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技術創新的本質是什麼

技術創新的本質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1-23 16:06:49

A. 請問技術創新的本質和組織形式是什麼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到2002年底,北京市工業系統共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6家,其中國家級21家,市級65家。2002年對66個技術中心統計,企業銷售收入1731 億元,技術開發資金55.3億元,技術開發占銷售收入的比例3.19%,新產品銷售收入734億元,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42.4%,技術開發項目數2308項,獲批專利數達372項,均比2001年有較大幅度提高。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的作用。2002 年共受理並組織新技術、新產品鑒定工作32項,全部通過鑒定。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學、公正的項目評審體系,編寫了《北京市工業技術創新項目評審工作手冊》和《北京市工業技術創新項目評審專家管理暫行辦法》,為市經委篩選、決策立項提供了科學依據。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強北京技術創新網路服務體系建設。開通了北京市經委科技處項目管理系統,實行網上辦公。該網站全面結合市經委工作,全面實現新技術、新產品鑒定,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國家級新產品項目,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等項目申報的網上申報和處理。利用現代辦公手段,推進了電子政務的開展,提高了辦事效率。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設計
摘 要:建立有效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保證.文章建立了由創新動力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支撐機制和運行機制有機構成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文章將技術創新主體從"企業"深化到企業中的"人",將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動機轉化為人的行為動機,把技術創新主體劃分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公司、部門和個人三個層次,並由此構造了技術創新動力的三級傳遞系統.將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與企業的基本管理職能、特別企業目標管理體系相聯系,把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管理納入企業日常管理活動,以確保企業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
關鍵詞: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體系; 激勵機制
浙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關於企業技術
創新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省委「八八戰略」,推進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提高我省經濟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推動浙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現就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省形成了一批產業和區域明顯的化纖及面料、皮革及製品、五金製品、品牌服裝、化學原料葯、高低壓電器、電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產業,構成了製造業基地的產業基礎,但這些產業大都是傳統產業,產業層次和附加值較低,核心競爭力不強,同時,我省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這一特點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急需開展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提升我省產業水平。
(二) 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浙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面對當前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產業結構面臨重大挑戰。與此同時,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對經濟影響日益增大。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已構成硬約束。這些矛盾和現實嚴重阻礙了企業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只有依靠企業技術創新,進一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企業進一步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繁榮。
二、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和主要內容
(三)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為主要目標,堅持企業主體和政府推動相結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相結合,重點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結合,以完善創新投入、運行和激勵機制為重點,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是以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由企業、政府、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術中介機構等構成,以促進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和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目標是,以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並實現產業化為主要內容的開放式系統。其主要載體是企業技術中心、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和產學研聯合創新服務平台。
二、 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
(五)建立和完善適應我省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大大增加,部分企業技術和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體系完善、機制健全、自主創新能力強、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現代企業。
----技術中心建設。到2010年,培育20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30家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 600家省級技術中心。形成一批接近國際水平或國內一流水平的企業、行業或區域研發基地。重點企業普遍建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
----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到2010年,每年組織攻關關鍵或共性技術10項,實施具有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技術創新項目100項,省級新產品1000項。使戰略產業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在自主創新上取得實效。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主導產品。
----技術進步貢獻水平。全省企業技術開發經費投入年增長達15%以上,到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技術開發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例達到40%以上。專職研發人員占職工比例達10%以上。
----自主品牌培育。推進企業每年參與制訂一批國家或行業標准,重點企業採用國際先進標准或國際同類水平的其他標准比例不低於50%。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專利的品牌產品。
三、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
(六)企業技術中心。重點是在現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的指導和提高上下功夫,加大扶持力度,實現動態管理,重視質量提高和產出水平,突出技術中心在企業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七)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重點是進一步增強功能建設,著力培育其信息集聚與擴散的功能;共性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的功能;技術服務與咨詢的功能;人才交流與培訓的功能。
(八)產學研的聯合創新服務平台。開展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合作交流活動。針對行業特點,提出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難題,組織聯合攻關。重點是抓好一批產學研示範企業的培育和成果轉化項目,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促進其發揮引導和示範作用。
(九)技術創新機制建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發揮市場機制對科技資源配置作用,加大政府的引導力度,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投入機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
四、加快企業創新體系建設的政策與措施
(十)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創新環境。將企業技術創新條例納入省立法規劃並適時出台。通過立法,對企業技術創新工作進行統一規劃,確定指導思想、戰略目標,規范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中介等各方行為和責任,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法律支持。
(十一)轉變政府職能,充分運用政策手段,引導全社會重視企業技術創新工作。要按照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要求,積極主動地為企業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務。應用現代信息手段,定期發布產業政策、技術創新指南。充分調動產學研各方面的創新活力。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重點用於推動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創新能力項目建設、產學研聯合以及創新成果轉化等。各地也應制定相應政策,加大對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引導、扶持力度。
(十二)加強產學研聯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重點支持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其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設立專業研發機構,或通過聯營、投資、參股、控股、兼並等方式實現與院校的聯合。每年扶持一批產學研合作項目,並促進其成果轉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國際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共建技術中心,進行技術創新合作和交流。
(十三)加強重點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每年選取30家左右省級優秀企業技術中心,優先享受政府專項資金。定期公布企業創新項目投資指南,吸引研究單位、外資、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參與我省企業技術創新建設。通過實施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專項,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促進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的能力建設和提高。
(十四)推動行業或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加大對應用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真正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按照「十一五」技術創新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選擇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項目,公開招標攻關。鼓勵建立以咨詢、檢測、培訓和研究開發等各種形式的行業或區域技術中心,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發揮集成優勢,鼓勵中心跟蹤和參與國家在科技和產業領域的重大攻關項目,使其成為承擔國家和省重大技術創新項目的主體。鼓勵大企業技術中心拓展為行業服務的職能,並積極引導其向行業技術中心發展。
(十五)推進技術標准和知識產權戰略。引導企業將有利於本地區發展的技術法規、技術標准及檢測方法納入國家和國際標准,掌握技術和經濟競爭的主動權。從專利、技術標准等角度出發,支持一批在戰略或關鍵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把自主研發形成的專利技術,實施對外專利許可或專利權轉讓,使專利技術產業化。鼓勵企業採用國際標准,對參與國際標准制定和發起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的企業,予以重點支持。與有關部門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推動我省專利、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等建設。
(十六)完善考核監督激勵機制。完善企業技術中心績效評價體系。把研發投入、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研發預算機制、科技人員培養使用和創新成效等作為評價主要內容。系統科學地設計評價指標、統計口徑、評價程序、評價方法,對技術中心企業實行動態的管理,使之更符合技術創新體系的發展要求,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政府引導型資金的績效評估,確實把有限的資金用足用好。每年對省級優秀新產品、優秀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優秀企業和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獎勵,使之帶動全社會重視企業技術創新工作。

