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信息技術 > 如何理解技術經濟範式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技術經濟範式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3-28 23:36:01

⑴ 什麼是技術經濟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和經濟矛盾關系的科學,具體說它是專門研究技術方案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問題的科學(註:技術方案是指以技術為基礎,由人力、物力、財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組成的,為達到某種目的和滿足某種需要的一種有機組合)。技術經濟學的研究任務是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技術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尋找技術經濟的客觀規律,尋找技術和經濟之間的合理關系,包括最佳關系和協調關系。具體研究任務有以下三個部分:(1)研究技術經濟評價和綜合評價理論和方法。一是研究共同的評價理論和方法;二是結合不同技術研究不同的評價理論和方法。這兩種研究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有了理論和方法,規劃設計、生產運行和經濟管理等部門就能夠根據各種具體情況 來解決各種具體的技術經濟問題。(2)從總的技術經濟分析論證出發,尋找國內外技術(包括硬技術和軟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和發展規律。(3)研究解決實際技術經濟問題,特別是因素復雜、綜合性很強的重大技術經濟問題,提出具體結論和建議,供實際應用。

技術經濟問題,存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農業和工業、交通運輸和郵電、市政生活和建築業、商業和外貿、旅遊和服務業、環境保護和衛生、教育和文化、科學研究和國防、行政管理和金融等;存在於生產建設的各個階段:試驗研究、勘測考察、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生產運行等;存在於全國和各地區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綜合領域。由此可見,技術經濟的研究內容相當應泛,除了研究理論方法和客觀規律以外,結合實際研究內容很多,大致有以下若干方面的技術經濟問題:(1)地質資源的勘探開發。(2)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綜合開發利用。(3)農業優良品種的培養和選擇。(4)各種工業原料、材料的製造和利用。(5)能源的生產和供應。(6)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儀表的採用。(7)各種標准和系列的制定。(8)產品和設備的生產、造型和結構。(9)生產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10)生產規模、結構、布局和後備。(11)建設方式(新建、擴建和大修)和建設工期的確定。(12)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發展、選擇和配合。(13)各種通訊方式的發展、選擇和配合。(14)各種國防軍事安全措施的選擇。(15)城市建設的規模和布局。(16)科研、教育和衛生機構的規模、結構和布局。(17)環境污染防治方式的選擇。(18)生產運行中工藝條件和技術參數的合理選擇。(19)物流的技術經濟問題。(20)外貿的技術經濟問題。(21)引進工程技術、合資經營和經濟技術協作的技術經濟問題。(22)技術進步的經濟評價問題。(23)規劃和設計(包括工程設計)的技術經濟問題。(24)各種管理的技術經濟問題。(25)各種人力、物力、財力、運力、自然力和時力的合理分配使用問題。以上列舉的僅僅是國民經濟建設中經常遇到的和比較重要的技術經濟問題。應該說,技術經濟總是無所不在。

技術經濟這門科學,是在196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二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全國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誕生的。當時,技術經濟與自然條件和資源調查研究、技術科學、基礎科學、工業科學技術、農業科學技術以及醫學科學技術六大科學技術並列一起,作為第七大科學技術被列入規劃綱要,這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這門科學在我國產生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客觀背景。60年代初是我國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當時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比較注意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正面經驗,也有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把生產技術和經濟規律完全分開的反面教訓,對比之下,深感生產技術和發展必須考慮經濟規律,技術和經濟必須結合。為此,有必要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科學,研究技術經濟問題的科學,這就是我國技術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從科學發展歷史看,現代科學技術和發展有著兩個明顯的趨向,這就是科學發展專業化和綜合化,兩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技術經濟學既是科學發展專業化的產物,也是科學發展綜合化的產物。因為經濟科學原來是一門科學,隨著專業化發展的結果,產生了許多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技術經濟學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技術經濟學不單純從經濟科學中產生出來的,而是從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互相交叉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科學發展綜合化的必然結果,這是技術經濟學產生的科學背景。也許有人認為,技術經濟學是從蘇聯和西方搬來的,其實,蘇聯只有技術經濟指標、技術經濟論證等各種說法,並沒有技術經濟學這門科學,西方也沒有這門科學,瑞典學者埃里克·達克在《中國的技術經濟學》一文中指出:"無論是技術經濟學這一名稱或是這一學科系統的方法,在今天蘇聯的經濟學中都不存在。""在蘇聯經濟學中,與技術經濟學最接近的學科實際上僅是一個部門經常學"。"技術經濟學和西方的成本效益分析有些相近。""詳盡地研究這一學科的各種概念是很有趣的。"(引自《美國亞洲概觀》,1981年9月號)由此可見,技術經濟學已早被國外承認。

技術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開創發展、全面破壞和全面發展三個時期。從1962年正式定名"技術經濟"學,並制定了全國技術經濟研究規劃綱要開始,一直到十年內亂前,是第一個發展時期,也是這門新學科的創建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經濟學理論方法體系開始形成,而且有著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是:以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經濟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規律和價值規律為依據;以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為目標;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為手段;以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具體實際為基礎;以認識和正確處理技術同經濟之間的實際矛盾關系為目的。十分遺憾的是,在十年內亂中,技術經濟研究機構被撤消,技術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全部停止,而且遭到徹底的批判,這個時期就是全面破壞時期。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技術經濟學獲得了新生,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1978年11月成立了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現在許多省市和部門也都成立了技術經濟研究會;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技術經濟研究所,很多部門相繼成立了技術經濟研究機構;許多理工科大學開設了技術經濟課程,不少文科大學也開設了技術經濟課。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專門培養了技術經濟專業博士生、碩士生和大學生。這個時期,技術經濟學理論方法體系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經濟這門學問越來越重要,研究工作正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技術經濟學在實際中應用愈來愈廣,技術經濟學分支學科越來越多。

