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盜墓分哪幾個門派其中哪個門派的盜墓技術最牛
盜墓,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考古學家的相關資料記載,其最早可能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舊時期人們大多採用天然洞穴安置屍體或者直接棄之荒野,到了新石器時期,生產力有了進步,人們逐步開始修建“墓穴”來掩埋屍。這個時期,人們普遍將一些非生活必需品作為“陪葬”,“陪葬品”的發展使得盜墓賊應運而生。
春秋戰國時期,各方諸侯相互爭斗,禮樂制度崩潰。盜墓在這個時期迅速發展,盜墓行為更加肆無忌憚。直到民國末年,盜墓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在源遠流長的盜墓史上,有著哪些著名的門派流傳後世呢?
卸嶺派:
據傳,卸嶺派的創始人是一個土匪,因此,他們有著綠林好漢的氣概。他們主要的探墓方式獨樹一幟,他們利用鐵釺打入地下抽出土壤,然後用鼻子聞土壤的氣味來辨別是否地下有墓葬。但是,由於卸嶺派的出身於土匪,所以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都是圖財。因此,歷史上對於這個門派一直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爭議,有的說這個派別的人員不僅盜墓,還打家劫舍。但是不管什麼派別,盜墓總歸也不是一個光彩的事情。
B. 古代的盜墓賊是怎樣盜墓的呢
盜墓賊在遇到普通規模的陵墓時,憑借著自己的經驗與技術,一般在一夜或幾夜之間就可以完成盜掘。但是,對於兄睜那些大規模的陵墓,就不是在短時御凱間內能夠完成得了的,因羨拆歲此,盜墓賊們針對這種情況也想了很多辦法。 那就是通過事先的勘察確定盜洞的位置,在大型的陵墓旁邊以各種各樣的借口蓋一些比較隱秘的房子,高牆深院,再從院落里或者是房屋的內部找准地點挖盜洞,直接通到陵墓的內部盜取寶藏。
盜墓賊一旦開始打洞,工期短則一兩個月,長則半年。這些時間里,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洞里。旁人就是在洞口經過,也不會發現他們。
古人「事死如事生」,認為人死後會到另一個世界中,繼續生前的享受,因而十分重視自己的墓葬的規格和陪葬品的檔次。有地位的達官貴族,死後的陪葬品一般都十分豐富。 歷代對盜墓者看法都是否定的,認為傷天害理,立法中對盜墓者的懲罰也是極為嚴厲的。但是,在價值驚人的隨葬品的誘惑面前,還是有一些人鋌而走險,甚至世代經營,形成獨特的盜墓技術。在許多西方電影中也不難發現對盜墓者技術的稱頌,如《古墓麗影》《國家寶藏》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盜墓賊的盜墓技術是領先於官方的考古發掘技術的。許多文物品種,都是盜墓者最先發現的,如甲骨文;許多考古技術也是盜墓者最先發明的,如著名的「洛陽鏟」。
C. 古人的防盜措施是一步一步推進的,盜墓者是怎麼找到的
大家都知道,很多盜墓賊都死在挖古墓的路上,所以這里就有問題了。考古隊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時,會不會出現危險?文物會不會被省略?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畢竟中國古人的智慧也不簡單。
墓葬幾乎沒有被發掘過,墓內器物保存完好。那麼當時墓中的人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防盜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其實要防備所謂的官賊,滿清入關時就是這樣。
D. 古代盜墓賊到底是如何盜墓的
盜墓這個職銷碰業由來已久,古代的盜墓賊一直就是封建王朝權貴之人墓的剋星,幾千年的進步和發展也讓盜墓賊越來越來越猖狂,偷盜的本領也越來越精準。
比如位於山西寶雞市鳳翔縣城南的著名的秦公一號大墓就是這樣,這座古墓周圍,不管什麼季節什麼天氣,種什麼莊稼都沒有什麼收獲。
焦四這樣的盜墓組織存在於民間,屬於技術流。
而近代被抓獲的盜墓祖師姚忠玉,他也類似於焦四,主要負責確定古墓的位置,白天獨自踩點,晚上帶領團伙挖掘,不挖出東西誓不罷休,對自己尋墓功夫的很自信。
