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國產大飛機C919
C919首飛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客機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研製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C919是我國首款完全按照國際適航標准和主流市場需求研製的干線飛機,被認為有望在全球民用干線飛機製造領域打破波音和空客壟斷的局面。而通過大飛機等多維度戰略發展平台,「中國創造」已經在跟全球頂尖創新體系對標。
2、刷臉支付
把臉湊近,「滴」一聲,你就付完錢可以走人了。刷臉支付的實現是基於人工智慧的人臉識別技術,目前支付寶的人臉識別准確率已遠超肉眼,且能夠克服光線、表情、化妝、年齡甚至是整容的技術障礙。其獨創的活體檢測演算法則能判斷採集到的人臉信息是否為照片、視頻等冒充。
此外,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不僅能認證身份,結合人工智慧分析,還能幫人們進行貸款理財,能精確實現身份認證,在降低網貸審核成本同時,還能提高效率和風控能力。
3、智能家居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家居應用場景已走進人們的生活。新買的大米,掃一下條形碼,智能電飯煲就能匹配相應的煮法,多種加熱方案讓眾口不再難調。
傍晚一進家門,迎接你的也不再是黑洞洞的屋子,而是開門瞬間便已亮起的燈光、舒適的溫度,甚至還有你所鍾愛的歌曲。網購語音下單,買東西成了「一句話的事兒」,電視猜你喜歡,娛樂可以「商量著來」。最後,無需布線的牆壁開關讓你躲在被窩里就能一鍵關燈,安心入夢。
4、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也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自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區域組網並投入運行以來,北斗系統的性能指標穩中有升,可以為用戶提供與美國GPS性能相當的高質量導航定位服務。北斗系統已名聲在外,是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和國際移動通信標准支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後,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5、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㈡ 中國科學技術成就有哪些
"中國科學萌芽時期普遍認為是在先秦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因受到當時諸子百家的啟蒙而後歷經發展至漢代。造紙術的普及為其提供了條件,使前人的科學思想知識及辯證,通過紙張保存了下來,後人得以前人的科學著作為藍本作改良,或通過辯證後推翻,形成一套經驗主義科學傳統。至隋唐及宋朝時,中國的科學曾長時期高據世界領先地位。然而由於近代歷史原因,許多古中國科學著作或失傳或流失海外,均不利於中國科學史的發掘整理。中國科技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浩若煙海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發明年表得知,中國現代以前,科技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其中,誕生了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眾多科技成果,尤以「四大發明」為標志。
㈢ 現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1.光電子信息產業
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纖系統、 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軟體產業
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 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產業
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生物醫學產業
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 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超導體產業
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7.太陽能產業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緊缺的困境。除寄希望於核聚變能源之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太陽能技術、研製和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和存貯裝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無污染的太陽能,建立起高技術的太陽能產業。
8.空間產業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億美元的空間活動經費,為21世紀的空間產業奠定了知識和技術基礎,包括衛星發射、載荷搭載、太空旅行等空間商業活動和服務,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潔凈的太空特有的環境進行科學試驗和高精尖產品生產,這些將成為下個世紀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在地球圈外開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採掘新的資源,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空間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第一批目標。
9.海洋產業:
目前,人類最多隻能下潛到200多米深的海區, 對海洋深處的狀況知道得很少。21世紀,人類在地球之外擴展高邊疆的同時,也能在地球之內擴展低邊疆。可以相信,人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從資源密集的低疆域獲取的效益,會比從資源離散的高疆域獲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極開發,海水利用、深海采礦、海底城市建設等將成為下世紀海洋產業的基本內涵。
㈣ 中國科學技術成就有哪些
神舟七號發射成功。
下一代互聯網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
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
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
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光譜獲取率最高望遠鏡落成。
自主研製的支線飛機首飛成功。
量子中繼器實驗被完美實現。
轉基因抗蟲棉使北方農作物免受蟲害。
世界胚胎幹細胞研究獲新進展。
鳳凰號探測器成功降落火星並確認火星上有水。
開發出全球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啟動。
設計出殺滅癌細胞的「納米機器」。
建立第一個人類神經細胞組織系統。
鐵基超導材料研究獲重大進展。
㈤ 現代科學技術成就有哪些
進化論,電子計算機技術等
㈥ 科技成就有哪些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世紀,人類在本世紀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它們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改變了並將繼續改變世界的面貌。它們中有一些為科技界公認的重大成就,將在人類歷史上永遠閃耀著奪目的光輝。
20世紀初科學革命兩大成就
20世紀的科學是在19世紀的重大理論成果如熱力學與電磁學理論、化學原子論、生物進化論與細胞學說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世紀的三大發現(X射線、放射性、電子)導致了20世紀前30年的物理學革命,誕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20世紀科學發展的先導和基礎。
1、相對論
1905年,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天才愛因斯坦在他26歲時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提出了不同於經典物理學的嶄新的時空觀和質(m)能(E)相當關系式E=mc2(此處光速C=3×108米/秒),在理論上為原子能的應用開辟了道路。
關於E=mc2,即物體貯藏的能量等於該物體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這個數量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不妨打個比方說,1克物質全部轉化成的能量,相當於常規狀態下燃燒36000噸煤所釋放的全部熱能;或者說,1克質量相當於2500萬度的電能。
1915年,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深刻揭示了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空間和時間是隨著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從1923年開始,愛因斯坦用他的後半生致力於統一場論的探索,企圖建立一個既包括引力場又包括電磁場的統一場理論,雖然他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楊振寧和米爾斯於50年代創立了「楊—米爾斯場方程」,發展了所謂「規范場」的理論,使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統一場論可望在規范場的基礎上得以實現。
2、量子力學
1900年,普朗克創立了量子論,提出能量並非無限可分、能量的變化是不連續的新觀念。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論,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爾把量子化概念引進原子結構理論。1923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諤分別建立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1928年,26歲的狄拉克提出電磁場中相對論性電子運動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場論,使包括矩陣力和波動力學在內的量子力學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㈦ 21世紀科學技術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1、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神舟七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3、蛟龍號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海試獲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多個研究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生產部門和高校,在長達10年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4、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在計算機領域內,得到了愈加廣泛的重視。並在機器人,經濟政治決策,控制系統,模擬系統中得到應用。目前在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智能搜索,定理證明,博弈,自動程序設計,智能控制,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等方面進行不斷地探索。
5、人類基因組計劃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繪制出現。
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