱔適宜作為廣大農村發展庭院經濟、發家致富的優選養殖對象。但在養殖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致使許多養殖者,特別是初養者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下面筆者簡單談談初養黃鱔應該注意的問題,初養黃鱔者應該把好的「六關」。
一、建池關
黃鱔生性喜溫、避風、畏光、怕驚、怕高溫,故建池處要求向陽、避北風、水源方便,另外池周要留有種植長青樹和藤蔓類植物的空間。科學地建好鱔池是黃鱔養殖的基礎,一般選用水泥、磚面結構,建成半地下式,大小以6~20m2為宜,底面以混凝土鋪設為好,池深1~1.5m左右。為防止黃鱔逃逸,池角一般砌成圓弧形,池檐向內側伸出。設進排水口和溢水口,進水口一般高出水面30~40cm,排水口安裝在泥層線下,以能把池水全部排出,溢水口一般設在高於泥面20cm處。排水口和溢水口應設在進水口對側,並且各水口都要用金屬網做好防逃裝置。上述工作做好後,還應對水泥池採取脫鹼措施,以避免水體中的溶氧減少,酸鹼度上升,使養殖的黃鱔受害,其方法是每立方米水體中溶入過磷酸鈣肥料1kg,或酸性磷酸鈉20g,浸泡2日後用清水沖洗,然後即可開始進行下一步工作。
二、底質關
初養者往往直接取黑色淤泥鋪底,這是不足取的,因為這既不利於黃鱔打洞穴居的習性,又使黃鱔發病機率提高。正確的做法是在混凝土的基礎上還應再分三層。底層是用廢植物秸桿鋪成的,一般選擇有韌性、透氣性好、耐腐蝕性強的粗纖維植物廢料,並要求大小搭配,重量比例可為粗大桿∶中型桿∶碎料為5∶3∶2。例如先鋪1~2層玉米桿,再鋪20cm左右厚的油菜桿(或豆秸),上面再鋪3~5層縱橫交錯的玉米桿或高梁桿之類,最後再撒入一層谷殼,一層生石灰(約10m2撒0.5kg);中層是供黃鱔穴居的較硬粘土層,一般厚度約30~40cm;最上層便可鋪淤泥,厚度為15cm左右,同時撒上一層薄薄的生石灰,最後注水進行底質消毒。
三、環境關
由於黃鱔喜歡半水半空的洞口,所以鱔池應該有水有陸。這一問題通常用設泥埂來解決。泥埂上窄下寬,底寬40cm,高度也以40cm左右為宜。各相鄰泥埂之間為相通的泥溝,溝面寬與深都在30cm左右,注意堆設泥埂時應刮盡底面的軟泥。然後便可在泥埂上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稻、荸薺之類的經濟作物,若有適宜的中草葯植物種植更佳。另外,為遮擋日曬,池頂植被可根據鱔池的大小種2~3株葡萄,藤蔓布局以西邊密東邊略疏為宜。也可種植絲瓜、葫蘆等其他藤蔓類來控制光照,特別是遮擋夏天的西曬。這樣,便為黃鱔生活創造了一個比較適宜和穩定的小生態環境。
四、苗種關
目前苗種主要有下列來源:首先是從野外直接捕捉,每年的4~10月都可在稻田和淺水溝渠用鱔籠或者利用晚上點燈照明的方法捕捉,捕捉後的黃鱔將有病有傷的剔掉再放養,這種方法尤其適於初養者採用。其次就是從市場選購。從市場上選購要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體色發白無光澤、瘦弱的不能用作鱔種。另外,黃鱔體色橙黃色的比青灰色的生長速度、增肉倍數都要高,特別是黃斑大的更宜優先選購。同時要注意苗種規格要基本一致,最好是每公斤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肉倍數低,單位凈產量不高。投入鱔種前7~10天,每平方米池子用生石灰0.2kg清塘。放養密度視情況而定:水源充足、鱔種規格小的每平方米可放養3~6kg;水源不便、鱔種規格大的每平方米可放養2.5~5kg,同時還可投放占鱔體總重10%的泥鰍混養。
五、馴飼關
從自然環境捕捉來的鱔種,一般不肯吃人工投喂的飼料,必須經過一段馴飼過程,否則會導致養殖失敗。馴飼的方法是:黃鱔放養3~4天內先不投飼,然後在黃鱔行動正常後,於晚上開始引食。引食飼料選用黃鱔最喜歡的蚯蚓、河蚌等,用量可為鱔體總重的1%,第二天根據吃食情況適當調整投餌量,並稍稍提前投餌時間。由於黃鱔對餌料選擇性較強,故在引食成功後,必須在引食飼料中逐漸摻入本地來源廣、價格低、適口性好、增肉率高的其他餌料,乃至人工配合飼料,必須注意的是動物原料最好煮熟(活餌除外)。投餌地點最後定位於泥埂一端稍稍壓平的檯面上,投餌時間在能看清黃鱔吃食的傍晚為最佳。一般經過一周左右馴飼工作便會基本完成。
六、水質關