⑵ 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數彎碼枝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更高級經濟階段。我們認為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

第一,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大部分。

第二,數字經濟超越了信息產業部門的范圍。
20 世紀60、70 年代以來,數字技術飛速進步促使信息產業崛起為經濟中創新活躍、成長迅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部門。但應充分認識到數字技術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可以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各行各業,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開辟經濟增長新空間,這種數字技術的深入融合應用全面改造經濟面貌,塑造整個經濟新形態,因此不應將數字經濟只看作是信息產業。

第三,數字經濟是一種技術經濟範式。
數字技術具有基礎性、廣泛性、外溢性、互補性特徵,將帶來經濟社會新一輪階躍式發展和變遷,推動經濟效率大幅提升,引發基礎設施、關鍵投入、主導產業、管理方式、國家調節體制等經濟社會最佳慣行方式的變革。如伴隨互聯網與電信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融合,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和手機終端設備產業出現跨界競爭現象,移動互聯網使互聯網不再被辦公場所限制,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數字經濟技術範式具有三大特徵: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是最模御重要的經濟要素,數字技術有非常強烈的網路化特徵,數字技術重塑了經濟與社會。

第四,數字經濟是一種經濟社會形態。
數字經濟在基本特徵、運行規律等維度出現根本性變革。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埋敏需要拓展范圍、邊界和視野,成為一種與工業經濟、農業經濟並列的經濟社會形態。需要站在人類經濟社會形態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全面審視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的革命性、系統性和全局性影響。

第五,數字經濟是信息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
信息經濟包括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驅動的經濟,以及非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驅動的經濟兩大類,未來非實物生產要素的數字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數字經濟既是信息經濟的子集,又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信息化是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數字經濟除了包括信息化外,還包括在信息化基礎上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形態的變革,是信息化發展的結果。

⑶ 範式是什麼意思能不能說的通俗點!

範式指的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等的集合。指常規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開展科學研究、建立科學體系、運用科學思想的坐標、參照系與基本方式,科學體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

(3)如何理解技術經濟範式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範式概念是庫恩範式理論的核心,而範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理論體系。庫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範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

「我採用這個術語是想說明,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範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統在內的範例——為某種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在庫恩看來,範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准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

瑞澤爾認為:範式是存在於某一科學論域內關於研究對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來界定什麼應該被研究、什麼問題應該被提出、如何對問題進行質疑以及在解釋我們獲得的答案時該遵循什麼樣的規則。範式是一科學領域內獲得最廣泛共識的單位,我們可以用其來區分不同的科學家共同體或亞共同體。它能夠將存在於一科學中的不同範例、理論、方法和工具加以歸納、定義並相互聯系起來。

周曉虹認為:可以將宏觀—微觀、自然主義—人文主義視為兩對既有一定的區隔、同時又互為過渡的「連續統」。由它們可以進一步獲得四種理論範式。

範式的特點是:

(1)範式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

(2)範式是一個由基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

(3)範式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殲帶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庫恩的範式論里,範式歸根到底是一種理論體系,範式的突破導致科學革命,從而使科學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庫恩對範式的強調對促進心理學中的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範式概念是庫恩整個科學哲學觀的中心,他試圖以此來概括和描述多個領域的現實科學,而不僅僅是對科學史和哲學感興趣,因而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對範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說明。

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給出這個詞語的現代用法,他指出範式是在某一個指定時間內一系列限定某一個科學學科的活動。他自己則比較偏好 exemplar 和 normal science 兩個更有哲學意義的概念。他在其書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定義科學範式為:

那些被觀察和被檢查的 那些會被提出的相關問題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 問題如何組織 科學結論如何被解釋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庫恩思想的這一特徵,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引述庫恩的某一解釋來闡述自己的問題。因而不免出現某些偏差。英國學者瑪格麗特·瑪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對庫恩的範式觀作了系統的考察,(1987)他從《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列舉了庫恩使用的21種不同含義的範式,並將其概括為三種類型或三個方面:

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它是哲學範式或元範式;

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範式;

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範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一清改滑個用來類比的圖像,它是人工範式或構造範式。答臘

⑷ 對技術經濟學的理解

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並且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

技術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純技術,也不是純經濟,而是握早兩者之間的關系,即把技術與經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以選擇最佳技術方案。

從全局的范圍來看,技術經濟學研究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結構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最佳關系問題;

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轉移問題;投資方向、項目選擇問題;能源的開源與節流、生產與供應、開發與運輸的最優選擇問題;

技術引進方案的論證滑敏問題;外資的利用與償還,引進前的可行性研究與引進後的經濟效果評價問題;

技術政策的論證、物資流通方式與渠道的選擇問題等等。

從部門和企業范圍看,技術經濟學段讓雀研究廠址選擇的論證,企業規模的分析,產品方向的確定,技術設備的選擇、使用與更新的分析,原材料路線的選擇,新技術、新工藝的經濟效果分析,新產品開發的論證與評價等等。

從生產與建設的各個階段看,技術經濟學研究試驗研究、勘測考察、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生產運行等各個階段的技術經濟問題的研究,綜合發展規劃和工程建設項目的技術經濟論證與評價等。

