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種植蘆筍的方法有哪些呢
引言:現在的人們生活是非常有壓力的,因為面對那些工作上的壓力。同時如果自己家裡有孩子,也會由於照顧孩子而出現的一系列讓人心煩意亂的是這種時候就可以通過在家裡面種植一些植物,這樣的能夠有效地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同時也能夠使自己更加有耐心去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那麼在種植蘆筍的時候就需要格外的注意一些相關的注意事項。因為它的種植很簡單,但是如果種植不好的話,也可能會導致枯死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查閱相關的資料,對其進行詳細的了解。在這里小編有以下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問題。
施加肥料
任何植物的種植都需要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但是很多的植物往往就由於自身的條件不足而導致一些營養缺乏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在市面上去詢問相關的人士,哪些肥料能夠適合補水的種植。這個情況就可以通過購買,然後保證他能夠健康成長。
② 蘆筍種植方法和栽培技術是什麼
育苗時間:露地育苗春、夏、秋三季均可,溫室育苗無季節限制。 育苗方法:苗床宜選用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以減輕起苗...
③ 蘆筍 種植技術
蘆筍種植方法
1.苗床的選擇:要求避風向陽,微酸性的肥沃壤土或砂壤土,土層不宜太深,易於起苗,忌用甘薯、果園苗床的前作,否則,易染紫羽紋瘸。整地時,每畝施入腐熟廄肥4—5噸,過磷酸鈣50公斤,耕耙後整平作畦,畦寬2—3米左右均可。
2.播種;春、秋兩季都可播種,春季可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播種,秋季可在七月底八月初。播前將種子在30。C溫水中浸三天(每天換清水l一2次)取出稍晾乾後播種。播種時先在畦上按40厘米寬劃行開淺溝條播,溝深3—3.5厘米,按株距3—4厘米點一粒種子,每畝地播1.5公斤。播後復土平溝,.再蓋草灌水。
3.苗期管理;出苗後即揭去蓋草,並灌齊苗水一次,苗高10厘米左右時追施一次肥,春播在6—7月份時應追施一次壯秧肥,每畝施尿素15公斤,氯化鉀lO公斤,三料磷或過磷酸鈣20公斤,腐熟優質廄肥1500—2000公斤。苗期要進行中耕除草,以促進植株生長,此外,還要防治病蟲害。蟲害主要是斜紋夜蛾.可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灑。
④ 如何種植蘆筍的方法
1、進行播種後等到長出了苗,幼苗長到有30厘米高後就可以將它們種植到苗床上面了,然後挖上一個7.5cm的洞,更利於它們發育。
2、移植到苗床上的時候就要准備苗床了,首先就是給苗床除草,確保沒有殘根後即可進行施以碧卡水溶肥,然後挖壕溝,深度大概為三十厘米左右,如果種植的行數很多的話間距就要延長一倍及以上。
3、將花冠種到壕溝裡面,用土將花冠和根蓋起來,種完後要給土壤澆水,然後再講土填回去,當蘆筍開始生長的時候,就要在花冠上加土,持續兩三個星期,直到加土加到和壕溝一樣高時即可。
4、最後就是防止病蟲害了,蘆筍很容易受到一些甲殼蟲的影響,蘆筍甲殼蟲主要以蕨類植物的嫩莖啃咬,而且在上面產卵,一旦發現就要採取措施將其趕走或消滅。
⑤ 蘆筍的栽培很關鍵,蘆筍的主要栽培技術有哪些呢
蘆筍這種蔬菜近幾年是非常流行的。尤其是對於很多健身人士來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少不了蘆筍這道蔬菜的,蘆筍售賣的價格是比較高的,並且市場需求也是比較大的,因此種植蘆筍的話還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但是想要種植好蘆筍,那麼蘆筍的栽培方面的技術是非常關鍵的,蘆筍的主要栽培技術到底都有哪些呢?