水質要好,要勤換水,一般情況下春、秋每3~5天換水1次,夏天1~2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只可換去1/4~1/2,且進水的溫度要盡可能與池水溫度一致,溫差不要超過3℃。換水的時間以中午為好,最好是在有陽光的時候換。換水的同時要注意清洗食台和污染的地方。有條件的能保持微流水更好。水質好的表現為黃鱔吃食時會發出「吱吱」聲。池內水位要依水溫、季節、天氣情況而適當調整,一般應控制在6~25cm范圍之內,原則是低溫時淺、高溫時適當加深。
每年春節前後黃鱔的市場價格是4-9月份的2倍以上,且貨少暢銷。因此,在秋季大規模收取野生黃鱔在網箱中進行短時間的暫養,至春節前後銷售,能獲得豐厚的利潤。該項目固定資產投入少,操作簡單,資金周轉快,是廣大農戶快速增收致富的良好途徑。現將本地的做法簡介如下:
1、選擇良好的水域設置網箱。選擇設置網箱的水域最好是池塘,其次是水位較穩定的湖泊、河溝和水庫,但不管是哪種水體,均應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光照好。網箱用聚乙烯網片縫合而成,每個面積10-20平方米,深1-1.2米。水域中的網箱用木樁固定或用油桶等浮起。黃鱔放養前,在網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花生或油草,並讓其充滿全網箱,以供黃鱔棲息。
2、充分把握入箱黃鱔質量。放養時間一般在黃鱔數量較多且收購價較低的每年9月前完成。暫養的目的是保持重量、獲得季節差價,不考慮生長增重。因此收養的品種不需刻意追求,但是與常規養鱔收苗種一樣,必須嚴把質量關,要求選購籠捕無病無傷的個體進行暫養,以確保成活率。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溫度高,極易引發黃鱔發燒病而造成大批死亡。捕鱔戶家中的黃鱔在臨時暫養時,每天要換水2次以上且放置在陰涼處。冬季暫養應收購在捕鱔戶家中臨時暫養不超過2天的黃鱔,收鱔時間應在相對氣溫較低的早上,運輸時間應盡可能短,運輸桶中的水與黃鱔重量各半。收回的黃鱔及時放養入箱。
3、正確放養。對所收的統貨黃鱔應按大小最少分3個檔次分別放入不同的網箱。入箱前用3%-5%食鹽水消毒5-10分鍾。放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網箱2.5-5公斤,且規格大放養重量多,規格小放養重量少。
4、暫養管理。①投餌:黃鱔入箱3天後開始投喂用絞肉機絞碎的鮮魚肉,每天傍晚投喂一次,餌料投在水草上,每箱設3-4個投餌點,數量以每次吃光為度。在長江中下游,10月底(水溫15℃以下)以後基本上可停食。②防凍: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必須提前加深池水深度和保持網箱豐茂的水草,若水草有病蟲要及時打葯防治。③防干擾:冬季低溫時黃鱔活動能力極差,應堅決杜絕翻動水草和攪動池水等,否則會使黃鱔落入箱底而無力再回遊至水草上棲息,造成黃鱔缺氧死亡。
5、掌握時機適時銷售。冬季應隨時掌握全國各大市場價格行情和主養區存貨量,以預測市場價格升降變化趨勢,把握時機適時銷售,獲得最好收益。
⑽ 那裡學習養殖黃鱔技術
http://jingyan..com/article/4d58d541d53a879dd4e9c0c7.html
黃鱔網箱養殖
採用網箱養殖的方式進行黃鱔養殖現在還處在技術發展階段。網箱養殖適合在大的水體中進行,主要優點是水流通過網孔,使箱體內形成一個活水環境,因而水質清新,溶氧豐富,可實行高密度精養。主要養殖技術如下:
網箱面積以20平方米左右為佳,網長5m、寬4m、高1m,其水上部分為40cm,水下部分為60cm。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水鼠咬破而使黃鱔逃跑。網箱設置在水深0.8m以上的池塘中,新做的網箱放入水中應過35天待其散發出來的有害物質消失後才可放養鱔種。鱔種放養前幾天應適當培育水質,使水色偏濃,透明度為15cm左右,這樣可控制或減少池塘中的螞蟎對黃鱔的侵害。網箱可並排設置在池塘中,兩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網箱的設置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網箱中放置水草,最好是水花生,其覆蓋面積應占網箱面積的90-95%,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黃鱔因有相互殘食的習性,故放養時以規格基本一致為宜。一般每平方米可放養鱔種20kg,每隻網箱放養400kg。