B. 什麼是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機制是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矛盾得以不斷展開和解決的一系列動力、規則、程序和制度的復雜系統。這個系統由為技術創新項目進行方案設計、融資和投資的運行機制,協調多方力量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協作機制,對技術創新項目進行風險控制、對創新人員進行有效激勵以保證項目成功實施的保障機制,以及對技術創新效果進行績效考核的評價機制等四個方面的基本機制以及上述每個機制的眾多子機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的。
技術創新機制實質上就是技術創新人員獲得的收入與其做出貢獻的一致性,即允許任何一個人為了多獲得收入而設法多做出貢獻,多做了貢獻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從而激發他們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技術創新機制的內涵有兩個要點:
1.收入與貢獻應當相對稱
貢獻越大則收入越高,收高就應當有較大的貢獻。收入與貢獻
掛鉤,促使人們提高努力程度,挖掘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優勢,體現公平、公平的原則。收入與貢獻相對稱,會促使人們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和工作能力。
2.技術創新利益機制應當讓絕大多數人受益
如果技術創新機制只能讓少數人受益,而大多數人成為該機制的局外人,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任何人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都有施展才華的舞台。

C. 科學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是創新。在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中講創新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創新的作用)是提到的。

D. 創新的本質是什麼70

金吾倫:我認為,創新的本質是進取,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激情。創新的反面是「守舊」。創新就要淘汰舊觀念、舊技術、舊體制,培育新觀念、新技術、新體制。設想,我們的祖先沒有任何創新,那麼,人類至今豈不還處在茹毛飲血的洪荒時代!