⑸ 關於世界經濟的問題求救

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兼論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革命的概念及階段劃分
1.科技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合稱.科學革命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規律性的認識上的質的飛躍;技術革命是指人類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發明和突破,即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上質的飛躍.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在時間上往往是交錯展開的,社會發展中產生技術突破的需要,人們便會利用已有的科學知識進行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和實踐活動有能極大的推進科學的發展.二者的互動關系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日益明顯,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將兩個概念合起來稱為科技革命.
按照歐洲中心論者的觀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內生地發源,發生於西方世界.這容易讓人產生疑問:什麼是科學和技術 古代中國有沒有科學和技術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算什麼 中國古代文明對世界文明有沒有貢獻
科學是建立在事實檢驗基礎上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的觀點,中國燦爛的文明中有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當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舉畢科學和技術.中國在十六世紀以前已具有了較完備的科學技術知識體系.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夢溪筆談》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記述了當時的科學成就,自然科學有數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冶金學,建築學,生物學,農藝學,醫葯學等學科,人文科學有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可見科技知識之豐卜答兆富.
依附理論代表人物之一的貢得·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用大量的史實說明十五至十八世紀,中國及印度的技術和科學思想傳播到了西方,並構成了西方世界興起的重要原因.這需要我們重新認識世界經濟史和科技革命的問題.
2.科技革命的階段劃分.考慮到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在時間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階段的劃分便以技術革命是否發生為標准,因為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學革命的成果仍要通過技術革命來體現.以16~18世紀西方世界的興起為界,科技革命大體上分為兩個大的時期:古代農業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來工業文明的科技革命.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的揚棄,二者之間是繼承和發揚的關系.根據李約瑟的研究,公元1世紀到18世紀,至少有26大項超前約十個世紀的技術發明由中國傳到西方,而同時西方傳到中國的技術發明只有4大項.這足以說明近代以來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東方先進科技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
古代科技革命由於本身零散的特點和缺乏資料,很難細分出階段來.我國朱寧等學者在《變亂的文明》一書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個技術性標志:煉鐵,造紙和印刷術.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古代科技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實踐和智慧,並且構成了近代以來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礎.
近代以來科技革命按傳統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稱為產業革命或型租工業革命,在18世紀60年代前後開始,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以電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從20世紀40 年代開始,以電子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
科技革命影響世界經濟的範式和規律
1.技術—經濟範式(tech-economic paradigm).範式(paradigm)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學學專家托馬斯·庫恩在其代表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來的,本意是指科學理論研究的內在規律及演進方式.1982年技術創新經濟學家G·多西將這個概念引入技術創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術範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茲(C. Perez)在發表於《未來》雜志的論文《社會經濟系統中的結構變遷與新技術吸收》中提出了技術—經濟範式這一概念.1988年,技術創新經濟學家弗里曼與佩雷斯在合作發表的《結構調整危機:經濟周期與投資行為》又發展了這一概念,認為其重要特徵是"具有在整個經濟中的滲透效應,即它不僅導致產品,服務,系統和產業依據自己的權利產生新的范圍;它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濟的幾乎每個其它領域,即它是一個'亞模式'".我國學者王春法(2001)將技術—經濟範式定義為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主導技術結構以及由此決定的經濟生產的范圍,規模和水平.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其一,以相互關聯的各種技術所組成的一個或者幾個主導技術群構成了不同時代經濟增長的技術基礎;其二,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的方式,軌道和規模也隨著發生變化,從而導致一國乃至世界技術—經濟增長範式的更迭.技術—經濟範式變遷的過程就是打破常規和建立新範式的過程,而技術創新是技術—經濟範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技術—經濟範式的結構圖標如下:
圖中的關鍵要素概念是由克 弗里曼等率先提出,並且有三個重要特徵:其一,成本較低並且相對成本迅速下降;其二,在長期內幾乎無限的供應能力;其三,在整個經濟系統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關鍵因素即是所在技術—經濟範式中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又決定著該技術—經濟範式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因而在各種不同的技術—經濟範式中居於核心地位.
2.技術—經濟—社會範式
技術—經濟範式有助於解釋科學技術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路徑,但是局限之處在於只討論了技術與經濟兩個范疇,而對社會變革沒有涉及.這可能是因為在西方經濟學家眼裡,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是不會變化的.所以這一範式不能揭示技術,經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可能揭示技術變革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深遠影響.筆者在技術—經濟範式的基礎上,提出一種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的技術—經濟—社會範式.結構圖標示如下頁:
這種範式可以解釋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如果承認農業文明中有科學技術進步, 就應該說明科技革命如何使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說明這其中的變革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3.科技革命影響經濟活動的深層規律
經濟活動是指人們以較低成本獲得較高收入的生產和交換活動.技術進步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是圍繞人類自身的解放而展開的,這與人類生存的需要也是相一致的.首先是人類從自然界奴役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畜牧技術,農耕技術,醫葯知識,天文地理知識等使人類步入了農業文明,保證了人類的生存繁衍,並有了可以交換的剩餘產品.其次是人的身體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解放.這個過程在農業文明時期便已開始,如輪子的發明使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極大地節省了人力;各種金屬工具,刀具,機械的發明都使人類從笨拙的體力勞動轉向技巧性勞動.在近代工業文明來臨的前夜,人類的
科學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人力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近代以來的三次科技革命使這一進程加速.各種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使人類掌握了超過自身無數倍的動力,實現了歷史上無法創造出的經濟奇跡.電的發明和應用不僅是一場能源革命,而且是一場控制技術革命的開始,微電子技術使生產可以達到自動化控制.如果說能源動力革命是人的體力的解放,控制技術革命則是人的神經指揮系統的解放.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發展,人的大腦的搜索和儲存信息功能也會部分地得到解放,人們便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把精力集中與大腦的思考和創造發明,這將極大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隨著每一層次的人的解放,便會興起一個新的產業,經濟便會躍上一個新的台階.農業,工業社會莫不如此.世界經濟的萌芽,形成和發展也是隨著科技進步帶來的人的解放而逐步展開的.