黃鱔吃慣一種飼料後很難改變習慣再去吃另一種飼料,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如蚯蚓、小魚、蚌肉或動物內臟,以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時可投放活餌料,因其利用率高,不用清除殘餌,對網箱污染少,有利於黃鱔的生長。
黃鱔網箱養殖最為關鍵的階段是放養後一個月內。這一時期是黃鱔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性,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如果方法得當,鱔種成活率可達90%以上,方法不當則成活率有時在30%以下甚至全部死亡。這一個月是黃鱔網箱養殖成敗的關鍵所在,除應做好鱔種的消毒和馴化外,還應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發生,具體方法是用水體強力消毒劑和生石灰交替消毒,杜絕病原體的產生。
黃鱔塑料大棚無土流水養殖
常規的池塘養殖,易發生疾病且黃鱔冬眠影響常年養殖。用塑料大棚養殖黃鱔可以一年四季連續生產, 無土流水養殖可有效地控制疾病,使效益成倍提高。
黃鱔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7℃~30℃。 採用塑料大棚,不用專設採暖設備,在春、夏、 秋棚內溫度都易保持這一溫度,即使在寒冬,棚內平均溫度也能達到20℃。
飼養池中保持微流水,水質不會惡化。
塑料大棚無土流水養殖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1) 開放式。適合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 優點是流量穩定,適於較大規模的經營。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每個池的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為40厘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 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厘米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底等高;排水管一個與池底等高,一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 將若干飼養池並列排列成為一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500平方米。
(2) 封閉循環過濾式。 適宜在大城市或水源缺乏的地方使用。其優點是飼養用水可以重復使用,耗水量較少,便於控制溫度,但投資稍大。 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外需建造曝氣池,沉澱池, 增加一些凈水設備、抽水設備和加溫設備。
塑料大棚的建造與普通大棚相同, 最好每個單元放在同一個大棚內,這樣便於管理。
採用塑料大棚無土流水養殖這種飼養法,由於水質清晰,只要飼料充足, 黃鱔一般不會逃逸。但要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敵危害。 飼養一段時間後,同一池的黃鱔出現大小不均, 要及時分開飼養。
黃鱔稻田養殖
利用稻田養殖黃鱔,成本低、管理方便、既產稻穀又產魚,是農民致富、增加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
稻田的選擇及要求
飼養黃鱔稻田應選擇保水性能好, 地勢低窪, 進排水方便的田塊。