董光壁:創新的本質是不做復制者,因而單純的模仿不是創新,流行的「追星」和「仿秀」意識都是背離創新精神的,令人生厭的重復會造成原創力的逐漸降低。從時代轉變的角度看問題,創新的本質在於繼往開來,既要批判地對待舊的又要批判地評價新的,把過去和未來一起熔鑄在現在裡面。

張豐乾:我想,創新的本質,借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個范疇來說就是:「生」。《周易·系辭下》雲:「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類是靠自己的創新能力自立於天地之間,最有意義的人生莫過於不斷創新的人生。所謂「生」,乃是說「世界」並非本來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而月異。所謂「創新」,更具體地說,就是「無中生有」——從被拋棄、被忽略、被認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處」生出「有」來,獨辟蹊徑,別開生面,化腐朽為神奇。「無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無」——超越已有的成果,不為權威的結論所束縛,不被流行的觀點所湮沒,不因眼前的困難而退縮。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創新的本質就是「有無相生」。

創新的能力從何而來

記者:有一種說法,創新離不開知識,但知識可以從課堂上、書本里學到;而創新能力從書本里是學不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能力是教不出來的。那麼創新能力從何而來呢?

張豐乾:我始終認為,創新的能力有一部分是「天上掉下來的」,來自於不斷發問的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生來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維模式,這一點必須承認。

金吾倫:我以為,創新能力是培養出來的,不是人生來就有的。所以,應該從孩童時代起就培養創新能力。

張豐乾:就整體而言,創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可以訓練出來、啟發出來,甚至可以「逼出來」,大多數人畢竟不是天才,我們仍然要強調高等教育和專業訓練的重要性,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訓練的創新只能是工匠式的創新,不可能找到科學意義上的空白點,當然更談不上佔領制高點。所以說,「教」的能力會影響到學生的創新的能力,換言之,「學」的能力也直接影響到創新的能力。另外,競爭可以激發出創新能力,美國政府和地方法院之所以堅持分割微軟,就是認定它的壟斷妨礙了自由競爭和技術創新。

董光壁:我倒是覺得,創新最關鍵的條件是要解放自己。因為一切創造力都根源於人的潛在能力的發揮。人的價值或人的尊嚴之基礎是人所獨有的各種潛在能力,包括語言、交流、觀察、推理、想像和創造的能力,我們的全部知識也都來源於這種潛能。這種潛能一旦釋放出來,人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得選擇的自由,並開辟改善自己命運的可能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解放人的潛能,喚醒青年對人類生活可能前景的認識。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其他一切價值都導源於對人自身價值的尊重,因而人的自由成為發揮其潛能的先決條件。我們應該如英國哲學家懷特海(1861—1947)所指出的那樣,「將人性的自由同知識的條理結合起來」,對外界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事情勤於思索,以不斷產生全新的思想。

金吾倫:我們知道創新和守舊的不同點,就在於守舊是執著於過去的,創新則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又是十分不確定的。所以創新需要有洞察力,有把握未來的能力。這種能力遠遠超越單純具備的科學知識,那是一種審時度勢、不怕風險、忍受失敗、堅韌不拔的能力。

E. 技術創新是什麼

技 術 創 新 是 什 么?