4.科技革命與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
1925年,前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其著作《長波周期》中,研究了資本主義140年中36種價格,價值額和產品生產量指標的時間序列,提出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著半世紀左右的長期波動, 從1780年到1920年共分為兩個半長周期, 20年代正處於長波的下降波.這一理論被後來的30年代大危機所驗證.他認為,經濟長波的產生是因為主要固定資本產品更新換代在經濟生活中所引起的長期平衡周期.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商業循環》中第一次提出,技術革新是資本主義經濟長期波動的主要起因.他用技術革新來解釋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被後人稱為長波技術論.
以熊彼特的長波技術論為基礎,以西歐現代長波技術論為主體,由包括西歐大部分長波學者和美國一些長波學者形成了三大西方長波學派之首的現代長波技術論學派.這一流派高度強調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政府科技政策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這一流派中,英國克·弗里曼的勞工就業長波論,美國格·門施的長波變形模式論,荷蘭馮·丹因的創新壽命周期長波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長波理論.他們都把基礎技術創新看作制動長期波動的主要杠桿和最根本原因.
關於長波理論仍有很大爭論,誰是誰非有待事實去驗證.我的看法是,技術創新是經濟長周期波動的首要原因.我的技術—經濟—社會範式有助於說明這一點.
科技革命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
1.科技革命引起生產力諸要素變革
(1)勞動資料的變革.勞動資料(主要包括工具,機器和設備)是人類勞動經驗,技能和科學技術知識的結晶.勞動資料的水平是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顯示器.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資料的性質,結構,功能等都發生了巨大變革.以前的機器只包括工具機,傳動機和動力機三個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由於控制論,資訊理論和微電子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機器系統的結構發生了質變,增加了控制機部分,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利用電子計算機還可以實現對生產運行的全程監控.另外,工業機器人進一步擴展了人類勞動的職能和范圍.勞動資料變革的趨勢是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
(2)勞動對象的變革.由天然材料到各種金屬材料,再到橡膠,樹脂,塑料和化學纖維等新型材料.每一種材料的變革都能帶來相關產業的興起.例如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等.由於量子化學,結構化學和固體物理學的發展,人們對材料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微觀層次.納米技術將創造很多新興的材料.勞動對象變革的趨勢是日益人工化,合成化和微觀化.
(3)勞動者素質的變革.隨著人類自身從體力到腦力的解放,對勞動者素質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靠體力和熟練勞動已不適應生產力進步的需要."藍領"人數相對下降,"白領"人數相對上升的趨勢要求勞動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術水平,以適應更加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勞動者素質變革的趨勢是日益專業化和智力化.
(4)組織與管理的變革.組織與管理是一切具有一定規模的共同勞動的機構所具有的職能,它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屬於生產力系統的運籌性要素.現代化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發展到了很高水平,組織管理的科學化成為決定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和管理中計算機及網路的使用,使管理可實現全球范圍的高效運作.
2.科技革命引起生產力內在結構的變革
在生產力系統內部,科技,教育,信息,組織管理等非實體性要素的作用日益增大,而實體性要素的作用在相對減小.現代生產力的發展也主要地依靠非實體性要素的改善和提高.科學技術已經成了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科技革命帶來產業結構的變革
產業結構是生產力的組織形式,是一個經濟體所擁有的資源在各產業間的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
各產業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的變化關系.產業結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其變化的基本特徵,就是產業結構重心的轉移.這種轉移一般在兩個層次上進行,即產業內部結構重心的轉移和產業部門之間結構重心的轉移.
農業結構的進化
農業中分化出了手工業,後來發展成現代工業,而農業本身也在科技革命和工業化的推動下發生
著持續的結構性變革.特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明顯加快,出現了農業全盤機械化,化學化,良種化和工業化的趨勢,使農產品產量,質量以及品種數量等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畜牧業由於更適於高科技的規模化生產,其發展明顯快於種植業,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對肉蛋奶等畜牧業產品的需求.面向農業的服務業,農用加工製造業,石化工業,生化育種等行業蓬勃興起,也大大促進了農業現代化進程.隨著農業結構的進化,農業就業結構也發生著變化,農牧業人口不斷下降,並向服務業和工業部門轉移.
工業結構的進化
隨著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工業結構也發生了三次重大變化.第一次是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化,
生產的紡織品主要是滿足廣大農業世界對衣著的需求;第二次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主要是由於機器生產在輕工業中的擴展,推動著機械工業及為其提供原材料和動力的鋼鐵,煤炭,石油等重化工業的新技術群和產業群的興起,有效克服了重化工業對資源和能源的浪費,並推動了工業產業的高科技化.總的趨勢是以輕紡工業到重化工業,再到高科技工業,從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工業轉入知識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科技投資和治理投入大幅度提高,整個工業結構向自動化,高科技化,智能化發展.
三大產業比例關系的變化
在原始社會末期形成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和可以說是近代三大產業的雛形.歷史上產業重心發
生了兩次大轉移.第一次是由農業向工業的轉移,也就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從原始社會末期到產業革命前期,農業一直是主導產業,產業革命後,工業產值和就業人口比重上升,上升為主導產業部門.第二次是由工業向服務業的轉移,也就是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從戰前起開始,並由於戰後科技革命而大大加速.其基本特點是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急劇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由停止轉為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迅速上升.這一過程以科技革命帶來人的逐步解放的進程是相一致的.
科技革命與生產關系的互動
按照馬克思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科技革命與生產關系或制度之間仍然存在這
樣一種辯證關系.
三次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三次調整.
科技革命首先是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變革必然引起新興產業部門的興起,產業結構也隨之發
生變化,陳舊的產業及其生產關系的地位必然衰落,而新興部門及其生產關系會占據主導地位,因而也必然到來生產關系的革命性變革.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機器大工業戰勝了工場手工業,工業資本主義得到確立和發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是重化工業,飛機汽車製造業,電力通訊,軍工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群興起,由於產業本身發展的需要,加速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第三次科技革命則促使高技術產業的崛起,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同時大量擁有高技術的中小企業涌現,風險投資業蓬勃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呈現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與中小高技術密集型產業並存的局面,一方面通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傳統產業推行全球化戰略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又保證了科技領先的產業的發展.
制度對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