第四種是拾荒盜墓,大概學了點皮毛,拿把洛陽鏟到處碰運氣,只要是墓里有東西,基本都是三光政策,卻也有貪財而送命的很多。
E. 為何盜墓賊的盜洞一打一個准,盜墓的訣竅是什麼
說起盜墓大家應該都知道,最近幾年影視劇也經常播放《盜墓筆記》,將盜墓者說的很厲滲液害,對於古墓的描繪更是神乎其神,其實盜墓在古代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他們經常以團伙作案,對於墓地的地形勘測的非常精確,打盜洞經常是直接通到主墓室,從而取走墓主人最珍貴的陪葬品。
久而久之,盜墓者的技逐漸精湛,就出現了打洞是一打一個准,連我們考古專家都非常驚訝。但是這些都是不提倡的行為,我們主張的是文明考古,將要所有歷史文物進行搶救性挖掘,從而來印證更多的歷史事實。
F. 從古至今從不缺少盜墓人,是如何發現古墓的
古代墓葬的發掘一方面取決於技術和人類經驗,另一方面取決於工具的操作,古代社會流行的挖掘工具是劍,長釘,蠟燭等,在明朝以前,強盜沒有特殊的偵查工具。
明朝開始使用鐵錐,他的出現使盜賊只將地面上有明顯標志的墳墓(如土墩和墓碑)作為對象。盜墓者使用特殊的鐵錐探索地面,而地面上沒有任何橘唯團痕跡,一旦發現了古墓,就根據錐的金屬味選擇位置並直接挖挖。
自古以來,尤其是今天,墳墓盜竊就一直存在,它的方法,技術和工具已經發展為更加現代,智能和分組化。軍事羅盤,探測儀,雷管,炸葯和電鋸用於挖掘,汽車,摩托車和手機的運輸和通訊,因此,打擊古墓盜竊和買賣違禁品的斗爭更加復雜和艱巨。
G. 盜墓防禦的流派:古代有哪些防盜墓技術
古代,盜墓是一個危險的職業,他們不僅要熟練掌握風水理論知識用以定位墓穴,還要身手敏捷,機智應變隨時對付在盜墓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突發情況。古代的墓穴往往機關重重,搞不好就會變成眾多的陪葬品之一,那就不好玩了。
古代人對於身後事的重視程度那是相當的高,皇帝對於陵墓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從登基之日起就會開始動工修建陵墓,陵墓的修建除了建造陵墓本身,最大的工程就是各種防盜的措施,墓主們為了死後不被盜墓賊挖個底朝天,可以說是費盡心機,無所不用其極。低格君今天就帶你看看那些古代陵墓的防盜手段。
1.疑冢假墓 瞞天過海
盜墓賊想要盜墓,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先找到墓,古代的君主們在第一步就為他們設置了一大難題——建立許多疑冢假墓。想挖我的墳頭嗎?首先你得有能耐找到我。疑冢雖然是防盜手段中最笨的方法,卻也是最為有效的,往往能將賊人的盜墓計劃扼殺在搖籃中。
(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三國演義》
將疑冢方法運用得登峰造極的是一代奸雄曹操,生性多疑的曹操怕死後被人挖墳掘墓,便設立了七十二疑冢,讓深恨曹操之人和盜世基墓賊無從下手。這雖然是出自演義的說法,但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個方法確實有效且被廣泛使用。
2.巨型石門 阻天隔地
這個幾乎是每個陵墓都會用到的防盜手段,在通往棺槨的七八個墓室通道上,都會裝配一個巨大的石門,這些大傢伙往往設計都十分精妙,工匠們利用門軸和石門的相互作用,使得石門一旦關閉就不可能再次打開,除非將石門完全毀滅,這在當時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這樣石門就把整個墓室與外界隔離開來,盜墓者想要從正面攻入墓室勢必登天還難。
巨型石門對於墓室的保護作用,我們從一點就能看出端倪——幾乎所有的盜墓賊都會從墓室的上方進入墓室竊取寶物,沒有誰會傻到和十幾噸重的石門死磕。巨型石門就彷彿是墓主人對來訪者的一個巨型的警示牌:此路不通,請繞行。
3.機關毒物 叫你有去無回
當盜墓賊們繞開石門另闢蹊徑,正在為自己能夠成功攻入墓穴而興奮不已的時候,殊不知,墓室裡面有數不清的死亡陷阱等待著他們。這些陷阱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先進的科技的代表,將當時的工程技術和化學技術最高成就全都用在了陵墓里。在這里低格君不禁要吐槽一句,有這么精妙的技術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不好嗎?