時下,「技術創新」一詞大量充斥於各種媒體,在媒體的鼓動下,舉國下幾乎無人不談技術創新,宣傳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這一對技術創新的大規模的運動式推進,不僅有使技術創新淪為一種意識形態話語的可能,從而使人對技術創新本身發生懷疑,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消除這種心理的途徑是營造一個公平的、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使每一個企業真正具備高度的動力感、不同尋常的競爭意識和不顧一切的敢於創新的精神,而不在於全國總動員)。更重要的是這種推進的結果能有多少「干貨」,令人心存疑慮。疑慮不僅源自於「運動式」的推進本身,更源自媒體上諸多文章對於技術創新認識上的混亂。絕大多數文章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這些混亂的認識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如下兩種極端觀點。

一種是把技術創新看作純粹的技術行為。這種觀點突出地表現為將技術創新等同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而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要求,創新成果的市場應用並不需要考慮或較少考慮。實質上,技術創新在這里被等同於技術的開發。

這一對技術本身重要性的強調的觀點,不僅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也具有相當的實踐意義。從理論上看,這一觀點把握並強調了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技術的開發。在實踐中,這一觀點的意義表現在幾個方面。從企業的角度看,現實中的不少企業,尤其是國有、集體企業,對技術開發已有太久的隔離。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些企業無需技術的開發就能生存甚至「發展」,改革開放20年後的今天,這一現象至今猶存。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鍋飯的「香甜」仍讓這些國有、集體企業回味,這些企業的運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對過去的依戀與固執。對技術開發的強調,有可能使這些企業重視技術的開發,重視技術開發機構,主動或被動建立起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從政府的行為看,政府也會在一定的范圍內,給予企業某種程度的發展空間,為企業提供一定的技術開發方面的服務。同時,這一觀點也有助於提高對企業本身發展規律的認識,對技術開發的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有更多的關注。當然,對知識積累和技術開發人才的重視也是該觀點中的應有之意。畢竟,技術的開發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技術人才為條件。

這一觀點的不足之處也是顯然的。對這一方面的思考,同樣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展開。這一觀點理論上的危害是將技術創新的一個環節——技術開發——當作技術創新。這一觀點指導下的實踐會出現諸多的嚴重後果。一方面,由於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並不強調市場的導向作用,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並不能保證產品的市場成功,使企業對技術的開發失去興趣和信任,對技術開發發生懷疑。這對企業的發展是絕對不利的。另一方面,由於技術開發本身能否成功,只取決於對技術發展規律的認識程度,至於技術開發的成果在市場中會有什麼作用並不在考慮之列,這將阻礙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開發的進一步深化,使技術轉移的難度加大或成為不可能。計劃經濟時代以及如今同樣存在於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開發成果難以轉化的現象,正說明了這一觀點的危害性。這一種認識的泛濫,無疑會強化只考慮技術開發本身的可行性的技術開發模式的繼續存在,阻礙技術開發面向市場、面向企業的步伐。

另一種觀點,將技術創新看作是純粹的經濟行為。如有的文章認為技術創新的本質只是一種經濟行為,技術創新能只能相對於一定的經濟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技術創新就不會發生或很難進行下去。相對於上一種觀點而言,這一觀點彌補了上一觀點之不足,強調了技術開發中市場的導向作用,強調了技術開發成果在市場中的成功,這無疑從理論上抓住了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關鍵部分——技術的利用。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是一種理論範式的突破——從過去只重視技術開發本身到重視技術開發成果的市場成功。這一突破,對實踐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促進技術開發行為的市場取向,將使技術開發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轉化可能性,技術開發成果限於文章、樣品的尷尬局面也將被打破,經濟的增長具有了更可靠的技術保證。

然而,正是這一觀點的成功之處,帶來了它的明顯的不足。只強調技術創新中的經濟行為,不僅存在理論上的缺失,而且會導致實踐中的錯誤取向。從理論角度而言,只強調經濟行為,將使技術本身發展的規律、技術開發的可能性被忽略。這將導致企業有可能作出從技術上無法實現的技術選擇,企業因此承擔了本不必承擔的更多更大的風險。從全社會來講,只強調技術創新中的市場導向,將使技術的開發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技術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為無本之木。在純粹的市場導向下,對技術進行利用的結果可能對環境產生不可忽略的負面影響,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相背離。這一種觀點盡管相對於上種觀點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處,但仍然不能成為理想的選擇。只有充分融合上述兩種觀點,才可能在實踐中達到預期的目標。