種植土壤而接下來就應該考慮一下,蘆筍究竟應該放到什麼樣的土壤環境當中進行種植了,其實最好的環境就是少量的細沙和大量的土壤混合在一起的環境。
種植完成之後,在表面可以稍微覆蓋一層土壤,並且在這層土壤上面稍微澆一些水,這樣能夠保證透氣性的同時也能夠有水分。一般10天左右的時間,種子就會逐漸的出現發芽的狀態。
⑥ 蘆筍怎樣種植 蘆筍的種植技術及前景
一、選用優良品種
蘆筍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適應性強,品種較多。一般可選用UC800新品種,表現為萌芽早、生長速度快、嫩莖粗細勻稱、頭部鱗片緊密不易散頭、色澤濃綠、商品性好、產量高,植株屬矮化型,抗病、抗倒伏,屬綠、白筍兼用品種,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生產用種。
二、營養缽培育壯苗
採用營養缽育苗,有利於提高成苗率,培育壯苗,移栽時植傷輕,有利於壯苗早發,達到適期定植、早期豐產的目的。
⒈備足營養缽:首先選擇肥力水平較高的疏鬆沙壤土作苗床,苗床寬1.3-1.5米、深10-15厘米。制缽前每立方營養土應施入腐熟好的雞糞30-40斤,磷肥2斤,草木灰10斤,充分拌勻後打缽。缽體直徑8厘米以上,缽高10厘米,每畝大田需備缽2500個。
⒉浸種催芽:蘆筍種子外殼厚且有脂質,吸水較慢。首先用50%多菌靈300-500倍液浸種24小時,再放入25-30度溫水中浸種2-3天,每天更換新水2-3次。浸種後用干凈紗布包好,置於25-30度條件下催芽,催芽期間每天用25度左右溫水淋澆1-2次。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⒊適期播種:麥前移栽的可於3月上中旬播種,麥後移栽的可於4月上中旬播種。播種前營養缽澆透水,每缽一粒,播後覆細土2厘米厚。然後撒施毒餌防地下害蟲。最後畦面平鋪地膜,畦上用弓棚蓋膜實行雙膜覆蓋。
⒋苗床管理:苗床管理應以調節溫濕度、培育壯苗、防治病蟲為中心。出苗前床溫白天20-30度,晚上不低於12度。前70%幼苗出土時去除平鋪地膜並逐步通風煉苗。當幼苗高20厘米左右時,可採取通風不揭膜的辦法,使幼苗適應外界環境。此期保持苗床濕潤。幼苗瘦弱應補施苗肥,肥水結合。及時去除苗床雜草,發現蚜蟲等危害及時噴葯防治。
三、土壤選擇與整地定植
蘆筍適宜土質疏鬆肥沃、透氣性好、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的沙壤土,有利於根系發育和嫩莖的優質高產。酸鹼度過大且粘重的淤土均不適宜蘆筍生長。
蘆筍是多年生作物,一經定植,土地即無法再全面耕翻。因此,在定植前結合深耕整地,畝施有機肥3-4方,復合肥100斤。耕後耙平,搞好田間灌排工程,南北紋線開挖定植溝。行距1.2-1.5米,溝寬40-50厘米,深30-40厘米。移栽前溝內畝施復合肥100斤,餅肥80斤,有機肥2-3方。均勻施入溝內並與回填土壤混合均勻。移栽時定植溝離地面10厘米為宜。每25-30厘米定植一株,畝栽1500-2000穴。做到邊起苗邊分級,栽植、澆水、覆土等作業一次完成。大壯苗每穴栽一株,弱小苗每穴栽兩株,壯弱苗分開定植。定植時要定向栽植,即地下莖著生鱗芽的一端要順溝朝同一方向,排成一條直線,便於以後培土采筍。幼苗成活新莖上出後,要分期逐步填平定植溝。
⑦ 蘆筍怎麼種植方法
蘆筍的種植方法的話就是直接把他們弄到那個土壤當中,然後的話來練它就會發出來了。
⑧ 哪裡有蘆筍栽培技術
(1)育苗。
①播種量。白蘆筍每667米2播種50~100克,綠蘆筍為100~150克。
②整地施肥。選土質疏鬆,肥水條件好,透氣性強的壤土或沙壤土。深翻30厘米左右,每667米2施基肥2000~3000千克,將肥料翻入土中,整平地面後,做東西畦,畦長10~15米,畦寬1.2米,壟高20厘米,耙平畦面。
③播種時間。5厘米土層溫度達到10℃以上即可播種,可在保護地中育苗,苗齡70天左右即可定植,根據茬口的不同,從春到秋均可播種。
④種子處理。蘆筍種子皮厚堅硬,外有蠟質吸水困難,故播前必須浸種催芽。方法是:先用涼水漂種,除去癟種和蟲蛀種等。然後用30℃左右溫水浸泡2~3天,每天換水2~3次,種子充分吸水後,將水濾去,盛入盆中,在20~25℃下進行催芽,每天用清水投洗1~2次,以防爛種,當種子有10%左右出芽時即可播種。