⑹ 請問在經濟法中,「範式」是什麼呢

「範式」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一個詞彙,此著一問世,這詞彙立刻被學界接受,並且圍繞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庫恩長期以來研究備蔽科學史,他發現一種累積性的科學史觀統治著這個領域,但這種認識他認為是不能真正反映科學史本貌的。庫恩自述一旦他找到了「範式」這個詞彙,一切的困惑當即冰釋。不過這個「蘆升範式」,卻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如果非要簡單的概括的話,它的內涵有兩層意思:(1)科陪滾老學共同體的共同承諾集合;(2)科學共同體共有的範例。再進一步,(1)可以簡化為一種約定,(2)就是範例

⑺ 闡述對技術經濟學的理解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它主要是對下列各方面經濟活動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效果進行分析:各種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農嘩鉛業優良品種的選擇;各種工業原料、材料的選擇;能源的生產和供應;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的採用;各種標准和系列的制定;產品的造型和結構;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企業規模、布局和結構;建設方式和建設周期的確定;各種交通、郵電、通訊方式的選擇和配合;環境污染防治方輪改法臘蘆判;工藝條件和工藝參數的合理選擇;引進技術的合理選擇等等。

⑻ 科學革命即範式變遷的過程

也許下面的文章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科恩的科學範式論與心理科學革命
摘要 科恩的範式論提出了他的著名科學發展模式。按照他的範式標准,心理學仍不是常規科學,心理學中的行為革命和認知革命都不是科恩的科學範式革命。科恩的範式論存在著許多理論局限,但也有一定歷史貢獻。
一、科恩的範式論與科學革命
科旁信恩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他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他的科學哲學理論――科學範式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範式概念,在科恩看來,範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具體地說,範式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准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科恩認為,範式是使一門學科成為科學的必要條件或成熟標志,也就是把範式看作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准。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具有共同的範式,才可以稱為科學,否則就不能稱為科學或稱前科學。
科恩根據範式概念提出他的科學發展模式理論。在科學發展觀上,科恩既反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發展的「逐漸積累」觀,也反對波普的批判理性主義關於科學發展是「不斷推翻的增長」的觀點。他相信科學發展的實際過程是一個進化與革命、積累與飛躍、連續和中斷的不斷交替的過程,而且科學發展的歷史明顯地體現了這個過程。科學發展一般經歷四個時期:(1)前科學時期;(2)常規科學時期;(3 )反常和危機時期;(4)科學革命時期。在科學史上,科學革命的典型例子,如天文學中的哥白尼革命,化學中的拉瓦錫革命,物理學中先有牛頓革命而後有愛因斯坦革命。新範式最終戰勝並取代了舊範式,這就標志著科學革命時期的結束,而進入了新的常規科學時期。在新的常規科學時期中,新的範式成了該學科的科學共同體的共同信念。科學研究在新範式的指引下繼續積累地前進,但是到了後來,又出現了許多反常現象,陷入新的科學危機,而引起新的科學革命,並實現從新的範式到更新的範式的轉變,而進入更新的常規科學時期。科學發展就是通過這幾個環節的不斷循環往復而不斷前進的。科恩的科學發展動態模式可以簡單表示為:前科學時期→常規科學時期→反常和危機→科學革命→新的常規科學時期……。科恩認為,一切科學的發展都是按照這個科學革命的規律發展的。
科恩的範式論是關於科學發展的一般方法論,在它提出之後,不但引起哲學家和科學家的熱烈討論,也引起社會科學家的積極響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和心理學家等都紛紛運用範式論來分析和說明各自學科的歷史發展過程。1988年苛勒曼和薩勒門發表了《心理學雜志文獻中的科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文,綜述了範式論在心理學中的應用情況。
二、範式革命與行為革命
科恩的範式論是否可以成功地重建心理耐搜科學發展史?範式革命是否可以有效地說明心理科學革命?西方心理學史家對此有不同的意見。帕勒牟、加德納和庫享等人持肯定態度,利黑和舒爾茲等人則持否定態度。持肯定態度的學者認為,按照科恩的科學發展模式,從馮特開始,心理學經歷了心理主義、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三個範式科學時期。其間伴隨著兩次危機和革命:第一次是20世紀初的心理主義範式的危機,導致1913年的行為革命;第二次是五六十年代的行為主義範式的危機,導致1956―1965年的認知革命。心理心義範式是心理學的第一個範式,以馮特等人為代表。這一範式把心理學界定為心理生活或意識的科學,內省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行為主義範式是以華生等人為代表,它把心理學界定為行為科學,客觀的行為研究是其基本方法。認知主義範式則使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又重新回到心理過程上來。巴斯認為,大多數心理學派從元理論上講都具有認知傾向,它們的存在都有助於認知革命的產生。他甚至把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學、勒溫的場論心理學、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都視為「原型」認知心理學。〔1〕當然, 真正的認知革命是指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對科恩的範式革命理論持反對態度的學者認為,對心運畝輪理學史作這種簡單的劃分和重建,並不能說明心理學歷史發展的實際過程。而且,心理學史上的行為革命和認知革命也不是科恩意義上的真正的科學革命。科恩的科學革命是指拋棄舊範式建立新範式,那麼行為革命也必然是拋棄舊的心理主義範式,建立新的行為主義範式。但是,在1913年以前,心理主義是否構成心理學的統一範式,使心理學成為常規科學時期?也就是說,心理學在研究對象、方法、理論上是否一致?誠然,從研究對象上講,馮特時代的心理學家們都同意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或意識的科學,但在對意識的具體理解上卻發生了分歧。馮特、鐵欽納以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內容,布倫塔諾、斯頓夫以為心理學是研究意識活動或意識機能。這就是心理學史上著名的內容心理學和意動心理學之爭。而曲爾佩和麥塞爾則提出二重心理學,試圖把意識內容和意識活動調和起來。他們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有兩項:一為心理內容,二為心理機能。在研究方法上,馮特和鐵欽納比較一致,都堅持實驗內省法,即在嚴格的控制條件下對意識經驗的直接報告或回憶。布倫塔諾則認為心理學的方法是對我們自己心理活動的內部知覺(英文為Innerperception,德文為Wahrnehmung), 而不是內省即內部觀察(英文為Inner observation,德文為Beobachtung)。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由於德文Wahrnehmung(內部知覺)和Beobachtung(內部觀察)都可譯為英文的Introspection(內省),所以在心理學史著作中, 通常誤以為布倫塔諾的心理學方法也為內省法。實際上布倫塔諾曾明確指出:內部知覺和內部觀察「這兩個概念必須區分開來,內部知覺的特徵之一就是它從來不能變成內部觀察」〔2〕布倫坦諾還進一步指出,內省即內部觀察, 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由於在心理學對象和方法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心理主義不能構成科恩意上常規科學,這一時期的心理學仍處於前範式科學時期。所以,心理主義不能為行為為革命提供一個可以推翻的舊範式。