對技術創新的全新理解是:技術創新是一個從產生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設想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它包括新設想的產生、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到擴散這樣一系列活動,本質上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它包括技術開發和技術利用這兩大環節。這樣理解的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技術的商業應用和創新產品的市場成功,在這一點上,與第二種觀點一致。然而,這一觀點並不僅僅關注技術創新中的市場導向,它也關注技術開發本身。由此可以看到,從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過程來理解技術創新,在理論上吸取了上述兩種觀點之精華,這一理解應成為實踐指導。

技術創新既可以由企業單獨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協同完成,但是,技術創新過程的完成,是以產品的市場成功為全部標志,因此,技術創新的過程,無論如何是少不了企業參與的。具體從某個企業看,企業取何種方式進行技術創新,要視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企業自身的實力等有關因素而定。從大企業來看,技術創新的要求具體表現為,企業要建立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提高技術開發的能力和層次,營造技術開發成果有效利的機制;從中小企業看,主要是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承接技術開發成果並有效利用的機制。對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營造技術開發成果有效轉移和企業充分運用的社會氛圍,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地位。至於提供技術開發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意識,加大技術開發成果面向市場的力度,使企業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有用的技術開發成果。

對技術創新的認識,無論是只強調技術,還是只強調經濟,都是不全面的認識。只有二者結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現實的。這里說「可能」二字,是因為技術創新並不是技術開發和技術利用簡單的相加,不是1+1=2,而是技術開發和技術利用相加後的整體,是1+1>2的加法。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換句話說,技術開發和技術利用是要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不僅需要從技術的角度、技術發展的規律,考慮技術開發的可能性,還要以市場為導向,考慮技術開發的有效性。市場引導著技術開發的方向,技術本身的發展規律決定這種引導實現的狀況和程度。循著這一認識路徑,我們看到,技術開發、開發成果的轉移、技術開發成果的利用,才構成一個完整的技術創新過程。因此,技術創新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來源:《中國科技產業》

F.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麼,它是如何進化的 PDF電子

技術無處不在。技術改變生活。技術推動經濟增長。技術劃分歷史時代。關於技術,我們知道很多。關於技術,我們知之甚少。我們關於技術的認識水平,大致相當於進化論出現之前的生物學。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曾經自豪地說:「今天,比較解剖學到達了完美的頂點。單看一根骨頭,就有可能確定其在生物分類中的『綱』,有時甚至能確定它的『屬』。」居維葉沒有誇張,當時的生物學家確實對動物家族之間的關系了如指掌,但他們不了解進化論,他們不知道,所有這些動物,都是從哪裡起源的。


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能如數家珍一般詳細討論某一種具體的技術對人類社會各個方面帶來的深遠影響,但他們說不清楚技術的來源和進化。對技術最為熟悉的工程師們則對這一問題毫不感興趣。有一次,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問著名的技術專家沃爾特.文森蒂(Walter Vincenti),為什麼那麼多絕頂的工程師,沒有一個人嘗試過建立一個關於技術的基礎理論。文森蒂毫不遲疑地回答:「工程師們只喜歡那些他們能解決的問題。」


布萊恩.阿瑟(Brain Arthur)決定自己動手,探索一個關於技術的基礎理論。阿瑟的研究以叛經離道著稱。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說規模收益遞減,他非要寫了一篇論述規模收益遞增的論文,結果,他被斯坦福大學放逐,流落到研究復雜科學的聖塔菲研究所。


在《技術的本質》一書中,阿瑟聲稱,技術像生物一樣,也是有基因、能突變,不斷進化的。所有的技術,都脫胎於之前的技術,就像所有現存的生物,都能追根溯源地找到原始的祖先一樣。


阿瑟試圖找到各種千差萬別的技術內在的一致性。依舊用生物學打比方,從外表來看,脊椎動物差異極大,斑馬和蝙蝠之間看起來毫無相似之處,但它們但骨骼結構卻是高度相似的,它們都有心臟、肝臟、腎臟和神經系統,都是左右對稱,都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解剖」技術,就會發現所有的技術都是一種組合。無論多麼復雜的技術,都可以拆成若干模塊,模塊中又有零部件,這樣不斷地深挖下去,就會發現,復雜精妙的技術最終都是平凡的零部件的組合。


