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在哪些科技領域取得重大成就
1、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
「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2、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枯攔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源遲通用CPU晶元問世。
3、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
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4、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
5、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
『貳』 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
1、世界更加一體化。 2、人類已經登陸火星。 3、汽車已經普遍不用石油了。 4、晶片已襲碧經植入我們的身體,用於控制機器。 5、春節成為世界性的節日。 6、艾滋病和癌症可以治癒。 7、人類預期壽命達到100歲以上。 8、人工智慧通過圖靈測試。
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2003神五載人升入太空,
1983年研製銀河一號 計算機,
1965年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適存教授,旋翼動力學國際頂級專家,旋翼動力學界有唯一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理論——王適存渦流理論。他的名字在國際旋翼動力學界如雷貫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高歌教授,發明了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設計和研究工作,獲國家發明一等獎,現已用於我國多種軍用航空發動機,是我國
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你是哪個呀,111班的吧,怎麼可以這樣呢?自己查不得啊,太懶了吧,這可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啊。 沒人會回答你的,自己慢慢找去吧。別想不勞而獲了,還是自己找,比較可靠。
科技工作這個范疇比較大呢!
科研主要是在搞研究,成果就是理論性的東西
科技就太不好說了,技術之類的都可以說是科技?
科技成果指產品
1)科隆 2)航天 神六 3) 超導 4)計算機的銀河2號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拍團舉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
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
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
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
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或絕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
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效能通用CPU晶片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
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片,其標准測試程式的實測效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資訊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
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
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
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
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
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
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
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
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
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
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資料: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
米。這組資料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資料。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
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
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專案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
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製的「奈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奈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
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
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10、最高解析度「中國
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畫素達2200萬,影象解析度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分辨
率最高的資料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資料集的資料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
泛的應用價值。
另外: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
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
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執行。
2.奈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奈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奈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
《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
的實驗資料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
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專案取
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
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
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效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奈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
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效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效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
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資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鐳射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
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
研究所採用鐳射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鐳射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
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線上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線上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
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
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
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
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釋出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
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
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
影象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引數一樣,果蠅的影象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引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
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
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線上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
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
英文是: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解釋:
rapid 英[ˈræpɪd] 美[ˈræpɪd]
adj. 快速的; [攝] 感光快的; 險峻的;
n. 急流; 高速交通工具,高速交通網;
[例句]This signals a rapid change of mind by the government.
這標志著 *** 思想的急劇轉變。
development 英[dɪˈveləpmənt] 美[dɪˈvɛləpmənt]
n. 發展,進化; 被發展的狀態; 新生事物,新產品; 開發區;
[例句]Ecation is central to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英[ˈsaiəns ænd tekˈnɔlədʒi] 美[ˈsaɪəns ənd tɛkˈnɑlədʒi]
[詞典] 科技; 科學技術; [醫] 科學與技術;
[例句]In the wake of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 has bee more capable of conquering nature.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了。
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三峽水利樞紐竣工
『叄』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製造超級計算機、人工合成蛋白質、成功研製激光器、載人航天技術、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等
1、超級計算機
神威藍光,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這台名為「神威藍光」的計算機2012年9月16日安裝在山東省的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
神威系統每秒能進行約1千萬億次運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計算機之列。更為重要的是,該系統採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處理器是由本國的一家計算機研究所設計、在上海製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質
從1958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鎮州握人工合成的蛋白質。
3、激光器
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和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4、載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御慶人飛船跡友「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有哪些重大的科技成就