不過,意識心理學在1892―1912年間存在著困難卻是事實。巴契勒在1907年指出:心理學「正在產生不滿的潮流。」〔3〕他在1911 年又進一步指出,大多數心理學都不清楚他們的領域是研究什麼的。在1910年年會之後,美國心理學會主要任務是反思心理學的定義。種種跡象都表明,心理學正由意識研究向行為研究轉變。但是,心理學在此期間的不確性和困難並不是科學革命前的反常和危機。如果說意識心理學存在反常問題,那麼符茲堡學派的無意象思維問題才是真正的反常問題。但行為革命並沒有解決無意象思維這一反常問題,行為主義只是簡單地宣稱無意象思維不是心理學概念,將之排斥在心理學研究之外。實際上,在1892―1912年,心理學特別是美國心理學從意識研究向行為研究轉變,發生在意識心理學之外,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美國社會歷史條件、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動物心理學等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真正解決意識心理學本身問題的科學革命,甚至連華生在他1913年發表的行為主義宣言中也沒有使用「革命」一詞。正如利黑所說:「心理學從意識研究向行為研究的「這種變化與其說是革命,而不如說是漸變。」〔4〕在他看來,華生生產了香煙但並沒有點著火。」〔5〕
三、範式革命與認知革命
既然行為革命不是一種科學革命,但在1913年以後的行為主義是否構成心理學的統一範式,使心理學成為常規科學時期?利黑認為,1913年以後的心理學仍然處在前範式科學時期,因為心理學在元理論上仍然存在著范爭議和分歧問題。在意識問題上,方法論行為義認為,心理學應該排除意識在其內,因為意識是私人的事件,而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而拉施里的嚴格行為主義則認為,應該包括意識在其內,因為科學必須解釋包括意識在內的一切事件。在中間變數問題上,托爾曼、赫爾、中介理論家都同意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假設一個中間變數,而華生、斯金納則堅持直線行為主義,反對研究刺激與反應的中間過程。而且,在對中間變數的解釋上也存在分歧。赫爾認為中間變數是生理過程的中間連結,托爾曼則認為是認知地圖或認知符號,托爾曼具有典型的認知傾向。由於在元理論問題上存在分歧,行為主義顯然不能為認知革命提供一個可以推翻的舊範式。
當然,在1948―1956年間,行為主義也的確遭到許多責難。1948年在霍克遜召開的行為的大腦機制討論會上和1956年在馬薩諸塞召開的信息理論討論會上,都向行為主義發起了挑戰。如喬姆斯基對斯金納的語言行為的批評,格林斯朋對意識問題的實驗以及柯妮對兒童辨別學習的實驗,都動搖了行為主義刺激一反應的基本公式,否定了行為主義的意識和語言與行為沒有聯系的錯誤推論。這些跡象都表明行為主義遇到了一些不可克服的矛盾。 但是它們很難說是科恩意義上的危機。 1956―1965年心理學開始由行為研究逐漸轉向認知研究,這就是帕勒牟年稱的「正在發生的一場科學革命」。我們知道,這種轉變是由心理學內外力量,如通訊科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在意識問題上的退讓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利黑指出:「心理學的這種變化猶如1892―1912年間的變化,不是心理學研究內部技術上的失敗,而是觀念上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由心理學的外部力量所致。」〔6〕況且, 認知革命並不是完全推翻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從對象上是否定行為主義,從方法上則是深化行為主義。利黑甚至把認知心理學看成是行為主義在新技術、計算機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形式。認知革命果真是一場科學革命?巴斯指出:「在1955―1965年間,一場平靜的革命發生在心理科學中。甚至在1955年之前就有很多這種發展跡象,而且在1965年以後乃在進行。但對這一領域的大多數領導人來說,這10年則是關鍵。認知革命不是一種轟轟烈烈的革命,即沒有冬宮的風暴,甚至沒有隱喻意義的風暴,沒有公眾的交鋒。而且不像華生革命,認知轉變是一種沒有自我意識的轉變,沒有宣布其存在,直到這一事實出現很久。實驗心理學家沒有開創革命,但他們的大多數人都驚奇地發現他們打破了行為主義元理論的限制,並且是自願這樣做的。對認知革命的理解是在這一事件發生之後的事,它只是慢慢出現,甚至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不同意有任何『革命』發生。只是到了80年代才從歷史反思這一問題。」〔7 〕可見,認知革命並不是科恩意義上的科學革命。正如萊格蘭德所說:「心理中的認知革命是借用科恩的科學革命理論中的術語,這在今天已成為陳詞濫調了。」〔8〕
四、範式論的局限與貢獻
綜上所述,科恩的科學革命理論在說明心理科學革命上是失敗的。心理學中的行為革命和認知革命都不是科恩意義上的科學革命。按照科恩的範式論,心理學仍不是常規科學。正如舒爾茲所說:「心理學尚未達到範式科學的階段。」〔9 〕利黑也說:「心理學似乎成為一門永遠是危機的科學,它決不能掙得科恩所稱呼的科學前範式階段的完全的過去。」〔10〕科恩的範式革命不能有效地說明心理科學革命,他的範式論也就不能作為心理學史重建的方法論。這主要是由於科恩理論本身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局限。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科恩的範式概念本身是含糊不清的。科恩從來沒有說清楚範式究竟是什麼。在僅100餘頁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他給範式所下的定義多達21 種,他時而這樣解釋,時而那樣解釋,把理論、觀點、方法、範例以至儀器設備等等都包括在範式之中。這就顯得過於龐雜了。(2 )範式論是一種不可知論。科恩就是用不可知論來論證他的範式論的。他認為範式不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不是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科學家集團的共同的心理上的信念。範式的變化不是認識的深化,而是心理信念的變化。範式改變了,科學家眼裡的整個世界也就改變了。(3)範式論是一種實用主義的真理論。 在科恩看來,由於科學的範式不是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而是不同科學家集團在不同心理條件下所產生的不同信念,因而它們沒有真假之分,或者沒有什麼真理性可言。以至使他把真理比喻為科學家集團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種用以解釋科學研究中的各種難題的工具。他認為工具只有好壞之分,而無真假之別。任何工具只要用來得心應手,能順利解決問題,它就是好的,或是比較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或是壞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實用主義的真理論。(4)範式論一種非理性的科學觀。 在科學家如何創立新理論或新範式的問題上,科恩堅持直覺主義或非理性主義的觀點。他認為理論或範式不是科學家理性思維的結果,而是他們的神秘的靈感或想像的直覺的產物。它們是在科學家頭腦里「一下子涌現出來的。」科恩的這種非理性的科學觀受到拉卡托斯和勞丹的理性科學觀的強烈批評。(5)範式論否定科學發展的客觀進步性。在科恩看來,科學的範式不同並不是對同一世界的認識的方面或認識的深度不同,而僅僅是心理的信念或世界觀的不同。因而他認為新舊範式之間是不可比較的和不可逾越的,它們並沒有任何客觀的真理性內容。科學革命過程中的範式更替即是心理信念的更替,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科學發展的繼承性和進步性。科學的發展只能是一種隨機的演化,而沒有任何客觀進步性可言。
科恩的範式論盡管存在著上述缺點,但我們也要承認其歷史貢獻。首先,科恩的「範式」理論是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整體觀點和整體性方法在哲學上的反映。其次,在科恩以前的西方科學哲學都把科學看作是純粹理性或純粹邏輯范圍內的事情,而與社會歷史因素無關。科恩的範式理論則批判了這種觀點,認為科學的演變和發展是與科學以外的社會和歷史因素緊密聯系。再次,科恩首創周期性科學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把科學發展的量變與質變、肯定與否定、進化與革命這兩種對立的因素統一進來,這符合科學發展的某些歷史事實,因而也更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總之,科恩的範式論在科學哲學史上具有上承普波、下啟拉卡托斯的作用。他的著作和思想在國際學術界受到的注意和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自身的學科的范圍。

