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算不算專利是他發現還是他發明的應該叫雜交水稻技術吧
1、雜交水稻不能算專利,而雜交水稻的雜交技術培育的方法算專利。
2、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的設想和方案廳胡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3、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
在他的率領下,先後於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實現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也於2014年10月實現歷史性突破,為進一步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1)植物雜交技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袁隆平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神伏轎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游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❷ 作物雜交育種的發展簡史
1719年T.費爾柴爾德以石竹科植物為材料在世界上首次獲得人工雜交種。1761~1766年J.科爾羅伊特進行了煙草雜交試驗,認為雜種一代的性狀介於雙親中間,且有優勢表現。19世紀初,T.A.奈特提出雜交是獲得許多「性狀新組合」的方法。J.高斯、G.F.加特納和C.H.諾丹等注意到雜種一代的一致性和雜種二代的多樣性。1860年F.F.哈利特將1856年德維爾莫蘭所創立的維氏分離原則和後裔測定法運用於雜交育種,此法即現行系譜法的基礎。1900年重新發現孟德爾在1866年發表的遺傳定律後,雜交育種雖然開始有了初步遺傳理論作指導並取得一定進唯顫展,但20世紀初仍憑個人經驗為主進行。1904年加拿大的A.P.桑德斯和C.P.桑德斯用雜交方法育成了以優質豐產聞臘早名於世的春小麥品種馬奎斯。此後,隨著遺傳學的發展、特性鑒定技術的改進和生物統計學的應用,雜交育種工作才逐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
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運用雜交方法改良作物品種,主要由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中山大學、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進所、中央棉產改進所等機構進行。育成的優良品種有中山 1號水稻、莫字101、驪英3號小麥、抗卷葉螟的雞腳德字棉等。但大量開展各類作物雜交育種工作,並在生產上收到顯著效果則是在1949年以後。50年代初,東北春麥區育成並推廣了抗稈銹病的合作號春小麥品種,輪山雀北方冬麥區相繼推廣了碧螞1號冬小麥和隨後育成的幾批抗條銹病小麥品種,對控制銹病危害作出了很大貢獻。60年代初,南方稻區育成第一批矮稈水稻品種珍珠矮、廣陸矮4號等,推廣後使水稻單產大幅度提高。至70年代末,用雜交法育成的水稻、小麥、甘薯等作物的推廣品種數目已達相應作物推廣品種數的60%以上。
❸ 雜交水稻問世的時間
雜交水稻問世的時間是1973年。
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國開展雜交水稻研究。1973年,袁隆平實現三育配套,育成雜交水稻「南優二號」。
雜交水稻配套成功後,1975年冬,國務院就做出了迅速擴大試種雜交稻的決定,並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於是當時在湖南大地出現了千軍萬馬下海南的動人場景。當年在全國多點示範的面積達5600多畝(1畝=1/15公頃),1976年示範推廣的面積就高達208萬畝。
1976年至1988年間,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的面積為12.56億畝,累計增產水稻1000億千克以上,僅1987年,雜交水稻增收的糧食就達150億千克,而當時遼寧省一年的糧食產量也只有127億千克。
(3)植物雜交技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雜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
1986年提出「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觀點,經6年艱難攻關,與研究人員成功地突破了兩系雜交稻關鍵技術並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增產效果手瞎銀。1997年提出「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神畝種」的技術路線,在畢宴國際上引起高度重視。
❹ 植物體細胞雜交的發展史和發展概述
定義:體細胞雜交(Somatic cell hybridization)是指將不同來源的體細亮差謹胞融合並使之分化再生、形成新品種的技術。
歷史:1972年,美國科學家卡爾森(Sarlson)開發出第一個體細胞雜種植物(煙草)。1978年,德國科學家米歇爾斯(Melchers)首次將番茄與馬鈴薯細胞慶亮雜交成功。
意義:利用體細胞雜交技術可以克服一些遠緣雜交的困難,更加廣泛地組合起不同物種的優良遺傳性狀,從而培育出理想的新品種。
大致步驟
(1)一般先將兩種不同植物的體細胞經過纖維素酶、果膠酶消化,除去其細胞壁得到原生質體。
(2)再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誘導細胞融合形成雜種細胞。
(3)繼而再以適當的技術進行雜種細胞的分檢和培養。
(4)促使雜種細胞分裂形成細胞團、愈傷組織、直至形成雜種植株,實現基因在遠緣物種間的轉移。
關鍵技術:
原生質體制備技術
細胞融合技術
組織培養技術
雜交方法
物理法、化學法。
原理:增加細胞間的粘附、改變膜的通透性---隨機結合敬基、融合
物理法:在直流電脈沖的誘導下,極化產生偶極子,彼此靠近,定向排列成串球狀。
電融合儀器和配件
在直流電脈沖的誘導下,原生質體膜兩側產生電勢,正負電荷相吸,細胞膜變薄,觸發膜的穿孔(質膜瞬間破裂)。
膜之間形成通道,細胞質等得以交換、融合。
化學法:包括PEG誘導、高Ca2+和pH誘導PEG結合誘導等。
聚乙二醇(polycthylcnc glycol,PEG)是一種多聚化合物,分子式為H(OHCH2-CH2)nOH)。
PEG誘導:PEG與溶液中自由水結合,高度脫水後引起原生質體凝聚、扭曲變形、細胞膜連接處發生融合,形成很小的細胞橋,之後擴大,最終徹底融合。
❺ 雜交水稻的發明時間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袁隆平的脊陵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並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早世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陸野肢,但未能用於生產.