⑤播種。播種前需灌足底墒水,待水滲下後,按株行距10厘米打好直線,將催好芽的種子單粒點播在植位上,覆過篩細干土2厘米厚。
⑥覆膜。播後立即覆蓋地膜,可提高地溫保持濕度,對出苗有利,但齊苗後應及時撤去。
⑦幼苗生長期間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蟲等。
(2)定植。
①栽培地的選擇。對栽培地的要求同育苗地。
②整地、挖定植溝、施肥。經清園、深翻平整後,按白蘆筍1.8米,綠蘆筍1.5米的行距打直線,沿線挖定植溝,溝深30~40厘米,寬40~50厘米。溝底施基肥,每667米2施農家肥5000千克,磷酸二銨20千克,上面蓋土至距地面7~10厘米處即可定植。
③定植時間。定植宜在休眠期進行,春栽在3~4月間。
④起苗。蘆筍苗的地上莖達3根以上即可定植,起苗時要帶土坨,防止傷根。按30厘米株距,植於溝中,使苗的根盤低於溝面12~15厘米,把著生鱗芽群的一端,順溝朝同一方向,以利日後培土。後覆土5厘米左右,蓋住根盤稍鎮壓,使根盤與土密接。然後澆水,緩苗後結合中耕,再覆土2次,每次3~5厘米,使根盤埋在土下10~15厘米。
(3)田間管理。
①澆水。蘆筍定植緩苗後,要根據墒情適時澆水。
②追肥。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每667米2追施復合肥30千克,追肥後要及時澆水。
③10月中下旬澆水後培土10~15厘米,保墒、保溫,以利幼苗安全越冬。
④培土。白蘆筍須在定植後的第二年春天,幼莖抽生前培土,使嫩莖軟化。培土應在採收開始前10~15天,10厘米土溫達10℃以上時進行。過早,因土溫升得慢而出筍遲;過晚,則部分嫩莖已出土,會見光變色。培土應選擇在晴天土壤干濕適中時進行,培成的土壟寬度要大,厚度以使地下莖埋在土下25~30厘米處為准。
綠蘆筍採收前不需要培土,地下莖上面有15厘米土層即可。
(4)採收。
①前一年春天定植的蘆筍,可採收40天左右的春筍,然後每株留3支母莖生長,再發的筍芽繼續採收30天左右的夏筍。
②前一年夏天定植的蘆筍,第二年春天每株先留足3~4支母莖,然後開始采筍50~60天。
③成齡筍田,一般春天先採收60天春筍,於6月中旬每株留2~3支母莖進行生長,其餘的筍芽繼續採收,直到8月上旬,停止採收。
④一般採收結束後,應有約3個月的生長期,以便製造充足的養分,供第二年采筍。在營養生長期間,要加強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
⑤採收方法。白蘆筍每天早晚采割1次,發現土面有裂縫或濕潤圈,即可定位采筍,往下直挖,在17~18厘米處割斷,不可傷及地下莖和鱗莖,收後用土把孔洞填平。產品立即裝箱,蓋上潮濕黑布防止嫩筍見光變綠。
綠蘆筍一般早上採收,將高達21~24厘米的嫩莖齊土面或於地下1~2厘米處割下。氣溫高時每天採收2次,以防筍頭鬆散,組織老化。
(5)及時防治病蟲害。蘆筍的常見病害有:莖枯病、根腐病、立枯病、菌核病、褐斑病等。害蟲有:蚜蟲、薊馬、地下害蟲等。
⑨ 蘆筍的種植方法
一、蘆筍覆蓋育苗栽培技術的應用意義
蘆筍生長過程中,對於溫度要求較高,發芽時期適宜25~30℃,嫩芽生長時期適宜15~20℃,當溫度高於25℃,嫩芽將擁有著較快的生長速度。 春季土壤溫度逐漸上升到10℃,蘆筍鱗莖盤萌動,嫩莖逐漸伸長,對於光合作用所要求的溫度在15~20℃之內。 積極採用覆蓋育苗栽培技術,操作較為簡便,能夠在節省能源的前提下增溫保溫,給蘆筍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發育環境。 這種栽培技術充分利用了輻射、對流和傳導的熱交換,針對大棚內空氣的上下對流加以良好隔絕,從而良好減少熱量的散發,其不僅能夠確保棚內溫度適中,同時還能夠推進棚室管理順利進行,增加大棚蘆筍栽培的經濟效益。
二、蘆筍覆蓋栽培技術