⑼ 什麼是技術什麼是經濟技術和經濟的關系如何

技術是人類在生產實踐與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總結,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技術有狹義的概念和廣義的概念。狹義的概念是科學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或者說是人對於物的攫取方面的一切理念、方法、手段、程序的設計和應用。在這個意義上,技術僅僅是以人為主體以物及環境為客體的活動方式。廣義的概念則是:技術是處置一切客觀事物的合理的、有效的、經濟的理念、手段、方法、程式的總括。也就是說,它不光是以物為客觀對象,而是擴展到客觀事物的一切方面。
而經濟則是研究人們需求—生產—分配—交換一系列活動的學問。是解釋和指導「在人們需求的資源是稀缺的這種環境下,人們如何做出選擇,把資源調配到更加科學、合理、公平的狀態,使得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時盡其效」的一門科學。經濟一詞來源於「經世濟民」這句成語,本意是:「經營管理社會或者國家,接濟人民,使人民幸福安康」。由此可以定義:經濟學就是「經世濟民」的學問。
技術與經濟的關系是:1,從狹義的方面說,技術是經濟的推動力之一,技術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之一,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在合理的人類社會中是正相關關系。2,從廣義的方面說,技術也是研究經濟學的重要工具。某些科學方法例如數學,在經濟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經濟學在經濟實踐中具有了更加深入的指導意義,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⑽ 經濟學範式的概念