當盜墓者行走在墓室中,若是一個不小心誤碰了機關,或落入滿布刀劍的深坑,或落下千斤巨石拍成肉餅,一旦中招那必定不能活著出去。更恐怖的是這類陷阱往往能重復利用,保證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
除了各類設計精巧的機關,化學陷阱也是墓主們鍾愛的防盜手段。據史料記載,古代最常用的化學防盜設備就是水銀,將水銀放置墓中蒸發成汞蒸氣,會給盜墓賊帶來極大的麻煩。魏襄王的陵墓中更是會噴出不明黃色氣體,讓人靠近不得。
襄王冢,以鐵灌其上,穿鑿三日乃開。黃氣如霧,觸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太平廣記》
4.流沙亂石 埋人填坑
流沙墓是讓盜墓者最為頭疼的一類陵墓,這種墓在建造時非常困難,但是防盜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所悉耐謂一分錢一分貨,流沙墓絕對是性價比超高的一種選擇。墓穴四周通常會填滿炒乾的細沙,少則幾噸,多則上百噸。盜墓者每挖一個洞就會迅速被沙子填滿,運氣不好的,整個人被活埋都是有可能的。
盜墓者想要成功盜墓,只有把所有的沙子全部掏出才行,這個工程就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了,往往容易暴露目標。偷墳掘墓不論放在中國的哪個朝代,都是誅九族的罪過,偷不著東西事小,搞出太大動靜被人發現抓住,這可玩完了。流沙墓在與盜墓者的博弈中完成了防盜和震懾心理的雙殺,凝聚了中國幾千年來陵墓防盜工程的精華。
5.畫個圈圈詛咒你
千防萬防都沒防住怎麼辦?古人們還有最後一招,那就是畫個圈圈詛咒你。詛咒這塊玩得最著名的還不是中國人,是來自埃及的法老圖坦卡蒙,在他的金字塔裡面睜返春有這么一句話:誰要是干擾了法老的安寧死亡,災難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據說在發掘圖坦卡蒙金字塔的時候還真的因為各種原因死了不少人,給這段咒語添加了不少傳奇色彩。
而在中國也有類似的墓室詛咒,在山東就出土過這么一座漢代墓穴石刻,上面就刻著這樣的詛咒,翻譯成現代文,大概的意思是:「誰敢盜我的墓,我就叫他斷子絕孫,即使無意破壞了我的墓,也會遭到報應,希望不要出賣我,不要把這告訴別人……」怎麼看都像是小孩罵人的感覺……也不知道這樣的詛咒到底生效了沒有。
古代的土豪們處心積慮,生前就為死後事忙活,是因為他們相信死後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要把財富都帶過去才行,房(ling)子(mu)也必須要修的漂漂亮亮,高端大氣。毫不誇張地說,古人的陵墓防盜技術代表著當時的科技水平,雖然不是特別高。
H. 古代盜墓賊為何能一找一個准呢他們究竟有何秘訣
在古代的時候,科技不夠發達,但是古代的盜墓賊還是可以一找一個准兒。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秘訣,總體來說,就是“望”“聞”“問”“切”。
我們都知道,盜墓行業自古就非常的猖獗,說起盜墓來,那技術和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時候,科技不發達,而盜墓的工具一般都是以鐵鍬,斧子,火把,蠟燭,鎬為主的,他們沒有專業的探測工具,從明朝時候開始,盜墓則主要就是利用辨別金屬的氣味來選擇方位的,一開始是鐵錐,到後來發展為洛陽鏟,盜墓使用的工具也在一步步的進化,那麼古代盜墓賊到底是通過什麼秘訣一找一個準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四,“切”如同診脈一般。
知道了古墓的具體方位以後,從哪裡可以下手,從哪裡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和距離進入到古墓里,這些都是需要經驗的,而一些有經驗的盜墓賊就可以通過地勢的走向,就像給人把脈一樣,精準培咐的找出棺材所在的位置,然後直接打洞,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主墓室,盜取陪葬品。
I. 古代盜墓賊如何盜墓呢
說起盜墓,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在《盜墓筆記》和《鬼吹燈》中最為常見的洛陽鏟。其實,洛陽鏟在民國盜墓中使用並不普遍,由於當時沒有公開推廣,都是小圈子內熟人相傳,主要局限於河南洛陽一帶的盜墓圈。而在其它地方,特別是地質粘硬,砂、石較多丘陵山區,並不用洛陽鏟。
洞口
有的盜墓小說寫到“卸嶺派”盜墓賊用釺的細節時,說得很神,稱這一派主要用鼻子:從地下拔出釺來,用鼻子聞聞所帶出泥土的氣味,就知道地下是否有東西,有什麼東西。為了保持鼻子的靈敏程度,幹活前忌煙酒辛辣之物。
小說並非虛構,那些按照風水定位古墓,甚至可以聞出古墓年代的本領都是真實存在的,藝術源自現實,小說也是如此。只不過隨著火葬的盛行,盜墓這個行業也會隨之消失。