覆蓋栽培技術運用過程中,需要針對各個階段的棚進行充分控制。(1)結合地塊設定合適的大棚長度,其跨度選擇為標准8 m 形式的鋼架結構,拱間距需要保持在0.8~1.0 m 之間,脊高為4 m,裙部高為0.4 m,使用0.06 mm 農用聚乙烯無滴膜作為大棚膜,隔上3 m就需要使用壓膜線加以固定。 (2)內棚的總體跨度需要保持在7 m 范圍內,兩側需要和大棚保持著0.5 m的間隔,且棚頭需要縮短2 m,拱間距為2.0 m,脊高為3.5 m,同樣使用0.06 mm 農用聚乙烯無滴膜,但是其並不需要設置裙部和壓膜線。 (3)通常在內棚搭建4 個小拱棚,高度為0.8 m,和畦面保持著相同跨度,拱間距為0.5 m,也需要使用0.06 mm 農用聚乙烯無滴膜作為棚蓋外圍防護,地膜設置中需要使用0.06 mm 無滴膜。
三、選擇合適的土壤和品種
蘆筍種植中,對於土壤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土質疏鬆、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地塊,較為適於蘆筍生長。同時土壤地下水位較低,酸鹼度保持在5.7~6.8 之間,含鹽量不超過0.2%,都可以促進蘆筍地下莖良好生長,減少植株衰老的情況出現。 綠蘆筍在種植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選擇UC157 或者UC8002 品種的綠蘆筍,可以獲取較高的產量。 主要是因為這些品種蘆筍頂端緊密,莖稈較為緊密,且不容易出現散頭,生長的色澤良好,積極開展推廣和普及工作,將能夠更好提升蘆筍生產水平。實際開展蘆筍生產種植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避雨,並留存母葦,為減少蘆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提供良好前提。雨水是保障蘆筍生長的重要條件,需要針對煉苗加以有效控制,減少徙長現象,為提升蘆筍的成活率,可以適當噴灑低濃度助長素。初期的母莖留養需要保持在5 d 以上,抑制病原菌的傳染。 以人工手段營造出無雨小氣候環境,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
四、蘆筍育苗與栽培管理
4.1 育苗作業
通過保溫覆蓋方式開展育苗作業,一般在3月中旬開始,需要至少在10 d 之前,覆蓋好薄膜,增加地面溫度,涵養水分。 實際處理蘆筍種子時,首先,需要藉助於水漂洗的方式,將癟粒種子有效去除。其次,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浸種,12~18 h即可撈出,然後將種子放在40℃溫水中,每日換水2~3 次,持續3 d。再者,撈出種子後需要將其包好,並開展催芽工作。具體播種中,需要在營養缽澆水,水逐漸下滲之後,需要及時播種,並覆蓋2 cm 之間較為濕潤的營養土。 播種後的營養缽,需要排放在整齊畦面上,加蓋薄膜。
⑩ 蘆筍根的種植方法和時間
蘆筍根適宜在6-7月份的時候種植,先要對選好的地塊進行深翻,還要在土壤中施加基肥,挖溝作畦後,將准備好的蘆筍根按照30-40厘米的株距栽種進去,種植好後要澆一次定根水,後期養護時需要定期為其除草和追肥。
蘆筍根怎麼種植方法與時間
1、種植時間
種植蘆筍根,一般最好在6-7月份的時候進行,這樣有利於它的生長和成活,具體的種植時間要根據各地的氣候而定,注意種植天氣最好在陰天,這樣蘆筍根的成活率能得到提升,不宜在晴天的時候種植。
2、選地整地
蘆筍喜歡在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保肥保水和透氣性良好的土壤中生長,選好地塊後需要先對土壤進行深翻,還需要在土壤裡面施加足量的腐熟肥料作為基肥,之後挖溝作畦,這樣就能准備種植了。
3、進行種植
准備比較健壯無病害的蘆筍根,將其按照30-40厘米左右的株距栽種到土壤中去,栽種好後輕輕的把土壤壓實,一般粗壯的蘆筍根每穴種植一株即可,如果是小一點的蘆筍根,那麼可以每穴種植2株。
4、養護管理
蘆筍根種植好之後需要做好養護管理,此時需要澆一次定根水,使土壤處於微微濕潤的狀態,這樣有利於蘆筍根和土壤快速接觸,蘆筍根開始生長後,要定期除草、追沃葉水溶肥,還要注意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