❻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我國科學家是哪位都有什麼樣的貢獻
諾貝爾獎要求研究成果有首創性,袁隆平雜交水稻不具備。
4.袁隆平高風亮節淡薄名利。
商人而已,名下有多家公司,商業機構的目的就是牟利。當然,袁隆平用技術成果轉化為營業收入是合情合理的,並不能因為牟利而被指責。
解決了全世界最多人口中國的糧食問題,他曾經30多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多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為表彰他對世界做出的重大巨獻,世界許多國家都為他頒發獎項。聯合國糧農組織還特意聘他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還有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明星,也是應該中國人為之要追捧的明星。
袁隆平院士為中國和世界的農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人民的驕傲,為解決糧食問題貢獻了一生,九十歲還下田,還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高產,他是科技工作者的先進典型,是傑出的科學家。他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的巨大損失。袁隆平院士千古流芳,永垂不朽,他永遠活在中國和世或拿界人民的心裡,是我們心中的豐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奉獻精神,繼承他的未竟事業,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❼ "雜交玉米」是誰發明的
最初把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玉米並配製雜交種,是在20世紀初期。1908年,伊斯特、沙爾遵循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原理,研究發現了玉米的雜交優勢;經過若干年,瓊斯解決雜交玉米的制種難題;又經過若干年,華萊士創建了先鋒種子公司並使雜交玉米種子產業化。後人尊稱他們為「雜核帆伏交玉米之父」。這個榮譽稱號代表的是一個科學家集體。
2012年9月1日《晚間新聞》報道「十八大」農民代表、農民育種家李登海事跡。我很熟悉他而且敬重他。他培育的玉米雜交種掖單13,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但報道稱他為「雜交玉米之父」,這是記者的科學缺知改攜。
再說中國。把過去幾十年因培育玉米雜交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人按獲獎時間排個順序:景奉文(自330)、李競雄(中單2號)、吳紀昌(丹玉13)、姜惟廉(沈單7號)、集體(黃早四)、許啟鳳(農大108)、李登海(掖單13)、堵純信(鄭單958)、程相文(浚單20)。他們培育的雜交種都為中國玉米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若按種植面積來說,鄭單958年種植最大面積超過7 000萬畝,若按種植時間來說,中單2號連續20年經久不衰,直到轎畝2006年全國種植面積還有200多萬畝。
❽ 雜交水稻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袁隆平什麼時候發明的雜交水稻
1、雜交水稻昌陸灶是什麼時候發明的:1972年。
2、1966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而這一刊《科學通報》卻是文革前的耐扮最後一刊。
3、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
4、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
5、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悉森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❾ 袁隆平在哪一年發明水稻雜交的技術
1960年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
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塌缺悔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團正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擴展扮帶資料: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上級為了讓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搞下去,決定調袁隆平到省農科院工作,而妻子鄧哲未能隨調,只好帶著孩子留在了黔陽。袁隆平這一走,夫妻雙方就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異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鄧哲毫無怨言,獨自用弱肩承擔起了家庭的全部責任。
鄧哲為袁隆平共生養3個兒子,一個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著3個年齡都只差兩歲的男孩子,其艱難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後來奶奶和外婆家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兩個70—80歲的高齡老人生活無著,鄧哲又把兩個老人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❿ 雜交水稻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歲戚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
之後,10多個省區市的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打響。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從「吃飽飯」到「吃得好」「更健康」
「我希望青年科學家不要過分計較個人得失,而敏雀做是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斷努力。」2018年11月22日,在接受未來科學大獎組委會頒發的獎杯時,袁橋衡隆平表達期望。
這也是他用一生踐行的奮斗目標。盡管目前雜交水稻已經取得每公頃產量18噸的成就,但袁隆平並不滿足。他告訴記者,還要朝著每公頃19噸、20噸的目標奮斗。目前,他正在攻關的遺傳工程雄性不育系為工具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爭取在未來幾年時間內通過審定,進行大面積推廣,並逐步替代三系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
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後,袁隆平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領銜、已實施10多年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從過去強調產量,向兼顧綠色優質目標轉變。2017年參與「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30多個品種中,優質稻佔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已經達到國家二級標准。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一顆稻穀里的愛國情懷——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