J.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根據暢銷小說《盜墓筆記》改編的同名網路劇7月3日全集上線,引發眾多粉絲追捧。據說在全集上線的當晚近五分鍾內,愛奇藝上《盜墓筆記》的瞬時播放請求高達1.6億次,開通VIP會員的訂單請求也超過260萬次,整體播放量據不完全統計已逼近10億次,甚至造成了愛奇藝伺服器「大癱瘓」的局面。如此瘋狂的場面,再加上小說之前熱門的狀態,足見大家對「盜墓」這一既驚險刺激又充滿未知神秘的行當興趣之濃。
在史書中,被記載的盜墓者多是聲名顯赫的人物。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代,大凡盜墓者,都可以分為官盜和民盜。像項羽、董卓、曹操,還有那個臭名昭著的東陵大盜孫殿英,都是動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槍地大肆挖掘古墓。他們除了取走裡面的寶物,還要毀壞掉墓葬建築,這種人通常被稱為官盜,帶有典型的軍閥流氓特徵。
除了這些明搶的,就是「暗偷」的民盜。民盜大多是來自民間的一些人,以各種方式偷偷挖開古墓,盜取財務,大發橫財。這些人有時候會結伴而行,大多會在行動前從史書、地方文獻或者民間傳說中尋覓出古墓的蹤跡。然後就會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狀來判斷墓葬的級別和年代,再之後就是靠經驗和工具進行盜墓了。
古代中國人相信死亡並非是生命的終點,死去的人只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因此古人,不管貧窮還是賦予,總希望死後能帶走一些隨身物品或者是財寶器具,方便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樂。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們的墓葬隨葬品就會越多。厚葬,已經成為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文化風俗。
恰恰是這些財富,吸引著那些企圖發死人財的人。達官貴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時,也是處心積慮防止盜墓者。盜墓與防盜幾乎如影隨形,寸步不離。盜墓最早在什麼朝代出現,至今已無法考證,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周朝時期就已經非常普遍了。在《呂氏春秋·安死》中有一段描述戰國時期的民眾生活的文字:「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鄉里所釜?而逐之,憚耕稼採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智巧窮屈,無以為之。於是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廣澤林藪,撲擊遏奪,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相相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與分之。」意思是說,君主的不良百姓,父親的不孝兒子,哥哥的不聽話弟弟,都是鄉親鄰里排斥驅逐的人。這些人厭惡耕種的辛勞,不肯管理人事,而追求華衣美孫好食來享樂。當投機取巧的心思用盡之後,就會聚集眾多人,依靠深山、湖泊、密林和沼澤,進行偷襲和攔路搶劫。他們還查看名山丘陵中的殯葬厚重的墳墓,找房子在附近住下,每天日夜不休的挖掘這些墳墓,一定得到了所想要的好處共同分贓。如此看來,當時盜墓的盛行已經成為一種風氣。
一邊是盜墓,一邊是防盜。一邊是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盜墓技術不斷精益求精;另一邊是為了防粗孫盜,費盡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難辨、機關重重。這樣的博弈一直持續了幾千年,仍然經久不衰。
中國古代的盜墓賊,從地區上分,有南派和北派兩類,以長江為界限。北派中還分出了洛陽幫和關中幫等派別,南派中分出了長沙幫和廣東幫等,各幫派都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幫外的人很難進來。一般情況下,各幫派之間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對於北派來說,是以其「功力」見長,比如盜洞打在何處,是棺前還是棺尾,挖掘時要挖成什麼形狀,是方洞還是園洞都十分講究和詭異。方口形的盜洞是北派所創,在陝西關中地區的黃土地上比較多見,圈內多稱為「關中式盜洞」。北派的盜墓賊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講究,比如洛陽鏟就是北派盜墓賊發明的。