1、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中國第一台計算機
1958年8月1日,中國第一台計算機——由張梓昌領銜研製的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內存儲量為1024位元組。1959年,由張效祥教授領銜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104型交付使用,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萬次。
4、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中國「天河二號」以比第二配則空名美國「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連續第四次獲得冠軍。
2015年5月,「天河二號盯鄭」上成功進培瞎行了3萬億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
5、墨子號量子衛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伍』 我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A、科技戰略的發展
1、建國初
①建立科研機構:1949年設立者弊神中國科學院,郭沫若任院長。
②制定中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以發展原子能、火箭、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為重點。
2、文革期間:中國科技事業遭到嚴重破壞。
3、文革後
①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 ,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視。
②1985年,科技體制改革開始,推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
制定863計劃、星火計劃和火炬計劃,提高了我國科技綜合競爭實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標志我國科技發展進入新階段。
B、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主要成就
1、「兩彈一星」(指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的開發研製。
科學家:鄧稼先、錢學森
目的:打破美蘇等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①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意義:加強了中國國防能力;為和卜老平利首虧用核能打下基礎。
後來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
②1964年自行設計製造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③1960年,中國自己設計研製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發射成功。
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航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是中國在世紀之際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號飛船載人(楊利偉)航天飛行成功。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產雜交水稻(南優2號)
第二次綠色革命,第五大發明
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雜交水稻之父)。
意義: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為世界農業科技作出重大貢獻。
4、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83年研製成功「銀河1號」
5、生物技術的發展: 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人工合成蛋白時代。
『陸』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段鉛寬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6)我國科學技術偉大成就有哪些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激前式予以確認:通過專握亮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柒』 中國科技發展的成就有哪些
1、掌握「兩彈一星」技術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2、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農業科技上的一項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項技術自1976年在全國大面積推廣以後,僅至1994年,就已使中國的稻穀累計增產達2400億公斤。此外,該技術還被出口到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3、人工合成蛋白質
在生物技術方面,1965年中國科穗此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這項成果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研發領導者王應睞因此被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譽為「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罩空。
4、掌握回式遙感衛星技術
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5、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水
1971年9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試航。1974年「八一」建軍節,中央軍委將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
『捌』 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
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有: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第敏李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灶拿頃成功等。
1970年4月24日,隱陸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玖』 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科技成就有:
1、蛟龍號探海
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
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徵,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美國《紐約時報》專門發表文章對中國的深海勘測計劃給予了關注,這篇文章總結說:「蛟龍號」深潛器所進行的深潛試驗與進入外太空一樣,是中國崛起的重要標志」。
對於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講,能否去深海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2、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隨著索網諸多技術難題的不斷攻克,形成了12項自主創新性的專利成果,其中發明專利7項,這些成果對我國索結構工程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3、超級計算機
每秒9.3億億次!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點運算速度。
2017年6月,在德國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神威·太湖之光」憑借這一「超級速度」第三次出現在榜單榜首位置,實現三連冠。
2016年11月,基於「神威·太湖之光」,我國科研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成為我國高性能計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4、三代核電技術
2017年8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三代核電技術、國家大型先進壓水堆重大專項CAP1400示範項目1號機組主管道熱段A彎管完成,彎曲半徑和彎曲角度符合設計要求。
CAP1400成功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我國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化,綜合性能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5、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量子通信團隊在該領域相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為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成為國際同行的標桿,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6、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也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自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區域組網並投入運行以來,北斗系統的性能指標穩中有升,可以為用戶提供與美國GPS性能相當的高質量導航定位服務。
北斗系統已名聲在外,是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和國際移動通信標准支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在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後,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拾』 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主要體現在八個方面:
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學科建設較為全面、自成體系的國家之一;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各類企業機構在內的、多層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000 余萬人(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近200 萬人(居世界第二)。總體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厚的人才儲備。
三、科學研究水襪冊平大幅度提升
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國的SCI 論文數量已達23.14 萬篇,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進入21 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碼好陵大、由弱到強地迅速發展。2008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0.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部商品出口總額的29.1%。分布在全國各地的56 個國家級高新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萬元GDP 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
六、科技惠民成效顯著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 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種植、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 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日益廣泛,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不斷提高。
八、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的局面
我國已與世界上152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中 97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4 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民間科技交流十分活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近千個國際學術組織,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積極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等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中醫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10)我國科學技術偉大成就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遲戚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