範式:學說的坐標。經濟學範式:開展經濟學研究、建立經濟學體系、運用經濟學思想的坐標、參照系與基本方式,經濟學體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經濟學範式後面是哲學範式。哲學範式與經濟學範式:前者制約後者,後者引領、展現前者。經濟學範式有特殊的經濟學範式與一般的經濟學範式。政治經濟學範式,資產階級的經濟漏孝學範式、無產階級的經濟學範式、小資產階級的經濟學範式,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範式,斯密、李嘉圖、馬克思、馬歇爾、科斯、哈耶克的經濟學範式,是特殊的經濟學範式;對稱經濟學範式是一般經濟學範式。對稱關系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關系也是經濟領域的本質。人類經濟活動的任何一個方面、任何一個過程都存在著對稱關系。其中,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系是基本的對稱關系,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社會的一切經濟活動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經營和經濟活動中的其它一切對稱關系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所以一般經濟學的範式就是對稱的經濟學範式。對稱的經濟學範式是形上與形下相對稱的經濟學範式。對稱經濟學範式後面是對稱哲學範式。對稱哲學是天人對稱、人際和諧、與時俱進的哲學。對稱哲學是包含自然、經濟社會、意識領域在內的完整的哲學理論。以人類為參照系,經濟是社會的核心,經濟社會是自然、社會、意識三大領域的核心。建設對稱的經濟與和諧的社會,體現了對稱經濟學範式的實踐功能。對稱經濟學範式的實踐功能通過形上與形下相對稱的雙向運動展開:自上而下:用哲學提升經濟學、用經濟學提升管理學、用管理學提升工程學。自下而上:用工程學整合管理學、用管理學整合經濟學、用經濟學整合哲學。自上而下:用規范性提升實證性。自下而上:用實證性整合規范性。通過這雙向運動,形成哲學、經濟學、管理學、工程學以經濟學為核心和框架的整體學科。通過這雙向運動,形成規范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經濟學範式。因此,對稱經濟學範式作為一般經濟學的範式,與特殊經濟學範式的本質區別,是規范與實證的統一。規范與實證的統一有三層含義:一是正確的認識,二是合理的解釋,三是積極的引導。正確的認識:是什麼;合理的解釋:為什麼;積極的引導:怎麼樣。所謂規范與實證的統一,就是在是什麼的基礎上為什麼,在為什麼的基礎上怎麼樣,在怎麼樣的指導下,去進一步認識是什麼、解釋為什麼,從而指導實踐的發展,達到真善美的統一。規范與實證的統一:理想和現實的統一。規范與實證的統一:發展尺度與道德尺度的統一。規范與實證的統一: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所謂人類一般經濟學,是用對稱的方法、五度空間的方法、系統論的方法,對人類經濟活動中的各個因素與結構及其相互關系作邏輯的、歷史的、現實的分析,從中揭示人類經濟活動的一般規律的經濟學。不同的參照系之間的關系不是並列的,而是分屬於不同的層次;以不同的參照系為背景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之間也不是並列的,而是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之間的關系。能否做到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體現了經濟學範式的不同層次、發展的不同階段。在牛頓力學層面的科學觀看來,只有純客觀的才是實證的。在量子力學的科學觀看來,主客體不可分,實證在於主客體的統一。實踐標準是事實標准、價值標准、邏輯標準的統一。在牛頓力學層面的的思維方式看來,經濟學的客觀性與主體性是對立的;在量子力學層面的的思維方式看來,經濟學的主體性與科學答棚性不僅不矛盾,而且是內在一致的。在經濟社會化、社會經濟化的今天,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間已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宏觀經濟學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微觀經濟學全息體現了宏觀經濟學。企業經營模式就是社會發展模式, 對稱經濟學也就是對稱管理學。只有在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知識經濟學與物質經濟學相統一的範式中,才能理解對稱,才能揚棄新自由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的對立、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的對立。因此對稱經濟學範式的產生是經濟學範式的革清搜則命 。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技術經濟範式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紅糖鍋盔怎麼代理賺錢嗎 瀏覽:381
考察投資項目關注哪些數據 瀏覽:590
家紡傢具都有什麼產品 瀏覽:35
丘氏冰棒產品有哪些 瀏覽:412
程序員如何拉到業務 瀏覽:175
揭陽火車站到炮台市場怎麼走 瀏覽:841
二線國企程序員怎麼提升技能 瀏覽:152
藍翔技術學院西點多少錢 瀏覽:785
徐工集團北京代理點有哪些 瀏覽:529
如何做龍大總代理 瀏覽:923
裝飾行業招聘信息哪個平台多 瀏覽:951
中國有多少壓箱底技術 瀏覽:853
如何看一家公司信息 瀏覽:337
傢具品牌代理有哪些 瀏覽:394
表格里怎麼篩選中間兩位數據 瀏覽:615
steam移動應用怎麼驗證交易 瀏覽:568
青島原油交易詐騙平台有哪些 瀏覽:688
微信如何發表格式信息 瀏覽:770
船頭家海產品怎麼樣 瀏覽:748
中原中國房地產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4