為什麼技術要採取模塊化的方式呢?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製表匠的寓言。假設每隻手錶都有1000個零件,第一個製表匠一個零件一個零件的安裝,若干他出了一個小錯,或是工作被打斷,就得從頭再來;第二個製表匠則把手錶分為10個模塊,每個模塊中又有10個小模塊,每個小模塊中有10個零部件,那麼,即使他裝錯了,或是工作被打斷,損失的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模塊化的技術更適合進一步的創新:我們可以嘗試把一個模塊更新,或是對不同的模塊進行新的組合。


那麼,所有的這些技術,都是從哪裡來的?阿瑟提出,技術乃是對「現象」的捕捉。這聽起來頗為異端,技術不是受科學的指導,是科學的應用版嗎?其實,科學和技術盡管聯系緊密,但二者並非一體。直到20世紀初期以前,大部分技術發明都不需要科學的幫助。原始人看到剝落的燧石中,有尖銳的石片,可以方便地切割動物的肉和皮毛,就發明了石刀、石斧。熱衷於煉金術和煉丹術的人們反復嘗試,居然誤打誤撞地發現了很多化學技術。直到近期,技術發明才不得不大量從科學那裡「借貸」,比如屬於量子效應的核磁共振、隧道效應或受激效應,都是從科學理論中搬過來的。


即使是這些更加精密的技術,其本質也是對某種「現象」的捕捉和編碼。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同,他們關心的是如何應用。看到物體的擺動,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這一「現象」做出時鍾;了解到多普勒效應,他們會聯繫到可以利用這一「現象」測汽車超速。隨著大量的「現象」被捕捉和編碼,工程師們的工具箱里就更加玲琅滿目。工程師們的工具箱里裝滿了他們已經學會的各種技術,這些技術構成了工程師們的「域」,也就是他們的活動范圍。


大部分技術工作都是「日常標准工程」,即按照已經有的技術模版,不斷「復制」出解決各種問題的新版本。技術人員應用科學思想就像政客們使用已故的政治哲學家們的思想一樣,他們日復一日地使用這些思想,但對其起源的細節卻知之甚少。無非是照章辦事、比葫蘆畫瓢而已,最多是在應用於不同問題的時候,會有些小小的改動。但是,不要小看這些微小的變革,積少成多,這些不起眼的創新最後能導致巨大的變化。正如牛頓爵士所說的,頓悟來自於「連續不斷的思考」。


當然,這不是否認重大的技術突破,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觀察,重大的技術突破並非來自天才觀點的橫空出世。大部分技術的重大突破來自於對已有技術的重新組合,或是從其它的「域」里尋找新的工具。技術創新中應用的原理大多來自於已有的其它設備、方法,其它領域的理論,發明的核心就是「挪用」(appropriation),一種自覺不自覺的借鑒。正如熊彼特所說的,創新就是新的組合。創新就是「混搭」,是把看起來沒有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以一種出其不意的組合重新展示給人們。所有的素材其實都在你的手邊,而創新就是大膽地跨界、大膽地模仿:從來就沒有什麼新技術,也不靠專家院士。


當一個絕妙的點子突然出現之後,技術創新並非能馬上實現。從想出一個好的主意,到真正把主意變成現實,還有一段迢迢長路。首先,你可能想到了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但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你的主部件變動了,那麼其它配套的部件也要調整,這又會帶來一系列派生的小問題,你必須不斷地循環往復、調試修改,直至完成整個系統的重組;其次,技術轉化工作可能需要另一個不同的團隊。


比如,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將青黴素現象轉化成可治療的方案,需要對青黴素中的活性成分進行隔離和純化,需要弄清楚它的化學結構,需要經過臨床試驗檢驗其療效,還需要進行生產方式的開發。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弗萊明的能力范圍。完成這些工作的是牛津鄧恩病理學院的霍華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 和恩斯特.柴恩 (Ernst Chain)領導的生化學家團隊。13年後,弗萊明的發現才轉化成盤尼西林。