一是加高加固田埂,達到不滲水漏水;二是在田塊四周內外挖一套圍溝,其寬5m,深1m,另在田塊中間開挖「+」或「井」字型小溝, 寬50 cm,深30cm,並與四周環溝相通;三是搞好進排水系統,並在進排水口處安裝堅固的攔魚設施,以防逃魚。
投放種苗
時間集中在4 月中下旬一次性放足,魚種放養時用3 % - 4 %的食鹽水浸洗10分鍾,以防表皮擦傷,並殺滅水黴菌及體表寄生蟲。
飼養管理
一是搞好飼料的投喂, 黃鱔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在其捕食稻田中天然餌料的同時, 視吃食情況,適當投喂豬血、小魚蝦等飼料, 以滿足其吃食生長的需要; 二是搞好水質管理, 稻田水位正常保持10cm左右,定期加註新水,前期一般3一5 天加註新水一次,伏暑天每天加註新水一次,每次進水增加水深3一5 cm,以防缺氧;三是定期防病治病,每半月一次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潑灑四周環溝, 並定期使用痢特靈或魚血散等內服葯拌飼投喂,以防腸炎等病。
取捕及越冬
投放規格尾重為50克左右的鱔魚苗種,經5 個多月的飼養管理,其規格一般尾重可達 150克 左右, 大的可達200克以上。取捕方法比較簡便,前期可用竹篾編織的黃鱔籠,內放蚯蚓等餌料誘捕,傍晚放籠,第二天清早便可收籠取魚。 入冬後黃鱔有潛伏洞穴和淺水淤泥或水草中的習慣,如要取之,則先清除水草, 然後加大水位,引黃鱔出洞,再放乾田水捕捉之。如存田越冬, 則使一周環溝保持一定水深或濕度, 或在士層表面加蓋一層軟草,則可安全越冬。
投喂餌料:池養黃鱔,因其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必須投餌精養。飼喂的黃鱔吃投喂的河蚌肉、螺螄肉、小雜魚蝦、畜禽內臟和螟蟲、蠶蛹、食品廠下腳料、菜籽餅,並且喜食人工繁殖的蚯蚓、蠅明等。還可以用燈誘飛蛾入或用豬血招引蒼蠅生明以作飼料。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很貪食,餌料嚴重不足時,黃鱔有互相殘殺或大吃小、強食弱的食性。由於黃鱔白天不出來活動,因此,每天晚上8—10時投料為好。以投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如皮、米飯、瓜果等酸甜食物)為輔。一般每天投料一次,投餌量早期為黃鱔體重的3—5%,隨著黃鱔體重增加投餌量也相應增加。投餌最好全池均勻遍撒。餌料不足時,也可輔投一些浮萍、桑葉,抓住春後到冬前黃鱔生長的黃金季節,做到適時喂料,。為避免黃鱔停食,要求投喂混合飼料,投餌的原則是新鱔、營養、多樣、吃盡。人畜糞必須經過腐熱發酵後才能潑灑喂養。嚴禁用酸敗霉變的酒糟、豆腐渣、薯渣等腐臭、變質食物。投料如定時定點,可便於鱔魚攝食和人工捕撈。投料後的第二天清早清除殘餌或注入新鱔水,保持池內有較多的氧氣。當然,投餌也要適中,過多會使水質變壞,過少則食餌不足。
精心管理:管理上要「三查三防」。一查水情,保持水質的清爽,保持池內清潔衛生。要勤觀察,發現水質微臭或不常時,應立即換水。水源較差的每隔5—8天換水一次,做到季勤換,天氣炎熱水溫過高時還要搭蔭棚遮蓋或適當加深水位。冬季盡量不換。池內可混養些泥鰍。每平方米放養1—2斤,以改善水質,並防止黃鱔互相纏繞。二查餌情,應注意缺餌、單餌、混餌的觀察,注意打雷下雨與缺餌時,黃鱔受驚向外逃,不進食,不入洞;缺餌時黃鱔會出現大追小,互相秘。改喂新餌料應從少到多。三查病情,只要提前預防,注意觀察,鱔病是可以控制的。
控制性別
控制魚類性別是提高產量一個有效方法。一般利用性激素就能誘導黃鱔的性別向人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用雄性激素甲基睾丸酮處理黃鱔魚苗,可獲得99%以上的雄性魚。經過處理後的魚類因性別單一, 密度固定,不僅生長快,而且成本低,一般可增產30%左右。
控制性別的技術在國外已有很多年的發展,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但在國內該技術僅停留在實驗室水平上,生產上尚無有關的報道,並且國家相應的標准尚未完善。
苗種的選擇 :一定要選擇體質健壯無傷、游動活潑、規格整齊、 肌肉肥厚,體表無寄生蟲、體色為鮮黃色的鱔種。對於體表發白、破皮、斷尾、 口及鰓骨處有傷痕者,均不宜放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