據現代考古發現,安陽殷墟的殷商王陵區,西區大墓8座,東區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盜,殘留遺物極少。參加發掘的考古人員記述道,早期盜墓者對墓室位置判斷極正確,他們會在墓室的正中開一個圓形的大盜坑,坑口緊貼著墓室四壁。這個盜坑會直達墓室槨頂,此時墓葬內的槨室尚未腐朽坍塌,盜墓者可以直接進入其中,把室內的財物席捲而去。
北派的一些盜墓賊還會則凳鉛在墓周邊地區以不同理由蓋房子來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子裡挖地道通向墓室。他們基本都是夜間行動,外人很難察覺。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卷九《如是我聞三》中,就記錄了用類似手法盜墓的故事:「康熙中,有群盜覬覦玉魚之藏,乃種瓜墓旁,陰於團焦中穿地道。」這裡面所說的「團焦」也就是鄉村瓜田中搭建的圓形瓜棚,這類都屬於「墓冢盜」們使用最多的經典性方法。
不過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在旁邊蓋房屋或者瓜棚的,一旦發現墓葬中有重寶但是附近的環境又不適合搭建遮掩物時,盜墓者甚至會採用迂迴的戰術,在相對比較遠但更為隱蔽的地方下手挖井,然後順著井再斜著挖,直到通往墓室。這種方法費時費力,沒有一定的耐心和體力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有時為了避開人群,甚至要遠出幾公里地,工期可能達半年甚至更長。然而,一旦成功,收獲也足夠其後半輩子的享樂了。
與北派不同,南派以「巧技」見長,大多都是靠自己或是祖傳的經驗,結合所掌握的理論研究知識探穴盜寶。南派的人十分擅長於古代的風水知識,相對於北方人用的洛陽鏟,他們更善於使用「望」、「聞」、「問」、「切」四法,這個方法是南派中長沙幫盜墓賊所總結,屬於慣用手段,當然也算得上是南派的絕技。
「望」也就是望地形和風水。盜墓賊憑借自己的經驗和風水知識,每到一處,先查看地勢。古代墓葬由於年代久遠以及墓葬風格等原因,在外型上很多已經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雜在一起了,行外人即便每天走在墓上也看不出來。但是道行深的盜墓者在幾公里外就能看得出來,這主要是因為古墓在建造時多依據風水布局。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會有大墓葬的存在,而且墓葬的規格也肯定特別高,陪葬的寶物自然也是既多且精,甚至是無價之寶。用這樣風水之術來預測地面有無標志墓葬,幾乎是出手必中。
「聞」顧名思義就是嗅氣味,藉此來搜尋墓葬的具體位置。盜墓者一般會聽風、聽雨、聽雷,觀草色、泥痕。在踩點的時候,如果發現了墓葬所在位置便翻開墓葬表面的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子下猛嗅,這樣可以從泥土的氣味中來辨別墓葬是否有被盜過,也可以根據土的成色來判斷墓葬的大致時代。據說功夫好的人是可以用鼻子辨別出漢代墓葬與唐代墓葬的。
「問」也就是踩點了。一般這些盜墓者會假扮成風水先生或者相士,遊走在會出現風景優美之地或者出過將相高管之處。這些人能說會道,善於察言觀色,能與長者談上話,在日常交流中探尋古墓的信息與方位。
找到古墓的具體位置之後,就要用到「切」了。首先是要找好打洞的方位,爭取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深諳此道的人盜墓經驗豐富,觀察事物敏銳,常常是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來判斷槨室的位置,就如同給人切脈一樣准確。其次是到達槨室內,鑿開棺蓋後,要摸取死者身上的寶物,從頭上開始一直摸到腳。此時並不是瞎摸的,是要有技巧,確保不會遺漏財物。古人死後會在屍體的一些器官內放入玉器防止腐爛,盜墓者的這些細節都不可以放過。第三步就是用手摸觸出土的文物了,凡事行內的高手所過手的文物不計其數,面對這些盜出來的寶物,有時並不需要用眼睛看,只要撫摸一下就可知源自什麼時代,價值幾何。
面對盜墓者的囂張,古代人生前修建自己的陵墓時無不是費盡心思。古人防止盜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在墓內積石,這種形式多出現於東周到秦漢時期北方的大墓葬中。如在洛陽西郊一號戰國墓中,在棺撐上下堆積了卵石和木炭,棺撐上部的石炭積成二層台,呈斜坡狀。
二是用磚石等將墓室門封固起來,比如江蘇徐州北洞山西漢早期崖洞墓,在其通道近往墓室門的地方,就以三列九塊打消塞石和雙列八塊塞石堵塞,塞石能有七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