技術的演進中充滿了不確定性。好的技術被廣泛應用,往往要拖延很長時間。經濟史學家保羅·大衛(Paul David)的研究指出,美國的工廠花了40年的時間才實現了電氣化。並非是因為技術不成熟,而是因為配套的技術沒有跟上。過去的廠房是按照蒸汽機的要求建造的。電氣工程師不懂建築,建築師不了解電氣化,等到整個經濟體系都慢慢適應過來,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成熟的技術卻有可能長存。保羅·大衛的另一項研究指出,現有的「QWERTY」通用鍵盤,其實並非是最優的布局,應為佔英語單詞70%的字母是「DHIATENSOR」。但在一次打字比賽中,使用「QWERTY」鍵盤打字機的打字員勝出,這個偶然性的事件確立了鍵盤的標准。阿瑟也講了核反應堆的故事。


核反應堆需要不斷冷卻,同時需要用慢化劑控制中子的能量水平。有三種選擇方案,分別是同時用重水做冷卻和慢化,同時用輕水做冷卻和慢化,或是用氣體(通常是氦氣或二氧化碳)進行冷卻,用石墨處理慢化。加拿大最初使用的是重水方案,英國一直嘗試氣體—石墨方案,但並不成功,到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之後,美國急於確立自己的核優勢,因此匆忙下令將原本用於航空母艦的反應堆重新設計成供陸地使用。海上反應堆採用的是輕水模式,於是陸地上的反應堆也採用了這種被很多專家認為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較弱的設計方案。


技術可能會突然爆發,洶涌而來。技術創新的步伐並非是勻速的,有時候跑得快,有時候跑得慢。當技術大潮到來的時候,不是經濟適應技術,而是經濟「遭遇」了技術。新一輪技術浪潮會讓原有的生產模式土崩瓦解,社會組織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紡織業,農戶不再在家織作,而是到工廠里做工,成了工人。互聯網時代又可能會再次顛覆工業化革命以來的企業組織、用工制度,甚至教育體制。


技術永遠都不完美,永遠都在重構。技術是雜交的,不是純種的;技術是峰迴路轉,不是金光大道;技術是隨和遷就的,不是特立獨行的;技術是有趣的,也是無聊的;技術既是殘缺不全的,又是雷同冗雜的;技術吵吵鬧鬧,熙熙攘攘,凌亂無章,無視一切。技術是一個復雜體系,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技術不是古板、冰冷的機械,而是生機勃勃的有機體。你側耳傾聽,才能聽到它的婉轉輕啼。


來源何帆研究札記、金融時報

G. 技術創新的全新理解是什麼

答:對技術創新的全新理解是:技術創新是一個從產生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設想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它包括新設想的產生、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到擴散這樣一系列活動,本質上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它包括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這兩大環節。這樣理解的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技術的商業應用和創新產品的市場成功,在這一點上,與第二種觀點一致。然而,這一觀點並不僅僅關注技術創新中的市場導向,它也關注技術開發本身。由此可以看到,從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過程與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來理解技術創新,在理論上吸取了上述兩種觀點之精華,這一理解應成為實踐指導。

H. 創新思維的本質是什麼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1][2]
中文名
創新思維
外文名
Innovative thinking
詞起源於
拉丁語
含義
更新、改變、創造新的東西
快速
導航
特性

基本類型

過程

創新名言

什麼是創新

理論發展

如何創新

創造發揮

應用
本質
創新思維的本質在於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法來解決現有的問題。[1]
特性
一、思維的能動性
二,思維的變通性[1]
三,思維的獨特性[1]
四,思維的敏感性[1]
基本類型
一,差異性創造思維[1]
二,探索式創新思維
三,優化式創新思維
四,否定型創新思維[1]
過程
一,准備期
二,醞釀期[1]
三,豁朗期
四,驗證期[1]
創新名言
不創新,就滅亡——亨利·福特
要麼創新,要麼死亡——托馬斯·彼得斯
沒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學術創新。——周海中
好奇性和解放的思維是創新的源泉。哦,化學,你原來如此神奇!哦,化學,難怪你不能不火!啊,四海兄弟,我們攜手努力!為人類的航船,奮力揚波! ——周其鳳
什麼是創新
創新的定義: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一個產品創新,就是生產一種新的產品,要採取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要開辟市場,市場開拓的創新。要採用新的生產要素,要素創新。制度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他提出了五個方面。美國另外還有個管理學大師,學經濟 學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這個人叫德魯克。他第一次在20世紀50年代,上一個世紀的50年代,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講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我們同學們的學習方法也要創新。
那麼對創新我們有多方面的理解,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叫創新,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叫創新,想別人沒想的東西叫創新。我們有的東西之所以叫它創新,就是因為它改善了我們的工作質量,改善了我們生活質量,有的是因為它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有的是因為它鞏固了我們的競爭地位,有的是對我們經濟,對社會、對技術產生了根本影響。所以我們叫它創新,但是創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東西,我舊的東西以新的形式包裝一下,包裝舊的東西叫創新。我舊的東西以新的切入點叫創新,我總量不變改變結構叫創新,結構不變改變總量叫創新。

I. 創新的本質是什麼

金吾倫:我認為,創新的本質是進取,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激情。創新的反面是「守舊」。創新就要淘汰舊觀念、舊技術、舊體制,培育新觀念、新技術、新體制。設想,我們的祖先沒有任何創新,那麼,人類至今豈不還處在茹毛飲血的洪荒時代!
董光壁:創新的本質是不做復制者,因而單純的模仿不是創新,流行的「追星」和「仿秀」意識都是背離創新精神的,令人生厭的重復會造成原創力的逐漸降低。從時代轉變的角度看問題,創新的本質在於繼往開來,既要批判地對待舊的又要批判地評把過去和未來一起熔鑄在現在裡面。
張豐乾:我想,創新的本質,借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個范疇來說就是:「生」。《周易·系辭下》雲:「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人類是靠自己的創新能力自立於天地之間,最有意義的人生莫過於不斷創新的人生。所謂「生」,乃是說「世界」並非本來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而月異。所謂「創新」,更具體地說,就是「無中生有」——從被拋棄、被忽略、被認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處」生出「有」來,獨辟蹊徑,別開生面,化腐朽為神奇。「無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無」——超越已有的成果,不為權威的結論所束縛,不被流行的觀點所湮沒,不因眼前的困難而退縮。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創新的本質就是「有無相生」。

J. 如何理解技術創新在本質上不是一種市場現象,而是一種制度現象

這句話是誰說的,怎麼這么陌生啊?技術創新不是一個過程么?可以在市場上完成也可以用來支持自給自足吧,為啥說是制度現象呢?熊彼特也只是說技術創新是個經濟概念啊,呵呵

閱讀全文

與技術創新的本質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濱越什麼軟體可以看車信息 瀏覽:805
雅戈爾代理商怎麼樣 瀏覽:975
計算機應用技術是什麼系 瀏覽:491
產品經理怎麼控制情緒 瀏覽:662
硬碟報廢怎麼恢復數據 瀏覽:585
凱里最大的鳥市場在哪裡 瀏覽:767
歐元區怎麼交易 瀏覽:760
做微信小程序得多少錢 瀏覽:786
代理推廣員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995
發布租房信息哪個平台不用認證 瀏覽:334
產品的介紹有哪些方面 瀏覽:332
601838什麼時候上市交易 瀏覽:604
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序都有什麼圖標 瀏覽:372
電子產品干擾怎麼辦 瀏覽:103
在校證明在哪個微信小程序 瀏覽:391
蘋果手機數據線皮掉了怎麼辦 瀏覽:328
染色技術員英語怎麼說 瀏覽:734
哪些是關於大數的信息 瀏覽:916
部隊缺什麼技術人員 瀏覽:527
萬和總代理在汝州什麼地方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